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研究

2021-11-28 04:42林才仟青岛市广播电视台
品牌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媒介青少年素养

文/林才仟(青岛市广播电视台)

当代青少年,作为伴随着网络兴起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影响网络舆论方面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从2017年江歌案的反转风波,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紫光阁地沟油”事件,其中不乏青少年的身影。可以说,正是一部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较低,助推了舆论态势的扩大,使得舆论进一步发酵。因此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当前传媒和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内容。

一、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现状

(一)众媒狂欢下青少年容易迷失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受众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青少年不再是魔弹时代的应声而倒的“靶子”,而是兼具主动性和互动性的“新受众”。作为伴随网络成长的青少年,在媒介选择方面看似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其乐于接触、尝试新事物。新媒体环境下网民接触到的大众化以及多种多样媒介形态,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馈赠和诱惑。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期。残酷的媒体竞争环境下,传统媒介不甘被历史淘汰,并想与新媒介抢占市场。在这种生存才是王道的真理之下,所有的媒介都想牢牢地抓住受众的视线。而面对这样的众媒狂欢,拥有无限活力和好奇心的青少年无疑对于各种媒介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渴望与众媒一起“共舞”:刷朋友圈、转发分享、点赞评论、下载上传,青少年享受着与众媒狂欢的乐趣的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二)青少年网络依赖十分明显

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自制力较差的特点,让他们在面临众媒狂欢之时,常常会与众媒过度互动,对媒介产生很强的依赖性,甚至走向被媒介绑架的深渊。调查发现,80.36%的青少年每天会使用媒介,82%的青少年在手机离身或者长时间不看手机时具有一定的不适感甚至焦灼,其中37%的青少年甚至会感到“焦虑不安、烦躁郁闷,什么事也干不下去”。CNNIC对于青少年网络依赖程度的调查也证明了青少年确实对于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非常依赖”和“比较依赖”的青少年共占比58.4%,无节制地上网、甚至对网络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这种过度的与媒狂欢说明青少年早已被媒介绑架。

二、网络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

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群体对媒介的利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读书网上阅读电子书、买东西淘宝网购、付款直接电子付款、共享单车随骑随停、饭菜网上点外卖,不出户就能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然而,青少年对于媒介的利用在带给青少年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过度娱乐化、浅阅读、影响现实生活的沟通交往等问题。

首先,过度娱乐化倾向。很多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娱乐。有数据表明,最受青少年青睐的三种娱乐形式分别是音乐、游戏和视频,其中音乐占比最高,达77.5%;网络视频次之,占69.4%;占比最少的网络游戏也有64.3%,高居网民使用电脑的其他用途的总体水平之上。同时,调查发现,在网络游戏的用户中小学生用户占据多数,比率可达70.9%。而且青少年的手游使用习惯同样随之改变,青少年增加了长时间地重度沉浸游戏的频率,逐渐坚守以往短时间的浅层游戏体验。这说明,青少年在与媒介互动的过程中偏爱娱乐信息,用于手机游戏时间的延长。这不仅凸显了青少年娱乐互动黏性的增强,同时从侧面说明了青少年对于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媒介以及其衍生的各种各样的形态不仅仅满足了青少年的基本信息需求,它们同时也大力拓展和放大了青少年潜在的信息娱乐的欲望。媒介的大力助推使得青少年的信息娱乐需求不断膨胀,失去节制。

其次,阅读方式改变。众媒时代,媒介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时代向读屏时代的过渡,带来的是深层次思考阅读被碎片式的浅阅读所代替。研究2015年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自2015年起,我国年龄在9至17岁的青少年群体的图书阅读量已逐年减少。

最后,沟通产生障碍。媒介虽然给予了青少年日常交流沟通更多的方便快捷,但是也阻碍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众媒狂欢”的氛围之下,媒介所衍生出的具有社交性质的“微传播”形态一时在青少年中炙手可热。有关调查表明,在对微传播的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微博、微信、QQ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超过九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即时通讯的手机应用,近七成的青少年网民会使用综合社交的手机应用。这一结果说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形态的信息传播由最开始的单一传播发展到点对面以及圈层间发散式传播。这种拥有更多未知可能性的交流方式给予了青少年更加丰富的新鲜感,然而也更加轻易地使低头族出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包括在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时刻。

三、青少年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青少年对于媒介的本质认识不够。青少年仅停留在媒介有用、有趣的认识层面上,但其应当认识到:媒介是一种工具,媒介的主动权理应掌握在青少年手中,而不应被媒介牵着鼻子走。尽管青少年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自由地选择信息、发表言论,但实际上媒介在使青少年逐渐放松了警惕。

二是青少年对于媒介信息批判性接受能力有所欠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青少年对于所接受信息具有的批判能力,在一系列明星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对于媒介信息的批判接受能力仍需提高。面对偶像的负面消息,粉丝们没有思考这些信息背后的合理性,而是盲目认为这些都只是“想要黑我家××”“人红是非多”的垃圾信息,自动将其屏蔽,从而导致其后来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

三是青少年未能真正有效利用媒介。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应当看到,虽然青少年对于媒介的一些功能,如评论、转发、点赞、水军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青少年对于媒介的利用仍停留在较低层面,未能深层次、合理利用媒介。媒介应当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发表言论、正常社交的工具,而不应成为谩骂、攻讦别人的凶器。

四是青少年媒介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盲目跟风情况。“紫光阁地沟油”事件之所以会成为比较大的舆情热点事件,一方面是参与事件的青少年粉丝之众令人侧目,另一方面则是粉丝计划花钱买微博实时热搜榜,引起众多网友对于微博利益链的关注,反映出青少年媒介法律意识淡薄。

五是媒介素养教育缺失。面对偶像受到官方媒体和公众的批评,诸多粉丝并没有合理辩驳,而是公开谩骂,这提醒我们对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青少年可以非常熟练地运用媒介、接触信息,甚至得心应手地转发、评论、发布言论,然而这些都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内容,最为根本的媒介素养教育其实并没有触及。一系列偶像事件的背后,其实昭显的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席。

四、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策略

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受关注较高,在法制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网络言论而引起的诉讼在2000年以后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成为家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必修课。但是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在开始关注科学素养的同时,普遍对媒介素养缺乏重视,这是由应试教育的趋向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媒介素养教育要在校园及时落地

不可否认,从小学教育到高校教育,中国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生脱节明显。在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中小学教育中,课外教育更追求新奇。在高校教育中,学生们有了更多时间,也更愿意独立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评价各种社会问题。但高校却忽视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往往出现大学生造谣、违法言论、人肉搜索、侵犯他人权益的事件发生,甚至有大学生因此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为人生规划的发展带来阴影。高校教育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环节,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并驾齐驱,引起校方的足够重视。

(二)媒体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

对高校来说,由于缺少传媒工作经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应用无法实现高附加值,纸上谈兵让高校大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指导;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没有成为独立课程,仅仅融入新闻专业的部分课堂上,缺乏系统的推广。

新闻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上,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和师资资源,而这两方面正是高校缺乏且迫切需要的。媒体的社会功能除了新闻传播,还包括社会教育。但高校大学生阅读习惯已改变,需要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转变教育方式,将新闻采访、思考和创作中的思维方式,通过课堂传递给大学生,提升其分析思考的能力,进而达到驾驭媒体信息的目的。

(三)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

在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方面,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都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堵不如疏,结合学习、生活的需要,合理使用手机、网络和传媒工具,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一是要谨守青少年的娱乐边界。对青少年来说,我国推出的游戏防沉迷系统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一种防范的举措,在此基础上,正确运用传媒工具开展网络互动,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二是要正确认识传媒属性。学校、家庭和媒体应该向青少年传输媒体的概念,要使其了解官方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区别,懂得各类信息真伪的辨别,掌握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规律。三是要主动接触媒体传播,通过体验内容创作、评论和传播,了解不同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特点,认清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和内容多边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问题更加突出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各类明星事件中,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尤为突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问题,我们应当从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发挥社会对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作用、青少年自身的努力、发挥偶像明星的榜样作用等方面着手。

猜你喜欢
媒介青少年素养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