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叙事的故事性研究

2021-11-27 13:33张婉玉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故事性文学史文学作品

张婉玉

(大连外国语大学,内蒙古 通辽 100024)

引言:在对文学史具有的故事性进行探究时,要对其具有的含义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简单来说,要将文学史涵盖的内容予以明确,文学作品、文学时间、作家生平等均在其内,和文学存在紧密关系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且要了解史料叙说过程中出现的差异。除此以外,文学史文本在构建时是按照一定顺序展开的,但是现实世界却存在无序的状况,两者间的差异同样要加以关注。正因为叙说呈现出差异性,所以其在张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是对文学史故事性进行构建的前提所在。无论采用的叙述方式是哪样的,都是“述”有着紧密关联,只要对其进行深入探析,必然能够对其具有的故事性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一、文学史框架中的故事链

从文学史叙事的角度来说,除了能够构建多个故事,而且可以构建不同类别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均存在于叙事框架之中,相互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这样就可以形成故事链。可以这样说,故事链、叙事框架间是紧密相关的,而文学史叙事框架涉及的内容是较多的,写作思路、篇章结构、文学史分期等是主要的内容,除此以外,事件甄别、作品考证、文学肇始、流变认知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其能够将文学史作者的基本认知清晰呈现出来。对文学史叙事框架予以分析可知,其构建采用的是分级方式,也就是将总体框架予以确定之后,将其划分为一定数量,且相互间具有关联的小框架,其和文学作品故事情节是较为相似的,如此就可使得故事链真正形成。文学史叙事框架具有的功能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支撑性、约束性,但是这两者却呈现矛盾特征,而这就是文学史故事性真正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在对文学史叙事框架进行研究时,“分期”问题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其能够将文学史作者内心中认定的文学史本质直观呈现,同时可以将其价值取向折射出来。从现实角度来说,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中规中矩的,因而在研究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作家、作品,同时要对社会现实、时代背景等加以重视,因而在对不同时域发生的文学事件进行研究,并确定相互间存在的关联时,如果采用固定模式是难以实现的。就算文学事件发生在同一时域中,想要真正厘清关系,也不能只是将其视为因和果。另外来说,文学事件所处层面是不同的,其中的一些可看作是“属”,也就是根本性事件;一些可看作是“种”,也就是衍生事件;甚至有些事件不在这两个层次之内。因此说,在对某些文学事件进行归类时,如果纳入同一类中,而且按序排列的话,从表面来看可以将故事情节呈现出来,然而文学史的系统性却不强,想要真正对文学史予以全面反应是不太可能的[1]。

从文学史写作这个角度来说,不少的作者在对性质存在差异的文学事件、文学思潮、文学作品等进行汇集时会采用类别方式,这样做能够构建起实践统一体,而且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历史总体化这种思想也可清晰展现。此种文学史观形成是将民族文化传统作为依据,也就是认为文字是对作家、作品的统合,文学思潮、文学流变也在其中。秉持此种思想的文学史作者认为文学流变是时代、文化互动下的产物,因而在对文学变化进行理解时往往是将时代变形作为出发点,对时代变迁形成的认知也是建立在文化变化认知之上的。

对当下常见的文学史写作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后反响,思路包括下面两种,其一是传统文学史写法,我们国家的文学史写作通常在历史朝代的基础上进行断代,也就是在对文学史时间予以划分时会直接依据各个朝代存续的具体时间,此外就是将文学发展脉络予以确定,在此基础上针对时代划分进行适当调整。此种类型的文学史所展现出的是在时代变迁这个大前提下来对文学变化进行理解。其二是按照文体类别展开划分。此种文学史遵循的思路是在了解文学变化的基础上来对时代变迁进行理解,在文学史作者看来,社会因素并不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但由实际效果来说,此种编写方法并未真正和时代维度完全脱离,从文化演变这个角度来看,时代烙印依然是非常清晰的[2]。

文学史作者在获得了相关的史料之后,会依据自身选择的方式来对其进行重组,虽然采用的方法是存在差异的,然而史料划分、组建依旧是有关联的,均可将虚构、史实间存在的关联性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够了解文学史本质、现实社会存在的互动性。将朝代作为依据来进行划分时,作者会将文学、现实结合起来,在其看来,文学在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价值;将人类发展规律作为依据进行划分时,作者秉持的是理论建设,在其看来文学呈现出自理特征;采用编年形式进行划分时,作者受到思潮的影响是较大的,其对文学史基本原则完全无视,期望通过混搭这种方式来将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展现出来,此种方式可以看作是对文学史的撰写,同时也是对后现代理论予以践行的途径。

二、文本开放的故事性

在展开文学史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因素是较多的,文学事件、文学人物、文学思潮等均要纳入其中,除此以外,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等也不可忽视。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则要写作者必须要有深入地了解,对含混性、不确定因素更要有清晰的认知。这对文学史叙说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得文本世界更为多元,并呈现出不确定性。由此来说,在对文学史进行书写、阅读时,双重开放是现实存在的,也就是文学史作者、读者均呈现出开放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其双重开放性期待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较多的。由认知这个角度来说,在对文学史进行书写、理解、阐述的过程中,概念化是重要的环节,作者在正式书写之前必须要对大量史料进行阅读,并形成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甄选,确保遴选出所需的史实、作品等。整个过程当中,采用的标准应该要统一起来,同时针对史料、文学作品予以概念化处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既定标准下完成价值判断。进行书写时则要选择合适的文字来将个人的概念化认知展现出来,并对其进行修正,这样就能够形成最终的文本[3]。举例来说,想要在文学史当中对文学事件进行完全再现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文学史作者对事件不是亲历的,只能够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在对文学事件予以叙说的过程中,也就不可能以观察者身份予以表述,其只能够将自身拥有的文献史料作为基础,并对预设理念予以调整,进而实现重构目的。事件构成涉及的因素是较多的,而且在对细节重构时会出现改变,这就使得原有基础受到破坏,如此一来,文学事件的本来面貌也就会出现变化,甚至会有较大转变。当然,文学史概念化存在另外一种状况,那就是将特定的思想、理论作为基础对文学史予以构建的话,那么其主体就是提前确定的思想、理论,而文学作品则呈现出附庸状态,此种文学史的本质就是对思想进行传递,和文学历史是背道而驰的。文学史需要针对很多的文学作品进行阐述,如果利用现实中存在的思想、理论来对虚构的作品世界予以分析的话,导致的结果就是真实、虚构会发生混淆。当然,在对文学史予以书写时将文学发展作为唯一依据的话,也会使得文学脱离实现,处于“真空”当中,如此一来,文学和外部世界就会丧失联系,文学史中的虚构成分就会大幅增加。对于文学史读者而言,其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概念化精力,作者提供的只是文本系统,读者则要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个人认知,而且在相关因素影响之下会对此种认知予以适当调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写作时代、阅读时间、个人观念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的,这就使得读者、作者的认知有明显的不同。文学史文本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由此可以得知,其想要表现的并非是作品客观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再欣赏关系机构。作者、年代、环境等带来的限制被打破,如此就可产生全新的,而且是很难直接明确的意义,有的时候,新的意义和作者初衷甚至是相背离的[4]。由此就可以得出结论,文学史的作者、读者在开始之初就没有在相同的结构关系当中。正因为有此种差异存在,所以文学史文本呈现出明显的故事性特征,此种特征可由不同方面直接展现。在文学史当中是存在人物、事件的,除了指向文学史中出现的相关人物、事件外,文学作品当中的各种人物、各类事件也在其内,另外来说,还有一些人物、事件并未进入到文学史当中,因此说,文学史当中的相关人物、事件本就处于两个世界,即文本内世界、文本外世界。对于读者来说,其所秉持的认知展现出明显的多重性,具体来说,首先是会对文本人物、现实人物予以比照;其次是对文本人物、事件进行判断时,会将其视为作者主观意识的展现;三是将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人物、事件视为虚构,和现实并不存在关联性,又因文学作品与该作品作者和文本外现实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种关系,而给予该人物、事件等以同情或理解,认为这些人物、事件等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为了更好说明以上问题,我们试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与概念化相关联的“意象”构建,来说明这种因其开放性而“与生俱来”的故事性。在汉语语境中,“意象”有两层含义,即指“意思与形象”和“心情与容貌”[5]。

除此之外,文学史文本因开放性而导致的差异性还常常会出现在如下两个叙说的过程中:一是文学史作者对时代背景、文学事件等做概要性的介绍;二是文学史作者叙说作品中的故事。这两个过程给予文学史作者发挥自己叙说能力的机会,使其得以依据自己预设的观念和框架来进行叙说。文学史文本的开放性还指写作时间与阅读时间之间的差异。这一差异也会演化出阅读的故事性。

三、结语

由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对一个文学史作者而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叙述——既可以从由叙述而构成的故事链中寻找出文学史的故事性,也可以从隐含在与这种叙述相关联的一些其他要素(如叙述者、事件、读者等)构建的深层次中分析出文学史的故事性。

猜你喜欢
故事性文学史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散文的“故事性”
文学作品与数学
论音乐剧与舞剧创作的文化性、故事性和创新性
创作谈: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