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生动形象的党史教材

2021-11-25 22:01王霞
党史文汇 2021年11期
关键词:长征黄河中华民族

王霞

红色经典音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文艺作品,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反映了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与奋斗、不惜流血牺牲,拼搏向上的伟大精神。这些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与人民的情感同频共振。它们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每一个脚步,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向了光辉的21世纪。此文撷取其中的几首,伴着其经典的旋律,让您重启红色之旅。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东方红》的开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由周恩来总理担任总导演,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70多个单位的共计3000多人参与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就沿用这一歌名。它于1964年在人民大会堂首演,196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电影。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歌舞形式展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个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 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革命史为主要内容,是我们学习党史既生动又形象的材料。

这部鸿篇巨制,集合了新中国文艺工作者集体智慧的力量,展示出一幅幅壮丽画卷,留下了一首首经典的红色歌曲。如《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西江月·井冈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八月桂花遍地开》 《赞歌》 《北京的金山上》《情深谊长》 《歌唱祖国》等,这些作品主题鲜明,朗朗上口,传唱至今。

其中,《南泥湾》这首歌于1943年诞生在延安,是以贺敬之、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八路军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其中的插曲《南泥湾》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将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好江南”。歌曲由郭兰英演唱,伴奏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更加生动感人。《赞歌》《北京的金山上》《情深谊长》分别展现了蒙古族、藏族、白族人民等在党的领导下摆脱苦难,在新中国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代表了56个民族对党的拥护和热爱,歌曲旋律质朴热烈,充满鲜明的民族特色。歌唱家胡松华、才旦卓玛和邓玉华等用饱含深情的歌声,赞颂了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欢聚一堂、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热烈场景。这些作品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问题始终如一的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冼星海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1935年至1938年间,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 《在太行山上》等不朽名作,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词作家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8年在去延安途中,路过晋陕之间的壶口附近,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被这种精神所鼓舞,随后到达延安和冼星海共同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形象展示艰难突进的大时代激流。

《黄河大合唱》雄健磅礴,深沉浑厚,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首次演出。首演后引起巨大反响,后迅速在全国广泛流傳,成为当时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作品共有8个乐章,分别是: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作品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将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争到底的真实场面,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其极高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树立了光辉典范。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长征组歌》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长征中,英雄的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20余座,中央红军主力行程约25000里,四路红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总行程约65000里。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上将,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创作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诗歌。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选择其中10首谱成了《长征组歌》,分别是:《告别》 《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景,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融入其中,以深刻凝练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这些作品讴歌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历经艰险,终获胜利,完成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讴歌了红军将士无私无畏、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长征组歌》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自问世以来,就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在太行山上》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这首充满抗日根据地军民革命斗志的歌曲,激扬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的民族之魂,其优美的旋律与歌词,使听到的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并产生浓烈的爱国主义豪情壮志。这首作品正是冼星海的又一部重要代表作,创作于1938年7月,是为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描绘了太行山上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以及他们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该曲写成后,在武汉首演时,观众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太行山上的游击队都以之为队歌。乐曲开头部分“红日照遍了东方”是一个强有力的旋律上行,恰似红日东升,配以回响式的二声部,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一呼百应的气氛。后段转入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现出了军民鱼水之情。第二部分为进行曲曲调,节奏铿锵有力且具有弹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没在高山密林、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此部分的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歌声随着音调逐步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小调上,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在太行山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凝聚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太行人民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太行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

一首首经典的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鼓舞着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进。这些或激昂、或婉转、或朴素的歌词与旋律,就是生动又形象的党史教材。

(责编 杨东海)

猜你喜欢
长征黄河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