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与在线教育的有机整合

2021-11-27 02:11
山西青年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维课程建设

张 玲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任务,“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要求必须“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1]为了完成教育现代化这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当前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课程建设改革,必须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现载体,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科研团队通过解读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2]

一、当前在线教育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行业教育人士对在线教育展开的长期持续的投入和研究以及政府推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在线教育规模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在线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堂模式日趋人性化,运营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3]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首先便体现在创新上。在线课程之所以备受争议,不少研究者认为与它粗略复制标准化的学校课程而缺乏创新有关。[4]在这样一个以数字、数据为纽带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文化和思维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如果只是将学校课程简单地复制到网络之中,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毫无创新,其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可见一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引发的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相互转换,对传统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改变是根本性的,即教育主体观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造。[5]其次,两种教学模式机械割裂。学者雷万鹏、黄旭中将目前对于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错误认识形象地归类为“搬家论”和“替代论”。[6]无论是直接将线下课堂教学移植到网络教学之中的“搬家论”,还是将线下教育全盘取代的“替代论”,都未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结构和生态。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相互关系和定位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以在线教育推动高校课程建设则只是一纸空文。其三,线上学习缺乏完整性。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7]是学习者的身心获得相对持久变化的转变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当由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实践活动等三个主要维度构成。但通过分析当前在线教育的实际运作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阶段,个体心智情感的参与和投入严重不足,深度学习极少发生,所学内容过于格式化、书本化,脱离社会实际,难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二、在线教育:高校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

在线教育是相对于面对面教育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活动载体大致经历了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系统、互联网系统这样一个演变进程。作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在线教育对推动我国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学者们从多角度对在线教育进行了学术层面的论述与研究,明确了其两个基本特征:共享与交互。目前在线教学现象在我国早已是屡见不鲜、形式多样,如利用MOOC等开放教育资源支持的自主学习、多校教师联合设计实施的讨论学习、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进行的混合教学等。但在线仅仅是一种途径,根本还在于其采用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活动必将对高校教育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而课程建设则会首当其冲。

学校教育不可能是单一的在线教育,但在线教育适应性融入、改变学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线教育对高校课程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便体现在课程观的转变上,在线教育推动着对课程内涵的深层次理解。从认为课程就是学科知识、课程就是教材的传统课程观,向杜威、泰勒等倡导的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课程是学习活动的方向发展转变。其次,在线教育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理念的更新。课程建设理念由单一强调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强调在线大规模公开课、MOOC等纯知识类课程建设,走向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法与教法融合,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创新能力,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建设方向。再次,在线教育推动资源共享、建设动态课程。疫情期间跨校际课程协同设计与协同教学、同一课程多位教师联合设计与教学共同实施等都体现了智力资源协同、共享的理念,体现了课程优化生成的特征,以教师智力资源驱动课程不断生成、优化、迭代更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最后,在线教育能引发课程实施与评价变革。课程实施与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将从课程终结性成果向课程实施全过程有效性、学生活动有效性等建设保障评价方向发展。

三、在线教育与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整合

“互联网+”时代,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不断反思和重构高校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网络教育到在线学习,从课程平台建设到MOOC课程的蓬勃发展,中国高校在课程建设上呈现一种混合交融的态势。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在线教学:从形式到内涵的蜕变

保障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同质等效或有所超越,把深度学习作为在线教学的目标取向,必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教学形式到内涵的蜕变。

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授到深度学习。在线教学不是课堂搬家,而是教学理念、方法蜕变与转型的实践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只能导致浅层学习的发生,学生无从认知较长的因果关系,思维过程只能从最熟悉的地方出发,难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而深度学习的本质即为理解,它既是认知的过程、方式方法,也是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是新学习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深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理解为导向、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因此,促进深度学习应该是提升在线教学建设效果的有效途径。其次,要积极寻求教学方法的蜕变,从单向传输到多维互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为师,互动才能创造价值。在线教学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师生分离、开放、互动、时空泛在等特征。因此,教学模式与方法必须重构与转型。在线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包括问题牵引、任务驱动、互动生成、过程评价、环境资源五个维度。网络教学平台应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包、网址链接等多维互动的支持服务,方便他们在超空间内找到最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最后,打破固有教学思维,从模式化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思维范式。身处在快速变革的信息时代,数字原住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与之前的学习者大相径庭,仍然沿袭与时代相悖的教学模式开展在线教学势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要把握互联网思维所倡导的“开放、平等、分享、跨界融合”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具有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的意识,时时关注学生需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遵循“互联网+教育”的规律来重新设计课程。另外,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专注,是在线教学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课程理念,变革高等教育质量观

由于高等教育建设相关概念、理论主要是通过借鉴企业建设构建起来的,因此一些高校在尝试建立高等教育建设保障体系时,一定程度上借用了企业以产品检验与生产环节监控为主要手段的全面建设管理的模式。这一做法更关注对过程建设的控制。然而,在在线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教学混合交融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的当下,占据主导的高等教育建设观和建设保证体系日渐显现出其局限性。

首先,要从一种整体的建设观向多元的建设观转变。每个学生个体都有着各自的学习兴趣、动机等内部因素和表现出学习行为、结果等外部表征,在在线教育日渐广泛的情况下,这些内部因素与外部表征之间的差异将更加显著。因此,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而建构起一种以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等为特征的多元建设观,应该是高校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首要问题。其次,要从过程性的建设保证转向面向学习主体的发展状态与水平评估。美国的Alt School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可能。Alt School不仅开发了学习清单(Playlist)、学习进程(Learning Progression)两个系统来全方位地呈现与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计划与进度,而且还开发了一套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创新、自律、合作、批判性思维等内在维度表现水平的评估系统,从而实现了从外部的资源与条件保证向评估学生内在的发展状态与水平的转变。在在线教育日新月异的当下,高校必须尝试在促进这种转变上作出积极探索。最后,要从一种以监控为手段的建设保证转向适应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建设转变。在线教学将大大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样态的发展,主动探究式、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将更为普遍,由此对交互性、情境性、连续性的学习环境的要求将更为迫切。高校必须致力于建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应对和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要求的转变,从而最终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思维课程建设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