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2021-11-27 12:42赵金燕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问政舆论部门

赵金燕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融媒体中心,山东 东营 257300)

媒体融合,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新闻从业者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掌握电视问政节目的报道特点,创新报道方式方法,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使节目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一、电视问政节目应运而生的必要性

针对媒体传播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大家知道,电视问政类栏目已在全国多个地市电视台制作播出。栏目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抓起,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每一个问题督促部门单位改进作风当成大事来办,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其核心作用在于搭建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一)古人就很懂得发挥舆论的作用

众所周知,《吕氏春秋》里讲:“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其中,“谏鼓”“谤木”有助于广开言路,收集舆论。再就是,大家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时让人在帛上用朱砂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到鱼肚子里,还让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就是凭借这些手段和方式,久而久之,人们对此就相信了。由此可见,古人就懂得发挥舆论的作用。

(二)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如今,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电视问政节目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一个有益的探索。节目邀请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电视问政,公众参与政务监督,公开向社会和群众解疑释惑、进行答复,有舆论监督,也有政策答疑,让被问政部门直呼如临大考,推动了干部作风持续向好转变。

二、电视问政节目的探索实践

(一)舆论监督机制,电视问政辟新路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节目形式,已经出现了许多年。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电视问政节目《问政山东》,以问题为导向动真碰硬,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通过舆论监督倒逼干部履职尽责,督促部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电视问政节目以演播室主持人现场问答为主线,由暗访短片、现场问政、群众代表提问、观察员点评等多环节组成。《问政山东》栏目在全国形成了巨大影响力。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其中短视频新闻《病死猪田间乱丢知道吗?……〈问政山东〉现场局长被8连问后语无伦次》获一等奖,视频呈现了现场紧张尴尬的氛围,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助推舆论监督。

(二)“电视问政”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山东广饶依托广播“阳光政务热线”节目,在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推出了电视节目——“民生看行风”。节目围绕着优化发展环境、改进干部作风、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针对广大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咨询的政策、求助的事情进行记录、跟踪,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是民生新闻节目的有益补充,是电视问政节目的积极探索。

节目由县纪委、县监委等部门主办,邀请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教育、民政、医疗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来到直播间,采用“电话问答、当场答复或承诺、跟踪报道、事后反馈”等形式,解答群众咨询、受理群众投诉、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为使节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节目还会对县民生热线综合服务中心受理的部分典型问题进行回复。“民生看行风”节目作为电视问政节目的“雏形”,每年对近50 个(次)部门单位的上线情况进行报道,在这些部门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广大群众的参与下,年可解决群众反映的楼房外檐口压顶抹灰受冻开裂咋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怎样在当地入学、低保户水费能否减免、车位费有无统一的收费标准等热点难点问题300多个,这些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促进了部门单位工作效能的提升。节目较好地实现了广播、电视、报纸媒体间的互动;节目通过“民声广饶”微信公众号和“爱广饶”“掌上广饶”手机客户端上载后,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该节目被评为东营市年度“十佳”栏目。

(三)多措并举“问”出真成效

电视问政节目,必须想方设法“问”得有辣味。不论哪一个部门单位参与问政,都要敢于直面矛盾、直击问题,做到考问不留情面,不护短、不遮丑;回答问题不说空话、套话、官话,直到答出群众满意的结果。针对每期节目所反映的问题,要让相关部门单位有“问”有“答”,实行全过程记录、跟踪,及时反馈,形成有整改、有落实、有考核、有追责的工作闭环,推动干部以“诺”践“行”作风的转变,真正在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形成积极对话的良性互动,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三、做好电视问政节目策略

“电视问政”作为党委政府主导、媒体搭台、公众参与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其开办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但要真正办好,赢得百姓认可,却需要下足功夫,特别是有的电视问政节目从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传达轻反馈”“重宣讲轻曝光”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达到“问政”的效果,下面重点探讨电视问政类节目的改进策略。

(一)敢于追问办出特色

电视问政节目要办出特色、办成品牌,必须将“问”字紧抓不放,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触及群众关心的问题,用大篇幅在宣讲、总结工作的部门单位负责人,要善于运用好主持的指挥棒,果断打断那些空话、套话,该追问的时候不要顾及身份、地位而对问题“躲躲闪闪”,要发挥好党的喉舌作用,勇于为群众代言,把“问政”节目办到群众心坎上。

(二)把好问政“尺度”

作为问政节目,最难的当属“尺度”的把握,节目如何做得有“辣”味,既要让被问政部门单位和干部职工易于接受,又要让广大群众满意,掌握好问政的“尺度”至关重要。问政过程中,一方面,被问政嘉宾的回答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必须直面问题,不能找借口、找理由,要问出“辛辣味”,引发节目受众的收视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穷追不舍走向极端,让被问政嘉宾在现场脸面丢尽甚至难堪。

(三)问政“问”到关键处

问政节目要特别注意,不论是通过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还是明察暗访、深入现场一线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在对部门单位负责同志问政的时候,要多方查证核实,注重方式方法,真正把问题找准、找深、找透,“问”到关键处。

(四)创新思维,谨防节目模式化

电视问政节目同其他节目一样,要不断创新,常变常新,给观众新鲜的感觉,防止视觉疲劳。要开启媒体监督、群众督办的新常态,通过记者到现场调查采访、跟踪报道、督促整改,推动问题的落实解决,节目呈现的方式方法要注重创新。随着问政监督常态化,被问政单位的回答可能会出现“承认错误、表明态度、承诺整改”“三段论”式的套路,主持人现场提问也面临难以突破的考验和瓶颈,长此以往,很容易使节目模式化,看似千篇一律,这样就需要节目主创人员增强创新意识,力求问政辣味不减、力度不减、效果更好。

(五)知晓政策,增加知识储备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电视问政”因为问政的部门单位涉及方方面面,不论是执法部门、职能部门,抑或是民生领域的单位,涉及的法律、部门的职责范围、各种各样的政策特别多,作为节目主创人员,一定要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做足“功课”,职责、政策理解到位,不一定成为“专家”,但要成为各行各业有所了解的杂家;在节目中,不说外行话,使被问政嘉宾心服口服;节目播出后,也要经常总结反思,还有哪些不到位或者不完善之处,通过完善提高节目人员水平,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创新力和引导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助推部门单位工作落实。

(六)适应媒体融合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要统筹搞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融合,通过多屏、多维度宣传,放大问政传播效应,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对电视问政节目的高度关注,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节目播出实行全媒体推送,不再是单纯的电视内容,而应是适合多平台的全媒体内容,能够促进传统用户和新媒体用户的整合与转化,力争通过节目的开办,使得群众拍手称快,干部警醒反思,问题解决达到同频共振的好效果。

结束语:总而言之,媒体传播格局变化带来新挑战,新闻媒体必须增强创新思维,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电视问政”是听取民声、了解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要创新举措,敢于追问、把好问政尺度,积极借鉴和学习办好节目的思维和方法,让电视问政节目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搭建党委政府、媒体与群众互动沟通的平台,更好地发挥围绕中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猜你喜欢
问政舆论部门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提升地市广电媒体影响力,从媒体问政开始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