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作品中的两重性解读

2021-11-27 12:42唐思齐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妮娜阿伦夫斯基

唐思齐

(贵州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引言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是近年来崛起的美国电影导演,凭借电影《黑天鹅》,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阿伦诺夫斯基的作品实现了艺术片和商业片的结合,做到了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并重,他卓越的镜头表现,独特的电影风格和主题元素使其成为美国标志性导演之一。

虽然阿伦诺夫斯基每部电影的主题不同,但是以艺术的眼光刻画人物极端的心理状态是其不变的关注点。阿伦诺夫斯基的电影中充斥着大量具有二重性象征意义的意象和画面,这些意象和画面在电影中和谐共生,展示了事物对立统一这一规律,也将人物复杂的内心外在化。阿伦诺夫斯基用意象、画面和人物的心理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生命是死亡与重生的轮回,生活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人性是复杂的,是善与恶的混合体,若是不顾现实的二重性而去追求一种极端,必然会陷入精神的困境。这一点体现出阿伦诺夫斯基对精神和谐的憧憬,也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性“适度”的哲学观点产生共鸣。[1]

二、二重性的意象

阿伦诺夫斯基的电影中常常会出现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观众在解读电影的过程中总能发现这些意象多层次的内涵。这些内涵互相矛盾的却又和谐地共存在电影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二重性。

在阿伦诺夫斯基的多部电影中,水都是一个重要的意象,电影里出现各种形式的水:水龙头的滴水,浴缸里的水,《诺亚:创世纪之旅》中的大洪水……水是生命的源泉,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和重生,同时也象征着灾难和毁灭。在荣格的精神分析中,“所有形式的水——江、河、湖、泉——都是无意识最常见的类型。”[3]作为一个频繁出现在电影中的意象,水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故事提供一个背景,而是因为水的象征本质切合电影的主题。《圣经》是西方文明的一大源泉,在《圣经》中,水是一个双重性的意象。一方面,水具有净化和康复能力,象征着纯洁和新生,比如在《圣经·约翰福音》中,耶稣曾经指引一个瞎子在西罗亚河中恢复了光明。基督教把洗礼作为庄严的圣礼,表示洗去受洗者的原罪。另一方面,水在西方文化中还有灾难和毁灭的象征意义。在《圣经·创世纪》中,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厌恶人类残暴的邪恶行为,于是用大洪水消灭万物。毁灭与新生原本是对立的意象,但是却统一地体现在水这一意象上面。这一意象的两重含义在电影《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造物主厌弃了人类的凶残与卑劣,决定下大雨发洪水来“清洗”人类的罪恶,毁灭人类,洪水过去之后,新的世界开启,以诺亚一家为代表的人类获得“重生”,由于毁灭,所以得到重生,水的双重象征意象显示了事物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眼泪是水的一种形态,荣格认为盐的显著特性是苦涩和智慧,它们看似对立,但都含有感情,是人矛盾精神状态的载体。眼泪是含有盐的水,在荣格看来,“眼泪、悲伤和失望是痛苦的,但智慧是所有精神痛苦的安慰者。”[4]在阿伦诺夫斯基的电影中,眼泪的二重性也得到了应用,在《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诺亚的妻子有两次流泪:一次是出于绝望,另一次是出于和解的喜悦。眼泪伴随着悲伤和欢乐的情绪,与荣格对盐描述产生了共鸣。

镜子也是阿伦诺夫斯基电影中一个常用的意象,镜子被用在电影中,通常暗示着一种有缺陷的性格,或是角色人格面具之下的另一面,镜子的使用支撑了人物精神的混乱。在电影《黑天鹅》中,镜子的使用最为频繁,一方面,女主角妮娜需要看镜子来完善自己的芭蕾舞动作,镜子强化了她的芭蕾舞的舞者形象;另一方面,镜子里的形象也是妮娜压抑的另一个自我,妮娜多次在镜子中看到另外一个自己,影片用镜子形象化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互动,这些镜像描绘出妮娜在重压下出现的幻觉,接近崩溃的精神状态和不为人知的潜意识。

三、悖论统一的画面

在阿伦诺夫斯基的电影中,人物情绪和环境交叠在一起使用,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对比来增强画面的张力和表现力。

康德和阿多诺等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都讨论了对称与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带来的美学意义。对称表现出比例、平衡和有序的数学性质,但它的“刚性”在审美上可能会产生反作用。然而,电影艺术表达中的完全自由或过度夸张会损害其价值,艺术需要的是规则与自由的巧妙结合。电影艺术通常使用对称和不对称之间的张力来强调秩序和混乱之间的区别,对秩序和混乱的视觉描绘可以展现人物及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外部场景的对称性可以有力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混乱。在电影《珍爱泉源》中,对称/不对称在伊兹的故事中呈现出二重性的意义。16 世纪西班牙法庭和教堂呈现出完美的对称,象征着建立在秩序和规则基础上的威严和权力,在法庭上出现女王的追随者们被处死的混乱画面,投射出在教会的力量面前人的悲剧和渺小。教堂里大主教的房间也是对称的,但是大主教在房间中鞭打自己,观众可以感觉到他内心的激荡和对宗教的狂热。

在《黑天鹅》中,接待大厅入口与门口的邪恶罗斯巴特雕像是对称的,映衬了贝丝、妮娜和托马斯相遇后的暗流涌动。电影结尾妮娜跳黑天鹅时的舞台对称的,这个对称的舞台与妮娜跳的黑天鹅舞形成对比,展现出妮娜不再是那个压抑克制的白天鹅,她释放出了内心冲动邪恶的一面。对称和不对称之间的相互作用突出了外部环境和角色内在之间的冲突,外部环境的完美秩序突出了角色内部的激情和动荡。

四、电影结局的二重性

从1998 年到2017 年,阿伦诺夫斯基的每部电影都描绘了人的精神世界,电影中的人物挣扎在人类各种各样的二重性中,期望达到一种极端:《圆周率》中麦克斯痴迷于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找到一个潜在的统一模式,忽视了世界是秩序和混乱的统一;《珍爱泉源》中运用了三个非线性时间相交的故事,思考了以死亡作为重生的问题,汤米执着于战胜死亡,希望可以复活死去的妻子,获得永生;《梦之安魂曲》按照季节轮换夏、秋、冬的顺序来标记四个主角由充满希望到堕入绝望的毒品上瘾过程,过度执迷于希望,反而会走向绝望;《黑天鹅》中的妮娜执着于达到艺术的完美;《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诺亚背负着造物主给自己的使命,拯救无辜者,毁灭有罪者,诺亚确信邪恶存在于全人类之中,人类应该被消灭,他没有意识到人是复杂的个体,善恶不可分割,但是这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

阿伦诺夫斯基对人物的极端性格进行解剖,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厌世者,相反他以同情的视角对人性进行揭露,在作品中为角色寻找可能的出路和救赎,表现出他的人性关怀,这一点在电影的结局中有所体现。他的电影很多都采用开放式结局,看似悲观,却可以激起观众对人物困境的思考。尽管这几部电影结局是悲观的,甚至是带有死亡的指向性,但是电影并没有明确人物的死亡,如果观众愿意,对结局解读就可以变得乐观,《圆周率》中麦克斯从精神崩溃和幻觉地狱中走出来,有了新的人生观;《梦之安魂曲》中主角经历了欲望充沛的夏天,精神萧索的秋天,完全上瘾和绝望的冬天,可是接下来就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三个角色(萨拉、哈里和泰龙)都进入了制度化的机构(精神病院、医院、监狱),也许社会的干预会让他们好转。玛丽安虽然堕落了,但是也许未来她富有的父母会来拯救她。他们虽然结局凄惨,但是依然都表现出他们的对亲情、爱情、友情的需求,这种对爱的需求也许会唤起救赎的希望。电影的结尾角色们不约而同地做出胎儿在母体中的姿势,暗示了一种重生。《珍爱泉源》中汤米虽然没有复活妻子,但是他自己终于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而是另一种重生。《黑天鹅》的结尾,妮娜完美诠释了黑天鹅,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诞生。

阿伦诺夫斯基的电影是带有悲剧性的,对人角色困境的描述却可以引发观众的同情心,让观众对人生中的痛苦及其根源进行反思。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悲剧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悲剧场面可以唤起怜悯和恐惧这两种净化情绪。[2]恐惧和怜悯引起的最初的痛苦是有目的,通过这种痛苦情绪的宣泄,净化人们的道德倾向,最终产生愉悦感,这是悲剧的二重性。阿伦诺夫斯基探讨了人类精神空间这种严肃主题,电影虽然是悲剧性的,但是模棱两可的结局引人深思,让观众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这种绝望与希望的两重性,使电影展现出复杂多样的魅力以及人性的关怀。

五、结语

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全球气候异常,环境污染,金融危机,政治动荡等问题,很多人精神倦怠空虚,阿伦诺夫斯基的电影关注了在这种背景下的一个个紧张、神经质、极端、迷失的个体,他的电影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用外在的意象展现出来,各种对比性、矛盾性意象和谐地共存于电影画面中,暗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反映了阿伦诺夫斯基对生命的思考,对精神空间和谐性的憧憬。电影的开放性结局让观众在绝望中又看到一丝希望,展现了阿伦诺夫斯基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以二重性为线索去解读阿伦诺夫斯基的电影,可以破解电影中由驳杂意象所造成的晦涩,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

猜你喜欢
妮娜阿伦夫斯基
罗科索夫斯基(下)
笼中虎
淘气鬼妮娜
对自我的超越:影片《黑天鹅》解读
《黑天鹅》:自恋与完美的达成
今天的童话
毛绒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