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见习对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程度

2021-11-26 08:38王萧冉张彦芯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护理人员满意度能力

王萧冉,张彦芯

1.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100730;2.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病案室,山东曲阜273100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医疗观念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临床护理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升,这也相应提高了社会对护理学人才的需求。传统理论授课方式是学生在校的主要学习方式,具有丰富学生理论、提高知识储备等多项优势,因此在高校中被广泛使用[1]。但近年来随着各类疾病患病率的增加及疾病内容复杂度上升,临床疾病护理工作的难度逐渐升高,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增强护理措施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所以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对护理学人才的能力培养也逐渐显示出了局限性,各高校也纷纷创新教育模式,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机会,以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2-3]。基于此,该文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来该院参与实习的某校88名护理专业学生展开研究,探讨临床见习方式对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程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校88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依照其是否参加该院见习为标准,将学生分为常规组、见习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案。其中常规组学生男女比例为4:40;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23.21±1.11)岁。见习组学生男女比例为5:39;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81±1.04)岁。两组学生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学生均已了解研究内容,愿意参与研究调查;②所有学生能够在研究期间完成所有课程;③所有学生在学期中未参与其他临床实习教学活动或培训和活动。

1.2 方法

对于未进行到院实习的常规小组学生,采取理论授课形式进行教学,首先由教师依照教学材料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收集相关护理学习案例,准备课上材料;接下来依照具体上课进度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及课下作业;在期末时采用案例分析法指导学生进行期末实习,并要求编写实习报告,依照研究需要指导学生填写相关问卷调查,参与期末考试[4]。

对于到院实习的见习小组学生,采用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指导,理论教学与常规组相同,临床见习环节具体步骤如下:①见习准备:由教课人员于见习前2周负责编制见习报告并确定见习目标与学生具体见习方案。将报告编制好后,以电子形式下发到学生群,要求学生自行下载并在正式见习前完成报告中“见习准备”模块内容,包括学生信息,见习课题预习,问题提出等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见习报告、课程教材,自行查找相关文献进行项目自学,在见习前做到心中有数[5-6]。②临床见习:由教师校内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然后以组为单位分批次在该院进行2周的临床见习。在医院期间以该院护理人员为主,教学教师为辅共同完成临床见习任务,并在见习途中请该院护理人员现场展示一些护理工作的操作流程,并指导部分学生进行现场练习。③见习总结:在所有学生均完成见习环节后,由教师结合课堂练习、报告点评和期末考核3个方面对学生见习情况进行总结。在课堂练习方面,由教师拟题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采用角色扮演法在课堂上模拟题目相关护理场景,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场景角色提出护理问题,查看学生的知识了解能力与临床应变能力;在报告点评阶段,教师重点考察学生报告填写准确度、完整度,并结合机构护理人员的学员评价对学生报告进行评估;在期末考核方面与常规组相同,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期末考核与相关问卷调查。

1.3 观察指标

1.3.1 期末考核成绩 从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护理病历书写3个维度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估,满分为120分,3项评分占比为6:4:2,总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学习质量越好。

1.3.2 专业能力评估 分别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彭美慈翻译和修订版本)和临床沟通能力测量表(杨芳宇编制版本)对两组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及临床沟通能力进行评估测量,得分越高能力表现越好[4]。

1.3.3 学习满意度 在学习完毕后,采用校内自制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兴趣激发、知识掌握、实践操作、问题思考4个维度,每个维度中包含5个条目,学生依照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回答,各维度评分区间为0~25分,总分为0~100分,其中学生评分在85~100分为比较满意;评分在65~84分为一般满意;不足6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比较满意人数+一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00%。该问卷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每个条目分数范围为1~5分,由低到高代表着学生满意程度,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38。在量表设计完成后,先抽选30名学生进行预测试,并在2周后进行重新测试,重测信度为0.90,Cronbach’s α系数为0.859.问卷共下发88份,均为有效测试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实习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在理论考核方面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见习组学生实际操作与病历书写及总成绩要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实习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实习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理论成绩总成绩常规组(n=44)见习组(n=44)t值P值51.19±3.88 52.10±3.37 1.175 0.122 28.19±3.33 33.35±3.12 7.500<0.001实际操作 护理病历书写11.16±2.32 14.51±2.42 6.628<0.001 93.53±5.48 103.51±5.62 8.433<0.001

2.2 两组学生专业能力评估比较

两组学生接受教学前专业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教学指导后,见习组学生各项能力提升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专业能力评估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专业能力评估比较[(±s),分]

组别评判性思维能力 临床沟通能力教学前教学后常规组(n=44)见习组(n=44)t值P值180.16±8.24 181.21±8.41 0.591 0.555 183.35±8.55 193.17±8.37 5.444<0.001教学后 教学前61.54±3.11 61.77±3.15 0.344 0.731 62.54±3.22 65.67±3.35 4.468<0.001

2.3 两组学生学习满意度比较

见习组学生的满意度各项评分均要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见习组满意度为93.18%(41/44)高于常规组的77.27%(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2,P=0.035)。

表3 两组学生学习满意度比较[(±s),分]

表3 两组学生学习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兴趣激发问题思考常规组(n=44)见习组(n=44)t值P值15.84±3.42 19.17±2.29 5.367<0.001 18.98±3.57 21.32±3.34 3.175 0.001知识掌握 实践操作14.25±3.38 20.23±3.19 8.535<0.001 15.37±3.08 20.11±3.24 7.033<0.001

3 讨论

护理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分支,具有知识内容杂、涉及面广等多项特点。传统理论授课方法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率,能帮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提高理论储备量,但在具体应用中有不足之处。首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降低了实践应用能力。理论授课主要以课本内容为主,缺乏相应的场景建立,因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代入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自主进行学习探究[5-6]。而且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认知,对护理人员工作产生偏见。根据徐剑鸥等[7]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在未正式接触护理工作前都会对护理工作产生不恰当的认知,认为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都比较轻松简单。这种认知观念会直接降低学习效率,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对日后临床工作产生不利影响[8]。另外通过做好临床见习也有利于推动学校建设发展,这是因为学生在参加过见习活动以后,对专业课的认知力度进一步提高,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其学习质量也会相应提高。而且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有不少学生在参加过见习后都会因内心出现的落差感为学校提出更多的建设意见,如增加见习课时数目、安排见习前培训等工作。

在该次研究中,对44名学生采用了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发现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专业能力培养、学习满意度提高方面均要高于常规组,说明临床见习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其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采用临床见习模式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在进行临床见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到当地医疗机构观察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模式并由带教教师指导直接参与一些临床工作,这直接提高了学生知识学习的直观性与实践性。学生在与真实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也能进一步提高其同理心,明白一些护理工作的设置意义,有助于激发自我探究能力[9-10]。②采用临床见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随着现代各类疾病治疗难度的上升,临床上对于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因此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好的临床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需求,设置合理的护理方案,提高患者满意度。根据刘丽军等[11]研究表明,为学生提供临床见习进行教学辅助,更有助于提高思维批判能力与临床沟通能力,这与该研究结果一致。这是因为在见习时,学生的学习模式是主动的,其在见习中遇到的很多具体问题并不能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必须通过文献查找、与带教教师沟通才能得到有效答案,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思维转换能力与推理分析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养成批判性思维。而且在见习中,学生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面对一些不愿意配合护理工作或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学生只能通过积极沟通,提高对患者的了解程度以建立信任关系,这也有助于提升临床沟通能力[12-13]。另外,在实际见习工作前为学生开展见习前培训,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见习质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一些学生在参加见习之初会存在学习盲目性,不能很好地确定见习内容,从而浪费一些见习资源,影响见习质量。通过对学生进行见习前培训,可更快适应见习学习环境,有目的地制订见习计划,开展学习工作。

现阶段,为提高我国护理类人才的培养标准,各高校对临床见习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希望通过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资源,帮助正确认知护理专业学习与护理工作开展间的差异,以提高职业规划能力。依照该研究所示,临床实习虽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有着显著影响,但在实际研究开展过程中,研究团队还发现以下两类问题对实习质量存在潜在影响[14-15]。①临床实习资源不足:首先近年来,该市医疗机构虽然也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但其医疗资源补充速度远不足高校扩招速度,病种、病源的有限性直接阻碍了实习工作的开展。在随访调查中有的学生也表示发现书本所介绍的病例、病种类型与实际实习中见到的有很大差异,影响了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进而影响了学习兴趣[16]。②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也影响了与实习生的沟通。一些患者担心实习生临床经验不足,在研究期间表现出了依从性低的倾向,在与实习生交流时不愿过多诉说自身病情或直接拒绝交流,这也对实习生学习热情和从业热情产生了影响[17]。因此在实习中,只能选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实习配合,这也进一步缩减了实习范围,影响了实习质量。对于此两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医疗机构沟通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方面个角度进行改善。在开展实习前,校内教师应做好当地患者分布调研工作,了解当地愿意配合的医疗机构患者病种类型、数量及配合能力,然后通过一对多实习,来尽量丰富实习资源,满足学习需要。在患者配合方面,首先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向其介绍清楚实习教学目的以及对治疗产生的影响,减轻患者自身的忧虑程度[18-19]。其次可采取有偿示范等鼓励措施,提高患者配合的积极性,营造较为积极的实习环境。另外学校也应加强自身建设,引入信息化手段,结合教学需要、经典临床案例编制标准化病患程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对象,减轻实习教学开展压力。另外在学校方面,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乐观地看待护士这一职业,而不只是看到其繁忙的工作内容与单调的工作流程,提高对临床护理的认知程度。

综上所述,在对护理本科生进行教学引导时,采用临床见习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专业能力培养以及学习满意度提高都有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教学中广泛运用。

猜你喜欢
护理人员满意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