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视野下的胡族衣履
——读《汉唐胡服研究》

2021-11-25 20:03朱旭洁
吐鲁番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汉唐鲜卑吐蕃

朱旭洁

衣冠服饰,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一个时期一个文化区内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早在夏商之际就出现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观念,《后汉书》成书后,“舆服志”、“车服志”等服饰内容更成为后世各类正史、政书、类书及辞书几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这些记载主要侧重于中原王朝部分,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虽有涉及①胡族服饰研究以王国维先生《胡服考》首开先河,进入到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出现了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周希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黄能馥和陈娟娟《中国服装史》、李肖冰《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张碧波和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以及包铭新主编的6卷本《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等。,却因篇幅短小,分散零碎,不成系统研究。胡服研究亦是如此,所谓“胡服”一般是指中国古代北方以及西北诸族的服饰,其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形成,比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改革,促进战国时期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与统一,产生了重大变革性的影响。可由于种种原因,史书记载不甚详细内容有限,研究无科学性可言,因为对胡服研究的关注不够,人们容易忽略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众所周知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华夏民族和少数民族一起创造发展的,胡族衣履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同时也可以使得人们了解和重视胡人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汉唐胡服研究》正是由此出发而创作研究的。

《汉唐胡服研究》是2020年10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新著,全书超22万字,分为四章,作者为赵斌、张睿丽、曾丽荣、雷小虎。书中将历史文献记载与出土的陶俑、壁画等实物图像资料相结合,更加直观地试图还原这些服饰的原貌,从而从文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汉唐时期少数民族服饰与中原地区服饰文化的交流互动,进而从理论角度总结,这对于我们认识少数民族服饰提供了新的意义。

该书第一章为秦汉匈奴服饰。匈奴是第一个统一漠北高原建立起游牧帝国的北方少数民族,并且开创了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对峙的历史。此后尽管游牧文明主导民族更迭不断,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基本保留下来,因此研究匈奴的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环境也至关重要。以往的研究囿于资料的匮乏,对这一方面涉及很少仅是寥寥几语简单概括,而《汉唐胡服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收集了大量国内外考古实物资料,进行整合,针对匈奴服饰包括其服装原料、服装形制、发式帽式以及配饰装饰详细论证,验证了匈奴的民族服装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和游牧民族特点。其采用的动物皮毛是为了来抵挡漠北多寒多风的气候,同时匈奴服装采用的丝绸体现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匈奴是一个征服了多种民族而形成的多民族群体,故其服饰也是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其服饰的装扮是为了适应以游牧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服饰反映匈奴也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出现了等级划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渐扩大,匈奴本身也向着封建制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鲜卑服饰。鲜卑是继东汉中期匈奴衰亡之后称霸于漠北高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其鼎盛时期势力范围甚至超过了匈奴。魏晋十六国时期因时局影响少数民族大量内迁,鲜卑人也不例外,河西地区位于中西交通的要道,民殷物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区,因此有大量鲜卑人涌入,史称这一群体为“河西鲜卑“。河西鲜卑与汉民族混杂居住受到汉文化影响,同时其居住区位于中原与西域的连接点上,所以其文化特征也表现出明显的西方风格,鲜卑服饰在吸收了这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样式,比如其保留下鲜卑习俗髡剃辫发的同时,服装材料开始使用绵、麻等材料,同时鲜卑的服饰也显示出了显著的等级差异,可以看出由于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封建势力有很大发展。

第三章为唐代吐蕃服饰。唐代是吐蕃民族发展的繁荣期,其崛起之后征服了今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四川和甘肃的部分,初步实现了青藏高原的统一,这也是西藏地区第一次获得统一的时期。吐蕃在征服过程中融合了各种民族并且完善了交通,唐蕃古道①“唐蕃古道”的路线具体记载见《释迦方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第17~18页。和青海道的设置使得吐蕃与外界的贸易更加方便,作为中西交通的道路枢纽,吐蕃同时受到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比如在现出土的吐蕃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丝绸,这一时期吐蕃的丝绸或来自和唐朝的贸易或来自掠夺,但是皆可以证明吐蕃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从其独特的联珠圆纹、太阳神纹以及含绶鸟纹可以看出吐蕃与西域比如波斯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随着吐蕃王朝的发展,服饰也开始和之前所论述的其他民族一样从为了保暖到逐渐成为地位和阶级的象征。针对服饰形成了专门的制度——告身制度,告身制度模仿汉地将官员分为六种等级,告身作为官员的标志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实行。由此看来,吐蕃服饰所显示出的等级制度更加明显。

第四章为党项西夏服饰。党项民族自北朝到元明在中国西北活跃了近千年之久,其发展不仅是党项与周围诸少数民族融合统一的过程,也呈现出蕃汉合璧的独特文化特点。西夏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统治范围内有众多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这些迥异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终经由西夏“改易正朔冕服制度”而逐步统一,成为其政治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说西夏服饰制度是以党项服饰为主体,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元昊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王朝开始即注意到仅靠政治手段是不够的,应该辅之以其他手段来配合,服饰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本章通过论证证明西夏服饰制度成为其封建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其体现出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化以及封建等级性,相对于游牧民族的服饰来说,这样一整套严格的服饰制度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的体现,更是其与中原王朝交流的表现。

《汉唐胡服研究》以个案专题研究的方式选取秦汉匈奴、魏晋河西鲜卑、唐朝吐蕃以及西夏党项这几部分作为切入点进行汉唐时期胡服的讨论。该书内容详实,并且条理清晰,书中很多文献资料、图像资料以及考古资料是近一步探索服饰制度的基础。纵观全书,此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针对服饰的研究,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学者的优秀著作,《汉唐胡服研究》将此作为基础,充分利用考古学的研究资料,翻开此书可以看出其特点之一即是图片非常丰富,多为实物资料照片以及壁画,作者等人通过图像的方法更加直观地为读者理解服饰提供了便利。并且从文化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汉唐时期胡服与中原服饰之间的互动。比如全书四章在正式介绍胡服之前详细介绍了各个民族的社会情况,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而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情况自然而然地导致了民族间服饰的不同,各有其特点。本书选取的几个少数民族皆属于是多民族混合而形成的,因此其内部也是文化不断统一融合的过程,比如西夏王朝,除党项、汉人、回鹘以及吐蕃四族人数较多影响较大之外,还包括吐谷浑、鞑靼、契丹和女真等民族,元昊为了统一这些民族加强内部的团结而制定服饰制度,排斥“汉仪”的影响而强调这些民族从内心上对于西夏王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为政治统治服务。纵观《汉唐胡服研究》,汉唐胡服不仅是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内涵和文化整合体现,其对于华夏民族社会文化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图像学是近来越来越热门的一种证史方式,采用图像学作为史料补充加之以往的文献论证,由浅入深,逐步带领读者读懂少数民族服饰中体现出的社会、心理以及文化。

第二、条理清晰,内容详实,采用新资料。该书四个章节大致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论述,首先是各个民族基本社会概况,其次是不同民族服饰原料的来源以及加工工艺,再次为冠帽与发式,最后为饰物以及纹饰特点的展示。这样的行文格式有条不紊,符合逻辑便于理解。同时以往研究囿于时代的原因,资料比较陈旧稀少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介绍过于简单,而在《汉唐服饰研究》中作者等人采用了大量国内外新的考古资料,基本上针对服装装饰以及发式帽式都有直观的图片加以展示,比如吐蕃服饰纹饰的三种类型,书中有清晰的照片①赵斌、张睿丽、曾丽蓉、雷小虎:《汉唐胡服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73页。,通过这些照片读者可以看到吐蕃服饰风格既具有中原风格也具有波斯风格,因此可以说吐蕃文化同时受到了中原以及西域的熏陶,甚至某些样式与新疆出土的文物极为相似,证明了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一个你来我往有机联系的整体。书中应用了大量近年来的考古报告资料,丰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服饰原料的出土,使得我们对于服饰的使用等级有了更深地理解,比如少数民族初始阶段“衣皮毛”仅为了避寒,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皮毛和丝绸类制品并行的情况,某些丝绸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内部较高阶层的专用品。这些新材料不仅反映了民族封建势力的发展,而且也体现了这些民族与周围地区联系的加强。这一点使读者对于“服饰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理解的更加深入。

第三、将重点侧重于少数民族服饰本身,尽可能地还原服饰本身的文化意义,从而自然流露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互动,《汉唐胡服研究》这本书不刻意强调服饰的某处体现了文化交流,而是尽最大努力地试图展示当时几个主要胡族的服饰全貌,书中或采用语言描绘或采用图片,总之将这些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影响下的服饰公正客观地呈现出来,其中的西方风格与中原风格不言而喻。作者在采用图片资料的时候表面上是对图像进行剖析,而从分析的过程中已经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特点,以及不同时期文化的交流现状,比如针对甘肃高台地埂坡4号墓中壁画作者断定为其中人物皆为河西鲜卑族而不是汉、氐、羌、卢水胡以及西域胡人的推论过程,①赵斌、张睿丽、曾丽蓉、雷小虎:《汉唐胡服研究》,第95页。不仅从发式看出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同,而且也可以从壁画中窥探出河西鲜卑经由汉代的开发农耕经济快速发展,已经逐渐由游牧转向定居农业,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已发生较大变化。而至于乌桓,史书中记载鲜卑人“言语习俗与乌桓同”②范晔撰:《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985页。,但是历史上的乌桓势力没有到达河西③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51~170页。,因此可以将河西鲜卑与乌桓区分开来。以往的研究由于资料的匮乏因此文字较多而实物图像较少,此书大大填补了这方面资料的缺失,通过图片的直观呈现,不仅增强文章可读性,而且更加准确更加便于理解地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学术本身即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没有满意可言,作者在前言部分提到汉唐胡族历史绵长且数量众多变化巨大,想要全景通史性地再现汉唐胡服历史全貌和发展轨迹是有难度的,但《汉唐胡服研究》抓住汉唐这一时段内四个主要部分,以个体着手以小见大,并且最大努力地收集了有关资料,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补充说明,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汉唐胡服服饰架起了桥梁。相信学术的不断进步会有更多学术成果出现,共同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汉唐鲜卑吐蕃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魏晋风骨 汉唐新韵——观宋述林的近期绘画艺术
小论“古典”两派
从先荀后孟之说看汉唐荀孟关系以及荀子在儒学中的地位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浅论几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婚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