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量词使用的偏误研究

2021-11-26 14:45王嬿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数词遗漏偏误

王嬿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一、遗漏

遗漏,指的是需要使用量词的地方没有使用,造成整个语句结构不完整,语义不清晰。留学生多是由于目的语知识掌握的不充足,不清楚集合量词和数量短语语法重叠,或者是母语中没有量词这一概念。从而造成语境中的遗漏偏误。

①“数词+量词+名词”的结构遗漏。例如:

*这里有一( )情侣。

改为:这里有一(对)情侣。

数词“一”的后面一般都要加量词,来修饰名词。因此本题需要改为“一对情侣”。

②集合量词的重叠遗漏。例如:

*她有一个大鞋柜,摆满了一(双)各式各样的鞋子。

改为:她有一个大鞋柜,摆满了一(双双)各式各样的鞋子

由于“各式各样”这个词语形容鞋子的多,所以,不能单纯地用“一双”来形容,否则与整体句意不搭,因此,要用重叠的结合量词“一双双”来形容各式各样的鞋子。

③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遗漏。例如:

*我今天上山砍了一( )柴。

改为:我今天上山砍了一(捆)柴。

母语中没有量词结构的印欧语系留学生,他们习惯将数词直接修饰名词这种形式,完全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造成集合量词的遗漏。例如:柴,需要用集合量词来修饰,不能只用数词修饰。同时,柴只能用“一捆”柴,这样的固定搭配。

二、错加

留学生在使用集合量词时,本该使用某集合量词的地方,误用了其他相近的集合量词。这种自由添加集合量词的做法,造成错加。

①搭配错误,例如:

*这里有一(串)树。

改为:这里有一(排)树。

留学生误认为所有连接在一起的东西都可以用“串”表示,对于那些整齐有序的排列在一起的,多用“排”。

*他从菜地摘了一(束)青菜。

改为:他从菜地摘了一(把)青菜。

鲜花用“束”来表示,可以表示“一束鲜花”,但是青菜没有“束”的搭配,通常是“一把青菜”“一捆青菜”这样的固定搭配。

②近义混淆,例如:

*他买了一双手套。

改为:他买了一副手套

“双”联系的是具体的事物,一般是关于人必用物品,例如:鞋子、手套等。“副”联系的是人的可用物品,一般指可以分合的物品。例如:眼镜、手镯等。

*路的两边坐落着两(列)房子。

改为:路的两边坐落着两(排)房子。

其中,“列”与“排”都表示一行物品的状态。只是,“列”用于竖排的事物,一般倾向于排列的方向。“排”用于横向的事物,与排列方向无关,无论在哪个方向,只要有序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用“排”。

③感情色彩错加

*今天,我遇到了一(群)坏人。

改为:今天,我遇到了一(伙)坏人。

同样作为集合量词,“伙”更具有感情色彩,相比之下具有贬义的色彩,因此,“坏人”用“伙”来修饰更为恰当。“群”本身并不含有感情色彩,它只重视量的积累,“群”强调的是聚集性,表示聚集在一起的人和物。

④冗余

冗余,是指不需要使用集合量词的时候,使用集合量词。或者是在已经使用了集合量词的情况下,又重复多加了集合量词。例如:

*已经过了五个分钟。

改为:已经过了五分钟。

三、泛化

泛化现象是造成集合量词常见偏误的原因之一。

①“双”的泛化:留学生在学习了“二”这个名词之后,习惯性地把所有关于表示二个数量的名词前加上“双”这个集合量词,造成泛化。

*(一双)浓浓的眉毛。

改为:(一对)浓浓的眉毛。

②“伙”的泛化:留学生在学习了“伙”可以表示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误以为所有可以聚集起来的人,都能够用“伙”来表示,没有考虑情感、褒贬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泛化。

*山坡上有(一伙)牛。

改为:山坡上有(一群)牛。

*学校里新来了(一伙)教师。

改为:学校里新来了(一批)教师。

四、错序

集合量词的错序是将原本“量词+名词”的结构搞颠倒。留学生将集合量词放在了不恰当的位置,从而影响语义及表达效果。通常出现这种错误的留学生,多为汉藏语系为母语的留学生。由于他们的母语中存在量词的概念,但是用法不同,这些学生偶尔受母语的影响,造成错序现象。例如:

*我买了耳环(一对)。

改为:我买了(一对)耳环。

*她有明媚的大眼睛(一双)。

改为:她有一(双)明媚的大眼睛。

*这件事影响太大,随之而来的是争端(一串)。

改为:这件事影响太大,随之而来的是(一串)争端。

五、集合量词产生的偏误原因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语言的用语规范。布拉图(Cliford Prator)将母语对于第二语言影响的难度由低到高分别为:零级:正迁移;一级:合并;二级:差异不足;三级:再解释;四级:超差异;五级:分化。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外国留学生对语言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们往往会运用以往学习语言的经验,对所学的第二语言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和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产生母语的迁移现象,甚至产生负迁移,导致偏误的产生。例如:英语的语法规范,里没有量词这种概念,许多印欧语系的留学生面对集合量词时,会积极地从母语中寻求帮助,而致使母语负迁移,导致偏误的产生。总的来说,母语负迁移的干扰是很难避免的。英语里没有集合量词,但是有表量结构“a bar of”,“a bar of cake”常常翻译为“一块蛋糕”。许多印欧语系的留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看到“a bar of ”常常翻译为“块”造成偏误。例如:

*突然间,一(块)光射入黑乎乎的屋子里。

改为:突然间,一(束)光射入黑乎乎的屋子里。

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他们或多或少的会将所学到的并不充分又十分有限的目的语的相关知识和规律,类推或者套用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从而产生带有偏误的语言现象。这种过度的概括或者泛化,最大因素在于目的语的干扰。它常常出现在语言学习的中级或者高级阶段。它所产生的根源不在于母语的影响,而是不同母语的留学生所普遍变现出来的一种偏误现象。他的产生具有独特的一面。

根据调查分析,集合量词中,最常用的泛化为“双”的泛化。

①“双”的泛化。受“双”这个目的语干扰,留学生习惯性的对所有成双成对的人或者事物,用“双”来修饰。

*咖啡厅里坐着一(双)情侣。

改为:咖啡厅里坐着一(对)情侣。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资料依据。目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于集合量词的讲解大部分仅仅依靠课文内容给出简单的解释,对于集合量词的解释并没有根据其引申意义、情感色彩意义来进行延伸性的阐释。对于集合量词的词义、语法、语用还停留在表层,并没有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解读。集合量词在教材中的数目有限,且多数集合量词的学习集中在初级阶段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偏重于语法功能的解释,对量词的语义和语用涉及较少。

笔者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关于集合量词的规定调查分析《新实用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快乐汉语》、《体验汉语基础教程》这几本教材,发现书中关于集合量词的数量、例释和练习相对较少。教材中出现的集合量词,英文的解释大多停留在词语表层的含义,一些相近或者相似的集合量词并不能很好地区分。例如,教材中“一双”和“一对”同样解释为pair,“一批”和“一堆”同样解释为a measure word。另外,练习题相对较少,较为分散,没有涉及集合量词的专题练习。学生对于集合量词的敏感度,由于练习的匮乏变得薄弱。教材编写者对于集合量词的重视度不够,对外汉语集合量词教学的本体研究不充足,导致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教材编写中对集合量词的选用。

猜你喜欢
数词遗漏偏误
遗漏的光阴
秋之思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偏误分析内涵探究及应用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遗漏焦虑
你会收集数据吗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上)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