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 领导山西抗战的中流砥柱

2021-11-25 07:43
党史文汇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受援国援外医疗队

1962年7月,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脱离法国殖民统治独立,外籍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几乎全部撤走。境内缺医少药、疾病肆虐,民众求医无门,阿政府向世界发出医疗援助呼吁。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将派遣医疗队赴阿援助。4月初,一支由13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医疗队登上由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再转乘飞机到阿尔及利亚。从此,中国开始书写对外医疗援助的伟大篇章。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持续接力,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实际行动铸就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融为一体的国际情怀和大国担当,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精神动力。

不畏艰苦 勇担援外使命

不畏艰苦是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基石。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医疗队的足迹遍布五大洲的71个国家和地区,几乎覆盖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特别是在非洲,从撒哈拉大沙漠到刚果雨林,从西非海岸到东非大裂谷,中国医疗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尽职尽责地为这里的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从踏上异国他乡那一刻起,中国医疗队队员们就面临生活艰苦、习俗迥異、沟通不畅、缺医少药、传染病肆虐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第一批中国医疗队到达阿尔及利亚赛义达省医院的次日,就投入到紧张工作中。1963年12月25日,周恩来在阿尔及利亚奥兰市接见中国医疗队时鼓励说:“你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派出国外工作的第一批医疗队,既光荣,任务又十分艰巨,而且面临的许多困难基本上要靠你们自己来克服。中央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为阿尔及利亚人民防病治病做出贡献。”队员们牢记总理的嘱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环境适应障碍、语言难关,在医院设备不全、医护人员缺乏的情况下,每个人身兼数职,自己动手制器材、配试剂,同当地医务人员一道克服重重困难,使医院的工作条件日趋完善,制度逐步健全,各项业务工作也顺利开展起来。中国医疗队以精湛医术和辛勤付出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认可,归国日期也因阿方的挽留一再延迟。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中国医疗队诊治住院病人2.7万余人次、门诊病人37万多人次,做了3000多台手术,安全接生1000多名婴儿,最令人钦佩的是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欢送会上,阿方卫生部部长说:“阿尔及利亚全国有25支外国医疗队,你们是最受欢迎的,是我们最可信任的真正兄弟!”中国第一批援外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广受好评后,其他医疗条件较差的亚非国家也纷纷请求中国派遣医疗队给予他们援助。自此,中国医疗队担当起“白衣外交官”的使命,以他们的辛勤付出助力新中国对外交往掀开新的一页,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非洲大多数国家属热带地区,卫生条件落后,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性病、艾滋病等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中国医疗队队员在救治当地群众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这些疾病的威胁。在西非国家几内亚,初来乍到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发现,这里总是不定时停电;苍蝇会在室外晾着的衣服上产下虫卵,再穿时可能会长蛆;飞蚁叮在身上不能拍,因为这种蚂蚁体内有强酸,拍下去会造成皮肤溃烂;住院病人中60%以上患有艾滋病。例如,河南籍队员仵民宪2001年至2015年陆续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从事援外医疗工作长达10年,曾5次与艾滋病病毒“亲密接触”。中国四川第四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刚到不久就遭遇该国30年来最大的一次登革热爆发流行,22名队员中有15人患上了登革热,其中来自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厨师肖秀清因抢救无效献出了宝贵生命。面对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队员们发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乐观从容地应对各种困难。

中国医疗队在援外前,虽对受援国的工作环境有所耳闻,但到当地后发现,受援国医疗物资短缺、医务人员少且素质差,有些医院软硬件条件甚至不如中国乡镇医院。面对这种窘况,他们秉持“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冲上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战胜一道道难关,全力救治患者。没有医院没有病床怎么办?队员们自己修建;没有药剂没有器械怎么办?队员们自己制造;手术中途停电怎么办?手持电筒作应急电源。

58年来,一代代中国医疗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患病的风险,甚至生命的威胁,最终锤炼出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了队员们护佑受援国人民健康的信念。2013年3月30日,中国援外医疗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中国医疗队:“非洲很多地方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疾病肆虐,缺医少药。中国医疗队员不畏艰难,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帮助当地群众解除病痛,为增进中非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无愧于白衣天使和友好使者称号。”中国医疗队坚韧不拔和迎难而上的意志、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支撑。

甘于奉献 传递人间温暖

甘于奉献是中国医疗队精神的重要特征。有一首小诗这样赞颂中国医疗队:“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忍亲人相隔之苦、甘冒殒命之险,在遥远的异域,不畏艰辛,为当地百姓消伤除痛,他们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医生。”50多年来,中国医生从非洲脊梁埃塞俄比亚,到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再到南美雨林圭亚那,将自己的青春、医术甚至是生命奉献给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

援外医疗队队员,或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本可选择在国内安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共享人伦之乐,但医者的初心使命、大爱之情驱使着他们甘忍离别之痛、思亲之苦,忠诚地履行“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铮铮誓言,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援外医疗服务中。

1965年,周恩来访问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桑给巴尔时,对中国医疗队队员们说:“中国医疗队迟早要走的,我们要培训桑给巴尔医务人员,使他们都独立工作,为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为了给受援国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中国医疗队起早摸黑地备课、翻译、油印讲义、制作教具、编写教材,通过临床教学、观摩及学术讲座等形式倾囊相授。第一批援桑医疗队队员周志耀,自告奋勇地担任培训班的英文辅导教师,还组织队员们根据非洲东部地区外科疾病的特点编写出《非洲外科学》教材,为当地外科学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中国医疗队在桑给巴尔举办各类培训12期,培训当地医务人员237人次,并安排14名桑方学员到江苏新医学院(现为中国南京医科大学)学习。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当地的医疗骨干。1973年,苏丹副总统在访桑时十分感慨地表示:非洲国家能在自己的医院里培养自己的医生,这是一个壮举。而这个壮举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医疗队!

援外医疗薪火相传,涌现出许多父子相继援外的感人故事。程纪中和程军父子、夏存寿和夏阳父子、金国宏和金宁父子、刘岩和刘晓东父子、梅庚年和梅学谦父子……父子接力、前赴后继参加医疗队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受援国人民,跨越两代人50年的接力和坚守更是见证了中外友谊的发展,为祖国的援外医疗事业增添了光彩和华章。

医疗队队员们甘冒殒命之险,守护受援国民众的健康,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医疗队无私奉献的精神。援助科摩罗医疗队队员、著名疟疾学家李国桥教授为了研究青蒿素类—哌喹复方临床疗效,不惜“以身试药”,主动把疫苗注射进自己体内,来检验疗效。他成为临床证实青蒿素功效的第一人。得益于青蒿素类药物治疗,2014年科摩罗实现了疟疾零死亡。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医疗队秉承甘于奉献的精神一次次出色完成了援外医疗任务,他们甘忍思亲之苦做贡献、甘献平生所学育人才、甘寻父辈足迹踏征程、甘冒殒命之险守新生。其间,有51名援外医疗队员牺牲在异国他乡,程纪中、梅庚年、唐秀荣、肖秀清、张承坚、郭志明、郑仁时……他们用宝贵生命践行了护佑受援国民众健康与生命的承诺。甘于奉献的品质,始终是中国援外医疗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甘于奉献的精神,铭刻在每一位中国医疗队队员心上,它向全世界传递着向善的力量,传递着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救死扶伤 守护人类健康

救死扶伤是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核心。中国医疗队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在缺医少药、疾病肆虐的受援国担当起救死扶伤的职责和使命。中国医疗队队员们以精湛医术在受援国开创了一个个医学奇迹,在战火中开展了一次次生死救援,在贫瘠动荡的异国他乡践行着救死扶伤的初心和使命,在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之路上勇担捍卫生命之重的神圣职责。

50多年来,中国医疗队先后为受援国引进各项高精尖医学技术,在受援国创造了诸多医学奇迹:第一例输尿管移植手术、第一例巨型肿瘤切除手术、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第一例开胸手术、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手术、第一例开颅手术……无数的“第一”,实现了受援国在医学领域的突破,维护了受援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每一个医学奇迹背后,都彰显着医者本色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

中国医疗队不仅将先进的现代医学技术带到受援国,还带去针灸、拔罐、按摩等中医诊疗方法,成功治愈了一系列疑难杂症。队员们凭借一根根银针、一个个火罐……一次次地让受援国患者恢复健康,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医术在解除患者病痛中的独特魅力,并以对医疗设备要求不高、易于操作的优势,很好地缓解了受援国医疗设备落后、药品不足的困境,为祛病除疾、增进健康,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极具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中国医疗队秉持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在受援国传播着传统中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仁爱救人的大医之道,让东方古老的生命智慧在海外发挥着促进全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

眼科疾病是非洲和南美洲一些地处赤道附近国家和地区的常见疾病。中国政府针对受援国的现实需求,在派出常规医疗队的基础上,自2010年起开展中非“光明行”活动,至今已在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地区的30多个国家免费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让上万名患者重见光明。同时,通过派遣眼科医疗专家组到受援国开展人员培训、建立眼科中心等方式,帮助受援国提升眼科诊疗水平。一例例白内障手术的开展,一个个眼科中心的援建,一次次眼科医生的培训……感动着受援国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民众,中国医疗队更是以至精至诚、心系苍生的大医精神在受援国传递着希望之光。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1932年,朱德在《怎样做一个红色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红色医生“要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工作精神”。中国医疗队队员们就是新时代的“红色医生”,只要集结号一吹响,他们便不惧生死、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踏上舍己救人的征程。萨那战火、东帝汶乱局、中非动乱……为了拯救战乱中的生命,中国医疗队甘立危墙、甘居危邦。尽管生命随时随地受到威胁,但他们仍然选择坚守。是什么让他们在战火硝烟中不辱使命,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是患者的需要、医者的天职,是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对医者大德的坚守!一次又一次的嘉奖,一枚又一枚的勋章,是受援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红色医生”的肯定和赞赏,也是队员们对“救死扶伤”这一医者初心的最好诠释,更是医者“厚于德”的最美体现。这就是“不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的大医精神!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临危不惧、用生命担当使命的大无畏精神!

50多年来,中国医疗队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救治了数以亿计的当地患者。他们怀着高度责任感,用至诚至爱的医德和至精至微的医术救死扶伤,以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指引,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远万里担当着生命使者和“白衣外交官”的神圣职责,为受援国患者的健康以及全球健康水平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愛无疆 谋求世界大同

大爱无疆是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本质。在与世界携手构筑人类健康屏障、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之路上,中国始终是积极参与者与践行者。196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援阿医疗队时就发出号召:“你们要学习发扬白求恩精神。”李先念也于1988年1月为中国医疗队题词:“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做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致力于全球的共同发展,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即便在国内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无偿提供医疗物资并派遣医疗队帮助受援国家。这种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支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医疗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永远和世界人民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深厚情谊,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民族品格。

面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種境外新发再发传染病所带来的非传统疾病威胁,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第一时间对外提供紧急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国际应急援助50余次,协助有关国家抗击埃博拉、黄热病、登革热、禽流感、霍乱、拉沙热、新冠肺炎病毒等疫情。

2014年“埃博拉”肆虐最为严重的时刻,中国政府不仅没有撤离驻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疫区国家的医疗队,而且在及时提供物资援助的同时,派出更多专家奔赴抗疫第一线,与非洲朋友共同抗击疫情。 中国援利比里亚医疗队首席专家毛青用“犹如黑暗中行走在悬崖边缘”来形容抗击埃博拉病毒,因为防控中任何一个细小失误,都极有可能是致命的。面对各种挑战,跨越国界的大爱给了中国医疗队队员们无限勇气。60多天里,凭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队员们不畏生死战疫魔,创下了打胜仗、零感染的医学奇迹。中国医疗队再次以高度的责任感、先进的防疫理念和高超的防治技术守护了受援国民众的健康,赢得外国同行的敬佩!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中国先后向疫区3国及周边7国累计实施5轮援助,派出1200多名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赴非抗疫。中国医疗队始终坚守岗位,与国内派出的医务人员一道,帮助非洲战胜了埃博拉疫情。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也因此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南南合作奖”。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第一时间设立抗疫专项资金,组织实施覆盖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久、投入资源最集中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行动。据统计,中国累计向150多个国家、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援助物资和资金,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共计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持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工作;中国地方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向186个国家和世卫组织、联合国、东盟、阿盟、非盟、上合组织、欧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伊斯兰合作组织等9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向全球31个国家派出33批抗疫医疗专家组,协助外方开展防疫抗疫工作,通过百余场远程视频会议向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疫情防控经验,以实际行动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此外,长期驻在全球56个国家的57支援外医疗队千余人,充分发扬中国医疗队精神,坚守岗位、不辱使命,在完成常规医疗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受援国抗疫工作,为特殊时期增进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友谊发挥了应有作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疫国际合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3月30日,在刚果共和国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医疗队队员深情地说:“中国医疗队精神不仅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医疗队员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国医疗队精神是在中国对外医疗援助实践中形成的,生动展现了中国医疗队的崇高情怀与奋斗精神,凝聚着几代中国医疗队队员的无私奉献与辛勤汗水。一代代援外医务人员从未停下远行的脚步,他们用心血乃至生命,诠释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以崇高医德、忘我工作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信赖与支持,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受援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为全球健康治理树起了“中国标杆”。由一批批援外医疗队队员用生命和热血所铸成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不竭动力,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懈努力,更加积极参与全球卫生健康治理。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受援国援外医疗队
中国对外农业援助的可持续发展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中国援外医疗大事记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2016年援外医疗队中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气象援外项目可行性考察及方案设计要点浅析
援外项目估算及概算编制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