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

2021-11-27 22:13韩宏亮
攀登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特色

韩宏亮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

历史终将过去,历史并未走远。历史星空的故事依然鲜活,历史背后的规律依然深刻,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党的百年奋斗志在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志在以伟大奋斗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强调的那样:“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百年大党的百年奋斗,正是怀抱建树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宏图大志,承载亿万中华儿女追求人民幸福、谋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顺境逆境矢志不渝,成功挫折方向不改,以宏大政治智慧、神圣使命担当、高超领导艺术,带领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创造性开启了中华民族坚定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历史。

一、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自秦汉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在波浪式发展中呈现出若干个所谓的盛世,表现出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总体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实力整体增强的特点,标志性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以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奋斗精神,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前进和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文化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整体看来,“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她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历史不会忘记,历史也不能忘记,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曾经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些世界之最承载了民族的伟大和辉煌,将永载史册。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3]。但近代以来,最高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缺乏危机意识,盲目闭关自守,在世界范围工业革命的大变局大发展大洗牌中,无动于衷、麻木自保,拒绝革新,短短一百多年,中国落后了。鸦片战争是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自此,中华民族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低谷奋起,浴火重生,再次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走在世界的前列,是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和远大追求。这一伟大梦想和追求“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4]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衰落的过程也是中国人奋起追梦的过程

从不向困难低头、决不向命运屈服,是融入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骨子里的民族品格和文化基因,是沉淀到民族血脉和文化传承中的精神标识。尽管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大地也有不少战乱,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战乱、流血和牺牲,“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5]这一伟大的民族品格和文化基因,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中同样得到了充分彰显和不断发扬。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绝不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坐视不管、放任自流的过程,绝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的过程,而是奋起抗争、向内外敌人勇猛开战、力图止住和扭转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的过程。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致力于实现民族强盛,始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高扬的鲜明旗帜和英勇斗争的主旋律。

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6]在这一顽强斗争和英勇反抗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无数仁人志士先后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选择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采取不同的国家治理方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彻底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打破旧世界,扭转乾坤,开辟出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呼唤新的政党来领导、呼唤新的理论来指引,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苦难和煎熬中苦苦求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7]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斗争和反抗的历史深刻表明: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想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继而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断然不可能的。在历经“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一次又一次的困惑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终于给寻找民族复兴之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的诞生是应领导社会革命之需要、应解决时代课题之呼唤、应谋求人民幸福之追求、应实现民族复兴之大任。如果把党的成立这一大事件,置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5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0年大的历史时空看,毫无疑问,这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这一大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8]显然,三大里程碑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各不相同。党的成立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里程碑。“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9]从追求人民解放到为人民谋幸福,从追求民族独立到为民族谋复兴,党义无反顾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和神圣重任。今天,站在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0]“三个深刻改变”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聚焦这么多优秀人才,付出这么多努力、流血和牺牲,为着一个宏伟远大的目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痴心不改、壮志不已,前赴后继、接续拼搏、顽强奋斗。不是别的什么政治组织的成立,而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建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的光明灿烂前景。

二、百年奋斗铸就千秋伟业之壮丽篇章

(一)党领导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建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

建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以来的中国内无人民民主、外无民族独立。只有彻底推翻内外敌人的压迫,挺起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民才能在国际社会扬眉吐气,中华民族才能以主人的完全自信和无比自豪决定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才能创设出建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条件。所以,中国“革命是反对两个东西:一个叫作外国的压迫,一个叫作封建制度的压迫。中国人民对这两个东西总是不满意,总是要起来反抗。”[1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推翻内外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内外统治阶级的压迫,“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12],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建构起了新社会新国家的政治架构,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走向人民民主的伟大变革。

新中国的成立,成为继党成立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第二大里程碑、第二大历史性事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1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发生的根本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三次大革命之一。[14]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实施三大改造,继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实现了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社会变革,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不断衰落的悲惨命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5]

(二)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建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开创了唯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道路正确与否,事关事业成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深刻哲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反映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带领人民战天斗地,进行了长期的不懈探索,取得了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诸多规律性的重要认识,“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16],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贡献了理论素材、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制度前提、奠定了物质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17]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既定的历史前提、物质基础、文化积淀、制度支撑之下的继续前进、创造性发展。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接力棒,立足国情实际、顺应历史潮流、回应群众期盼、锁定时代课题,以非凡战略眼光、宏大政治智慧、果敢革新气魄,推进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深刻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开放,创造性开创和确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伟大奋斗造就伟大业绩,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18]。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这些观点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今天的中国依然坚定地走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这条道路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富国强兵之路。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地走这条道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发展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一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

(三)党领导人民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建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展现了更为自信、更为光明、更为灿烂的辉煌未来

建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必须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奋斗、顽强奋斗、接续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神圣使命和历史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宏伟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新创造和功业建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2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政治大智慧、战略大眼光,站高望远、审时度势,擘画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新发展,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的新实践新矛盾,着眼于满足人民对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新发展新期待,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彰显的新态势新特点,以非凡战略定力统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2],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又一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标志着,“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3]。

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经长期奋斗如期实现,这一成就为乘胜而上征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集全党全国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造了更为雄厚、更为坚实、更为强大的优势、条件和基础。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24]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改革发展稳定、推进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之所以如此的大气魄、大手笔、大战略、大眼光、大智慧,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考虑,而是志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自康乾盛世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个太平盛世的主题就是建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今天,可以完全自信地说,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比近代以来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一宏伟目标,今天,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更有智慧、更有基础、更有优势、更有资格、更有信心去完成这一伟大梦想。

三、为书写千秋伟业新辉煌而继续奋斗

(一)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好、发展好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5]毫无疑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从党以坚定伟大自我革命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辉煌实践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夺取事业发展新胜利的鲜明主题和逻辑主线,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树千秋伟业的唯一道路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6]

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至少要坚持两个层次的底线,在共性上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这个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7]。在个性上要坚持符合国情实际、反映发展规律、满足人民诉求的中国特色不动摇这个底线,如果不能根据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那也不能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无疑问,首先是社会主义,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当然又要体现中国特色。二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前进的道路上面临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诸多矛盾、问题、风险和挑战,时刻都要以未雨绸缪、未病先治的远见性前瞻性做好形势研判、预案备设,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

三是必须坚持战略眼光。不能就事论事,要立足当前、抬头看路,统揽全局,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从战略上长远上根本上观大势、察大局、谋大事,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放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谋求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来谋划、来推进。四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无论是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问题,还是统揽事关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战略问题、全局问题,都“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28],力求取得事半功倍之成效、达到高质量发展之预期。

(二)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根本制度坚持好、落实好

坚持党的领导是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一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史,深刻反映了党群血肉联系的历史演进,充分彰显了党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发展看,正是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能真正站起来;正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实现富起来;也正是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才展现出更为自信、更为豪迈、更为光明的壮丽前景。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理论旗帜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理论旗帜和行动指南。没有党的领导,哪有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哪有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和确立,哪有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胜利进军。

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9]坚持党的领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揽“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建树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30]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质的规定性、内在的灵魂就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不动摇,最为紧要、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一是严格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等一切工作的领导,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所有工作的全覆盖,实现党的领导工作全覆盖、党的组织建设全覆盖,落实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1]的重大政治原则。二是坚决实现党的坚强领导。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维护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32],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对党中央决定的重大方针、重大决策、重大部署要坚决执行,以自己的身先士卒、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贯彻落实。三是务必做到党的有效领导。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行动与成效的一致,不仅看坚持党的领导是如何贯彻落实的,更要看贯彻落实的效果如何。通过不懈努力,让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现“众星捧月”之格局,呈政令畅通之成效。

(三)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贯彻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建树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伟大时代造就伟大理论,伟大实践离不开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产生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迎来强起来伟大飞跃实践中的创新理论,是致力于解决新的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理论,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的理论武器。科学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实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3]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好贯彻好这一创新理论。

一是紧密联系实际,学习好这一创新理论。要紧密联系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实践、统揽“四个伟大”治国理政总方略的新实践进行学习,紧密联系党驾驭“两个大局”、推进“两个革命”、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新实践进行学习,紧密联系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实践进行学习,不断增强坚持好贯彻好这一创新理论的自觉性坚定性。二是紧密联系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坚持好贯彻好这一创新理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这一创新理论,带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力锻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三是紧密联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实际,坚持好贯彻好这一创新理论。用这一创新理论统揽为人民谋幸福的各项工作,着眼于践行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价值审视和理论思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事业、推进发展,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让群众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四是紧密联系推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坚持好贯彻好这一创新理论。真正把对创新理论的坚持和贯彻,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新辉煌的伟大实践。

今天,肩负神圣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顾过去,可以无比自豪地说,百年奋斗铸就百年辉煌。展望未来,可以无比自信地说,千秋伟业展现壮丽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34]立志于建树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承载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已经从当初南湖的那只小船成长为领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的巍巍巨轮。“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近代以来饱经战乱和磨难的中华民族,已经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已经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已经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之力。面对未来,中国人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一定能够建树起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