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活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2021-11-25 22:50王雅倩
现代交际 2021年8期
关键词:意译译者语境

王雅倩 李 娜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600)

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语境包括交际意图、交际对象、交际场合、背景知识等。文化语境最早是在1923年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在《关于“语境”概念的解释》中提出,他认为语言研究必须同时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其中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因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阻碍之一。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顺应论为语用学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是由维索尔伦[2](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提出的,其中顺应性是其主要思想,译者需要筛选合适的词汇顺应相关语境。《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它讲述了徐福贵及其家人在时代洪流中起起落落的故事。研究从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出发,根据奈达和邢福义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探讨白睿文为顺应文化语境使用的翻译策略,为后期研究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学者提供借鉴。

一、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

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协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的,涵盖语用描述和语用解释的三种性质和四个研究。其中三种性质,即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顺应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可能性中做出可谈判的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戈玲玲[3](2002)认为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语言的这三个特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顺应基于语境关系,语境关系的激活取决于社交世界中的社交场合、社交环境和语言社团的文化交流。因此,顺应文化语境是语言顺应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化语境涵盖地理、历史、习俗、宗教、价值和思维模式等多种因素。文化和语境的共生关系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的过程即文化移植的过程。顺应论强调人们应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进行语言的选择,筛选的过程应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需要译者在通晓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源语语义,并在翻译实践中选择直译、意译、增删补等翻译策略,以减少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隔阂,增加有效的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融合。

二、文化负载词

西班牙翻译家Aixela[4](1996)提出,文化负载词是在目标读者文化系统中语义空缺或意义与源语文化不同的词汇。胡文仲[5](1999)提出,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在词汇结构上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廖七一[6](2000)认为,文化负载词涵盖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各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在展现上有很大区别。

奈达[7](1993)将文化负载词划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Armellino[8](2008)将文化负载词划分为三类:历史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神话文化负载词。此外,邢福义[9](1991)将文化划分一个三维系统: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心理层面。

三、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译本《活着》文化负载词翻译

《活着》于1992年出版,是余华的第二部小说。[10]小说自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数十种语言翻译。英文版名称《To Live》是由白睿文根据余华1992年出版的《活着》编译而来,并于2003由西方最负盛名的出版商之一Anchor Books of Random House出版。[11]《To Live》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白睿文的翻译成为一个窗口,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基于奈达与邢福义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以文化语境顺应为理论基础,分别对《活着》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心理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

1.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会引起翻译问题。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翻译时涉及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活着》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的四字格和习语最具中国语言特色。

例1:当我再问为何打他时,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了,我就立刻知道他准是对儿媳干了偷鸡摸狗的勾当。

When I asked him why,he kept beating around the bush but wouldn't explain.I immediately surmised that the old man must have been putting the moves on his daughterin-law.

这段表述了老人被问及脸上淤青时的躲闪,“支支吾吾”指说话时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含混躲闪。译文“beating around the bush”比喻说话时避开重点,旁敲侧击,形象生动地顺应了说话者的含糊其词;“偷鸡摸狗”意为不正经的勾当,“putting the moves on”再现了动作上上下其手的卑劣行为。两者皆为意译,翻译既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又兼顾了汉语四字结构。

例2:还是我娘知道我们男人心里想什么,她对家珍说:“男人都是馋嘴的猫。”

She said to Jiazhen,"Men are nothing but a bunch of gluttonous cats."

“男人都是馋嘴的猫”是流传于民间的中国传统习语,形容男人的好色属性如同猫的贪吃一样根深蒂固。“Men are nothing but a bunch of gluttonous cats”字面意义为男人不过是一群贪吃的猫,暗含了男人偷腥本性。译者通过直译把猫的馋嘴和男人的贪心巧妙结合,既展现了原文的诙谐风趣,又不动声色地传达了其内涵。

2.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是传承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当地建筑风格,服装和工具最能彰显本地物质文化特色。

例3:我念过几年私塾,穿长衫的私塾先生叫我念一段书时,是我最高兴的。

I studied for a few years at an oldstyle private school.When the school teacher,wearing the traditional long gown,called me to read a paragraph aloud,it was my hAppiest moment.

“私塾”是我国古代在家庭、宗族、村落开设的一种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过去的一种私立学校,与中西当代学校完全不同。因此,为了顺应目的语读者,译者选用“old-style”增译的方法区分了中国私立学校和西方私立学校。“长衫”是根据明朝士大夫常穿的道袍遵循清朝服饰改作的长外套。“traditional long gown”是直译与增译的结合,既顺应了西方读者对于长袍的认知,也点明其旧时代特征。

例4:我给了她两巴掌,家珍的脑袋像是拨浪鼓那样摇晃了几下。

I slApped her twice,and her head swayed back and forth like a toy rattle.

“拨浪鼓”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民间乐器和玩具。“toy rattle”指发出嘎嘎声的玩具,译文中译者选择释义的方法揭示了其作用及外形,很好地顺应了目标读者对于这种中国传统儿童玩具的认知。

3.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风土人情,历史背景,小到道德准则、地方习俗和意识形态。小说中“哭丧”“雷公”“提亲”和“土地改革”等皆有体现。

例5:轮到自己给钱了一个个都跟哭丧一样。

but as soon as it's their turn to lose they all cry like they're in mourning.

译文再现了赌场里龙二输钱的沮丧情形。“哭丧”是中国儒家文化丧葬习俗的一个特征,它主要以哭泣的形式传达对逝者的悲恸之情。“cry like they're in mourning”形容哭得伤心欲绝,仿佛在为失去的亲人哀悼,这里译者选用意译方法,还原了原文对输钱态度的讽喻,加深了目标语读者对小说中人物性格解读。

例6:我向王四挥挥手说:“你要是不怕雷公打你,就拿去吧。”

I waved my hand at Wang Si."If you re not afraid of the god of thunder striking you down,take it",I said.

“雷公”通过惩罚罪犯来维护正义。在西方读者的概念里,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为了顺应他们对“神”的形象理解,译者采用小写的“god”替代“God”,既避免信仰冲突,又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形态。

4.心理文化负载词

邢福义认为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汉族的心理文化主要来源于儒家、道家、佛教和父权制思想。

例7:我和春生一下子回过魂来,赶紧向老全叫:“你快回来。”

Chunsheng and I immediately snApped out of our daze and called out to Old Quan,"Get back here,quick!"

这句话描写了看到战火中子弹正朝在死人堆里神伤的“老全”飞去时,小说中“福贵”和“春生”的紧张反应。“魂”起源于道教,道家认为人们死亡时会“魂”归天堂。“snApped out of our daze”意为从茫然中回到现实的状态,意译弥补了西方世界对于“魂”的认知,进而顺应了西方读者对于茫然失魂的状态理解。

例8:以前我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有气无力。

I was like a monk caught up in his daily routine of ringing the bell,completely listless.

这是小说中“福贵”对自己从前做少爷家境优渥时无所事事状态的回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意为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状态和西方语境中“daily routine”日常琐事意义等同。因此,译者顺应目的语读者对于“和尚”生活的理解,以“caught up in his daily routine”意译的方式刻画了人物面对日复一日生活琐事的倦怠心态。

四、结语

翻译涉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够顺应文化语境并不断做出语言选择是译文成功的标志。本文从文化语境顺应的角度对英译本《活着》五个文化维度下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中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意译,直译,直译与增译结合,替代等,翻译策略也应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积极克服文化差异。

猜你喜欢
意译译者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