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以《中国音乐史》为例

2021-11-27 12:42刘媛媛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史论音乐史音乐

刘媛媛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 301811)

一、后疫情时代下的教学环境

2019 年秋冬,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影响了各行各业的正常秩序,而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2020 年伊始,我国教育部下达了从小学、中学至大学开展网络教学的文件,此后的半年,全国的自上而下有序开展了网络教学。而“网课“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突然闯入到大众的视野之内,在经历摸索、研讨、实践的时间考验之后,也逐渐成为在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网课的教学平台主要依托已研发、或持续研发中的各类教学、办公应用软件,如腾讯课堂、钉钉、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雨课堂等。

这些主流教学软件,基本设置了点名、提问、教学、作业等板块,尽管无法做到传统课堂里“面对面“互动的效果,但基本能做到正常教学,特别是网络很多资源可以共享,例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这类软件,打破了大学的界限,可以利用优质共享资源,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在学术视野、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方面有极大的提升。同时,不同风格、精彩的讲授也让学生”耳目一新“,加上制作精良的课件,其中生动的动画效果或有趣题型设置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今天教学环境再次回归传统课堂,而在过网课的模式之后,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引发了全国高校不同学科的探索和实践,将“网课”思维延续到传统课堂,以及如何开展高效混合式教学,都成为今天高校教师的思考。对于高校音乐史论课程而言,混合式教学能够提升教学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融合了传统课堂和网络在线教学两者的优势,达到了教学资源优势互补,最终有效提升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音乐史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

从陌生到熟练运用教学软件及各类应用后,当疫情逐渐平稳、全国师生再次回归正常教学秩序之后,笔者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并非“全盘皆好”,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各类课程,在相对宽松、灵活自主的学习氛围下,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再是“点名课堂”,是当今高校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教学首要问题。

从高校的整体环境来看,多数大学生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在没有升学的压力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教师手中点名的花名册以及考试成绩成为约束学生来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手段。这样略带尴尬的教学环境下,提升教学质量,将“水课”变“金课”成为每一位史论课教师面对的课题和挑战。以国内音乐专业必修史论类课程——中国音乐史为例,这门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包括专业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学院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包括体裁、题材、音乐家、乐器、演唱、音乐理论等内容,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

多年来,中国音乐史教学一直沿袭着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模式,教师以讲授的方式,把“格式化”了的音乐历史知识“填鸭”似的“定格”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形式单一、模式简单的教学方式、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学习能力,影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再者,在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论多么精彩的教学内容,“理论指导实践“的初心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史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对该门课程”死记硬背“就能拿学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局面。

三、后疫情时代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年以来,为改变上述中的窘迫教学局面,真正发挥“中国音乐史”在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均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如杨和平在《高师中音史教学如何改革》一文中,重点在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彭丽在《“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初探》一文中,主要介绍了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使其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变化。然而以上成果,时间均处于2020 年以前,空间环境均处于传统的课堂环境之中,因而从整体效果来看,虽有一定的改善和提升,但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在今天后疫情时代环境下,特别是新媒体的异军突起,音乐史论课程也应相应地转变固有教学思维和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大好优势,开展混合式教学。

“中国音乐史”课程作为音乐学科的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模式的改革依然要符合史论课程本质及发展,在传统教学课堂之外,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类资源,无论是从理论指导还是实践教学,都为这门史论课程注入了新活力。

(一)教育资源的混合

音乐史论课程的教育资源混合,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众所周知,今天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音乐人才的培养也应符合社会的需要。音乐史论课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应与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及理论指导表演实践的联系。“中国音乐史”是历史学、音乐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但是它立足于音乐文化的客观史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体现出音乐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内涵,因此本门课程就要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应多从生活及社会实际出发,利用优质网络资源,如影视、科教资料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感和距离感。如讲授“中国近现代声乐作品”章节,应不局限板书教学,如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征及价值之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自己搜索并学习不同版本的资料。网络资源的丰富,打破了学习在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活动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并通过理论的学习系统夯实了对音乐的理解力,从感性的、浅层的表演,提升为在理性艺术观的指导下,全面提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这种增加混合元素的教学资源,不仅学习方便,更有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二)教学方法的混合

如上文所述,在音乐史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受重视,课堂沉闷、刻板,教学效果不佳。而今天融媒体时代下,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工具进行网络在线教学,有助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首先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如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多种形式。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无论采用任何一种分组,它必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挥分组的有效作用,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随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主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谈论式教学。

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可先结合场地现有乐器及学生不同专业(如器乐或声乐)等类别,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之后教师将学习内容按章节或类别进行分类,鼓励学生围绕不同板块的内容寻找相关材料,或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将本组学习总结的情况以PPT 的形式进行宣讲,教师在每组完成之后进行评价及指导。

情景式教学,可以将音乐史中的作品按照历史阶段或作品类型等,组织学生开展创意小型主题音乐会,音乐会内容围绕本章节内容,除教师讲解必要知识点外,应给与学生展示自己专业的机会,即学生小组每组推荐一位演唱或演奏的同学,表演本节课相关内容的音乐作品,或者利用互联网实现创意“云音乐会”,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大师对话,从而使学生的演出不受到时空的限制,这种创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但可以良好地展现自己的表演专业,同时也从实践再次转到理论,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音乐史课的相关内容和音乐文化。

讨论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以讲授式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讨论式教学,可以借用高校教学改革中普遍采用的“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典型的教师课堂讲授时间由讨论等活动代替。课堂的讲解可以以视频等其他媒介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如学习某位或一系列音乐家的课堂中,传统的讲述比较枯燥,特别是学生对不太熟悉的音乐家,生硬的讲述只能达到一知半解的学习效果,而讨论式课堂,教师提前布置课堂所讨论的主题和内容,这就要求所有参与讨论学生必须在课前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在讨论式课堂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或其他形式,在讨论课堂中实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三)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应重视完善学生评价机制。除了将原平时、期中、期末的笔试闭卷的考试之外,还应加入情景表演、学生线上资源学习情况、线上线下课堂活跃程度等,都量化为平时成绩,从而保证该课程的考核更加公平透明。

学生小组之间课题的讨论、辩论或开展某一个专题的创意音乐会,都可以加入音乐作品的现场演奏,而演奏之前安排学生对作品的详细讲解等,都会收获传统课堂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而以学生的实际参与和效果来作为学生的成绩,无论是对学生氛围地塑造,还是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师讲授情况的反馈都有着良性循环的效果。

结语

2020 年起,广大教师从被迫开展“网课”,到今天主动选择全新的教学思维和方式,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是疫情常态化防控时代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发展将面临的新的课题与挑战。混合式教学是新时代教学发展的基本态势,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可以方便、快捷地为广大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空间。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好新媒体的各种资源优势,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落地到教学的实际中去,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使得音乐史论课程实现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史论音乐史音乐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曲海词山慰平生——我与戏曲志史论的结缘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
音乐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加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