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角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6 11:57杨青
高教学刊 2021年32期

杨青

摘  要:本研究以法位学和交互式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借助课程中心网络、口译培训软件构建了三视角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互为依存,互为视角。通过教学实验中的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式,发现此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学习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法位学;三视角;课程中心;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2-0142-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tagmemics and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construct a triangular interactive interpreting teaching model with the help of course center network and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software. The three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model,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resource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viewed. By mean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ase interview in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is model is helpful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preting interest and ability.

Keywords: tagmemic; triangle; course center; interactive interpreting teaching model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当前的教育模式,实现有效教学,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课题。在口译教学领域,国内外学者对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数字化、多模态、混合式口译教学的理念、原则、内容、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比如:在国外,口译学者以Blackboard学习系统、IVY系统、虚拟在线课堂、Fuze视频会议系统、Google Apps、Facebook等为媒介开展了口译教学、探究性学习社区等实证研究[1];在国内,口译学者借助微信、QQ、Moodle等平台构建混合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或开展口译翻转课堂实证研究等。赖祎华等[2]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英汉口译教学,但是在法汉口译教学领域的实证研究还很鲜见,因此,本研究旨在此领域作出尝试探索。

2018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3](以下简称《国标》),其教学要求指出,教学应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本研究依据《国标》, 尝试以法位学和交互式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借助学校课程中心网络、口译培训软件,构建三视角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探析该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理论框架

(一)法位学理论

法位学又称三视角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语言学家派克,他在1945年提出了三视角语言学。法位学是人类行为的统一理论。该理论认为:(1)人类行为都有个角度问题。人类观察事物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静态、动态和关系),即可以把事物看成三种模型(粒子、波或者场)来认识事物;(2)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三个特点,即对比、变化、分布。对比是事物的特征,变化显示事物的变化和差异,是事物特征的表现范围,分布是指把一个事物看成是一系列关系中的一个元素或者它本身是由一系列元素组成的。分布就是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4]。法位学虽然以探讨语言为主,但其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也能运用于人类行为的其他方面。比如应用到口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口译学习、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口译活动规律,形成口译认知,然后再將其所学应用到口译实践中,并建立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最终形成口译能力。在口译训练中,老师可引导学生解构源语信息中的对比、变化和分布视角,进行逻辑串联,再用目的语建构输出。

(二)交互式语言教学理论

“交互”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交互式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的帕林萨于1982年提出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启发下,帕林萨确认,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在教者与学者及学者与学者之间的双向与多向流动。语言学家布朗也指出,在交互式语言教学中,教师从“全能控制者”变成了“智能控制者”,教师只采取一定程度的控制,设计推进交互的方法并计量实施进度[5]。教师作为管理者设计课程内容和模块,组织课堂活动,作为协助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指明学习路径。教师的任务就是释放出学生的能力,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及其意义,学会自主学习。交互式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了语言和翻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三视角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21世纪的教育有三大特征:全人教育、创造性教育、终身教育。如何实现创造性的外语终身教育,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是当代外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有学者认为,外语教学模式是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6]。就口译教育而言,美国口译研究学者Claudia Angelelli提出,口译教育应包括六大关键要素:信息处理、人际交互、语言知识、职业技能和素养、特定的环境、场合与社会文化[7]。口译教育应该按照社会需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口译职业技能,热爱口译职业,能够熟练运用口译技能进行口译实践的专业人才。刘和平教授[6]认为教学模式包括五个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制约作用, 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依据《国标》,大学本科法语专业法汉口译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口译能力为目标。

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已经习惯“点击式”“搜索式”“探究式”学习,更青睐集个性化、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方式[8]。在此背景下设计教学模式应该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研究构建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口译能力为目标,共包括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这三个要素互相作用,互为依存,共同构成了口译教学环境,而口译教学环境又处于社会环境之中。学生口译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互动,在交际环境中互动。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不仅包括了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还包括了师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三视角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见图1)流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①。课前,教师在线发布小组口译任务,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通过课程中心平台或学习通APP了解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课程安排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理解口译知识、技能,观看口译视频,分小组完成口译语料搜索与制作任务。线下口译课在学校语音教室进行,语音教室采用的是蓝鸽数字教学平台,可进行口译语音训练,实现课程或训练的同步录音、自动存盘、回放等功能。线下课上,学生使用小组制作的语料分角色扮演发言人、译员、听众进行模拟口译展示,然后师生互动探讨模拟口译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构建口译本质、技能和策略,实现口译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课后学生通过法汉口译培训软件和课程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互相学习各小组制作的口译语料术语表和表达式,并将口译技能应用到口译实习、实践中,逐步实现口译技能由非自动化向自动化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口译能力为目标,学生是口译技能学习和训练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权威,主要起到引导、协助、激励、评估的作用。

三、三视角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实验的实施及结果

本研究选取我校法语专业2015级两个班为受试对象,对这两个班级进行了一个学期(16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验。实验班线上学习的课程中心法汉口译课程平台共包括七项内容:口译知识、口译资料、汉法对照口译资料、翻译职业和翻译资格考试、口译学习视频、口译语料分享、讨论交流。其中,口译知识包括口译听辨、逻辑分析、信息视觉化、信息理解、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口译笔记、数字记忆训练、口译评估示范、翻译资格考试内容经验介绍、口译课程视频、口译现场视频。汉法对照口译资料汇集了中法、中非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文本、音频、视频,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讲话、马克龙的联合声明等。口译课程视频主要包括詹成教授主讲的课程口译工作和口译训练等。

本学期一共进行了十个专题的口译训练,主题分别为:中法双边关系、新能源、社会经济问题、中美贸易战、中非合作发展、中法贸易、中法文化交流、文化遗产、公司和企业、十九大报告。以“中美贸易战”主题口译为例,笔者于课前10天在课程中心发布作业,要求各个小组于课前3天在网上提交作业。在作业提交日期,每个小组都按时提交了主题语料、术语表和表达式汇总表,笔者在网上批阅打分,有的小组非常认真,搜索的语料非常新,有的是刚刚发布在法国费加罗报网站上的文章,有的小组提交了网上的原文和修改后的语料,并用不同的颜色把修改的地方标注出来。有的小组制作的术语表和表达式汇总表非常详细,制作的术语表包括了国际金融组织名称、国民经济、金融、国际贸易、经济理论术语。表达式包括贸易谈判、税务征收、阐述观点、解释、表达转折、目的、趋势、结果等。在上课前,笔者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的语料作为上课口译训练的材料。课堂上由该小组的一名同学模拟新闻发言人发言,在他发言的过程中,笔者请其他组同学扮演口译员进行口译,口译结束,先请同学们进行评论,再由笔者评论,同学们的评论主要集中在漏译和语篇逻辑连贯方面。评论之后,笔者让同学们看电子版语料,师生共同探讨译文,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在讨论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三个视角解构源语信息,即该信息所指的对象为中美贸易战,信息的特征是中美关税问题的对立矛盾(对比视角),具体表现为中美加征关税失衡(变化视角),对于该现象,中美专家都进行了分析解读(分布视角)。由此,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源语信息视角跳转画面,进行逻辑串联,之后,围绕视角信息,用符合听众文化背景、场合的译文建构表达输出。笔者通过文中的例子讲解口译技能,并对学生口译过程中的仪态、语气等方面作出了评价和引导。在法译汉练习结束后,师生对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影响、展望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之后笔者选用学生在法语语料中学到的表达式进行汉译法的逆向练习。在汉译法练习中,学生逐步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在讲解过程中,笔者表扬了出色完成作业的小组,并向全班展示。在小组作业中,笔者也发现某些表达式的解释有错误。笔者要求每组同学改正错误后,以PDF格式再次上传到课程资料的小组语料库中与同学分享。线下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通过课程中心或学习通APP继续学习口译知识和技能,观看口译视频,在线互动交流。教师可以随时在课程中心网站或APP上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频次、学习时间段、登录模式,还可以查看到学习进度最快的学生,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打分。从课程中心统计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选择移动APP登录学习。统计显示,学生学习时间通常集中在上课前1天和上课当天。除了课程中心,学生也可通过法汉口译培训软件进行口译训练,该软件提供源语、译入语语音、视频播放、复读功能、使用者源语、译入语语音录音、播放功能,也可保存不同使用者的學习进度,提供对应学习单元的教师示范,便于使用者进行自我评估,学生可按不同水平进行翻译训练和测试,能逐步提高口译水平。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中,笔者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笔者对该课程的期评成绩做出了调整,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增加到了50%,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在线学习情况、小组作业、课堂表现、阶段课堂测试、实习成绩等。学生在保研、考研和翻译竞赛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5级法语班共有3人被保送或考上国内一流大学,攻读法语口译硕士学位,该班共有6人参加湖南省首届法语外事翻译大赛,5人获奖,其中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本学期我校学生分批次参加了省商务厅口译实习项目,实习学生获得了商务厅有关人员的一致好评。

2018年学期末,笔者对两个法语班共4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份,随机抽样了9名同学进行了跟踪访谈。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参照李克特五级量表分为五级选项。问卷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开放性问答题。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88%的同学认为以课程中心和法汉口译培训软件为平台的移动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94%的同学赞同基于主题任务的小组课前口译语料搜索、编辑、制作术语表、表达式分类汇总和语料课后共享对口译学习帮助很大。80%的同学赞同小组分工合作有助于培养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90%的同学赞同对语料的逻辑分析与主题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89%的同学赞同课堂模拟口译场景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有很大帮助。96%的同学赞同基于口译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比终结性评价更合理。对于课程中心法汉口译课程平台的7项内容,按照学生喜爱程度百分比排序,分别是汉法对照口译资料、口译语料分享、口译资料、口译学习视频、翻译职业和翻译资格考试、口译知识、讨论交流。最受同学喜爱的是汉法对照口译资料,同学认为这些资料紧跟时事、信息量大、内容全面广泛、能开拓视野,有利于提高翻译能力。

关于汉法口译学习和训练的感受和主要困难,同学普遍认为词汇量少影响了对源语的理解,翻译地名、数字感觉困难,还不能熟练运用口译笔记法。在调查访谈中,同学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他们认为老师可以加快更新课程中心和软件的内容,希望漢法口译培训软件最好能在手机上使用等。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同学们基本认可这种教学模式,笔者选择了几位同学的教学评价,如下:(1)课程设计合理,口译语料制作、思维训练不仅对现在,而且对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软件练习方式也很好。(2)以小组形式模拟口译场景很有益处,对口译学习很有帮助。(3)教学内容丰富,结合社会热点,学习方式打破了时空界限,是一门很不错的课程。

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1)基于学生口译认知、能力发展层级递进式训练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和需求。(2)口译技能训练可以运用视角思维解构源语信息,进行逻辑串联,再用目的语重新建构输出,能帮助学生迅速梳理信息,缓解了口译压力。(3)课程中心平台和汉法口译培训软件对口译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享有了更多的自主权。(4)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需求,适时激励,在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作用显著。(5)“口译认知-口译实践-口译能力-社会服务”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法位学和交互式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课程中心和法汉口译培训软件为平台,尝试构建了线上线下三视角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译技能,对于培养创新型的法汉翻译人才和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全人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本研究只针对我校学生,具有局限性,今后还需要实施范围更广的实证研究进行验证。学生作为口译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真实的口译实践和长期的刻意训练,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口译知识和技能,口译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双语语言文化能力才是根本,学生应当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可利用国内外慕课、微课等课程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口译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持续关注国内外口译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口译人才。

注释:

①作者于2018年参加在大连举办的高等院校多语种中青年骨干教师翻译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研修班,本研究中教学模式的设计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邵炜老师讲座启发。

参考文献:

[1]覃江华,王少爽.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口译教学研究——《数字化时代的口译员教育:创新、进入和改变》评析[J].上海翻译,2017(5):90-94.

[2]赖祎华,祝伟国.互联网+交替传译开放式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18(8):78-83.

[3]教育部高教司.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8.

[4]Kenneth L Pike. Linguistic concepts-An introduction to Tagmemics[M].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2:10.

[5]宫力.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4-35.

[6]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2):50-55.

[7]王洪林.职业化时代基于“后方法”理念的口译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7(6):44.

[8]王洪林.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行动研究[J].中国翻译,2015(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