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片到图像”
——基于图形语言与视觉图像的逻辑思辨

2021-11-26 10:57王宏量北京开放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图形图像语言

□王宏量 北京开放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图形是用来表达视觉图像的认知符号,是运用绘画、描写、刻印及当代的电子技术、摄影摄像等处理手段进行转化的图像记号。图形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从阿尔米塔拉洞窟的岩画中,发现了人类使用图形的最早遗迹。在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的图案也是人类使用图形的例证。在我国古代的诸多文献中,也有关于图形的记载,《宋书》云:“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由此可见,图形的使用与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是紧密相连的,在那个没有文字的时代,图形作为一种记事符号,进行着记事、交流、表达和抒情,在图形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一、图形语言表意与多意的交互性

我们都知道,象形文字是最早的语言符号,图形作为记事符号,与象形文字逐渐演化成固定指令的文字。当图形在二维空间的领域形成一定的规律时,图形的表意性就客观存在了。同一图形在不同的情境下,其表意也就具有了多意。图形语言作为观念的表达元素,能够在观念与理念上指导图形表意的边界,在叙事中深化情感的表达,论证图形语言的转变。

(一)图形语言表意的再认识

图形作为一种造型元素,如同一座建筑的每一块材料、每一辆汽车的零件,完整的图形是诸多元素的合理组合构成的协调关系,图形的组合不是简单地拼凑、合并,而是利用一定的视觉逻辑进行二维空间的演绎。图形从欧洲洞窟岩画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图形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充满时代的印记。图形的平面性、纵深性、立体性形成了三维空间的形象。从原始社会的陶器到商代的青铜器,这些器皿上都刻有各种装饰性的图像符号,这些是人类将客观世界的物象经过表意上的简化、概括和提炼等方法,运用简单的图形语言,装饰在器皿之上,通过各种图式堆叠,制造出肌理的语言。抛开图形要表现的意义,图形自身的凝重、含蓄、光滑或毛涩,都形成了图形物象的表征和象征,传递着图形作者的情感与审美。

(二)图形语言多意的结构式

图形作为世界通用交流手段,是一种视觉形象,当图形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变化而增强,图形的意义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同样的图形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表达不同的含义,同样的图形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法,会形成新的图形语言和意义。如现代派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利特的许多作品中都是通过提取物象的轮廓,并将其作为造型元素重新使用在不同的环境中。

二、视觉图像隐喻与相似的辩证性

图像本身具有观念的隐喻和模仿表达,正如同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图像是带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文化,图像暗含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层或宗教、哲学、政治的基本态度。对于图像的研究,首先我们要从图像的分析入手,从更加广阔的人文学科中重新建构图像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入手,进而阐述其本身的意义,从而获得对其历史背景的解释。

(一)视觉图像客体与主体的实践性

在古希腊时期,视觉在西方传统思想中处于较高的地位,从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戏剧和视觉的图像关联,几何数学的线条也关系到视觉。人类在同世界交流的过程中,视觉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着现实环境的客观存在,从婴儿离开母体之后的发育开始,视觉是人的眼睛细胞对外界光线色彩的反应,世界的客体与视觉的主体形成了传递信息的视觉印象[1]。

视觉不是一个简单捕捉物象的机械过程,视觉是一个主体行为,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人的视觉面对图像所带来的信息,牵涉到主体从图像客体解读内在意义的文化阐释。约翰·伯格说过:“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图像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面对同一图像会有不同的观看视角,也有可能因教育程度、所在社会地位、知识结构等社会性因素不同,而造成对图像意义完全背离的解读。即使是在同一时代拥有同一标准的解读,也可能在不同时代的接受者面前,站在主体的多个视角挖掘出视觉图像的其他文化语境。

(二)视觉图像有限与无限的开放性

海德格尔在《世界的图像时代》中提出了图像时代的问题,世界成为图像,凸显出时代的本质,当今视觉领域也正上演着一场阵容浩瀚的视觉运动。世界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着各自的风景,存在就是道理,通过视觉与图像的手段去诠释世界,一幅画、一个图像使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现实。在解构主义领袖德里达的眼中:“艺术作品永远不可能获得某种确定的意义或真理。”图像并不能全部表达图像创造者的真正意图,所有的图像都是将从前、现在、未来的各个因素关联起来的,时空上的差异是不确定的因素,会导致图像的意义发生改变。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诠释可让图像有无限的含义,作品本身的意义和观看者的看法,与图像意义相融会,这两种视域下的分析立场,形成了观看主体与图像客体之间的创造性阐释。

三、图形语言与视觉图像的学理观照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图像时代,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离不开图像,不同的图像分析也与视觉领域的基本认知、构图和整体影像相结合,图像是传达信息、观念、意图和思想的载体,将从上古社会演变而来的图形发展成为当代的文化艺术形式。美国哲学家丹托曾指出:人类过去的艺术形态已经结束了,现在的艺术形态将会印证尼采的观点:“一切都被允许,一切可能性都会出现的艺术形态”。图像语言、视觉图像、造型图像、认知图像及心智图像等都将过去的图片转化成图像,图片转向图像,图像回归视觉。

(一)以图形语言的文化表征辨析视觉图像逻辑

随着图形语言的文化特征逐渐受到消费社会的视觉图像冲击,图形作为一种媒介形态、文化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从物质性的本质来看,无论其产生和存在的形式,还是存在及发展的环境,图形作为人类社会历程中的过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图像是实践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必然结果,从物质的二元性结构到对象性,图像属于精神文化活动,是对现实世界的特殊形态的反映,图形可以借鉴海德格尔所指的“自在”状态,视觉图像则是建立在课题基础上的主体创作的产物。简单地说,视觉图像是主体性集中表现下的影像性技术诞生后的创作,是通过光影、技术、手段、方法进行的改造,这并不否定二元关系下图片的“天生性”,而是充分认识到图形作为图像的一个个体,是对图像本质的思辨性认识,突破了西方经典文艺理论的“模仿论”“反映论”,不是简单进行对象化的处理。

(二)以视觉图像的解读文本诠释图形语言内涵

随着当代图像学和影像艺术的发展,视觉图像形态日趋多样化,学术界对影像的研究更多的是进行种类划分,划分的标准也必然涉及图像的价值判断,包括艺术的影像和娱乐的影像、个人的影像等。由于视觉图像与主体的心灵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视觉图像也成为人类心理活动发展的真实写照,人类的祈愿和期盼都会通过图像进行自由表达,无论图像的生成途径、传播方式,还是内容质量等,都是主体心灵的外化,建立“大图像观”是对图像学研究探索的重要依据。视觉图像的生产机制决定了图像的自然属性,作为具有呈现现实意义的镜头影像,对人类视觉经验的表达进行了呈现,图形语言与视觉图像是图形与镜像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图形只是客观反映现实,记录自然,自然属性在这个阶段是图形的核心价值;第二阶段是人类通过心理活动的选择,对自然物产生了思考和观察,此时的图形不依赖视觉对象,而是通过主观的精神活动完成现实图形的呈现;第三阶段作为“第三只眼”的影像表现,是在反映自然和模仿自然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背景与技术手段,对现实自然进行主观化的改写和记录,图像是可以进行再创造的,在这个阶段,视觉经验超越了现实,自然属性退场,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占据主导地位。

结 语

对现实与自然的记录方式,是图形和图像的客观选择,图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如实呈现或部分呈现记录者的创造意图,而图像则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客观再造,图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从这个视角来阐述视觉图像的文化逻辑,是对图片与图像研究的整合。

猜你喜欢
图形图像语言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语言是刀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我有我语言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图形配对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