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专业新进展及展望

2021-11-26 22:37冼伟达
保健文汇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科心衰心血管

文/冼伟达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以及国外心血管相关诊疗技术也产生较重大的改变,首先将临床相关问题提出并对技术进行研究以及对证据进行积累,之后再到修订原有指南以及技术方案,差不多将整个发展过程完全贯穿[1]。同时,在实际诊治过程中对创新技术以及新药物加以利用,促使心血管内科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1 国内外心血管内科专业方面进展

1.1 心力衰竭的诊疗进展

自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2008年将《急、慢性心衰诊治指南》颁布后,促使心力衰竭的概念变得更加明确且分类也更加清晰[2]。心力衰竭属于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不但包含心力衰竭的症状还具有液体潴留的体征以及处于静息状态下其心脏结构以及心功能也存在异常现象,主要将心力衰竭分成三类,分别为新发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和短暂性心力衰竭。同时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HFNEF)的主要诊断标准:(1)具有心力衰竭症状以及体征;(2)其左室收缩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或者出现轻微异常现象(LVEF>40%,LVEDVI<97ml/m2);(3)具有左室舒张功能产生障碍的证据。指南中建议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者ACEI、利尿剂或者CCB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展开治疗[3]。

新型血管扩张药物以及新型正性肌力药物、新型利尿剂以及选择性If通道抑制剂均为比较常见对心力衰竭患者展开治疗的药物,上述药物可有效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展开救治,并显著将患者死亡率降低。其中新型正性肌力药物这一种药物发展前景极佳,极利于患者心肌收缩力有所增加,且并不会对其心肌耗氧量以及心率产生影响。新型血管扩张药主要为利钠肽,B型脑钠肽属于内源性激素物质,经过重组后的B型脑钠肽可有效扩张血管并具有利尿的作用,不但不会促使耗氧量以及心率有所增加,还会使患者心排出量有所增加。选择性If通道抑制剂这一类药物中主要为依伐布雷定,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率,从而利于利于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并使死亡率有所降低。新型利尿剂并不能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改善,但可以使左室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机械辅助循环装置(MCS)及心室减容术、动力心肌成形术以及连续血液净化技术、肝细胞移植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疗法、心脏移植以及CRT均为治疗心衰的非药物疗法。以往多选择心脏移植这一治疗方式对处于终末期的心衰患者展开治疗,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辅助循环装置这一治疗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愈加广泛,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国外学者在1969年首次在临床中使用人工心脏对心衰患者展开治疗,从而引发人们研发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欲望。

目前在临床中,机械辅助循环装置以及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和CRT为主要治疗心衰的非药物疗法。同时,欧洲心脏病学会在2008年在《急慢性心衰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对心衰器械治疗的范围以及指证进行了扩展,其中明确表示起搏治疗不但可以对正常LVEF患者展开治疗,还可以对心衰患者展开治疗;另外对心功能Ⅲ-Ⅳ级患者以及QRS≥120ms患者和LVEF≤35%患者均可以使用CRT-P以及CRT-D和CRT展开治疗,并可以有效促使患者病死率有所减少。另外,在2008年ACC/AHA/HRS所发布的《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中明确将CRT-D归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Ⅰ类适应症,并做出如下规定:对于使用最佳药物进行治疗的不必进行卧床的Ⅳ及级患者或者心功能为Ⅲ级的患者,同时符合QRS≥120ms和LVEF≤35%或者窦性心律患者均需要对其植入存在或者并不存在除颤功能的CRT[4]。

1.2 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新进展

曾有国外学者在1977年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后,尤其是在次年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以及先天性疾病、瓣膜性心脏病以及心律失常、冠心病的常见措施[5]。欧洲心脏病学会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会议中对关于RVEL试验所得结果向世人公布,该试验结果如同新世纪发展中的一缕曙光。药物洗脱支架于2000年进入临床治疗过程中,在2001年便登上了当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十大研究进展中的首位。可以得知,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展开治疗过程中介入治疗的产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在1984年我国学者便对介入治疗技术展开研究,但初期其研究进展相对较为缓慢,而在近几年才开始以30%-45%的速度不断增长。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在2008年公布了前一年我国通过对PCI展开调查以及研究所得结果:我国30个省以及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共有870所医院在2007年完成PCI手术共144673例,其手术成功情况已经可以达到国际要求,且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在国际要求范围内。在2008年我国利用介入治疗技术共治愈188000例心脏病患者,在亚洲中位居领军地位。我国于2009年正式出台《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并对展开相应调查及研究,并在医学中取得极为突出成绩[6]。

1.3 心电生理学以及心脏起搏技术的进展

国外学者曾在2007年将“无线电起搏新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这一文章发表在《心律杂志》中。这一技术主要利用股静脉将带有超声接收器的电极放置患者心腔中,经过患者胸壁所产生的超声波能量穿透患者机体从而被接收器接收,同时经过能量转换器进行转换,将超声波能量转换成为脉冲电能波,而脉冲电能波会对心肌再次产生刺激,从而将心脏起搏操作完成。无线超声起搏器可以防止穿刺锁骨下静脉引发血气胸以及损伤到患者动脉,同时还可以对植入式电极导线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穿孔以及感染等有所避免。无线超声起搏器从此正式在对心脏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

1.4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目前,在临床中对外周血管疾病实施介入治疗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肢体动脉治疗,而逐渐发展到对大动脉以及静脉展开相应治疗,甚至全身血管。目前比较成功的介入治疗方式为肾动脉以及髂动脉和股动脉等。其中主要对以下这三类疾病展开治疗:

血脉扩张以及血管畸形类疾病:临床中,主要对两类血管扩张性疾病患者展开介入治疗,分别为冬眠瘤患者以及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动脉瘤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动脉硬化以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等,该治疗方式相对较为简单便捷且具有一定的微创性以及安全性。国内大型医院中均可以实施主动脉的假性动脉瘤以及夹层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血管狭隘或闭塞性疾病:近几年由于经皮介入这一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从而促使外周动脉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任何原因导致的该类疾病,均可以展开相应的治疗。有研究显示,对102例髂骨静脉产生阻塞的患者选用球囊扩张以及支架置入的方式展开治疗,成功率高达97%,有效率为82%。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支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腔内血管外科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但有效避免产生急性闭塞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球囊扩张后产生动脉再狭窄现象有所降低[7]。

1.5 心律失常治疗的新进展

由于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医学领域中对于心脏起搏的相关认知也有所加深,为研究出更加吻合生理的心脏起搏部位,国内以及国外众多学者先后对右心室流道间隔起搏以及His束起搏等展开研究。通过此类研究,促使心脏起搏所具有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得到了证明,但其治疗效果依然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并证实[8]。

在对心房颤动患者展开治疗期间,较为重要的关注点便是永久性起搏是否可以对心房颤动起到防治作用。有研究显示,房间隔起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心房颤动这一现象具有预防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促使有症状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有所减少。还有研究表示,右房双部位起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发生心房颤动情况,且耐受性相对较好。

2 展望心血管内科专业

深入对血管再生以及心肌再生理论基础展开探讨,并不断展开临床实验,从而促使患有缺血性心肌病这一疾病的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预后治疗效果。对患者展开治疗时,需要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使冠心病等一系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情况有所减少。另外,还需继续加强开展预防冠心病产生的相关工作,并对防治方式进行探讨,促使死亡率有所下降。

3 结束语

由于社会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内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在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技术不断发展期间,要持续对心血管内科专业展开展望以及研究,并不断对发展情况展开相应的总结,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促使心血管内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及进步。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衰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内转科型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