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2021-11-26 22:37王文轩张福洲杨汉丰
保健文汇 2021年2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椎体

文/王文轩,张福洲,杨汉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症,以中年老人居多,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呈严重降低趋势,而MRI则是诊断此病的有效手段,优势主要体现于无创、准确率高等方面,患者易接受,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精确的参考。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占比较大,男女比例为19:16,年龄在45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3.1岁;观察组的男性患者同样占比较大,男女比例为21:14,年龄在43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3.5岁。已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及资料不全的患者排除,提前将有关内容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属,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未发现数据间有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对照组实施CT检查,主要内容:采用我院提供的多层螺旋CT对患者的腰椎间盘进行检查,将层厚调至为3.0mm,层距调至为1.0mm,矩阵参数为256×512mm,检查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要以脊椎中心平行的检测方式展开扫描,包括鬓边区域,仔细观察患者的腰椎间盘情况,如椎弓、椎体等,之后对患者的病变情况及位置进行确定。观察组实施核磁共振,即MRI检查,具体内容:使用我院提供的磁共振扫描设备对患者实施检查,指导或帮助患者取平卧位,选择SR、SE序列,成像分别为T2WI、T1WI,对患者的患处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要仔细观察设备所反馈的信息及其变化情况,认真记录,将患者的腰椎间盘基本形态进行掌握。

1.3 判定标准

在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分别应用CT、MRI检查诊断后,相关医务人员要密切观察其检出情况,合理评估其临床症状,共分为I度、Ⅱ度、Ⅲ度及IV度,I度:患者的椎间盘形状呈基本规则状态,椎体突出长度较短,在0.5厘米以下;Ⅱ度:患者的椎间盘形状呈规则状态,椎体突出长度在0.5至1.5厘米范围内;Ⅲ度:患者的椎间盘形状呈不规则状态,椎体突出较长,在1.5至2.5厘米范围内;IV度患:者的椎间盘形状呈不规则状态,椎体突出已超过了2.5厘米。

1.4 统计学处理

在对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处理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予以x2检验,经有效检验后,如若数据P值没有超过0.05,则说明满足了统计学条件。

2 结果

观察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实施MRI检查后,其检出率为91.4%(32/35),其中I度13例、Ⅱ度8例、Ⅲ度7例、IV度4例,占比依次为37.1%、22.9%、20.0%、11.4%,而接受CT检查的对照组,其检出率为77.1%(27/35),其中I度9例、Ⅱ度7例、Ⅲ度5例、IV度6例,占比依次为25.7%、20.0%、14.3%、17.1%,通过与手术病理诊断(100.0%)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检出率更高,组间数据差异明显,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疾病,致病因素为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或是受外力作用的影响纤维环被破坏,患病后患者的神经根及神经后节均会受到压迫,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症状的出现,以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为主,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几率。针对此病的诊断,以往临床主要通过对患者病病史的询问、临床症状的观察及X线辅助检查的方式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实施X线检查,只能观察到患者的椎间隙是否存在异常现象,无法有效对肿瘤、结核等病变情况进行掌握,缺乏特异性及灵敏性,故极有可能出现漏诊、误诊现象,现如今X线检查已经很少使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1]。

现阶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CT、MRI被大范围地应用到了临床诊断中,其中CT作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具有扫描速度快、价格低等特点,能够清楚地将突出物显示出来,有利于医务人员对患者硬膜囊、神经根等情况进行观察,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此检查方式的实施,存在一定的优势,根据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就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CT检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造影剂,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在诊断椎间盘游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效果不够理想。有相关医学报道指出,如若患者的椎间隙存在较为明显的狭窄情况,使用CT检查就难以反映出来,同时对于脊髓变性也无法作出反应,而MRI检查就很好地弥补了这类的不足。在临床诊断过程中,MRI也是常见的诊断手段,其设备不具放射性,不会对机体造成伤害,通过SE等序列,能够实现快速成像,加之脂肪抑制的扫描,可进一步确保患处被全方位扫描,能够有效确定椎间盘情况,且通过椎间盘真空像能够进一步观察到患者椎间盘游离情况,规避重叠成像情况的出现,有利于医务人员更清楚地观察到患者的解剖结构,诊断检出率较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优势明显[2]。另外,有研究显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实施CT检查,能够更为清楚地观察、掌握患者的骨质增生、钙化等情况,但对于脊髓及神经根等情况,CT检查则不能很好地进行反应,加之图像分辨率的影响,故在空间细微结构方面其优势不如MRI,MRI能够更加清晰地将突出物和硬膜囊神经根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在对髓核花絮成分变化、周围组织水肿等结构的推测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机械性压迫的影响,其神经根袖或整个神经根会发生变形,或是移位的情况,从而就会促使神经根袖内蛛网膜下腔有局部狭窄、闭塞情况,加之炎性水肿、增粗等情况的影响,周围蛛网膜下腔就会呈逐渐缩小趋势。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应用MRI诊断的具体优势:通过腰椎矢状面T1、T2加权像,可将腰椎间盘退变信号变化以及突出物的解剖结构清晰地显示出来,且还可观察到硬膜囊脂肪受压情况,蛛网膜带状狭窄则会在横断位呈现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MRI扫描时间较长,且价格相对来说较高[3]。

通过本研究可发现,观察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实施MRI检查后,其检出率为91.4%(32/35),其中I度13例、Ⅱ度8例、Ⅲ度7例、IV度4例,占 比 依 次 为37.1%、22.9%、20.0%、11.4%,而接受CT检查的对照组,其检出率为77.1%(27/35),其中I度9例、Ⅱ度7例、Ⅲ度5例、IV度6例,占比依次为25.7%、20.0%、14.3%、17.1%,通过与手术病理诊断(100.0%)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检出率更高,组间数据差异明显,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说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过程中,MRI诊断技术应用价值明显,安全性较高,可被广泛应用在疾病的诊断中。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其往往伴有运动功能障碍,且受机械性压迫,或是炎性刺激的影响,就会引发患者出现神经根疼痛。在此病的诊断过程中,MRI技术是较为常见的检查手段,阳性检出率较高,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可有效确保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依据。同时,想要进一步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则可采用MRI联合CT检查的方式,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率,规避漏诊、误诊等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椎体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