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四力”:以笔力见“真章”

2021-11-27 13:04
视听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脚力笔力眼力

渠 峰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有其内在联系。其中,脚力是基础,只有练好脚力,才能把新闻的触角伸向更加深入的境地;眼力是关键,只有练好眼力,才能在新闻报道中洞悉百态、辨明是非、分清真假,透过现象看本质;脑力是核心,是对新闻素材的再整合、再深化,是一个思维发酵的过程;笔力是呈现,“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只有好笔力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好笔力不是无中生有,它是日复一日、长年累月的淬炼,是脚力、眼力和脑力的最终呈现。换言之,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脚力、眼力、脑力的积累,最后落在笔力上的文章难免会空洞苍白,读之无味,传播无力。

一、“笔重千斤”需“脚行万里”

记者,行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记者如果不走到生产一线,不迈进百姓家门,不沉下身心到火热的现场去调查研究,纵使读书万卷、文采斐然,也很难写出“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真实新闻,很难讲出精彩的、生动的、感人的故事。

(一)增强笔力,记者不能止于会场,要走到现场

业界不乏这样的“跑会记者”:到会不听会,会议一结束,要份讲话稿,回来抄两语,提交编辑部。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和百姓的生活有何关系,能给百姓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等,都应该是记者倾听会场之后走进现场,进行大量走访调查和深入采访后形成报道传递给受众的信息。如果记者的脚步止于会场而不带着百姓的关切走到现场,仅仅摘几段领导讲话和文件材料,最后笔端呈现出来的报道难免大而空洞、不贴地气、不冒热气,精神说不透,实质讲不清,百姓听不懂,更罔谈传播力。

(二)增强笔力,记者不能止于网络,要深入现实

有的记者早已把“走转改”的本领抛在脑后,所报选题通过后,凭着经验,输个关键词网上抄一抄,改个时间、地点,一篇未到现场的“新闻稿”就提交了。有的记者即使到了现场,也如蜻蜓点水,本来该到多个现场采访的在一个现场就匆忙结束,然后加工一下搜寻到的类似文章,加上作者姓名就万事大吉。如果记者的指尖止于网络、闭门造车不深入现实,抄几个概念和数字,写几段人云亦云的套话,又何谈影响力。

(三)增强笔力,记者不能止于资料,要脚行万里

“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见深度”,这是时代对好作品的解读。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如何做好对历史的解读,是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普遍命题。笔者所在的徐州广播电视台紧紧抓住70年前淮海战役胜利这一选题,策划实施了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重走淮海主战场”。其主题背景源于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江苏省委要求从淮海战役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决打赢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小康这场新时代的“淮海战役”,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围绕发生在淮海大地上的这场关系中国革命命运和前途的战略大决战。徐州广电十多组记者在查阅了诸多史料后,辗转苏、鲁、豫、皖四省,历时一个多月,行走两千多公里,赶赴十个战场遗址,寻访当年参与战斗的老战士、知情者、烈士后人,共制作了《铁血寺山口》《围歼双堆集》《人民的胜利》等9集电视纪录片,全方位展现了70年前的这场大决战。脚下有力,笔重千钧。该系列纪录片多平台播出后,在受众和网民中产生强烈反响和共鸣,其具有的史料价值也被淮海战役纪念馆和徐州市档案馆认可并收藏。该纪录片还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供全国党员学习,2019年10月,《重走淮海主战场》电视纪录片获得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

二、“力透纸背”需“眼力如炬”

迈进新时代,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面对舆论格局因互联网技术发生的重大改变,主流媒体记者必须站在时代的浪头之上,自觉承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如何做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考验记者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发现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眼力。新闻每天都会发生,有的事件仅限于一事,而有的事件则关系大局。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快速地判断新闻事件的影响及走向,如何在零碎散乱的新闻素材中迅速甄别出最有价值的视角引领舆论,如何在千头万绪的复杂背景下准确地理出背后成因避免产生负面舆情,靠的是平常练就的慧眼,要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心中有政治站位,眼中有舆论导向,笔下才有引领方向。作为党媒记者,要明察秋毫,去伪存真,摒弃道听途说、听风便是雨的不良采访作风,亲临现场亲见亲历,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引领导向,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把好时度效,“拨开云雾见天日”,为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

2019年10月10日,发生在江苏无锡的高架桥侧翻事故引发舆论关注,一时谣言四起混淆视听。如果舆情引导不力,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那么,涉事车辆超载到底有多严重?为何超载车辆能上桥?独柱墩桥梁是否存在安全缺陷?涉事货车所属公司是一家什么企业?2019年10月13日,新华社发文《四问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针对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派出记者深入现场亲历亲见,发现问题、探究真相,及时发出主流媒体的权威声音,回应百姓关切,引导社会舆论,网络谣言被新华社记者“笔下真章”粉碎。

三、“入木三分”需“绞尽脑汁”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作为。脑力思考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也是一个记者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只有经过对新闻事件深入的思考,才能写出入木三分的报道。

爱思考的记者不仅在采访环节会带着问题到现场,还会在写稿环节带着思想去行文。特别是在主题报道中,记者更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想一想策划的选题主题是否反映党和政府的宣传意图,问一问做的采访报道是否体现了事件的精神实质,试一试还有没有更新的传播语态,使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达到预期影响。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市,深入企业、农村、革命纪念馆进行考察调研,这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总书记的首次调研。党的十九大后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为何选择徐州?又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思考新闻着力点、落脚点,挖掘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背景、故事,梳理脉络,提炼主题,把总书记来徐调研的重大意义用具象化的手段来呈现,最后以一副快板、一辆车、一泓碧水为切入点,推出《习总书记来了,调研背后的徐州实践》电视系列报道。其中,《一副快板 幸福的生活唱着过》,以贾汪区马庄村为例,看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民带来的精神风貌的改变;《一辆车 永攀最高峰》,以徐工工程机械为抓手,看中国制造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一泓碧水 煤城变美城》,以潘安湖塌陷地治理为例,用镜头记录徐州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巨变的生动实践。每篇报道不讲大道理,用事实说话,回答了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切。该系列报道荣获2018年江苏新闻奖一等奖。

好笔力力透纸背,更追求妙笔生花。尤其在当下,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让传统的新闻采写更符合新媒体受众的读屏习惯,给记者的笔力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在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主战场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90后记者,更要在传承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严谨规范优良传统的同时,不囿于传统的新闻表达,在守正中学会用新媒体语言讲述身边故事,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徐州广电传媒集团策划的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重走淮海主战场”,报道团队在做好9集电视纪录片的同时,放大其中的典型故事,用新媒体的传播思维和表达语态制作了近50条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碎片化发布,如《现实版“潜伏”:一张关金券背后的赤胆忠心》《90岁老兵申维清:一条皮带救了我的命》《爸爸,70年后我在双堆集找到了您》等,将革命英雄的忠贞信仰、无私奉献等精神外化为易于被网民接受的一个个小故事,在网络空间里有效传播了主旋律、正能量。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四力”要求,既是认识论,更是方法论,是伴随着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生涯的真把式。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记录美好,书写时代,是记者的使命。“四力”素养的淬炼是个永恒话题。胸中有大道,笔底起风雷。记者的笔力与脚力、眼力、脑力构成了有机的整体,有了脚力、眼力和脑力的“合力”,才能激发出雄健的笔力;有了驾驭文字的高超本领,脚力、眼力和脑力才能落到实处。到人民中去、见群众所做、想百姓所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落到笔端,这样的作品才能体现胸中的大义、心里的群众和肩头的使命。

猜你喜欢
脚力笔力眼力
大型主题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试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宣传思想干部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眼力大搜索
书画用笔的“笔力”论
考眼力
考眼力
谈风骨
眼力小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