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1-11-27 12:42张娜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贫困生贫困地区

张娜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引言:“贫宜先智”,古人早已总结出来这个道理,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深入开展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为贫困地区儿童、青少年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教育贫富差距,坚决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互联网时代,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也同样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社会各界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为精准扶贫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互联网+教育”为教育扶贫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技术支持

旧式扶贫教育难以做到覆盖地域大范围、人口低密度的农村山区中小学。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云存储、VR、AR 等技术,使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打破地域接线界限,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输入建立了稳定的信息通道。“互联网+教育”也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精准化、个性化,为精准扶贫到户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家为教育扶贫工作建立了“建档立卡”系统,开发出贫困人口数字信息档案卡,为信息化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落实“三通两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小学也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为帮扶对象,打造精准到县级单位、村委、学校,乃至贫困生的精准扶贫;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孤儿、残疾特困户等特殊贫困生进行分类建档,派遣基层人员进行实地走访考察,了解贫困生的帮扶需要、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等,以便开展未来的精准教育扶贫工作。总之,“互联网+教育”瞄准“真贫困”,能够有效地解决扶贫目标不明确和扶贫供给流向不清晰的问题,为精准教育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所面临的困境

(一)极度贫困地区的政策难以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向重视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颁布了相当多的政策用以指导教育扶贫工作。但在一些非常偏远的农村山区地区,这些政策往往不能很好地落实。通常情况下,这些政策都是全国范围内的,非常具有典型性,但却不能用以指导特殊地区的脱贫工作;即政策不能根据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帮扶措施,需要地方政府、公务人员进行实地走访才能正常进行教育扶贫。一方面,许多群众不了解国家颁布的教育扶贫政策,不配合基层村委人员、公务员等的走访工作,不积极配合政府的信息采集,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在一开始就难以进行下去。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往往会调遣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扶贫干部去开展精准扶贫,但有少数扶贫干部会沿用曾经的扶贫经验,遗忘了考虑扶贫目标地区的实际情况,这样执行相关政策常会出现偏差,使得扶贫工作事倍功半。

(二)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匮乏

乡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待遇差、晋升空间小、教育制度不健全,各项因素使得农村师资力量匮乏,教育资源稀缺。实际上,农村贫困地区的资源十分匮乏,生活环境非常糟糕,人均收入难以养活一整个家庭;这导致大量人口外迁,人才不愿到大山深处就职,因此,导致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核心因素便是贫困地区难以留住人才。而人才的留存率是一个地区经济和教育能够稳定发展的关键。乡村教师不断流向城镇区域,造成贫困地区教师资源严重短缺,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三)贫困地区群众的观念消极

贫困地区的人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家长只关心兜里的钱够不够,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一些贫穷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读书无用论”、“教育无法使人摆脱贫穷”等错误观念,导致那些本该在教室里学习的孩子却在乡间务农、工厂务工。另一些贫困家庭拥有多个孩子,其中往往较大的孩子会更早迈入社会,去挣钱补贴家用,供较小的孩子上学念书;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一身社会气息的哥哥或者姐姐往往会成为他们的“偶像”,他们会不自觉地向兄长学习,过早地接触花花绿绿的世界,从而荒废了学习。而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家长的言传身教也是导致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许多孩子一年难以见到几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他们的眼中父母的技能可以换来金钱;因此,他们可能会认为学好一门手艺外出打工挣钱是比在学校里浪费时间更好的选择。此外,出于师德以及身为教师的担当和责任,许多乡村教师可能会更加关注贫困家庭的学生,并对其严加管教;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挫败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导致成绩下滑严重。

三、实施“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

“互联网+教育”对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为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贡献。因此,本文针对前文所述教育脱贫工作中所发现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一些“互联网+教育”资源整合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一)建设“互联网+”贫困生培养体系

“互联网+”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科任老师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学业考核信息和评价信息。评价信息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的评价,生活水平的评价,以及学生家庭走访的记录等等。贫困生培养体系要连接国家建档立卡系统,依托于云存储和大数据技术,可以长久保存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学业信息、评价信息,并其存放于学生培养档案中。学生培养档案可覆盖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习信息、评价信息,乃至出入社会的信用信息等,以非常详尽的大数据对个人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每一项指标进行非常精确的评估,以此开展“精确到人”的教育扶贫工作,确保“扶贫先扶智”,杜绝“打款了事”的消极扶贫模式。

(二)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整合

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整合,其目的是通过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优势来优化教育效果。实践结果表明,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各自优势并非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我们往往会认为“讲述授课”、“对话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形式更适合于线下教学,但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如果课堂设计得当,融合“移动学习”和“讲述授课”两种教学形式的“直播面授”也能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典型的线上教学有“微课”、“O2O 课堂”、“MOOC”、直播课等。“微课”是为特定知识点或教学而设计的微型教学视频,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具有突出主题、针对性强、随时随地学习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微课教学时间短,每节微课大概有六至八分钟,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后时间来学习;在这些短教学视频中,老师选取单一的教学主题,并围绕着某一个重难点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实际上,这些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教学都可以称之为“翻转课堂”——将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与课后练习内容相结合,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上传由课堂知识内容制作而成的短小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这些视频,就能针对特点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后,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讲解。“翻转课堂”具有非常多的优势,乡村教育工作者们应适应“互联网+”的时代,用好这些“互联网+教育”工具。

线上教学平台是乡村教师进行“互联网+教育”的主阵地,其功能包括线上教学、线上教研、线上备课、在线班级管理等。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分布稀疏,导致学生上学要走很长的路程,而教师之间的教研、交流活动也非常不方便。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向教师进行在线提问,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使得教育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另一方面,由于线上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教学资源可以多方传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师资力量的需求,改善了由于教师不足而导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落后的现状。

(三)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互联网+教育”一定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否则就是一纸空谈。贫困山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非常低:宽带普及率低,教室多媒体设备匮乏,电子设备落后,这些不足使得“互联网+教育”难以开展。因此,政府部门、网络通讯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要不断提升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配套制度体系,为“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对乡村信息技术的支持,缩小城乡数字化建设的差异;建立在线课程制作小组机制,实现多方教学资源的共享。向广大贫困地区的一线教师、村委干部、务农人员以及地方创业团队提供免费教育,可在贫困县级单位设立在线教育扶贫中心,专门帮扶在“互联网+教育”技术上有困难的地区或群众。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生成教育扶贫目标的贫困档案,对缺乏在线教育设备的学生提供电子设备和通讯网络,实时掌握贫困生的在线教育情况,为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实现更高质量的“互联网+教育”。

(四)加强精神劝导,改善居民观念

要关注“精神扶贫”,营造教育扶贫的文化氛围;督促群众自我反思,转变“读书无用”的消极观念,让广大贫困家庭有让子女参加教育的内在动力,树立自我脱贫观念。让贫困户及贫困生认识“互联网+教育”对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吸引其积极参加在线学习,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要杜绝“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出现,严禁儿童不读书去打工的情况出现;建立相关制度约束贫困生的学习行为,督促其参加互联网+教学。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持续推进,其在精准化脱贫攻坚中的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广大脱贫干部应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弥补脱贫过程中存在的缺口,进一步改善“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促进全国教育水平的平均化。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贫困生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