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光辉历程 谱写崭新篇章
——写在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建校70周年之际

2021-11-27 22:13马星远
攀登 2021年4期
关键词:省委党校青海党校

马星远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伴随着全国全省革命、建设、改革的步伐,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以下简称“省委党校”)走过了整整70载。她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苦岁月,兴于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滚滚浪潮,强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孜孜以求,为青海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回望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看清来时路、更好把握前行路。在建党100周年、建校70周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回顾省委党校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前进动力,展望美好未来,对建设“一流红色学府、新型高端智库”,推进全省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加快实现“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从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多次指出,“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作为青海解放后青海省委直接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省委党校始终与党的事业、青海的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1949年9月18日,数万名人民群众隆重集会,热烈庆祝西宁解放。那时,刚刚翻身得解放的青海人民,急需一批能够担当青海建设重任的革命干部。1951年,省委党校的前身——青海省干部学校应运而生,承担起为青海培养执政骨干和党政领导干部的光荣使命,开启了省委党校70年曲折而又辉煌的办学历程。1956年改为青海省初级党校。1959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担负起宣讲党的理论和培训轮训干部的光荣使命。1969年12月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省委党校被撤销,校舍被占用,人员被解散,党校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直至1977年开始筹备复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党校继承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作风,在恢复中逐步发展,着力调整和建立新的办学格局,深化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推动正规化办学,努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进入21世纪,省委党校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提出“忠诚敬业、求是创新”的党校精神和“争创一流业绩、构建和谐校园”的奋斗目标。树立“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建立和完善“一个中心,四个全面”的党校教学新布局,大力实施教学品牌战略、科研精品战略、学科特色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信息化战略。各项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实践中巩固提高,逐步进入全面推进、加快发展时期。进入新时代,省委党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以建设“一流红色学府、新型高端智库”为目标,以坚持教学科研“两轮驱动”,强化人才、管理、基础“三大支撑”为主要内容的“123”工作总体思路,突出主业主课、加强智库建设、推进改革创新、强化业务指导。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性突破和根本性改善,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为谱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海篇章、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和青海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党校人70年来团结协作、辛勤工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一、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厚植党校红色底蕴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这一性质定位,决定了党校(行政学院)必须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一切办学活动全过程和各方面,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在这70年中,尽管省委党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始终没有变。

建校伊始,根据当时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和党“在农业区生根,在牧业区站稳”的需要,明确“学习内容应以理论教育为主,结合政策教育”,开办初级、中级政治班等班次开展理论教育,要求干部通过学习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阶级观点和组织观念。1956年7月,青海省初级党校成立时,确立了“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的教学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委党校始终注重对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组织学员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读深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系统学习党章和党纪党规。同时,先后制定《关于加强教职工管理的试行办法》《学员守则》和《关于做好学员考核工作的意见(试行)》等制度,强化办学管理。进入新时代,省委党校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培训、科研咨询、理论宣传的重中之重,承担起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和“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坚持从严治校,努力把省委党校打造成为“举党旗、育党人、立党言、尽党责”的红色学府和政治机关,政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原则不动摇,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党校才能真正发挥主阵地、主渠道和大熔炉作用。

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训能力显著增强

70年来,省委党校的教学培训始终以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总任务和中心工作来确定。1951年至1966年间,省委党校有计划地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培训轮训任务,初中级干部、理论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高级干部短期离职自修等不同类型的班次不断丰富起来,先后有近万名学员参训,为当时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干部“四化”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正规化办学;1991年兼办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1993年成立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青海分院,开办大专班和本科班;1999年开展在职研究生教育……至此,一套适应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领导骨干需要的办学体系逐步建成,为青海省培养了大批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各类人才。

进入21世纪,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积极构建教学新布局,实施班次结构和质量品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培训轮训模式转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等教学工程,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由“规模为大”向“数量、质量双提升”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党校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培训的首要任务,深入推进以班次、课程、教材、方法、队伍、管理“六位一体”建设为基础的“用学术讲政治”教学改革,提出并践行“人人是教师、事事是教学、处处是课堂”的全要素教学理念,切实肩负起培养具有“四个铁一般”干部队伍的光荣使命,承担起为全省领导干部“补钙壮骨”和“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积极扩大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推进开放办学。10年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次1,825期,培训轮训学员121,530人次,培养在职研究生2,023人;荣获全国党校系统教学管理优秀奖、国家行政学院督查评估贯彻落实《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优秀等次,教学培训工作取得实质性飞跃。

三、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70年来,省委党校科研咨询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教学任务展开,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与教学培训共同发展。1978年以前,党校科研工作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注释、注解,围绕干部教育编写教材,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活动尚未开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党校将科研咨询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理论研究室、校学术委员会,创办《理论简讯》《教学参考》,不断拓展科研功能,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科研机制。期间,广大教研人员也主动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基层调研,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为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作出贡献。例如,在1983年第10期出版的《红旗》杂志上,《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一文作为首篇文章公开发表,在全国理论界产生不小影响,这也是重整上路的省委党校科研事业蓄势待发的标志性作为。

进入21世纪,省委党校大力实施激励约束并举的科研机制,着力搭建科研咨询平台,成立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及5个非社团性质研究中心,创办《青海党校研究报告》等。教职工的热情也得以充分激发,一批有态度、有温度、有力度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开始在全国党校系统崭露头角。进入新时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党校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的要求,构建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团队建设为核心的科研咨询工作体系,促进研究领域更加聚焦、研究方式更加灵活、研究成果更加精准。这一期间,省委党校在全国党校系统范围内率先与省委改革办联合组建青海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等单位和部门开展战略合作,打造“青海改革论坛”等一系列高端智库品牌。10年间,登记科研咨询成果4,478项,先后2次荣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工作组织奖,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5项,立项数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党校系统前列、西北五省区党校首位,科研咨询工作实现关键性突破,迈入全国党校系统“第一方阵”。

四、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素质大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校所有财富中,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1977年,省委党校筹备组从省级各单位调配18名行政干部开始复校工作,他们以教书育人的忠诚、热爱党校的情怀、淡泊名利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前完成复校筹备工作,这也是党校精神的雏形。1980年首次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定。1986年10月进行职称改革工作,是省委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转折点,初步改变了教研队伍基础差、骨干弱、数量少和水平低的状况,队伍结构也在随后十几年间发生显著变化。

进入21世纪,省委党校坚持“用好现有人才、造就高层次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思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在树立人才工作新理念上下功夫,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上做文章,在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上谋新路,特别是首次实行职务竞争上岗和专业职称评聘机制改革,探索构建以成果为导向、以量化为依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聘任制,优化人才动态管理模式,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惯性,营造“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舒心工作”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迈向新时代,省委党校克服重重困难,打破人才体制机制的藩篱,进行了大胆的的探索和尝试。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创新项目、“名师工程”培养项目和“百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在全省率先开展人才工作创新试点,构建“一主七辅”人才制度体系,极大激发了教职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优化、人员配置合理,内驱动力强、思想活力足、业务实力强的人才队伍建设起来。10年间,培养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省优秀专家6人,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入选人才11人、创新团队1个。6人次荣获省“巾帼建功标兵”“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五、业务指导持续强化、系统合力不断整合

1991年4月,省委党校成立业务指导领导小组,设立科级建制的业务指导办公室,对下级党校执行中央和省委有关党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提出意见建议;与有关部门对党校的班次、学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和科研工作等进行协调和指导;对党校系统的学历、学位、专业职务评审工作加强研究和指导。20世纪90年代,针对各基层党校发展现状,将业务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师资培训上,制定基层党校师资培训三年规划,并于1992年举办第1期基层党校教师业务培训班。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的决定》中“从不发达地区资金中每年拿出3%~5%主要用于县级党校建设”的要求,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商,为全省县委党校和青南地区3所州委党校配齐电教设备,解决部分党校教室维修、设备购置和食堂修建等问题。

进入21世纪,省委党校形成每年召开一次党校校(院)长会议的制度,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业务指导工作的意见》,举办全省党校系统首届“教学观摩与经验交流会”,加强对基层校院科研课题立项指导,加强基层党校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全省党校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开创党校系统工作迈上新台阶。新时代,省委党校始终坚持系统思维,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省校(院)系统“十三五”时期建设和发展纲要》,首次进行全省市(州)县党校行政学院办学质量评估工作,开展“一上一下两提高”活动,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决策咨询研究互动合作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全省党校系统政治建设、教学科研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全省党校系统作用发挥不充分、主业主课不突出、科研咨询服务不到位、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整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随着全省党校系统整体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度跃升,立志要把全省党校系统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大本营,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荟萃的研究共同体,党委政府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的新型智库联盟已初见成效。

六、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办学条件蒸蒸日上

遥想当年,经历初创、停办、复校的党校人在设施简陋、人员缺乏、经费短缺、时间紧促,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的情况下,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完成课室和宿舍建设和改造任务,并紧贴实际需求开展教育培训工作。1958年12月,校址由中庄迁往西山湾,占地130亩;1961年12月,迁至现址。“文化大革命”期间,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日报社等10个单位先后搬进党校大院办公,93个单位的197户职工也挤进党校院内居住。20世纪80年代初,校园基本上仍是“风天尘土满园,雨天道路成泥”的景象,教学、办公和学员住宿用房也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大规模轮训干部的需要。1984年开始,省委党校实施分步扩建计划,学术报告厅、图书楼、学员宿舍楼和教研综合楼等建筑陆续拔地而起,“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绿”的学习环境已初见雏形,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十三五”时期,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原则,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融合教学培训、能力实训、学术交流等功能的党校“新地标”——教学综合楼全方位投入使用。集文献资源、阅览空间和智慧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学员新的“打卡地”,蕴含党校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科学态度、现实精神,体现时代特征、人文关怀、公平效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保障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70年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党校事业的发展进步是同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事业密不可分。展望未来,省委党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坚持党校姓党、实事求是、质量立校、改革创新、从严治校,推进教学培训立体化发展、科研咨询高端化发展、队伍建设创新化发展、管理服务标准化发展、办学保障智能化发展和业务指导系统化发展,奋力推进“一流红色学府、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为开创青海省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新局面,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省委党校青海党校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长亭印象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科学“立制”,促进干部“自愈”——陕西省委党校教授岳东峰谈凤翔做法的创新性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安徽新四军研究文库》交流会在省委党校召开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