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百年变迁

2021-11-25 23:01张雷平
安徽史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

张雷平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求新求变的大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承并进行现代性转化,一直是知识阶层苦苦求索的命题。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文化的复兴紧密相连。所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回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演进,梳理其发展脉络、探究其发展启示,对于我们整体上把握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方向与未来、思路与举措不无裨益。

百年来,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起伏跌宕,我们依据近现代史重要的历史节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为四个时期来观察:民国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

一、民国时期(1911—1949):冲突与坚守

辛亥革命后至建国前,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阶段。此期教育思想极大解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内外、新旧的各种冲突,一批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苦心孤诣地坚守民族精神、国学正脉,传统文化教育以凝成国民意识、发扬本国文化为己任,为中华文化继往开来、接续创新开创了难得的局面。

1.图存与救亡共生

学者们立于民族兴衰的视野,将救国救民的功能赋予传统文化教育,如蔡元培主张大学要积极引领社会、引领风俗文化,鼓励师生组织各种社团、学会,“据统计,蔡元培倡导下北大成立的各种社团有27个”。(1)金祥林:《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坚持“兼容并包”“刚毅坚卓”之精神,弘扬传统文化道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战时教育并不是中断了中国文化,而是要在中国旧文化的废墟上,存其精华,去其渣滓,建设起合乎时代的新文化”。(2)李公仆:《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38年版,第14页。为保存乡土文化,实现民族再造,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实验代表人物南方有陶行知,北方有梁漱溟。(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22页。陶行知把晓庄师范学校和上海山海工学团办成乡土特色的学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乡村教育实验,其乡建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成为里程碑式的理论体系。

2.教育和研究并重

为承继道统、延续文脉,一批知名的国学教育机构不断吸收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同时将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如无锡国学专修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金陵大学国学特别研究生班等。许多大学在文学院的国文系、史学系中加设国学课程,借以培养国学人才(4)熊贤君:《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民国档案》2006年第1期。,用现代科学方法治理国故。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是其中的翘楚。北京大学研究方向集中在考古研究、风俗调查等方面,如张煦《老子校注》、段颐《黄河变迁考》等。清华大学教、研结合,融合中西开创新的研究方法,如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开创“以文证史”的研究方法。(5)张岂之:《大学的人文教育》,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页。

3.冲突与坚守交织

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思想冲突主要是新与旧的冲突,是坚持“旧纲常”还是普及“新伦理”。新旧伦理冲突背后实际是中西冲突,是沿用“中体西用”还是推行“全盘西化”。20世纪前期,从“西学中源”“中体西用”到“保存国粹”,再到五四时期的新旧之争,直到后来的“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之争,实质上都是中西之争。(6)李新宇:《20世纪文化论争遗留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在思想激烈冲突中,难能可贵的是知识群体对民族精神、传统文脉的坚守。许多知识分子意识到民族自信心对于提振国力的重要性。奖励民族教育,所以能够提起民族自信力,团结奋发,置中国于国际平等地位,而“弱”的毛病自然去了。(7)陈青之:《中国教育史》,第741页。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6):调整与转化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不断确立,高等教育经历了接收与改造、引进苏联模式、院校调整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也经受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连串的政治运动的严重干扰。在院校调整、专业调整、教育思想的调整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从凝成国民意识、发扬本国文化调整为保障政治挂帅、培养革命人才,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转化为坚持民族性、大众化、革命观。

1.教育政策立足改造

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思想,传统文化得到重视。中共八大决议指出,必须利用我国现在的知识体系去改造传统文化,努力创造新的文化。改造传统文化是建国初十七年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和主流行为。(8)徐永新、赵传海:《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但是接踵而来的反右派斗争,使得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止步。文革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造成社会失序、传统文化倒退,高校与传统文化基本处于决裂的状态,传统文化教育遭遇了系统性解构和颠覆性伤害。

2.学术观点政治导向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深受政治空气的左右,既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光辉思想,也有反右扩大化、批林批孔等错误主张。教育家提出高等教育的民族化、大众化、实践性的问题。徐特立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民族形式。选编教材,当然应该力求注意到民族性……”。(9)王凌皓:《中国教育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6页。吴玉章坚持德育第一的原则,在实现方法上主张通过劳动锻炼进行德育。(10)吴玉章:《吴玉章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37页。高等教育和传统文化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以政治批判取代学术讨论。当然,在政治氛围浓郁的环境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场景,即陈寅恪坚持“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意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节和灵魂保留了一份真诚。(11)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99页。

3.教育宗旨专注专才

高等教育思想主要围绕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适用性和实践性人才展开,对专业教育、生产教育极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周恩来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恢复阶段,需要人“急”,需要人“专”。(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专才教育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需求,但在实践中专业教育的分科过细,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不足,割裂了专才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衔接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等教育的人文性。

三、改革开放后(1978—2012):回归与自觉

改革开放到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前,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不断深入,社会中的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自觉反思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在探索中恢复与重建,并不断得到改进与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知开始回归,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开始苏醒,学界对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实施路径、教育方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多元文化环境催生回归思潮

改革开放、全球化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并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中出现文化热、国学热,“文学创作层面上涌现了一批有分量的寻根文学……思想文化层面上出现了孔子热、新儒学热。(13)傅铿:《论八十年代中国文化传统的复兴》,《当代青年研究》1990年第3期。进入新世纪,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高校内外,西方文化潜滋暗长,大众流行文化良莠不齐,网络文化铺天盖地。“中国已经成为各种主义思潮表演的舞台与拼杀的战场,而其背后却都有国际文化侵略势力的魔手。”(14)楼宇烈:《中国的品格》,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学者热切呼吁传统回归,认为中国文化要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迷信中解放出来。(15)翟振业:《关于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研讨的反思》,《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2.文化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改革

“拨乱反正”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教育政策的起点,但高等教育的专才思想,造成“过弱的人文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等倾向。(1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季羡林、杨叔子、袁行霈、叶朗、顾明远等呼吁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理念开始受到高校的重视。素质教育的政策不断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文化素质教育向专业课程渗透,校园人文环境整体优化,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利用。

3.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不断创新

围绕本科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高校探索创新的模式和方法。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开设一批人文选修课程,作为一项重大决策经学校教代会通过。(17)张岂之:《大学的人文教育》,第131、94页。1995年,全国十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全球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准建设。中山大学开设“中外优秀文化”讲座(18)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19页。,清华大学开设了“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课程。张岂之:《大学的人文教育》,第131、94页。进入新世纪,通识教育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被提出,北大的“元培计划”、清华的“文科实验班”、武汉大学的“国学实验班”都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高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四、新时代(2012— ):自信与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民族得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战略部署深入人心,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迎来难得的机遇。高校积极利用传统文化教育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应对高等教育时代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体系认同不断升华。

1.政策导向坚定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传承内容、实施方法等做了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提升教材的民族性,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学术标准、话语体系创新。教育部推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倡导在教学与校园文化中渗透传统文化。各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学文化教育向上向好,发生了历史性深刻变化。

2.话语体系自信自强

学术界积极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解读,凝练对中国历史选择和历史道路的文化表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实践的价值导向,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19)吕立杰、丁奕然 :《指向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的校本课程调查》,《教育研究》2019年第9期。高校教育与科研的话语体系更加中国化,“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页。

3.社会氛围不断重铸

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增多,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以传统的岁时节日、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等习俗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传统文化呈现新式样、焕发新活力,《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诗词大赛》等电视栏目深受欢迎。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大数据、信息化为传统文化教育增添了亲切感和实效性,如大数据技术支撑的“在线故宫”“数据敦煌”等让人耳目一新。

结 语

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基本上是沿着两个维度行进的:即“时”与“位”。就“时”而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相伴而生;百年变迁是顺应时代背景、回应时代命题、担当时代责任的过程。就“位”而言,高校根据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守“文统”的承继性,坚持文脉的延续性,坚定文明的开放性。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固有文化是现代中国人认识西方新文化的一个独特自有的立场,是现代中国求变中唯一能变之自身。(21)钱穆:《文化与教育》,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205页。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必将走出功利主义、模仿主义、攀比主义、形式主义的藩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如下四个方面深入探索:

一是文化的自信与人的自觉相得益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使命是关注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视野、理论胸襟,致力于复兴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自信。

二是历史的资源与现代的命题相互映照。复兴不是复古,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映照时代,建立古与今、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有机联系,建构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现代文化。

三是体系的完善与关系的构建相向而行。传统文化是一个内部结构深邃严谨的系统,必须克服零散化、碎片化、快餐化的教育。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关键在于社会环境及学校生活的训练,这需要教学、教材、教师相互支撑,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动。

四是“人本”的教育理念与“国本”的教育政策相互支撑。一国必有一国之立国的文教精神,“人本”的教育立场必由“国本”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国本”教育,也即是制定国家层面“形而上”的教育宗旨,形成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核心价值、核心教义、核心课程、核心教材。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