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华》与苏区的科技传播探析

2021-11-25 18:33万立明
苏区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苏区苏联

万立明

提要: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积极推广、普及医药卫生防疫、农业生产、熬盐及其他方面的科学技术,并宣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科技成就,开创了苏区报纸科技传播的新局面,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红色中华》对科技的传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苏区政府对科技及其传播的高度重视,并增强了民众对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虽然传播环境不佳,但该报对苏区民众的科学启蒙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苏区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技研究工作,创办了一些必要的技术部门,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军工生产技术,进行了必要的农业科技研究试验,建立了自己的无线电通讯事业,创办了具有简易设备和一定医疗水平的医院。例如,瑞金设立了农事试验场、云集区农业研究委员会和中央卫生材料厂等。(1)万立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事业研究》,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138—142页。苏区科技的初步发展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红色中华》进行科技传播的原因和动力。

1931年12月11日创刊的《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1937年1月29日,该报更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设有专载、要闻、临时中央文告、苏维埃建设、苏区消息等栏目,发表时评、社会调查及国际国内新闻,还报道苏区的文化生活等。到1933年8月的100期时,该报已经“发行到四万份,群众通讯网开始建立”。(2)凯丰:《给<红色中华>百期纪念》,《红色中华》1933年8月10日,第1版。该报成为中国共产党战时舆论宣传、动员群众投入革命斗争和苏区建设的重要武器。《红色中华》还刊载了大量的科技知识和相关报道,对于苏区的科技传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然而,对于该报的科技传播情况,学术界尚无专文研究,本文尝试对此进行一些梳理和总结。

一、医药卫生防疫知识的推广与普及

首先,为有效防止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爆发和蔓延,《红色中华》用群众能听懂的语言,宣传科学防疫,以推动苏区开展群众性防疫卫生运动。

由于苏区反“围剿”战争激烈,伤亡很多,尸体腐烂以致发生严重瘟疫,因而防疫工作十分重要。1932年1月13日,项英撰写了《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的社论,指出了瘟疫发生的根源,也提出开展防疫卫生运动的具体办法,如“用石灰水洒在污秽的地方”,“一切腐烂的东西不要吃”,“未掩埋的腐尸,赶快的掩埋,放过死尸的地方,都用石灰水清洗过”,“发现瘟疫的地方,病人吃的东西和用的物件,不要共吃共用,将病人很快的送到附近的医院”,等等。(3)项英:《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红色中华》1932年1月13日,第1版。2月10日,《我们要怎样来预防瘟疫》介绍了“痘疮”“虎列拉”“各种传染病(如白喉,伤寒,鼠疫……)”的预防方法,同时还要求“市场所卖猪肉,牛肉,蔬菜,食品……经政府检查,有病的腐败的不准卖,送去埋”,“死亡尸体,最低限度,埋深五尺以上,传染病的人,埋深到一丈”。(4)一侬:《我们要怎样来预防瘟疫》,《红色中华》1932年2月10日,第10版。1933年2月13日,《加紧防疫卫生运动》的社论指出,告诉每个群众“必须要的卫生常识,解释各种传染病的来源和预防方法”。(5)昆:《加紧防疫卫生运动》,《红色中华》1933年2月13日,第2版。不久,《瑞金的防疫运动》又呼吁“开展广泛的群众卫生运动,彻底消灭瘟疫疾病”,并强调在防疫期内,“要广泛的深入卫生运动与打破迷信的宣传,把卫生运动变成群众运动之一,并建立最低限度的经常卫生工作,如深深的掩埋死尸,禁食鼠肉,不吃塘水,一切污秽龌龊物件,不得丢弃河中”。(6)翰文:《瑞金的防疫运动》,《红色中华》1934年3月22日,第4版。

《红色中华》还报道了因忽视卫生工作导致瘟疫的案例,从反面教育了广大军民要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例如,总供给部粮秣厂的卫生很差,一个猪栏30多头猪,“猪栏里二条门户,一条是通厨房里,一条是通砻米室,这二处地方,真是臭气熏天,住地十分龌龊,沟渠堵塞不通,尿桶到处置放,甚至尿就解在砻糠上”,所以“该厂发生一种最危险的病症——鼠疫死一人,接着发生其他疾病”。另外,中央农业学校也未注意卫生工作,“所以他们的病员是在发展中(现已打了防疫针,谅不致再发展)”。(7)《粮秣厂忽视卫生工作 瘟疫发生》,《红色中华》1934年3月22日,第4版。

其次,宣传和介绍了天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赤痢和疟疾等常见的传染病及预防办法。

中央苏区名医陈义厚撰写的《天花预防法》指出,天花(痘疮)是最危险的传染病,因而“发现患天花的人要绝对与他离开,不要去住他的房子内,病人用的一切用具要用开水洗冲或煮沸,不值钱的把他烧毁,健康人不要用”,最好的预防法是种牛痘,青年人要特别的注意预防天花。(8)陈义厚:《天花预防法》,《红色中华》1933年12月26日,第4版。1934年初,《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文提醒大家必须注意预防,并特别强调该病传染性极强,“由空气传染,多由鼻口吸入空气而发生,所以要绝对使病人与健康人离开,不要同住一房,以免传染”,“病人痰唾要吐入痰盂痰盆内,盂盆内要放石灰粉消毒。病人用具如碗筷手巾,用毕要用热开水洗或煮沸,别人不可使用”(9)《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红色中华》1934年1月1日,第4版。,还详述了该病的症状及照顾病患的方法。

在中央苏区,痢疾(赤痢及他种痢疾)也非常流行。1933年,瑞金城市区和壬田区三个月内,因赤痢死亡90人。为此,陈义厚发表的《紧急动员预防赤痢》指出,赤痢如此严重的主因是池塘水中“藏着无数的发病毒物,……比毒药还要危险,绝对吃不得”,也“不可用来洗米洗菜洗食物用具,如饭桶碗等”,并告诫群众,“如果真正暂时又无井又无河,必须用塘水时,必须把水十分煮沸”。(10)陈义厚:《紧急动员预防赤痢》,《红色中华》1934年6月12日,第4版。另外,打摆子(疟疾)是中央苏区和红军中最常见的疾病,因而陈义厚还同时号召“向疟疾做无情斗争”。他指出:“金鸡那霜丸是治打摆子的特效药,在发作前三至五点钟,一次吃六七丸,如发作无定时,在早晨六点钟吃,或早晨六点十二点下午六点,每次吃三丸”(11)陈义厚:《向疟疾做无情斗争》,《红色中华》1934年6月12日,第4版。,服用一定量的中药常山或柴胡也有效果。

最后,《红色中华》报道了苏区医药界有效地利用廉价药品的事迹,体现了苏区医生及工作人员的努力和创造性。例如,国家医院傅连暲医生施行静脉注射苏打水,治愈出血性黄疸。国家医院医生通过静脉注射雷佛奴尔水,治愈脓疱性疥疮。经国家医院临床实验,苏打水和雷佛奴尔不仅有特效,而且较为廉价。另外,苏区医生还发现,雷佛奴尔水可代替六○六治愈其他危险性皮肤病,但对治疗梅毒则不能代替。(12)《苏维埃医药界的新发见》,《红色中华》1934年6月12日,第4版。上述办法解决了治愈黄疸病和脓疱性疥疮药品不仅昂贵而且短缺的问题,对苏区经济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介绍和推广

发展农业生产是苏区进行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贫苦农民在土地革命斗争中分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红色中华》极为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介绍和推广。

第一,宣介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法。针对福建苏区及其他地方发现的禾虫,《怎样消灭禾虫?》一文详尽介绍了三种科学灭虫法。该文提出,黄烟骨及烟尘子、石灰(要当年的)、茶藤(亦名如藤)头根,都可以用来毒杀禾虫,并对每种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文章同时号召“这种办法应该普遍的去执行,发动最广大的群众去执行,那样才能够保障增加二成收获的胜利”。(13)《怎样消灭禾虫?》,《红色中华》1933年6月17日,第5版。赣南苏区则有螟虫(也叫钻心虫)和卷叶虫(也叫伞叶虫),都可以制作捕虫灯捕杀。此外,若见秧叶上有螟虫的卵,随即摘去烧掉。如果生了卷叶虫,则要“把田水溉满,加一点洋油或茶油樟油,须撒布调匀,然后用一个竹枝扎起来的扫把,从下向上梳去,使卷叶虫落到水里死了,经过十二时,把加油的水开了,加溉清水”。(14)《禾的虫害防除方法》,《红色中华》1934年6月9日,第3版。

第二,推广提选谷种法。要增加农业生产,秋收中就得选择谷种。陈子球总结了提选谷种的几个办法。他认为,要注意去除“谷种内的杂种(即耙子),形态很小,但吸收肥料最凶,一兜禾有一根耙子,则整兜禾要减少收获四分之一,甚至一半”。(15)陈子球:《怎样提选谷种?》,《红色中华》1933年8月19日,第3版。不久,王昌期也发文强调“要使农产增加,精选种子,是必须十分注意的”。除赞同陈子球所说的精选谷种方法,该文补充了豆、麦之类的选种法,并指出,筛选辨别种子的大细,去细取大,如豆类;风选、水选,则辨别种子轻重,去轻取重,如谷类。(16)王昌期:《怎样选种怎样保存?》,《红色中华》1933年8月31日,第3版。

第三,号召、呼吁开展植棉运动并推广植棉技术。在国民党残酷的经济封锁下,布匹是苏区最缺乏的物资之一。《红色中华》发挥中央机关报的作用,大力宣传中华苏维埃政府的主张。1933年9月,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部大力推动大规模的植棉运动,并责令立刻有系统地调查各地种棉的经验,进行试验土质工作,准备将来播种。(17)《进行大规模植棉运动》,《红色中华》1933年9月6日,第7版。此后,苏维埃中央政府又号召在1934年春开展植棉运动,同时要求立刻进行搜集种棉经验和研究种棉技术的工作,每一区应当找一个种棉有经验的农民和几个有农业经验的农民组织植棉委员会,专门做搜集与研究植棉经验与技术的工作,将所得的材料来教育广大的农民群众。(18)《大规模的开展植棉运动》,《红色中华》1934年1月16日,第3版。

苏区还通过《红色中华》号召各地学习公略和万泰两县的植棉经验。公略县的经验总结是:“要在立夏前一星期之左右,要顶好的土地,要没有洪水的土地,要燥土地”,土地“预先要犁好晒干,要犁二次或三次,要多下肥料,要把土地犁好打烂”,“一担谷田要有一斤半棉花子就够”,下种时还要注意许多细节问题。(19)《学习公略县植棉经验》,《红色中华》1934年1月19日,第3版。万泰代表报告的主要经验为:“田要带沙质,不怕旱,也不怕浸,每担田要一斤二两棉子,先把田和油种菜一样,打成一箱一箱,如雨前后几天,天晴时就来下种”,棉子“要用灰拥过,种时沿着行子放棉子。棉子生成了苗时便可找去一些弱小的苗,留下壮的来不使棉苗挤着。不用剪枝因剪枝对棉树有损害”。(20)廖醒中:《大家来学习万泰去年植棉经验》,《红色中华》1934年3月29日,第1版。

另外,选种和培植是植棉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红色中华》对此也进行了报道。《植棉选种法》指出,选好的种子下种以后,就要观察棉花在生长期内的情形。这时可以采用去劣法、混合选种法和单本选种法。单本选种法是“最好的选种方法,但是时间比较长”,即“用最好的棉株数十株,把这些棉子,也分别栽种,不要和别种混在一起,作遗传试验。这样种上四五年,看那一株的子孙繁盛强健,就把那一株的种子广泛种植,作为优良的纯种”。(21)新围:《植棉选种法》,《红色中华》1934年2月9日,第3版。1934年各县的植棉运动中,存在种棉后因没有注意去培植以致流产和草高于棉的现象。因此,《加紧棉花的培植工作!》强调,管理棉田时必须注意:每坵棉田要做到铲草四次,棉根要透气;棉要常淋肥料,但到了开花时不要淋人的粪尿,淋了便会减少收成;棉沟要挖深,水要排得很燥,不能积水;每头最多只留三株,二株适宜;苗有一尺高时,要摘一次顶,使他多生结棉花的棉枝,等等。(22)《加紧棉花的培植工作!》,《红色中华》1934年7月21日,第5版。瑞金农事试验场植棉选种试验成功。试验场把坏的、生过虫的、粒小的种子都淘汰掉。选好棉种后,便试验棉种发芽率,试验所得的结果,已经选过的棉种下种七八天后,就全部发芽。(23)《农事试验场植棉选种试验成功》,《红色中华》1934年3月29日,第1版。

因此,《红色中华》较为集中性地宣传和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法、提选谷种法以及植棉技术。这些都是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下苏区发展农业生产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对此,该报充分发挥了机关报、党报的宣传功能。

三、熬盐及其他方面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首先,苏区食盐极其匮乏,亟需自力更生解决食盐问题。《红色中华》多次刊登苏区熬盐的办法或分享取得的技术经验等文章。

一方面,《红色中华》大力宣传和推广熬硝盐的方法或经验。1934年6月,《熬硝盐的方法》提出先过滤,再熬卤,即先挑选出可以熬盐的泥土,把泥土打碎,另挖一池,池旁开一条沟和放土的池打通,安上一个竹管。然后将土放进池里,将土培好后,即加水进去,水浸完后再加。水透过土后,自然从管中流出。将漏出的咸水放进锅里熬炼即可得雪白的硝盐。(24)《熬硝盐的方法》,《红色中华》1934年6月21日,第3版。不久,崔寅瑜详细介绍了从瑞金县两个熬盐厂得来的经验。他指出,一是用口尝试含有盐质的泥土,把有碱味的与酸的或苦的泥土,配合拢来;二是把泥土掺水混和,将水滤出来以后,下锅熬成“半派体”后,用布袋子来滤;三是盐经布袋滤干后,仍连布袋放入灰堆里以收吸水分,约过十时后取出,盐即洁白可食。煎熬时的火力大小会影响盐粒子的粗细。(25)崔寅瑜:《怎样熬“硝盐”》,《红色中华》1934年7月21日,第5版。9月10日,欧阳秋发文指出:“盐质在一定火候以后,即完全凝固浮面,硝液下沉冷后才可凝结,盐颗粗大净白,全无其他杂质毒汁,比外边运进来的还好”,“本来沔泥肥土中亦发觉了有大量盐质,不过在岑背现在的技术方面,还不能把盐与硝分解得开”。(26)欧阳秋:《发展熬盐运动 冲破敌人经济封锁》,《红色中华》1934年9月11日,第2版。该文不仅介绍了熬制硝盐的经验,还指出了其中不足,即将盐与硝分解的技术尚未完全掌握,还须在技术上来一个新的进步和改良。

另一方面,苏区借助《红色中华》大力倡导群众性的熬盐运动、推广熬盐经验来解决食盐供给的困难,以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吴亮平发文呼吁:“广泛的开展熬盐运动是各地苏维埃当前的一个战斗任务!”“合作社应该成为发展熬盐事业的强有力的群众经济组织”,并发出“每一个合作社至少建立一个熬盐厂”,“合作社每月至少帮助五万斤盐给红军”的战斗号召。他还建议“每一个国有企业,以及苏维埃机关和群众团体,都应当发动并组织自己的熬盐厂”,并“必须迅速的大批的训练熬盐的工人”。(27)亮平:《急速开展群众的熬盐运动,回答敌人的加紧封锁!》,《红色中华》1934年7月21日,第5版。《开始发展着的熬盐运动》则详细介绍了赣南军区和瑞金县等地的熬盐运动,提出“我们的地方苏维埃也热烈的来领导熬盐,到处开展熬盐运动”,并号召“学习瑞金的光荣例子,大家都热烈的动员起来熬盐,为赶上与超过瑞金而斗争”。(28)《开始发展着的熬盐运动》,《红色中华》1934年8月15日,第3版。不久,《发展熬盐运动 冲破敌人经济封锁》提出:“要把岑背熬盐经验开展到全苏区去,保障红军给养,改善工农群众生活来彻底打破敌人经济封锁!”(29)欧阳秋:《发展熬盐运动 冲破敌人经济封锁》,《红色中华》1934年9月11日,第2版。

其次,苏区经常遭遇各种战争的威胁和考验,因而《红色中华》刊载了有效防毒和防御催泪瓦斯的办法,以便于根据地军民掌握。《简易防空防毒法》指出,每家门口或屋内应随地多放石灰与木炭,遇毒气来时把石灰遍散地面及房上,可以吸收毒气。每人应做一个粗布包,内放炭碎约一寸厚,把布包掩在鼻上。另外,如在野外路上,可用手巾、帽子、棉花等放上湮水或湮尿掩在鼻上。(30)《简易防空防毒法》,《红色中华》1933年5月17日,第4版。陈义厚则详细说明了催泪毒瓦斯的防御法。他提出,第一带防毒口套,第二带护眼镜或避风镜(可用玻璃或透明纸制作普通眼镜另加布片,使外间空气不直至眼睛)。倘若催泪毒瓦斯中毒,眼发红流泪,用干净温开水洗眼或用百分之二的小苏打水(即重曹水)洗眼,或用干净布片浸酸水或干净温开水洗眼。(31)陈义厚:《催泪毒瓦斯防御法》,《红色中华》1933年11月20日,第1版。

最后,《红色中华》还报道了易推广且效果佳的蜡纸代用品和电池自造方法。苏区的蜡纸来源困难。通信学校刘校长试验出蜡纸代用品,即将比较细而光的毛边纸在钢板上写,不必涂上任何东西。(32)《苏维埃的新发明 毛边纸可以当做蜡纸用》,《红色中华》1933年8月4日,第8版。中央政府出版处则研究出用毛边纸制作腊纸,半个月节省130余张腊纸,一张毛边纸能印6000余张,且比奥国腊纸印得更漂亮。其制作方法是:选择质料特别细嫩、胶质重的毛边纸,然后用五瓷碗米汤、牛胶三钱、明矾八钱之比例,配合煮溶,冷后即可作为胶水。将裁好同腊纸一样大的毛边纸,印好格子后,放在胶水上面,掠过一次,将纸之头,沾于竹竿上,阴干后再擦一层微薄的腊。(33)陈平之:《中央政府出版处毛边纸代腊纸的伟大成绩》,《红色中华》1934年4月3日,第3版。另外,苏区顺利解决了电池的自造问题。福建省内务部的丁敬修潜心研究自造电池,把各种能发电的物质,如火酒、亚摩呢亚、石炭酸、食盐、碱等告诉蓝顺明去做,结果制成自造电池,拿来电话机上试验,和白区买来的电池比较起来是价廉物美。(34)郭青扬:《苏维埃新发明 苏区自造电池》,《红色中华》1933年9月18日,第3版。

四、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科技成就的宣传和介绍

《红色中华》极为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各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对此有非常深入和详实的宣传报道。

一是农业现代化的成就。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化苏维埃农场——凡尔勃吕特。该农场作为一个一等专科训练学校的试验场,使农营机械师和科学家有机会把他们的一切计划完全见之实施,以及对于大规模工业化之谷物农场之一切问题,加以研究和解答。农场开辟7250英亩试验区,试验种子及各种农作物和耕种方法等。同时还试验所有各国出品的农业曳引机、连合器、播种机等,看到底那一种最适合于俄国的情形。(35)《三个苏维埃农场》,《红色中华》1933年3月30日,第6版。盖更脱是第二个苏维埃农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农场。垦殖土地扩张到450,000英亩(约为703平方英里)。(36)《三个苏维埃农场(续六十六期)》,《红色中华》1933年4月8日,第3版。在1930年,盖更脱所有的收割工作都用和尔蒂联合机,一天一晚,每12个工人,所收割面积,平均算起来,在24小时中便有630英亩,这几乎是一平方英里。(37)《三个苏维埃农场(续七十六期)》,《红色中华》1933年5月8日,第6版。另外,苏联还利用民用飞机来参与农业生产。在1932年冬耕中,将有飞机百架在空中播谷,散布化学药物,扑灭蝗害虫,播药面积达36,000,000公顷之广。(38)《苏联五年计划伟大成绩:苏联百架飞机助冬耕》,《红色中华》1932年9月20日,第5版。1933年,飞机播种的面积比去年又大了四倍,飞机每小时能播50海克脱(公顷),比电耕机要快10倍(比犁耙当然要快100倍了)。此外,飞机又参加了消灭害虫的斗争,其播药面积今年竟达266,000海克脱。(39)《社会主义的农业科学化 苏联用飞机播种和杀虫》,《红色中华》1933年7月26日,第4版。

二是能源工业方面的科技成就。苏联“一五计划”的中心事业,举世瞩目的特聂泊水电厂已于1932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该厂每年可供给81万匹马力,30万万启罗华德小时之电力,实为世界最大水力电工程之一。(40)《苏联特聂泊水电厂落成 五年经济计划成功万岁》,《红色中华》1932年12月19日,第5版。1934年,苏联最大电力站之一在列宁格勒完成,该站能供给500550基罗瓦特小时的电力,并使苏联于二百基罗米突距离内能传导220000之电压量,这已经完全赶上欧洲的电压量了。(41)《列宁格勒完成大电力站 苏联的技术已经赶上了欧洲》,《红色中华》1934年1月1日,第4版。苏联煤油出现于世界市场尚不到十年,然其发展程度,已足与国际讬辣斯,尤其英格兰讬辣斯,作剧烈的竞争。苏联煤油之输出额仅在1932年半年中,已增加40万桶。(42)《苏联油煤业产额年增已占世界第二位 各国油业受威胁产额遽减》,《红色中华》1932年11月21日,第2—3版。苏联煤产1932年来已占世界第四位,第一二三为美英德所占。(43)《苏联煤产占世界第四位》,《红色中华》1932年12月19日,第5版。苏联的电化事业已达到惊人的成绩,1932年苏联发电总量为150万华脱,而美国同期的发电总量尚不足80万华特。(44)《苏联全国电气化的大成绩》,《红色中华》1932年9月27日,第2版。

三是冶炼和机械制造方面的科技成就。1932年1月,苏联乌拉尔区新建的焦煤炉,为欧洲最大之焦煤炉。该炉为矿冶厂之一部分。(45)《苏联又新建筑一大工厂》,《红色中华》1932年1月27日,第6版。2月4日,麦尼笃哥斯克炼钢厂第一座熔冶炉流出铁液。到3月28日,那第一熔冶炉每日的出品,已经达到1003吨的估计额定,第二熔冶炉也在6月初开工。该炼钢厂可与德法比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炼钢厂相媲美。(46)《苏联伟大五年计划成功中 炼钢厂的伟大建设》,《红色中华》1932年9月13日,第2版。1933年7月,新设的尺里亚宾斯克耕种机厂,每日能产耕机72架、摩托车85辆,还发明了一种新的收获棉花的机器,名叫“冒东”,每10小时能收获四至五海克脱,每机只需30人转运之。其性能已经远远超越美国收棉机。(47)《活跃的苏联》,《红色中华》1933年8月19日,第4版。苏联第三个冶金厂——阿索夫斯格尔厂每年能产焦煤1,300,000吨、生铁924,000吨、熟铁131,500吨、条铁660,000吨、块铁180,000吨,因而将给予第二个“五年计划”以最丰富的材料。(48)《苏联伟大的工业建设》,《红色中华》1933年9月21日,第4版。卢干斯克铁道机械厂每年可产1080座的超等铁道机器,在欧洲可说是最大的,在世界仅亚于美国的□尔特温火车头厂。(49)《庆祝苏联第二五年计划到第一年度的伟大胜利》,《红色中华》1933年12月5日,第4版。

四是交通运输方面的科技成就。据1932年报道,苏联制造了极便于运输之飞船,第一艘已经完成,有2200立方米突(约8万立方尺)的容量,已从莫斯科至列宁格勒飞行一次,第二艘正在装配中,不日亦可起飞。(50)《苏联制造大飞船已完成》,《红色中华》1932年6月16日,第4版。8月,第三大飞船已落成了,主要还是训练大批干部,从事造就更大批的技术人才。(51)《苏联第三大飞船又造成》,《红色中华》1932年8月4日,第3版。1933年8月,苏联计划建设七只强有力的硬式飞艇。其中,莫斯科与草格及托哥尔斯间之飞艇航空线即将开始。海参崴与彼得卜罗斯克间的航线,即将于一月中旬开航,两地在24小时内即互相可达。(52)《苏联航空事业的活跃》,《红色中华》1933年8月22日,第4版。苏联对于越穿高加索山脉铁道问题,又研究在达臬及高恩两站之间,建筑电气铁道,此线完成之后,将为世界最大电气铁道之一。(53)《苏联建筑高加索山脉铁道计划》,《红色中华》1932年9月13日,第2—3版。为缩短列宁格勒到亚牵其尔的水道交通,苏联完成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白海白尔德克运河,这一运河共长142英里(约合华里400余里),却只费了短短的11个月就完成了,英国《伦敦日报》认为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设。(54)《世界最大运河完成了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红色中华》1933年7月8日,第4版。

五是国防工业及其他方面的科技成就。例如,1936年10月,白俄罗斯红军大会操中,苏联飞机飞170公里后,在敌人后方,用降落伞放下士兵1200余人,带机关枪150架,大炮18尊,费时不过8分钟。此种惊人的技术,创造世界空前的纪录。(55)《苏联红军大会操 航空技术进步惊人》,《红色中华》1936年10月10日,第1版。1936年内苏联空军能够参加作战之飞机数目已达一万架,拥有每小时速率达360哩(英里)的空军驱逐机数百架。(56)《空军发展惊人》,《红色中华》1936年12月8日,第1版。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成功,使国防工业更加强起来了,现在具有全世界最强的航空队伍,长射程的炮兵威力,高速度的鱼雷艇潜水艇,以及许多新式兵器坦克车等。(57)《国防工业大发展 成立国防工业人民委员会》,《红色中华》1936年12月13日,第1版。

此外,《红色中华》还报道了苏联其他方面的重要科技成就。例如,苏联自发明人造橡皮后,即于1932年8月建成世界第一人造橡皮厂,所产之橡皮,质状均佳。(58)《苏联人造橡皮厂建设成立》,《红色中华》1932年9月6日,第4版。莫斯科的地下铁道已在建设中,第一支线(长约12基罗米达)定于193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17周年纪念时完成,至于贯通全城的总长则为89基罗米达。(59)《苏联伟大的工业建设》,《红色中华》1933年9月21日,第4版。1933年9月,莫斯科举行云层测验,乘气球飞至19000米突的高处,举行各种测验,大获成功。世界各大报认为苏联云层气球的飞航记录是科学上一种极伟大的事件。(60)《苏联航空界的新创造 气球上升至一九○○○米突》,《红色中华》1933年10月9日,第4版。1933年,苏联地方无线电话总站开始伯力与莫斯科以及莫斯科与伊库斯克的通话,声音十分清楚,莫斯科与远东的通话亦正在建设中。(61)《庆祝苏联第二五年计划到第一年度的伟大胜利》,《红色中华》1933年12月5日,第4版。1934年9月,“李台克”破冰船北极探险取得胜利,征服了北冰洋的天险,获得极广博的关于北冰洋的知识。英国报纸及法国报纸,均有极推崇赞美的记载。(62)《苏联在文化战线上的伟大胜利》,《红色中华》1934年9月29日,第4版。

由上可知,《红色中华》不定期地报道了1932年至1936年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系列科技成就,包括农业现代化、能源、交通运输(尤其是航空)、冶炼和机械制造、国防工业等方面,很多科技成就都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

结语

通过以上对《红色中华》科技传播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作为苏区重要的宣传媒介,《红色中华》拿出较多版面宣传、报道有关科技知识或新闻,开创了通过报纸进行科技传播的新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苏区政府对科技及其传播的高度重视。《红色中华》每期只有三至六版,虽然没有设置科技专刊或专栏,但却经常用头版、整版甚至多期连载方式,进行科技报道和宣传。例如,项英的《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昆的《加紧防疫卫生运动》、廖醒中的《大家来学习万泰去年植棉经验》和陈义厚的《催泪毒瓦斯防御法》等,都刊载于第一版。再如,对苏联五年计划成就的报道,很多都是一期里面用两个版面或者多期连载的方式。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曾指出:“为着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各地组织小范围的农事试验场,并设立农业研究学校和农产品展览所,却是迫切地需要的。”(63)《我们的经济政策》(1934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页。这就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传播,因而苏区报纸的科技传播才得以开展。

其次,传播内容侧重于苏区实际需要的科技知识,保障了军民生活所需,促进了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力支援了革命战争,也增强了军民的必胜信心。《红色中华》科技传播的侧重点是医药卫生防疫、病虫害防治、选种、植棉技术、熬盐、防毒以及一些必需品的自造等。这些都是从苏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出发,贴近苏区群众的需要。报刊大力宣传普及苏区群众经验、工厂或农事试验场经验以及独特生产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苏区经济的发展,粉碎了敌人的封锁。例如,1934年江西苏区已发展到580座盐厂,全省每天生产量约达1900斤。有些区乡已经完全做到食盐自给,并且还能够出卖一部分了。(64)《在开展着的江西省熬盐运动 已经获得了相当的成绩》,《红色中华》1934年9月26日,第3版。又如,1934年中央苏区棉花生产形势好,原因之一就是采用农事试验场培植的优良棉种,推广先进植棉技术。(65)刘斌总纂:《江西省志·江西省苏区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此外,苏区的科技传播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无疑也能增强苏区军民的革命信心。

再次,充分体现了对苏联科技成就的高度关注和赞赏,增强了民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主要任务是改变国家技术落后状况,用现代化技术装备工农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到1932年底,苏联提前完成“一五计划”。1933年至1937年,苏联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高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从1932年1月至1936年12月,《红色中华》持续性地关注和报道苏联“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这也是苏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成就。这些科技成就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红色中华》对此长期性、连续性的宣传报道,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区军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也增强了他们的革命动力。

最后,《红色中华》虽然传播环境不佳,但对苏区民众的科学启蒙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红色中华》虽出版于落后闭塞的农村和战乱频仍的年代,但作为苏区中央级的大众传媒,却高度重视科技的传播,尤其是医药卫生防疫知识的传播,有力配合了党和苏维埃政府动员和组织的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苏区民众不卫生的陈规陋习,提高了苏区民众的卫生素质,使苏区瘟疫和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保障了苏区军民的健康。这显示出《红色中华》的科技传播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发稿作者很多都是苏区专业技术人员或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从而大大增强了苏区科技传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例如,发表数篇文章的陈义厚时任红军卫生学校校长,被誉为中央苏区医界“四大金刚”之一。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项英和担任过苏区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副部长、部长的吴亮平都曾发表过相关文章。因此,这些人成为《红色中华》科技传播的重要主体。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苏区苏联
苏区精神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老照片:苏联儿童的冬季娱乐活动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红色中华》救灾宣传研究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