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27 12:42陈东此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后浇带模板钢筋

陈东此

(合肥市包河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大型工程施工现场得到了广泛应用。现阶段,大部分建筑都在采用混凝土结构,其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一定的变形、裂缝和地基沉降,从而对整体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危害。将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合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施工质量,对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一、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结构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后的整体性,同时考虑到混凝土结构的沉降和热胀冷缩等特性,降低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形后的受力集中情况,进而降低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就要在设计过程中和施工阶段对施工步骤进行优化,设计后浇带,以此加强对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组织的优化,有效解决结构收缩变形、沉降错缝等混凝土建筑工程的常见问题。例如在建筑工程整体设计过程中常存在裙楼和主楼相连的情况,以满足建筑工程的采光和使用功能以及建筑结构造型的需要,但是不同的建筑高度的基础和受力差异较大,容易降低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裙楼与主楼连接处的稳定性,降低后期沉降速度和沉降量的不同而导致的连接处结构断裂等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在其连接处设置后浇带,在分别施工完成后,通过一定时间的静置和作用,在其楼层沉降量达到一定程度且完成正常沉降的大部分数值后,再施工后浇带将其连为一体,从而提高整座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另外,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温度和热量的散失,通过设置后浇带,能够有效促进热量的均匀扩散和减少热量集聚,以实现温度变形收缩对混凝土结构的最小影响。从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设置后浇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施工速度,减少施工的技术难度和控制难度,能够实现同步实施和流水作业,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施工人员、机械和材料的使用和进出场顺序,将一个整体混凝土浇筑施工工作通过后浇带进行合理的分割,形成各自独立的混凝土工程,进行各自独立的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和同步各自浇筑混凝土材料,为后续的养护和工序流水作业分割提供便利。根据后浇带的不同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将后浇带施工技术分为温度后浇带、沉降后浇带和伸缩缝三大类,各自之间的处理和预留位置都有较高的专业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受力分析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设计。在后浇带接缝施工过程中,由于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预留钢筋、空间等情况,就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才能顺利完成。

二、后浇带技术类型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后浇带施工技术已逐渐被广泛应用,其主要特点为:1.在建筑施工中,能防止新旧混凝土间出现结构缝隙。2.在结构连接中,能提高连接强度,合理地提高接头的耐压性,为提高施工质量打下基础。基于后浇带技术的特性和当前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覆盖范围可知,后浇带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浇带技术关键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预埋建筑物的临时变形缝和独特变形缝,其与地基结构和沉降密切相关。在具体建设项目的施工中,结合实际的施工规程,对浇筑区的沉降进行预留,然后根据混凝土的填充量,消除变形缝和变形问题,完成整个建筑结构。在具体应用中,根据后浇带的设置效果,可分为防止内部拉应力影响的温度后浇带、合理预防和控制发展变形的收缩后浇带及避免和防止沉降差的沉降后浇带。

三、后浇带施工流程

(一)施工准备

在建筑后浇带施工前,无论是施工总包单位还是具体的专业施工队伍,都要做好各项建筑后浇带施工的技术、材料和人员设备的准备工作,从而为建筑后浇带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提供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做好后浇带的清理、清洗冲洗工作,防止夹渣和尘土造成施工过程中无法顺利衔接的问题,从而精准确定所需材料的数量和实施的步骤;另一方面,还要对光滑的后浇带预留表面进行凿毛处理,以增加混凝土衔接处的整体性,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多种处理方式配合使用,特别是要做好界面黏合剂的涂刷工作。由于后浇带衔接处是防漏和质量控制的重点区域,施工单位和检查控制单位的负责人员要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

(二)控制后浇带间距

后浇带相对于整体浇筑而言,其主要作用是控制伸缩膨胀量,减少裂缝的产生和做好衔接处理,所以,一般后浇带施工的间距控制在7cm 左右最合适。后浇带预留过大和过小,都会对后期的施工难度和建筑整体结构产生影响,因此要特别重视后浇带的预留区域尺寸。

(三)模板搭设

在后浇带浇筑过程中,重要环节就是做好后浇带模板的搭设,模板施工不是凭借经验进行,而是要进行专业的计算设计和方案制定,特别是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提高,建筑后浇带施工尤其要做好模板设计和计算工作,避免凭借经验随意施工。另外,还应加强对设计文件的交底和规定,特别是随着建筑高度的提高而给高空作业和临边作业带来较高的安全隐患,高空模板支护工程对施工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后续的浇筑施工和养护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做好高空作业的安全保护和文明施工,做好后期拆模的便利化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控制。

(四)浇筑振捣

在建筑后浇带施工混凝土浇筑环节,由于混凝土浇筑的宽度和总体材料数量较少,降低了检测和材料试块等相关质量要求,从而给建筑后浇带施工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局部振捣不密实是后浇带结构不稳定、防水性能较差的基本问题,应根据建筑后浇带高度特点进行分层浇筑和振捣密实,以防止产生气孔和空鼓现象,做好模板湿润度的控制。选用合理的振捣设备,在振捣过程中,还要防止对钢筋造成破坏和移位,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五)施工后的处理

完成建筑后浇带施工后,需要及时对施工竖缝进行外观平整的处理和检查,以防止发生黏结不良等质量问题,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注浆、注胶和补强施工处理。在混凝土初凝阶段,做好外观检测和试验,结合浇筑前的水压冲洗、垃圾处理和凿毛、界面黏合剂的涂刷,做好后浇带施工后的处理和检查。

(六)养护

建筑后浇带施工完成后,要在进行养护后再拆除模板,切忌提前拆模和提前使后浇带承受压力。还应加强养护期的监督管理和保护,做好成品保护工作和养护措施的执行检查,避免造成后浇带的强度不足和破坏。并根据不同季节温度和环境的影响,做好建筑后浇带的养护措施,严格按照养护要求进行洒水、覆盖或保温处理,保持后浇带的应力扩散速度适中,防止应力集中而产生温差应力裂缝。

四、施工优化

(一)平面优化

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强度符合设计规定,就要在施工阶段甚至设计阶段做好后浇带平面规划,在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进行重点优化和检查,本着切实需要的原则,优化布置后浇带的设置,避免随意设置,提高计划性和规划意识,在建筑结构变化交界面,根据需要控制后浇带的长度和间隔,以满足温差和应力需求为主,确保间距不小于30m,宽度控制不超过1m。合理设置后浇带的位置和平面规划是做好后浇带质量控制,保证建筑整体强度的基本要求。

(二)支撑优化

后浇带施工虽然工程总体浇筑量不大,但是对模板和支撑体系的要求较高,其也是质量和现场安全事故频发的环节之一,容易产生裂缝和缝隙,对建筑结构整体造成影响。因此应当加强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计算,加强优化,不能现场随意更改,更不能因为工程量小和经济效益低而采用随意的支模和浇筑处理,不能与洞口封堵施工同等对待,而应进行重点的质量监管控制。

(三)钢筋优化

为了建筑后浇带的顺利施工,就要对钢筋进行处理。钢筋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因此要做好预处理钢筋的受力分析,不能随意切断,焊接加筋控制总量不超过三成,同时还要做好固定绑扎,防止浇筑过程中的位移破坏。后浇带施工量小,钢筋配比不仅不能简配,还要严防高配,这是由于高配钢筋超过设计比例较多,容易造成结构受力性能不合理,为后期的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四)浇筑优化

建筑后浇带的浇筑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优化浇筑材料,根据需要提高标号和特殊功能,一般要提高最少一个等级,还要做好试块的预留和抗渗功能的测试,通过整体规划的方式,优化施工工序,保证单次施工的浇筑混凝土量,减少取样频次,加强过程监管,特别是过程中的分部隐蔽验收控制。确保浇筑面的处理达到浇筑标准后,再做好模板的支护验收。

(五)浇筑和养护优化

建筑后浇带位于底板和墙体位置时,应加强养护时间和振捣方案的优化和过程控制。在建筑后浇带预留满足两个月时间,并确保前整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后浇带施工,对有沉降要求的后浇带施工还需满足两周沉降要求,然后再进行后续施工。

五、注意事项

后浇带施工在建筑施工中虽然总量不大,但是其技术性和施工细节要求较高,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点控制内容,也是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环节,因此要对其加强技术应用控制管理。且由于后浇带施工发生质量问题和设置问题后的处理难度较高,造成的建筑工程施工整体影响较大,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要做好施工工序的提前安排和演练交底,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指导,确保后浇带施工的一次成型和质量合格,还要对后浇带施工过程中的浇筑材料、钢筋绑扎和模板工程做好验收检查。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后浇带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后浇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建筑质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分析后浇带施工技术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后浇带模板钢筋
高层建筑中铝模板系统组成与应用
基于后浇带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铝模板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特高大模板支撑方案的优选研究
基于后浇带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基于后浇带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我把一吨废钢筋搬成了三吨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