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楚辞·招魂》研究综述

2021-11-27 08:28赵怡涵
魅力中国 2021年27期
关键词:招魂楚辞研究

赵怡涵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引言

《楚辞》中,有两篇涉及到招魂文化——《大招》和《招魂》。而本文的重点主要在于梳理近年来《招魂》篇的学术研究史。《招魂》中段为巫歌形式,而首尾两段有作者自述语,实为具有文学性质之作品,“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用凄婉真挚的词句呼唤灵魂回到楚国来,对后世创作影响很大。从汉代到清末,学者们对《招魂》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招魂》的作者、魂主、魂灵的生死以及语言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大多学人们除了延续关于作者、灵魂属性、主题等问题的探讨之外,开始关注《招魂》的内容以及其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的目的意图,并逐渐对《招魂》中一些词、句进行考释研究。

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楚辞学界对于《招魂》篇目的研究萌发出更为新鲜的活力,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有一定的扩展。虽然关于《招魂》的作者、魂主等先前各个历史阶段所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此时期依旧是学人关注的焦点,但学者们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了研究思路,拓宽了探索领域,将《招魂》的不同课题、方向,甚至其他研究领域,进行关联,实现了多元与交叉。除了对《招魂》写作时间等信息的常规考证,学者们的关注点也逐渐向《招魂》的主题内容、文学价值、风俗精神等方面转移,还创造性地革新研究手段,运用田野实地考察、对比文献分析等多种方式,辅助篇目的研究。

一、关注《招魂》的文学价值

文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叙述方式,是其文学价值的最直接表达和体现。招魂的艺术手法丰富繁杂,对后世文学创作也有着启发性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不再将研究目光局限于《招魂》的作者、魂主、主题等问题,而开始逐渐转向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多元的文学艺术价值层面,更多地着眼于《招魂》的结构体式、手法语言等表达形式。

(一)艺术手法

关于结构形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郭杰的《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文章从“对此前之文学创作的突破”和“对此后之文学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探究《招魂》的独迈卓然之处。他认为,《招魂》构思奇特,前后侧重不同,虽“职能互异、界限分明、各自平行、相对独立”,但同时又“被中心线索有力贯穿,互相衔接,紧密联系,前呼后应,一脉相承”,最终形成一个层次清楚完备的有机整体。

关于表现手法的研究,有周小龙的《论〈楚辞·招魂〉的对比之美》——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结构,剖析招魂词“外陈四方之恶”和“内崇楚国之美”的两大部分所呈现出的“内外、善恶、虚实”三种对比角度,阐释其中所蕴含的对比之美。文章认为招魂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形式齐整,对照清晰,“使具有明显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主导思想的统摄下共处于一个艺术统一体中,进而更为丰富充实地加强并突出作品内在主题思想的确定性……这种经验直至今天仍可为我们所借鉴。”由此可见,这种初步萌发的稚弱对比手法,在中国早期文学作品中已初见蓓蕾。而这影响了后世以汉赋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创作的结构艺术形式,其价值不可磨灭。

(二)遣词造句

作品的用字往往与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拟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内涵意义有着紧密关联。正确训释字词对于提高人们对文本理解的准确性,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

如吴贤哲的《由“镫”字看〈招魂〉作者》。他从《招魂》中“兰膏明烛,华镫错些”,“镫”被当作照明之“灯”,而非盛食品之“镫”的现象,推演至时间维度,提出这么一种可能——只有在已出现照明灯具,且民间已有人用之,才会出现“镫”之称。据此推断出《招魂》的作者绝非屈原或宋玉,而很可能是战国晚期的楚人。另有马智鸿关注到《招魂》“是楚方言与诸夏方言融通交流之后形成的文学样式”,并着重考察《招魂》中以“些”为结尾的独特句式和“些”字的独特用法意义。张学城的《〈招魂〉新诂一则》则直接对《招魂》中“二八侍宿,射递代些。九侯淑女,多迅众些”一句,进行了释读。

二、挖掘《招魂》的风俗精神

从宏观角度把控具有广泛内涵的《招魂》固然不易,因此,现代学者更加关注从《招魂》中的某一细节出发,或字,或词,或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小到大,通过这一循序渐进的步骤,较好地挖掘其中的意蕴。同时,学者们在研究中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开始更加关注招魂所反映的地方风俗,人文精神等文化内容。

(一)风俗文化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炳海就在《上古的春游节与〈楚辞·招魂〉》中关注到了《招魂》中特定的时代风俗,并结合上古的民俗,考察其与上古春游节的密切关系。九十年代,张庆利《楚族巫俗与“楚辞·招魂”》、马少侨《屈原〈招魂〉与楚地招魂遗俗》等学者的文章也关注到了此类风俗问题,拟从中找寻收集更多依据证明魂灵之存亡的问题。到了二十一世纪,刘刚在《“招生魂与招死魂学案”的文化考辨——宋玉〈招魂〉的礼俗文化解读之一》中,由先秦楚国的礼俗文化入手进行文化辨析,透析招生魂说和招死魂说的文本依据,拟提出的新的文本内证。虽然这类关注到《招魂》中风俗文化内容的文章,根本目标还是在讨论招魂的对象、主题等一系列常规问题,但其关注礼俗这一文化因素且希望从中找出更多证据来支撑结论的创新倾向,对当今学界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还有一系列学者逐渐脱离以往对旧有常规问题的思考,完全转而分析《招魂》中所呈现出的礼仪习俗,进而探究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如梁艳敏的《〈招魂〉的民俗文化研究》,对《招魂》中所体现的民俗分为招魂、服饰、饮食、娱乐等八大类,同时分析民俗文化发展的原因与意义。最终联系楚地巫风的发生、发展情况,对当今巫文化思潮进行分析研究。与之相似,还有苏永延《〈招魂〉“黑齿”考》。文章从《招魂》中的“黑齿”一词入手,联系历代诸家的解释,对“黑齿”进行综合训释,指出“以漆染齿之说”的不可靠性,进而探讨“黑齿”国的地域、习俗。在分析几种黑齿的成因后,得出“黑齿习俗系因饮食习惯、保健观念及审美趣味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特殊习俗”的结论。

(二)思想精神

当下,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与人文情怀的培养,因此《招魂》中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格,逐渐成为二十一世纪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李旭《论〈招魂〉〈九歌〉的生命美学》。文章对《招魂》所呈现出的“盛”“奢”“华”“豪”进行探讨,认为“这些美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是戏剧和宴会的,而非文学的”。在肯定“汉人精神和汉赋风格”继承了《招魂》之美的同时,大力提倡此种“崇尚强的生命力或生命强力的审美追求”。另外,苏慧霜在《幻设与奇崛——〈招魂〉人文精神》中,也强调认为“楚文化精神的感通,是“超越”与“企慕”的追寻,是超越死亡,对生命的企慕,追求生之永恒。《招魂》在混沌秩序的建构中,以幻设奇崛之布局,展现绝对的人文精神”。

三、创新《招魂》的研究方式

随着对《招魂》研究的深入和各种文献的不断出土整合,学者们可参考的资料更为多元,研究的视野也愈加开阔。另外,创新立异,广泛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多维度的研究。

(一)拓宽资料来源

张学城认为“传统的楚辞解读往往以传世文献作为基础,对楚辞进行文字训释、文句推敲以及内涵探究。但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版本很可能并不是当时的楚辞原貌。”因此他在《古文字资料与〈招魂〉解读》中提出,要重视楚辞解读的新方法、新材料,并以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加以佐证。同时强调“除了出土文献以外,传抄古文一类的古文字资料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利用《招魂》进行训释举例,以此证明古文字资料在楚辞解读中的作用。

伊雯君《宋代笔记中的〈招魂〉研究》在《全宋笔记》所收的约500 种宋人笔记中,整理归纳与《招魂》有关的10 余条论述信息,并将其梳理为四个角度——对于《招魂》《大招》的比较、对于《招魂》文学手法的认可、对于《招魂》内容的阐释和以《招魂》为文献证据作为宝贵资料,考察宋人对《招魂》的认知。

(二)突破思维局限

学界学者常将《招魂》与其他篇目对比进行研究。这些对比研究,有其与同一时期的类似篇目如《大招》的对比研究,也存在其与相类似的思想或者所反映内容的对比研究。

《招魂》与《大招》的对比研究是比较常规的题材。作为《楚辞》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二者都集合了众多方面的内容,关涉文化学、礼学、音乐学、训诂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但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部分学者拓宽了视野,跳出了以往常规的研究范式,关注到《招魂》所涉及的其他领域的信息。如金式武《关于〈招魂〉作者之考辨》,利用发散思维,参考司马相如代陈皇后为词、拟陈皇后为文而作《长门赋》的史实,提出“今王逸认为《招魂》是宋玉代屈原为词,即宋玉拟屈原之所著,因而同司马迁说‘读《招魂》悲屈原之志’的说法毫不相违”的看法。张思齐在《楚辞〈招魂〉与道教之关联》中,将招魂仪式中的重要内容“施食”单独罗列出来,与道教招魂法术做了关联探索。另外,梁思睿将《招魂》与当代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为红高粱地中死去的冤魂进行招魂的情节做对比,拟通过考察女性形象在招魂仪式中多重文化功能,分析当代与先秦时期女性形象功能的不同与差异,并以此为依托反映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丰富性。

四、结语

当然,上述对《楚辞·招魂》的研究分类也并非是绝对割裂的,各个研究之间也存在许多的分类交叉。如潘啸龙的《〈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就探讨了文本体例与招魂对象之间的关系,认为以“体例”定“对象”并不一定科学。这正体现着“文学体式”与“文本内容”的交叉。另外,前文中所提到的如《论〈大招〉的创作早于〈招魂〉——〈大招〉、〈招魂〉之比较》对比的是二《招》的内容与结构,探究则在风格样式、思维发展、国势理想等方面展开,实现了“文本内容”与“对比型研究”的有机结合。再如马海波的《〈招魂〉与〈大招〉研究》就实现了“文学价值”“文化习俗”与“对比型研究”的交叉——将二者所包含的祭礼和楚汉文化做对比研究,在对比探讨二者中所见的招魂礼与祭礼的相关内容的同时,也对其所叙述的楚汉文化内容做概括性地分析,从而肯定《招魂》与《大招》在文学史上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近几十年来,学界对《楚辞·招魂》在不断延续发展前人的成果和旧有常规课题的同时,进一步向前发展创新。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手段”两个方面进行革新开创,利用不断出土发现释读的可靠丰富文献从多个角度考察《招魂》,以开阔的眼界和发散的思维运用多元交叉的研究方式对《招魂》做出不同的理解、阐发与论证。而这种热烈的争鸣氛围,为楚辞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饶的发育土壤;这些不菲的研究成果,也为后人的深入挖掘奠定了良性的基础。

猜你喜欢
招魂楚辞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评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李铁环作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招魂(短篇小说)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
以《诗》释《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