河流与政区:明清广西“府江”考辨

2021-11-25 12:34江田祥
广西地方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乐府梧州漓江

江田祥,徐 晶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漓江,又称桂江,是古代广西境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河流,它沟通了岭南与中原地区。漓江也是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要道,古往今来,风光秀美的漓江吸引不少文人骚客流连忘返,留下了大量诗文。自秦汉以来,这条河流拥有多个名称,有离水、漓水、漓江、始安江、桂水、桂江、府江、抚河等,其中“府江”一词始见于明代史籍,这一称呼在明清时期非常广泛,后又名“抚河”。然而,“府江”何以得名,它是指代发源于今猫儿山至梧州市的整条桂江还是桂江某一河段①古人通常认为“湘漓同源”,“漓江”或“桂江”指发源于海阳山的湘江上游河段、灵渠南陡及兴安县大溶江镇至梧州的桂江河道;民国以降漓江源头逐渐确定在猫儿山,这一河流又划分为漓江(猫儿山至平乐县)与桂江(平乐县至梧州市桂江口)两段;为统一起见,本文使用的“桂江”指发源于猫儿山至梧州市的河段。,这一名称后来为何不再通行。本文尝试梳理文献史料,略作探析。

一、何为“府江”

对“府江”何以得名及所指桂江河段,明清史籍所载多有不同。此处首先叙述“府江”所指桂江河段,主要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指自兴安县海阳山发源的整条桂江河段。持这一观点的明代时人,以晚明地理学者王士性为代表,其著作《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记载曰:“府江者,漓江也。漓水源兴安之海阳山,一水相离,北入楚为湘江,南入桂为漓江。漓江南下,秦始皇命史禄凿为灵渠,取桂林、象郡。后唐李渤筑斗门其间,经广右省城,亦名桂江,下平乐而至梧,由肇庆、广州二郡而后出海,凡八百里”。[1]

第二,指明代平乐府境内的桂江河段。明万历前期任广西巡抚的郭应聘称:“府江,平乐府地也,上起阳朔,下达昭平,绵亘三百余里”[2],明末邝露进一步指出阳朔以南至平乐府昭平县龙门驿为“府江”:“漓江,一名桂江,南注平乐,出梧州,阳朔而下、龙门而上属平乐府者,俗名府江,名既不雅,后古为确”。[3]清代舆地学家顾祖禹对“漓江”名称的分析更为具体,指出漓水入灵川县曰灵江或融江,入临桂县曰桂江或始安江,入平乐府曰府江,入梧州府仍曰桂江或漓江:“漓江……入临桂界亦曰桂江,亦曰始安江;又经阳朔县东而入平乐府界,亦名府江;自平乐而南,经昭平县西以入于梧州界……府江至梧州之西北仍曰桂江,亦曰漓江,南流过府城西,合于左、右二江”。[4]

第三,指桂林省城至梧州的桂江河段。明人徐问《百川考》称:“(漓水)至桂林城下,合相思江;入昭潭(今平乐府),会平、富、乐、荔、临贺诸水;至梧州,为府江。”[5]

在以上三种观点中,第二种观点是明代广西官员与士人的主流观点,明万历《广西通志》《苍梧总督军门志》等论著都持这一观点。

其次,还须进一步追问,“府江”何以得名,这也有三种说法:

第一,因桂江河道自然地理特点而得名。明嘉靖《广西通志》“平乐府图经”称:“自梧而北,滩泷险恶,至是始平,故曰平乐;以江水近府始迤演,故曰府江。”[6]桂江河道以平乐府为界,平乐以北水面相对平稳,平乐以南河道弯曲逶迤,“滩泷险恶”。桂江河道这一特点早已为古人所知,南宋《舆地纪胜》卷一百七《昭州》记载:“俗谓自静江沿漓川、合乐川以至梧,滩泷三百六十所,至昭而中分;自昭而上,至静江不甚险恶,自昭而下,至昭平及梧,多锐石,滩高而水湍激,两岸皆悬崖峭壁”。[7]“府江”因桂江河道自然特点及靠近平乐府城而得名,这一解释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第二,因平乐府的设立而得名。上引嘉靖《广西通志》载“以江水近府始迤演,故曰府江”,说明“府江”因临近平乐府而得名;而晚明曾任职广西的曹学佺从平乐政区变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府江”之名缘于元代平乐府的设立:“漓江,发源阳海,自桂林府来,至平乐府乃名府江,以昭州及平乐县在唐宋之季俱属桂林。《水经注》曰:孙吴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是也。平乐,至元时始得自称府,而府江之名本于此。”[8]雍正《广西通志》也支持这一说法,“盖自桂林而下,漓水至是始平,与乐水合,故曰平乐,漓、乐二水汇而为潭,曰昭潭,故又曰昭州,自州改为府,遂名其江曰府江云”[9]。

第三,因桂江水上驿道交通而得名。《明史》卷二一二《李锡传》称:“府江者,桂林抵梧州驿道也。南北亘五百里,两岸崇山深箐,贼巢盘互。”[10]明清时期,桂林至梧州的驿道顺江而行,“府江”即指这条桂林府至梧州府的水上驿道。据明前期《寰宇通衢》一书记载,桂林府至梧州府沿江共设有八个水驿:自桂林府东江驿80里至南亭驿,110里至阳朔县古祚驿,80里至平乐府昭潭驿,90里至广运驿,70里至昭平驿,70里至龙门驿,80里至苍梧县龙江驿,80里至梧州府门驿。广西桂林府至梧州府水路共660里。[11]

诚然,桂江河流的地理特点是“府江”得名的自然基础,桂江水路驿道又强化了来往人群对“府江”的地理认知,本文更倾向于“府江”因平乐府设立而得名这一说法。这需要进一步追问,“平乐府”是何时设置的,明代设置的府江兵备道及其变迁对“府江”得名又有什么影响?

二、“府江”得名与平乐府、府江兵备道的关系

古代桂江流域以“府”为名的政区设置,始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二月的静江府(治今桂林城),“升桂州为静江府,以上尝领节度故也”[12];其次是平乐府(治今平乐县城),平乐府设于元大德五年(1301)十一月[10],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13];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新立广西等处行中书省[13],平乐府来属;明初仍设平乐府。

如明人曹学佺所言,“府江”应得名于元代平乐府的设置,元大德五年后桂江河段主要分属静江路与平乐府,明时则分属桂林府与平乐府。而在有明一代,“府江”声名远扬,还与明代府江兵备道的设置密不可分。嘉靖《广西通志》卷二十七记载了添设府江兵备之缘由:“府江上遡省城,下达梧州,以入广东。但山险而土产薄,民贫而生理寡,衣食仗于客商,生计仗其钩弩,诚土贼之渊薮、水师之咽喉也。议者以为宜严兵备,以疏通河道,于是设府于平乐。”[6]

府江兵备的设置,缘于弘治七年(1494)府江一带成万等人“变乱”,“永安生僮成万攻围州治,且结搆修仁、荔浦等邑沿府江恶党,阻截江道,军民大扰”[6]。官府在平定“变乱”后,为加强军事防守,弘治九年(1496)七月在平乐府设立府江兵备,“升浙江按察司佥事王华为广西副使,整饬府江等处兵备”[14],朝廷颁发的兵备使职衔当为“整饬府江及古田、永福、理定并西延、咸水、马鞍等处戎务”[15],《苍梧总督军门志》记载为“提督府江一带及全州、马鞍、咸水、西延、古田、永福、理定等处江道”[16],显然,边山夷务与巡防江道皆为府江兵备的重要职责。

然而在正德十一年(1516)六月,《明武宗实录》记载朝廷“革广西府江兵备官,以桂林道分巡官兼理之,兵部议从巡按御史朱昴奏也”[17],此记载并不确切,实因府江两岸不靖,广西巡按御史朱昴等人欲加强府江兵备的军事力量,主张以府江兵备兼管桂林分巡道;而兵部尚书王琼以恪遵祖宗成宪为由,主张革兵备道,以维持原地方分巡道体制。最终结果与朱昂所议背道而驰,裁革府江兵备使,而以桂林分巡道兼管府江兵备事。裁革府江兵备使显然不是广西官员的期望,故正德十六年(1521)十月,朝廷“复设广西府江等处兵备一员,升佥事杨必进为副使,整饬兵备”[18]。自正德十六年复设后,府江兵备道的设置才最终固定下来。

至嘉靖年间,经巡按御史冯彬、两广总督都御史欧阳必进、巡按御史萧世廷先后奏请,嘉靖二十八年(1549)六月,兵部增设桂林抚夷副使,以桂林分巡道兼理之①《明世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九,嘉靖二十八年六月庚戌,第6320页;嘉靖二十五年六月,广西巡按御史冯彬建议“于桂林增设抚夷副使一人,协同副总兵以理桂林之贼”,此议未果而冯彬去职,《明世宗实录》卷312,嘉靖二十五年六月丁亥,第5844—5845页。;同时析分府江兵备道辖区,将府江兵备道所辖桂林府全州、永福等边山地区改隶桂林分巡道,“以全州、永福等处属府江道,遥隔难制,改隶桂林道,令其往来巡历,兼理抚夷”[16]。府江兵备道的辖区虽已有调整,但其职衔仍然未改,直到万历七年(1579)初新任广西巡抚张任奏请明确府江兵备道、桂林兵巡道各自辖区,是年四月兵部才将换发的府江兵备道敕书“除去全州、马鞍、咸水、西延、古田、永福、理定等地方”[19];万历九年(1581)三月,正式确立府江兵备道兼分巡平乐府事务,铸给“府江兵备兼分巡道关防”[19]。

由于弘治九年(1496)府江兵备的设置及其军事防守区域的划分,“府江”的地理范围得以扩大到整条桂江;嘉靖二十八年(1549)后府江兵备道的实际辖区虽已局限在平乐府境内,但时人已形成的“府江”地理认识并未及时改变,故现存文献记载的“府江”才会有多种说法。

三、由“府江”到“抚河”

“府江”为广右咽喉之地,具有广西交通命脉的战略地位,在晚明至清代官方文献中,“府江”一词的使用相当普遍。但这一时期也有两大变化,其一是府江水上交通因官府多次疏浚河道而变为坦途,“水陆肃清”,不再是“土贼渊薮”。明中后期,官府数次出兵清剿府江两岸,主要有隆庆四年(1570)大征古田,隆庆六年(1572)大征府江,万历十二年(1584)再征府江②参阅胡小安《“动乱”、制度与社会变迁:明清以降桂林地区的族群问题研究》一书对明代府江之“乱”的论述,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165-184页。,此后官府大力开山凿路、疏浚府江,先后有管大勋《府江开路记碑》(万历十四年,1586)、冯时可《府江修路碑铭》(万历二十二年,1594)、翁汝进《辟府江险滩碑记》(万历三十八年,1610)等文记载历次修凿府江河道之事,“自是舳舻络绎,上下无大虞者”[20],康熙末年刊刻的《平乐县志》记载府江“今则悉化为坦途”[20]。

其二是康熙六年(1667)七月府江分巡兵备道被裁[21],“府江”不复作为一级准政区之名,此后“府江”一词的使用,无疑会因其不再具有政治意义而受到影响。

至民国时期,广西地方行政体制又进行了重大调整,桂江流域的政区设置历经数次变迁。民国二年(1913)六月,平乐府被废,其原有辖区先后隶属于漓江道、桂林道,后虽两次短暂设立平乐行政督察区(1934—1940)、平乐专区(1949—1958)①参阅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版,第283-300页;平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乐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年,第27页。。但由于平乐府被裁、统县政区的设置不复存在,使得“府江”这一名称失去现实依据,这或许是“府江”改称“抚河”的原因。同时,“桂江”一名所指地理范围则更为广泛,涵盖发源于海阳山的湘江上游河段、灵渠南陡及兴安县大溶江镇至梧州的桂江河道。

据1934年10月广西民政厅编制的《民国广西全省分县地图》“平乐县概况摘要”记载,平乐县的桂江河段已被称作“桂江”:“桂江,自阳朔东南流入县境,汇合荔浦河及沙子江,鲁溪、乐川等水,东南经县治,过长滩,入昭平境”[22];1940年铅印的《平乐县志》“平乐县城城厢镇全图”也标记为“桂江”[23]。

1938年3月,由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派人调查后写成的《湘桂水道勘察报告》将平乐至梧州河段称作漓水下游,“抚河”为其别名:“桂林至平乐,水程约二百里,为漓水之中游,又名桂江。……平乐至梧州,为漓水之下游,又名抚河,流通西江,水程约五百二十里”[24]。1934年铅印的《昭平县志》“昭平县地图”中,分别注明“抚河”与“漓江”二名[25],而未单独使用“抚河”。也有一些报告、游记以“抚河”指代整条桂江,更多是作为桂江中下游的别名,但这一名称的使用不多,影响不大②林志澄:《勘察抚河报告书》称:“窃查抚河发源于兴安,经灵川、桂林、阳朔、平乐、昭平而梧州,与大河汇合”,《广西建设特刊》第3期(1933年),第11页。。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水利管理部门等机构以“抚河”指代桂江中下游,而时人多使用“桂江”,或有不察者,以“抚河”指代整条桂江。最终,“桂江”一词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与应用,而“抚河”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

四、结 语

本文通过考辨前人有关“府江”得名缘由及其所指桂江河段的不同观点,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所在。基于桂江河道自然特点,以及古人对桂江的认识,“府江”或在元大德五年平乐府的设立后而逐渐得名,指代平乐府境内的桂江河段;然而在明前中期,因“府江”两岸社会“动乱”频繁,官府遂以“府江”为名添设“府江兵备”,设置府江兵备道、府江兵巡道,“府江”的地理范围因府江兵备道的辖区而扩大到整条桂江河段,嘉靖二十八年后又因府江兵备道辖区变迁而又缩小至平乐府境内。至民国时期,平乐府被废及该地长时间不设统县政区,使得“府江”这一名称失去现实依据,“府江”因而改称“抚河”;与此同时,“桂江”一名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与应用。

本文通过对广西“府江”这一个案的考察,得出广西地区河流得名及其地理范围的变化,当是河流自然地理、政区设置与人类地理认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区设置这一制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这或可为我们解析广西左、右江、浔江等河流名称的历史变迁提供一种思路。

猜你喜欢
乐府梧州漓江
中共梧州城工委
漓江真美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乐府三首》
漓江夕色
日军侵占和败退梧州时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