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际流通发展战略

2021-11-28 00:26谢永坤深圳市大鹏新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双循环流通价值链

文/谢永坤(深圳市大鹏新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一、引言—大变局下新的挑战与双循环新格局的提出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对双循环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需外需相互促进,国内外循环联动。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大循环的前提和根本,国际大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可以优化国内循环,促进产业发展、分工、升级。

二、全球价值链视野与国际流通发展战略

(一)当前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导致在国际流通中受制于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发展报告,我国有11个先进制造业领域的287种核心零部件、268项关键基础原材料、81个先进基础工艺、46项工业基础技术急需技术突破。

张会清和翟孝强对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美德英日全部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而我国则相对靠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不考虑科技属性的情况下处于中下游位置,考虑科技属性的情况下处于中游位置。未来逆全球化下,发达国家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企业将逐步回流本国,而中下游企业则分流向新兴经济体,我国面对上下游产业回流或转移的双重压力。如果仅靠要素禀赋,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只能是一直受制于人,对外开放的边际收益越来越弱。

(二)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双循环发展,促进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攀升

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处于最前端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地位,产业链的升级和价值链的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我们必须重视前端的科技创新,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张为付、胡雅蓓提出,以科技创新赋能双循环发展战略,具体对策包括精准识别产业循环技术断点,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密切关注国内市场循环发展重点,完善科技体系的制度环境,开放创新扩大双循环交集,推动创新与生产链深度融合,发展上游产业,努力上升到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研究,首要是人才培养,而鼓励创新的制度土壤是关键。一是鼓励原始创新、开拓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二是深化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减少对科研人员的行政管理及其行政职务,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四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区域经济合作视野下国际流通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合作背景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长期疲软,国际贸易占全球GDP比重下降,一些西方国家顺势指责全球化是世界发展受阻的根源所在,消极对抗甚至阻挠全球化。一些国家认为全球化最重要的合作平台WTO过于僵化,无法有效管理全球贸易体系,提出放弃大规模全球协定,转向那些范围更小、谈判难度更低的贸易合作协定,全球价值链逐渐出现长度缩短,向区域和国家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经贸格局发生广泛和深远的变化,比如东盟10国发起的RECP,以及TPP、TTIP,融入区域价值链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二)发展战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形成全新开放经济新体制

新发展格局下,仍应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积极拥护多边贸易体系与经济全球化,重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而言:(1)全面落实 “一带一路”,发挥其优化、重构全球价值链的作用,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2)深化保税区、自贸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开启对外开放新格局;(3)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与RCEP的谈判速度;等等。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应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以共享共建为基本原则,提高在国际治理规则中的话语权,从被动适应者转变为全球化引领者,求同存异,在维护本国利益基础上,扩大求同面,适时提出公平、规则化的全球治理新方案。

四、现代流通体系视野下国际流通发展战略

(一)现代流通体系影响“双循环”的科学阐释

流通是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现代流通体系作为衔接生产和消费的通道与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接口,对促进市场资源最佳配置和利用意义重大,同时促进畅通供应链和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转型。良好的现代流通体系,也能促进市场规则不断完善,优化双循环的动力源和市场环境,深刻影响双循环的发展质量。

(二)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国际化水平不高

结合蒙天成和周利国、依绍华研究论述,我国流通体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流通市场环境需要改善、流通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备、现代化水平相对偏低、流通网络发展不均衡等。比如(1)参与流通领域的管理的政府部门多,流通管理责任分散且交叉重复;(2)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行政壁垒,影响区域流通网络发展及其联动;(3)交通运输、分拨中心、多式联运中心、物流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够,交通设施及枢纽和物流园区融合不足;(4)复合型流通体系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制度或行业标准,多式联运之间装备设施技术参数不一、衔接不畅,不同流通企业的仓储、运输及市场行情变化信息共享渠道不畅;(5)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农村和城市流通网络体系健全度不均衡。

以上种种原因使我国流通体系发展尚未健全,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足。表现为,一是产业集中度和国际化运营经验不足,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化大型流通企业少。美国老牌营销公司托马斯(Thomas)评选的 2020 年全球12个最佳供应链企业。二是国际物流覆盖不均衡,如航空运力(货机与航线数量)、航空枢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亟待发展。三是内外贸流通一体化程度低,国际贸易方面法律法规、标准和认证等建设不健全,不利于平等处理对外贸易争端。

国际竞争力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国虽然有巨大的制造能力和贸易规模,却在投入和收益回报不成正比。

(三)发展战略:建设有较强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体系

现代流通体系是指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流通实体系统和流通制度系统。主要包括流通主体、客体、载体和方式构成的现代流通运行体系;流通基础设施、流通标准与体系信用、信息服务、市场应急调控、商品应急储备等构成的现代流通保障体系;流通管理体制、流通政策与法律法规、市场营商环境等构成的现代流通规制体系三大体系。

(1)完善现代流通规制体系,构建公平公开、法治先进的现代流通环境。学习、追赶国际先进规则,提高参与修订规则、标准、体系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完善国际贸易法律规范、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内部疏通监督体系,明确监督和服务部门职责,加强法制化和标准化流通监管体系建设。外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纠纷处理机构建设与规则制定,提高国际贸易纠纷的维权能力。

(2)完善现代流通保障体系。以新基建为契机,实现流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利用5G以及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建设先进、智能、世界一流的流通基础设施。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集散中心与流通网络,提高交通设施与物流园区、场站的衔接融合程度,提高运转效率。做好体系载体和枢纽建设,布局海外流通设施,鼓励跨境电商推广海外货站、枢纽货站等,强化流通支撑功能。

(3)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建设品牌连锁的流通企业,增强流通企业品牌在海外的影响力和供应链体系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流通企业,为双循环发展赋能。

五、结语—三种视野的结合思考

当前国际环境下,笔者认为,未来应以构建 “现代流通体系+区域发展战略”与“现代流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国际流通体系为发展战略。即以区域合作机制为平台,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区战略等区域合作机制,应利用在区域内的产能优势和资本优势,重塑参与新型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打造围绕我国为核心的产业链,通过国内价值链嵌入区域价值链构建并主导区域价值链,以区域价值链主导者身份进而嵌入全球价值链,形成多层次的循环格局,逐步提高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推动国内流通企业融入区域发展,鼓励流通企业在国外落地设立海外仓,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畅通流通渠道,为双循环体系建设助力。

此外,需要注意防范风险,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普遍较高,美日的外贸依存度基本维持20%左右,我国则一直高达50%左右,如果外贸环境恶化,经济安全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在低端价值链产业链向区域内发展中国家转移时,应防范其政治不稳定风险、违约风险和诚信风险。

猜你喜欢
双循环流通价值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价值链重构》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