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九九重阳颛桥糕会”直击

2021-11-26 02:09李小玲邢增煌张文灿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重阳节重阳

李小玲 邢增煌 张文灿

颛桥镇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中部,地处五千年前的“古冈身”地带,地势平坦,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以老江海沉积母质为主。该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颛桥镇自1922 年以来便有在重阳节当日举办庙会的传统。因本地桶蒸糕颇具名气,且上海民众在重阳节当日又有食糕的习俗,颛桥镇政府出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延续颛桥重阳节庙会传统的初衷,于2008 年起策划主办了“九九重阳节颛桥糕会”。2011 年,颛桥镇“重阳节习俗”入选闵行区非遗项目;2015 年,颛桥桶蒸糕制作技艺入选上海市非遗项目;同年,颛桥重阳民俗文化系列活动成为上海市市级文化活动。至2018 年,颛桥重阳节习俗已有97 年历史,“九九重阳颛桥糕会”也已举办了十届。当下,在颛桥参与重阳活动,买桶蒸糕,已成为颛桥乃至周边区域民众的重阳节节日习俗。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的重阳节子课题项目,上海重阳节课题组最终选择颛桥镇作为上海重阳节节日调研考察地。2018 年10 月17 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小玲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李琦、张文灿、邢增煌、毛忠洁等人一同前往现场,记录了“九九重阳节颛桥糕会”的全过程。2019 年10 月7 日,课题组重访“九九重阳节颛桥糕会”民俗活动现场,补充和完善了部分细节。2020 年,在疫情影响下,课题组通过网络报道持续关注“九九重阳节颛桥糕会”。在此,课题组要特别感谢活动负责人李士忠,感谢非遗办钱张帆和杨璟琰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一、重阳糕会的历史

颛桥气候适宜,地貌独特,水系丰富,道路通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促成了该地街市的繁荣和商贸的发达,又兼地处产粮区与上海城区交叉地带,米市交易兴旺,这均为颛桥重阳糕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颛桥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文传统,一些传统技艺、习俗已获批为上海市级或闵行区级非遗项目,包括颛桥剪纸(市级)、颛桥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市级)、伞灯制作技艺(区级)、重阳节习俗(区级)等。

早在民国初期,颛桥便有举办重阳节庙会的传统。沪闵公路建成后,为促进颛桥地区商业发展,在乡董施有光的协调下,颛桥于1922年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举办了第一次“节场”,也被称为“颛桥重阳庙会”。庙会一经举办,便吸引了大量商人、附近民众前来参与,民间戏班也被邀请至现场助兴。此后,颛桥地区的重阳庙会除抗战期间被迫停办外,一直延续至今。九月初九举办节场、家家户户食糕的传统,现已成为颛桥乃至上海地区的重阳节习俗,《民俗上海》中记载了上海的重大节庆中各有独特的点心,“元宵团圆子,端午吃粽子,七夕煎烤,中秋做塌饼、圆子,重阳吃糕……”[1]。据《颛桥志》记载:“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习惯吃糕、吃蟹。这一天还是颛桥镇的传统‘节场’,买卖兴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商业部门常常利用这个节日,举办物资交流会,展销会等。”[2]《上海县志》关于上海岁时节日的记载中,也提到“九月初九,食重阳糕,民谚‘重阳不吃糕,老来无人邀’。亦有持螯赏菊、登高者。今为敬老节,单位团体向耄耋老人送礼。食糕俗至今犹存”[3]。过去,重阳节制糕、送糕均有讲究,“夜以糕祭灶神。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重阳糕,祝日后步步登高。自做重阳糕,用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分方圆两种,上印红色花纹,市售的在糕上加插三角小彩旗”。[4]

2008 年,颛桥镇政府为保护和弘扬颛桥重阳节传统,延续往日颛桥庙会的热闹景象,推广颛桥优秀非遗,传承敬老精神,举办了“九九重阳颛桥糕会”。颛桥重阳糕会自举办以来,深受广大上海市民欢迎,这对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地方民间文艺,演绎民俗风情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颛桥糕会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颛桥镇重阳节习俗于2011 年入选闵行区非遗项目,颛桥桶蒸糕也于2015 年被评为上海市非遗项目,同年,颛桥重阳民俗文化系列活动被列入市级活动。每年重阳节到颛桥买糕、品糕,已成为闵行区乃至全上海居民的节日习惯。

二、颛桥桶蒸糕

颛桥桶蒸糕是当地民间一种手工制作的传统糕点食品,已有百余年的历史。2013 年,桶蒸糕申遗成功,成为闵行区非遗项目。但由于制作桶蒸糕必需的老虎灶的消逝,这项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颛桥政府为了增添重阳气氛,找回一代人记忆中的老味道,在北桥邻里中心设置重阳活动会场,到场市民不仅可以品尝传统桶蒸糕,更可参与桶蒸糕的制作体验活动。

制作桶蒸糕需要糯米、大米、白砂糖、红糖、蜜枣、大赤豆等原料,还需要杉木糕桶、老虎灶、湖船盆、密眼筛子等制作工具。制糕的第一步和关键是制作糕粉。首先,将糯米与大米淘洗干净后,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在凉水中4—5 个小时,使之涨透,捞起后沥至米粒彼此不粘连也不干枯,便可以将米轧成粉。若米粒没有涨透,轧出的粉所做的糕食用时就会有粗糙感;米粒太湿会难以轧粉,太干又会影响口感。接着,在轧好的糕粉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白砂糖拌匀,静置一段时间,使糖分能够充分渗入糕粉。最后,用密眼筛子将糕粉筛滤成没有团粒的细粉,最重要的原料就准备完成了。正式进行制糕前,要先在老虎灶锅里放入半锅左右的水烧开,把空糕桶放在开水中煮几分钟,使桶壁润透。为了节约时间成本,糕粉和糕桶的准备工作都是事先完成的,为大家准备的体验活动主要是接下来的制糕过程。在糕桶中放入第一层糕粉,置于锅中沸水中蒸煮,待若干分钟后再添入一定量的粉;如果要蒸白糖或红糖夹心糕,在添加每层糕粉时撒上适量的糖即可;如果要蒸蜜饯夹心糖糕,则可在放每层糕粉时均匀地撒入蜜饯;若是蒸赤豆糕,则在筛滤过的粉中拌入经过蒸制涨透却不脱皮的赤豆。经过这样逐层加粉,直至粉装满糕桶,将糕粉刮成与桶口一样平,盖上锅盖再蒸几分钟即可。蒸一桶糕前后总共约20 分钟,要注意随时往锅里加水,使蒸煮过程中的水位保持在不低于糕桶底板的高度。活动当天制作的是红糖糕,一层糕粉一层红糖交替铺撒。蒸好后,将糕桶取出,把热糕倒在干净的湿纱布上,然后喷洒一些凉开水于糕体上,这样可使糕体亮润有光泽,取用时不粘手。

颛桥桶蒸糕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讲究,比如作为主要原料的糯米和粳米,多年来一直坚持择优选用;所用的甜品馅料要求不含食品添加剂和化工制品(如糖精)等。凡能自己进行加工的就坚持自己加工。如豆沙,使用从正规渠道进货的红豆,经蒸煮后加入砂糖调制而成;蜜饯使用蜜枣经手工剥核后做成,从而保证了糕品的质量,人们在食用时体验到软糯舒适而不粘牙的口感,食用后也不会出现反胃感。再如糕桶的选择,必须用老杉木板,并请木匠定做,决不可用其他材质。这是先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传给子孙后代的一条生活经验:以往农家老式灶头所用镬盖就都是用老杉木板做成的,即使是那些高门大户,灶头上用的锅盖也和普通百姓家一样是杉木做的。这是因为老杉木在经过沸水浸泡清洗后,不会产生令饭食带有怪异气味的“木气”。总的来说,桶蒸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糯粳米拌和比例要适宜,米粒泡透,粉就轧得微细;全过程手工操作干净无污染,筛滤无团,蒸煮起来层层通气;甜料用纯糖,保味觉自然鲜美,馅拒化学物,食者不致伤脾胃。

重阳糕因在九月初九重阳节时蒸制食用而得名,制作过程与桶蒸糕相同,只是糕体要小和薄一些。民间传统糕点和所有属于民族精华的事物一样,是我们的先人在本民族生存的具体环境和农耕社会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精华,虽然在历史和时代演变的过程中,任何事物都受到“新陈代谢”规律的支配而必然要“推陈出新”,但是,凡是含有民族精华、能代表一个地域内民众情感和喜好的事物,是不会、不能也不应该随时间的流逝而流失的,更不会因某种强力的干预或人为的“有意识遗忘”而真正消失。颛桥桶蒸糕这个具有地域民族历史特性的传统食品在大规模城市化的背景下,在其他同类糕点几近绝迹的状况下,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实属难得。多年来,颛桥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闵行区颛桥镇及周边地区,现仅剩安乐村罗家村民组23 号蒸制作坊手工制作,制作技艺由当地人宋爱华、罗仁官夫妇沿承。颛桥镇政府为保护此技艺更好地传承,为传承人提供了设备齐全的作坊,并将桶蒸糕制作引入当地中小学生的实践课程,扶持颛桥桶蒸糕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对外推广。

饮食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上海地处古吴越以生产稻米为主的江南水乡,所以在饮食文化上与来自黄河流域的先民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颛桥桶蒸糕正是由这一方水土造就的。桶蒸糕以其特有的软糯鲜甜的口味,与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饮食习惯吻合,从而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对地域性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所贡献。

三、2018 年“九九重阳颛桥糕会”

2018 年“九九重阳颛桥糕会”分一个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主会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梅州路的田园公园,三个分会场分别为颛桥公园、北桥邻里中心和颛桥剪纸文化公园。整场颛桥重阳糕会共有九个大主题:大放光彩·秋风送爽行街巷(民俗演出、行街表演)、家喻户晓·又见花糕各处忙(桶蒸糕售卖)、一见倾心·白头偕老与天长(金婚照片展)、起居万福·许与家眷皆安康(明信片祝福)、欢聚一堂·竞猜灯谜齐上场(猜灯谜)、聚沙成塔·儿时欢乐旧模样(怀旧游戏)、重明继焰·传承非遗惠家乡(非遗传承)、阳光明媚·来年菊花未尽香(赏菊)、节节攀升·百步穿杨亦争光(激光射击体验活动)。主会场田园公园外是两排来自各地的重阳糕点的售卖摊点,主会场内有上海重阳民俗文化活动艺术演出、重阳赏菊活动、猜谜语活动、上海各地非遗文化展示摊点以及传统游戏体验等多种多样的重阳节活动。颛桥公园分会场以敬老、便民为主题,新建成的颛溪邻里中心正式开放,现场还有各类便民服务。北桥邻里中心分会场以体验、传承为主题,不仅有滑稽戏、传统舞蹈等文艺表演,还有重阳桶蒸糕的制作流程展示,游客们也可以自己参与其中,体验桶蒸糕的制作过程。邻里中心还免费为老人画像、理发等。颛桥剪纸文化公园分会场在重阳节当天正式对外开放,公园内有免费为老人剪肖像的活动,同时还邀请了国内外音乐家为民众表演。如此多彩的活动以及正宗可口的糕点,吸引了上海各地居民以及一些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人们借来颛桥重阳糕会游玩的机会走亲访友,拜会颛桥亲朋。颛桥重阳糕会已然成为一个载体,各种传统文化以及非遗在此得到展示,各地文化也在糕会上互相交流,颛桥重阳糕会成为颛桥的一个文化标志。

1.敬老

自20 世纪90 年代起,九月初九重阳节被定为上海市敬老日。2018 年的“九九重阳颛桥糕会”,主办方特意邀请了专业摄影团队,为颛桥镇的49 对金婚老人补拍了结婚照,并且在主会场田园公园的主干道展示,体现敬老主题。在照片的旁边设有留言板,留言板上是大家对老人们的祝福寄语。

在北桥邻里中心分会场,主办方免费为老人们提供长寿面,同时开展免费为老人画像、理发等敬老活动。在颛桥剪纸文化公园,主办方为9 位90 岁以上的老人特制了剪纸肖像,在当日剪纸公园启动仪式上赠予各位老人,以表慰问与祝福。闵行颛桥的剪纸艺术传承源远流长,传统剪纸以刻为主,俗称刻纸,贴在新婚喜房门窗、嫁妆上,丧家灵堂布置、祭品上,也可做衣饰、鞋帽装饰、祀神贡品、挂件装饰,以及彩灯装饰、刺绣花样、灶花图案等。自2001 年起,颛桥镇为了弘扬、继承这门古老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出了许多努力,举办了首届剪纸学习班,此后颛桥剪纸便更加蓬勃发展起来。2009 年6 月,颛桥剪纸被列入上海市非遗名录。

活动负责人李士忠接受访谈时表示,举办糕会一开始是出于继承传统民俗的想法,其次是以重阳糕会为契机,弘扬敬老爱老风尚。

2.重阳糕

上海重阳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便是蒸重阳糕。民间有这样的谚语:“重阳不吃糕,老来无人邀。”因上海地势较为平坦,重阳佳节难以寻觅登高处,于是民间以“食糕”替之,取其谐音。闵行区也一直有逢年过节蒸煮方糕的传统,取“蒸蒸日上、步步高升”的吉利寓意。以前,蒸出的重阳糕除了自己食用以外,人们还会在夜里以糕祀灶神。娘家也会给出嫁的女儿送重阳糕,祝愿女儿日后步步高升。

到如今,祀灶神的风俗不再,大家也基本上不在自己家中蒸糕了。重阳糕的制作过程比较繁杂,必须使用足够大的锅,同时火要旺,否则便做不出正宗口味的蒸糕来。现在居民家中少有大锅灶,少了制作桶蒸糕的设备,难以操作,因此即便在家蒸糕,也很难蒸出从前的味道,人们只能购买。颛桥桶蒸糕作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每年在颛桥糕会的售卖现场一亮相便被抢购一空,摊点前也往往早早地排起长队。自2017 年起,糕会主办方增设了许多摊点,邀请其他地区非遗项目以及有名的老商铺来此售卖糕点。如此一来,前来游玩的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各式重阳糕,而这些老商铺以及非遗项目也因此得到了宣传。李士忠接受访谈时谈到,重阳糕是整场活动的重头戏,按照往年经验,会有许多群众慕名而来,早早地在摊位前排队。为了尽可能保证大家能品尝到新鲜的重阳糕,主办方特地增加售卖摊位,并要求确保当日重阳糕准备充足,且安排连续两日进行售卖。

2018 年重阳节,田园公园入口处的马路两边早早就摆满了摊点,前来设摊的有乔家栅糕点、悦来芳食品、高桥松饼(也被列入上海市级非遗名录)、崇明糕、七宝农家糕、马桥农家糕、松江叶榭软糕、金山吕巷白龙糕等。颛桥桶蒸糕最受欢迎,摊点前人头攒动,早早排起了长龙。顾客说:“就这里的是桶蒸糕,最有特色,糯又不太甜,适合我们的口味,所以年年都要来的。”重阳节品糕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习俗和风尚。

3.赏菊

中国民间一直传承着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在诗词中多有体现,如孟浩然的名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亦有诗云:“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 来。”

颛桥重阳糕会每年都会在公园中最显眼的地方摆放品种多样、五颜六色的菊花供游人欣赏。糕会上的菊花皆是优秀的园艺师们精心培育挑选的名品,由主办方从江浙各地采购运送至活动现场。田园公园内的赏菊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通过采访了解到,有许多中老年摄影爱好者听闻糕会现场展示各地名菊,特意背着相机前来一睹名菊风采。有的摄影爱好者是“九九重阳颛桥糕会”的忠实“粉丝”,连年参与,他们不仅拍摄名菊,同时也记录活动现场的各式景象,既感受浓浓的重阳节氛围,又能拍得痛快,乐此不疲;现场还有许多妇女在菊花丛中品嗅芬芳,合影留念,笑容洋溢,欢声不断;更有老人坐着轮椅与家人沐浴阳光,一同赏菊,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4.民俗文艺汇演

文艺汇演包括行街表演和舞台表演,表演内容主要为上海市各地的民俗文化节目。

每年的颛桥重阳糕会都会为民众准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汇演。糕会开始那天上午,文艺汇演一般先在田园公园外的主路上进行。2018 年糕会在主干街道上安排了地方戏、土布服装秀等节目,还有中学生身穿汉服表演射箭,诵读古典诗词,这一活动由射击世界冠军陶璐娜组织。主干街道上的文艺表演承袭了以往行街表演的形式,但受制于场地局限,只能聚集在街道上表演。节目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循环表演,以达到充分热场助兴的作用。

田园公园内也搭设了表演舞台,从2016年起,上海各个区的非遗文化中心轮流承办公园内的舞台表演,将非遗文化带给现场观众。2018 年的承办单位为崇明区,上午场有京剧表演、女声独唱、沪剧演唱、越剧表演、魔术表演等;下午场有土布秀、崇明山歌剧、男声独唱、广场舞、二胡独奏、崇明渔歌等。

5.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民俗,颛桥重阳糕会上不仅增设了上海各地非遗手工艺品的展示点,还设置了许多民间小游戏让游客们体验。

2018 年的糕会,主办方邀请了捏面人、香囊制作等民俗技艺人前来展示,非遗传承人不仅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还现场制作手工艺品,简单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民间手工艺品的魅力。不仅如此,田园公园内还设有激光射击体验环节,游园群众还有机会得到射击世界冠军陶璐娜的亲自指导。

在公园的小道旁,挂着一排排卡片,卡片上是谜语的谜面,行人若能猜出谜底,便可摘下卡片,到服务台兑换相应的奖品。

田园公园的另一角落里设置了民间小游戏,有踢毽子、翻卡片、手拉环、弹玻璃球等,游客们在体验游戏的同时还能兑换相应奖品,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剪纸公园设有民众体验颛桥剪纸的环节;在邻里中心,主办方也为民众安排了桶蒸糕制作的体验活动。

结语

颛桥重阳庙会本是当地商界人士借沪闵公路开通之际酝酿的商业活动,因其为颛桥老街带来了兴旺的人气且深受民众和商家喜爱而得以延续。发展至今日的“九九重阳颛桥糕会”,则将促进买卖的“节场”与重阳节敬老、食重阳糕等传统相结合,成为当下颛桥重阳节节庆的一大特色。

当地政府和闵行区非遗保护中心在“九九重阳颛桥糕会”中承担了组织创办、策划、执行的角色。作为由政府出资出力主办的非遗项目,“九九重阳颛桥糕会”设置多样的重阳节主题和展示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了颛桥及附近区域的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也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一方面,颛桥地区重阳节传统得以在当下以更丰富的形式在民间传承,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文化品牌知名度,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另一方面,借助颛桥糕会的平台,颛桥及上海其他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聚集于此,将民俗的魅力展现给民众,不同的展示与互动形式,也让民众进一步了解和热爱民俗文化,譬如颛桥桶蒸糕作为颛桥糕会的重头戏,每年会吸引大量民众慕名前来,桶蒸糕制作体验环节让民众能够近距离了解和接触这项市级非遗项目。总体而言,“九九重阳颛桥糕会”既延续了颛桥重阳节的传统,又在当下发挥了弘扬民族精神、推广和传播民俗文化的作用,深受政府重视和民众喜爱。

热闹的“九九重阳颛桥糕会”也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热闹的景象得益于政府部门在活动筹备、宣传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在恢复颛桥重阳节传统的同时,是否会在非民间自发的前提下改变原有的传统?而我们又如何评价这种改变?主办方为扩大颛桥糕会的影响力,每年都会调整现场陈列和文艺表演,以此来丰富活动内涵,丰富的形式与内涵甚至超过了传统重阳节习俗的范畴。2019 年,当课题组再次走访糕会现场时,主办方在突出敬老、赏菊、吃桶蒸糕等特色主题的同时,又扩大了民俗文艺展示的范畴,更多地引进了上海各区乃至外地的民俗文艺表演,同时融入了合唱、小品等现代艺术形式,活动现场也增设了如射击、烘焙等互动游戏。由于融汇了更多元素,相较2018 年的重阳糕会,2019 年糕会以其丰富的形式吸引了更多民众的参与,现场热闹非凡。但值得思考的是,如今当我们面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时,“丰富”或许是我们应当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归根到底,问题在于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如何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同时处理好“变”与“立”的关系。

猜你喜欢
重阳节重阳
写在重阳(外三首)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平远开展丰富多彩的重阳节活动
刘秋梅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吃重阳糕
重阳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