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2021-11-26 12:51何满玉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衡南县现代农业农业

何满玉

(湖南省衡南县农民素质教育管理办公室 湖南,衡阳 421000)

1 衡南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效益不高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据调查,种1亩双季稻需投入成本884元,亩产值1445元,除去物化成本,每亩双季稻收益561元。种一亩田不如打三日工。

1.2 农业竞争力不强,利润空间缩小

由于受人工成本(劳动日价格200元/天)、农资价格连年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据调查,2020年我县农资产品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价格普遍上涨7%~12%,现行的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太低,2020年早稻最低收购价121元百斤,谷贱伤农,对种粮大户没有吸引力,农民种田利润空间缩小。

1.3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矛盾仍然存在

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家庭小农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已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今年因受疫情影响,我县一些蔬菜基地的蔬菜因找不到市场及时销售而烂在地里。农民种田与不种田都享受政府同样的补贴,农民种田面临市场和自然灾害频发双重风险,农民增收难度增大。

1.4 资源利用率低,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衡南县药、肥、水的利用率较低,据统计,衡南县农药利用率25%,是发达国家的一半;肥料利用率35%,而发达国家是65%,水的利用率低,不及国外的一半。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技术不达标。预防动植物疫病的能力不强,如猪瘟暴发,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大量死猪导致市场肉价飙升;如柑橘黄龙病暴发,只好挖树。这些给全县的农业造成经济损失,也给种养专业户的收入造成损失。

1.5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很不稳定

衡南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自然灾害频发,其中有34.44%的年份为特大旱,相市乡却是干旱死角。全县大部分农业水利工程兴建于60-70年代,甚至50年代,这些设施已严重老化,能正常发挥灌溉效益的不到50%,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生产仍然要靠天吃饭,旱涝保收难以保障。农田机耕道建设滞后,拖拉机下不了田、上不了岸。

1.6 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大,对现代农业亮起了红灯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耕地数量在减少,质量也在下降,如耕作层变浅,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酸化明显,有机质含量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毗邻水口山铅锌矿的松江地区耕地污染面积大,部分耕地不能种粮。

2 衡南县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2.1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1.1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一是稳产量,二是提产能。每年保住粮食播面160万亩,年均产粮65万吨以上,解决口粮和吃饭问题。坚守耕地100万亩的红线不动摇,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促进“三区”建设,即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36.82万亩,通过发展冬季农业,种植绿肥生产,施用有机肥,施用石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落实好行政首长一把手抓粮食生产的责任。

2.1.2 大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一是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二是做大蔬菜产业规模。建设衡阳中心城区蔬菜供应基地40万亩;建设泉溪、咸塘、三塘、云集4个高标准蔬菜基地1万亩;建设香甜瓜基地(向阳、廖田、茶市)2万亩;建设食用菌基地(栗江、茅市)1万平方米,确保本地菜70%自给率。三是调优经作生产结构。突出“三品两化”(品种、品质、品牌,产业化、高效化),建设一批地理标志性经作生产基地,推行标准果茶园建设和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加速品牌认证和推广,优化经作布局,使经作生产朝着特色化、多元化、高品质化方向发展。

2.1.3 优化农业重点产业区域布局 全县在“十四五”期间发展优质稻、蔬菜瓜果、双低油菜、特色经济林、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面积共150万亩,形成区域明显、特色突出的“集群”、“块状”发展格局。种植业方面有优质稻、优质棉、葡萄、翠冠梨、奈李、中秋酥脆枣、优质水果、有机茶,藠头、红薯、中药材、油茶、油菜等,形成产业示范带且初具规模。巩固生猪调出大县优势,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家禽和牛羊养殖业,打造湘黄鸡、香猪部级畜禽地理标志品种。草食动物黄牛、山羊、鹅等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小龙虾、蛙、龟、鳖、鳜鱼等特种水产养殖独具特色;鸵鸟、大灰雁、乳鸽、鹌鹑等特种畜禽养殖初具规模。目前,在全县形成以粮食、生猪、油料、烟叶、蔬菜、茶叶为主导,以中药材、特色水果、食用菌、休闲农业为特色十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名牌逐步打响。

2.1.4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以云集工业园为依托,以衡云干线和云集大道为骨架,新建一个大型农业产业化综合园区,做大粮食、油料、蔬菜、禽畜、特色经济作物和休闲农业产业链等6大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全县9大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抓50家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壮大,形成龙头连市场、龙尾带基地的格局。通过政策优惠、项目帮扶、优化环境等举措,推进一批龙头企业升级增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建设10家省星级以上休闲农庄。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60%以上。

2.2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2.1 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建设 加快以“五小”农田为重点水利设基础施建设,对全县26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8km长的栗江河河道改造治理。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重点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力争到2025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36.82万亩,高效设施栽培占比提高至30%,生猪、家禽规模标准化比重分别提高至80%、7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提高10%。

2.2.2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以市农科所、市蔬菜所等国、省两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水稻、油菜、油茶、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二是实行科技特派员下乡联系制度,创新“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三是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为依托,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产业服务型人才、农村管理型人才等五类人才。力争到2025年,主导技术到位率达80%以上,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2%以上。

2.2.3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衡南县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严格按照其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基地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全力推进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

2.3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3.1 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建立乡(镇)村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预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土地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2025年,全县农村流转土地要达到60万亩,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40万亩。

2.3.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鼓励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股份合作和成立联合社。到2025年,衡南县农民合作社会达到246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0.63万人;家庭农场652个。

2.3.3 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和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到2025年,全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超过80%。通过服务规模化带动生产规模化,有效激发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3.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扶贫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到2025年,劳动力技能培训达到1.2万余人,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后,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万余人,让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和中坚,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衡南县现代农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衡南县天然林资源现状总结
衡阳县域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与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