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古典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对比

2021-11-27 12:42王予婷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交通欧洲发展

王予婷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2616)

一、人类城市的发展起源

关于城市的起源,大体有六种说法,即:防御说、社会分工说、私有制说、阶级说、集市说和地利说。无论是哪种解释,想要形成城市,一定要有较大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这就要求社会的农业生产部门出现盈余,食物的供给能力决定着人口能够达到的密度。其次,社会分工已经形成,商品的交换使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可以获得农业产品。所以,城市的形成一定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的经济基础上的。

农业革命虽然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但是被它直接催生并不是城市,而是村落。探究城市的起源,“城”和“市”是不能割裂的。首先,农产品的盈余和社会分工的形成使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交换成为可能。这种交换不断扩大规模,人口集聚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交易等级不断提升,交易品种、数量不断丰富,贸易的固定场所——集市便应运而生。集市的产生进一步使更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聚落中集聚。村落大多是分散的,而城市相较于村落人口更加集中,经济也更加发达,更有利于催生政治和文化。人口数量的增多,社会秩序出现问题,于是催生了政治;安全出现隐患,于是人们筑起了城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商业交流面临挑战,于是出现了发明了字母。由于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发达,地形比较适合人类大规模聚居的地点首先诞生了城市。古代中国的殷、古希腊的雅典、约旦河流域的古里乔,无疑都是交通便利,方便周围分散的村落人口集中且地形较为适合较多的人口居住。

二、城市的作用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城邦时从城邦的基本元素“公民”着手分析,所以在谈到城市功能时,不妨以“市民”为切入点。如上文所述,在我看来,当前给出的所有解释中,集市的产生促进了城市的形成时最为合理的解释。那么经济功能是城市与生俱来的职能,为了满足集聚的需要,居住功能也是最基本的作用。由于城市是大量人口聚集的地方,自然会产生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如古希腊城邦;或者是在地区争端中成为统治者争夺的目标,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也是城市的基本职能。城市往往处于某地区的交通枢纽位置,沟通了各个地区的文化习俗,于是城市也就成为地区中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文化职能也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一个城市的文化,也是城市的标签。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市的主体是从事工商业的自由市民。由分工和专业化产生的商品交换支撑起整个城市。随着商品交换进一步扩大,人口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这是周边地区的农村居民将剩余农产品带入城市中进行交换,减轻了对于封建地主的依赖。欧洲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了加速封建制度瓦解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城市,不仅居住着手工业者和商人,更多的是封建官僚、贵族和高利贷者,他们的消费是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以南宋为例,临安城随着首都的迁入,人口由40 万人增加到124 万人,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同时,大量的官僚、贵族和高利贷者也迁入了城市,带动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他们在城市外还有着大量的田产,使他们可以加重对于农民的剥削。通过封建制度来获利寻租,因此他们会巩固已有的封建制度,并未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

三、关于欧洲古典城市与古代中国城市的对比

(一)城市的地理位置

从空间上来看,古代中国的城市大多位于内陆地区,而欧洲的城市大多位于沿海地区,这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

政治因素在古代中国城市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每朝每代的最大城市往往是都城,因为都城居住着全国最多的封建官僚和贵族,能够集中全国的力量进行建设。许多城市的崛起都是在成为地方首府之后发生的。秦汉时,许多边疆城市的发展就是因为实行了郡县制,如武威。郡县制不仅巩固了中原的统治,还开发了珠江、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经济因素在古代欧洲城市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古代欧洲的贸易以海洋贸易为主。许多大城市都是在成为国际化的贸易中心后崛起的,这些城市共同具有的特征就是沿海且利于建设港口。例如:古希腊的雅典、中世纪的威尼斯、步入近代后的鹿特丹等城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理因素也在中西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国中原地区平原广阔,适合大面积的农业生产。海岸线整体又比较平滑,周围发达的邻国比较少,很难进行海上贸易。而欧洲的海岸线比较曲折,平原面积较小且不连成片,由于宗教和历史的原因国家甚多,便于进行海上贸易,海洋运输的交通形式比较发达,城市大多位于沿海平原地区理所应当。

(二)城市的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形成以及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城市的安全保障是城市文明孕育的基础,城郭设置的目的除了有权力的象征,还是保障城市安全的功能。在古希腊最早的城市迹象—克里特,克里特便拥有了海岛防御工事以及明亮通风的房屋,这些是根据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采取的防御工事。在古代中国,由于城市均选址在平原这种单一平坦的地形,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多采用开挖护城河的措施作为防御工事。提到城市机构,当然也离不开城市中的建筑布局。各类建筑的布局在古代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那就是在古代宗教建筑一般被统治者放在城市中心位置,在雅典卫城中帕提农神庙就位于雅典卫城的中心位置,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原则。而在古代中国则更为明显,例如延续了数朝的中轴线建设的城市结构,以及明朝建设的紫禁城位于都城的中心位置,并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传统原则进行设计。

(三)城市交通发展

城市的发展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所谓两个人走得远这句俗语用来形容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非常合适。两个城市的合作互通可以让双方实现自身存在的意义,让城市存在时间更久远,城市之间合作更加密切。交通运输能以实现互通有无,平均所有物资交流不同地区特有的物资。交通是城市管理中对内管理和对外交往的一种手段。交通对于城市对内管理来说,是沟通统治者和百姓联系的形式,交通对城市中资源合理分配起着促进作用。对外交往时,交通起到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来往,是两个城市之间经济合作的最主要促进手段和形式。古代欧洲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例如古希腊发展中离不开交通的作用,城市依靠地中海兴起,地中海为城市发展带来绝对的地理优势,而被誉为希腊的先驱—迈锡尼文明,迈锡尼人就以依靠优秀的交通条件在早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向其他岛屿殖民,扩大城市疆域和文明影响力。而对于中国来说,交通在中国这片广阔的沃土上沟通了各地。例如大运河的开凿,沟通南北,促进城市经济、人口迁移等。所以说优势交通条件的存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成为构成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桥梁,成为城市内部发展的推动力。

(四)城市商业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古代是偏向计划的,而不是如今普遍采用的市场经济。在古代城市经济发展是受到政治因素的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作为城市的前身—村庄,村庄的建筑布局较为分散,经济活动随着具有分散的特点。在从村庄转向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统治者的王权,而在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则话说,是王权制度。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固定不变的地理因素。地理位置是否封闭或开放都影响着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以及高低水平。在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沿海沿河的城市较为繁荣,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地理因素决定了交通条件,促进或制约了与外界沟通的程度。例如西方古代的腓尼基人,它们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沿海地区,腓尼基人依托海岸、凭借与强大的邻邦进行货物贸易,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由此可见,地理位置对商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古代欧洲和古代中国城市发展总结

从宏观上来看古代欧洲的城市发展呈现出多变性、经济性、侵略性的特点。古代中国城市呈现出稳定性、经济性、统治性的特点。古代欧洲城市的多变性体现在城市不断更新,城市规模不定,没有固定的发展规律。而中国的稳定性则首先体现在中国疆域的固定性,其次思想的统一性,城市发展在前期探索时期变化较大,但从秦汉开始,不论是郡县制还是沿着中轴线布局的城市结构,都被历朝历代沿袭下来。关于欧洲城市发展的经济性,在这一点上,古代欧洲和古代中国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经济性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依靠经济发展、商人经商、贸易往来等经济活动促进城市自身发展和对外扩张。古代欧洲借助地中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展海上贸易,通过经济发展来提升城市水平并通过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扩张。而中国则更多体现在城市自身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壮大,城市中商业聚集地的位置从城外到城内,从集中到分散,从流动到固定,并在城中兴起了酒楼、会馆等建筑。古代欧洲的侵略性体现在对外扩张明显,通过武力侵略其他国家来扩大本国疆域,同时侵略还体现在剥削制度,贵族王族对平民和奴隶的剥削。古代中国的统治性则是更多体现在城市发展中由王权进行控制和统治,一切城市规划由王室进行,一切建筑布局由王室安排,要体现王室权力至高无上的地位。

猜你喜欢
交通欧洲发展
欧洲“芦笋季”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小小交通劝导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教师发展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图说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