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视阈下李子柒短视频分析

2021-11-28 13:25段晓丹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李子生活文化

段晓丹

(河南省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交媒体即时性、互动性特征的纵深发展,短视频应用顺势而上并在社会上激发了短视频创作热潮。尽管作品质量分层差异明显,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介并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体的日常娱乐方式。更有部分优秀创作者走上专业化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的内容获得高度认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创作者通过持续不断的类型输出形塑着受众的认知、情感和消费偏向并反复强化。2019年,李子柒在诸多创作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现象级作者,她以古风美食的叙述策略拍摄了一系列爆款作品,微博粉丝2694万,B站粉丝707.8万。2019年人民日报与李子柒联合拍摄短视频《水稻的一生》,截至2020年10月,该条视频在B站的播放量达到248.7万。本文对李子柒短视频的传统文化属性持肯定态度,并试图以文化研究方法讨论视频内容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同时结合视觉文化理论、鲍德里亚“拟真”理论等对其潜在的消极影响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的复归

(一)饮食文化

从古至今人们对食物的理解不仅仅是维持生存,“饮食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又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生存……饮食本身体现着许多文化因素,饮食活动实质是一种文化活动”[1](1)。古代以“社稷”一词指称国家,赋予土地和五谷以神性。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食物短缺的问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有了现实基础。全球化促进了饮食的跨文化传播,各式各样的烹饪理念刺激着人们对美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食物为主题的纪录片屡获好评,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系列等等。除此之外,骤然兴起的短视频媒介也热衷于对美食的视觉化呈现,李子柒即是短视频平台上以“古风+美食”模式获得超高关注的一个短视频创作者,并且一开始就有意识地以食物和传统文化为依托,与人情、地域、风俗、节气相关联。端午节制作传统笋壳粽子,分送给亲邻,与家人围炉而食,在平淡又充满温情的日常中重认节日的意义。上巳节骑马踏青,取花为食,到户外感受季节的变迁。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引出某种食物的方式表现着适时而食的传统习惯。李子柒短视频在精致的食物中寄寓着生活态度的美学表达,食物具有了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色彩,与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契合。人食五谷杂粮才会体验到生活的味道,人、食物和故事调和在一起,故事是久远的,食物是诱人的,故事和食物糅合出的历史就更易让人心动,更加回味悠长。但是面对以日新月异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人们不仅在工作中寻求高效的方法,更在生活中选择快捷的方式,由此产生了“快餐”“快时尚”等概念,少有人可以安心坐在餐桌边吃一顿像样的早餐。在大部分人无法保证正常的吃饭规律时,“好好吃饭”一度成为流行语,表达着人们对慢生活节奏和健康饮食的强烈渴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慢生活为特征,主打精致美食的短视频无疑填补了人们内心的无力和希冀,在美食符号的吸引下人们汇聚于此重新认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二)田园意趣

田园是李子柒短视频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对于视频整体表现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视频中的田园符号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开头或过场时典型的天空、远山、落日等空镜特写;第二部分是田间地头等劳作场景的记录,对各种农作物随物候变化而萌芽、拔节、生长、成熟等环节的延时摄影特写;第三部分是花木掩映的庭院,种植有多种多样的果木、菜蔬、花卉。三个部分容纳了远近详略等不同的场景,使视频中呈现的田园具有丰富的意蕴和高度的立体性,也因此能够以简短的几个镜头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田园意象营造恬静的氛围和感受,在质朴的农耕劳作生活中展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远离城市喧嚣的“归园田居”生活模式召唤人们对世外桃源的想象。

现代城市生活导致了田园物候、四时节令和人际关系的退化,消费主义的盛行使节日的意义模糊为相似的物质狂欢,李子柒展示的田园生活则是重新回归生活和自然紧密相连的时代。李子柒短视频对于某样食物的表述往往从耕地、育种开始,记录作物的生长和收获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农耕生活图景。比如做米饭从稻谷的育苗开始,吃辣椒从取辣椒籽播种开始,做蓝印花布从种植蓼蓝开始等等,在各种作物“一生”的讲述中重现农耕之乐劳作之美。在劳作——收获——享用过程的记录中呈现人与大地、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哺育、密不可分的关系,遵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李子柒的追捧,实际上也是对轻松、自在生活方式的憧憬,对田园、自然的向往。田园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唤醒了在农村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回忆,重认人与自然、传统之间的关系,关注时令,感知天地、自然并与之交流,激活了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在对质朴生活的怀念中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试图去重构生活的意义。

(三)民间工艺

手工是李子柒短视频另一个重要表现内容。有学者将手工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传统的经典工艺美术,如陶瓷、景泰蓝等等,它们是工艺美术的主体,也是工艺美术商品的主体;二是传统的民艺(民间工艺),如民间刺绣、纺织、编织等等,这些仍然扎根于生活中的工艺,以自作自用为其特色[2](4)。李子柒短视频中的手工活动因传统、自用的特点可以归入民间工艺。在当今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下,为了保证品质的统一性、稳定性,工业流水线造就了批量“复制”生产,物品的个性和物品所蕴含的生产者的精神、意志消失殆尽。同时消费时代的降临使生活在城市的现代人习惯了以“买”来获得物品,也习惯了对器物“新”的属性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子柒短视频对民间工艺制作过程的表现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器物之美,终归于心。雅致的手作器物代表一种生活美学追求,正如齐美尔认为手作的意义是在劳动中劳动者赋予劳动及其产品的人格的完整性。李子柒曾展示过的手工有蜡染、古法酿造、木工、竹艺、编织等等,不仅仅是在“造物”,更是在“造生活”。墙角闲置的竹子可以做出竹篾灯罩,路边的枯树枝做成台灯,收割回家的小麦秆清洗后编织成草帽,剥下来的苞谷皮儿变成收纳篮,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一次次刷新着观众的认知。甚至那“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使一块顽石,一把线,一片淡墨,一些竹头木屑的拼合,也见出生命洋溢。这点创造的心,正是民族品德优美伟大的另一面”[3](504)。手工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着对生活美的追求,这也是对艺术与生活无关、甚至是将农村生活与美割裂的刻板论调的反拨,也启迪着我们对于艺术物性的重新发现。后期视频的手工艺主题更是尝试展现李子柒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官方视频主题分类中亦有“东方非遗传承”条目,如展示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学习蜀绣、活字印刷等,在造物中表露为接续传统文化而努力的意图。非遗技艺的学习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拍摄一条视频内容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如蜀绣一期的素材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多,这也是李子柒短视频区别于其他高频率更新创作者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李子柒短视频的现实影响

(一)吾乡吾土:文化记忆建构与文化认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4](1)现代化进程导致传统文化形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形乃至消散,但是文化所形成的记忆通过族群记忆被保存、流传。鲍士将在论文中从时间、空间等角度对文化记忆进行分析,在文化主体层面指出文化记忆是具有自身文化属性的文化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这种文化主体性是通过对外的独特性和对内的持久性建构出社会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以此在历史过去的参照体系中确认出当下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记忆通过记忆传承以期形成文化系统内稳固的社会形象和具有同一性的文化认同性[5](303)。李子柒短视频中典型的符号包括古风元素和田园意象,视频内容并非简单意义上对日常生活的重复表现,而是以筛选、提纯的方式,对人们具有共同心理基础的中国传统生活片段的演绎,以精准有效的方式捕捉并沟通人们的内心感情。李子柒短视频中的美食、手工、田园、古风等元素正是从个人行为链接到民族文化,从民间的个人话语演化成为关于东方文化的大叙事,而李子柒短视频媒介代表的个人经验则成为受众进入“族群”和“文化”认同的一个象征性载体和通道。在一系列影像符号的交叉运用中构建一套完整象征意义体系,抽象的文化概念通过影像转换得到生动表达,在转换的过程中调动着同一族群中相似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经验。

(二)乡村美学:日常生活的美学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民主化及技术的发展,艺术正逐步从少数人的特权散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将“美化生活”作为文化民主化的标志。视觉文化的特征被概括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6](67)。在城市中生活的美学化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从对居住环境装饰美化到紧跟时尚趋势的大型购物商场,再到对城市中公园绿地等休闲场所的建设都在追求对美的体验。在乡村,将生活与美相联系的意识则仍处于萌芽阶段。在日常生活美学化的城乡偏差中,出现一种尴尬的现象:一方面是久居城市的人对紧张、压抑的都市生活产生厌倦,渴望恬静的乡村生活;另一方面是乡村生活落后与不便的现实使他们无处安放自己的向往,因而停留在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受众对李子柒短视频的不同态度也涉及这一问题的争论,支持者对视频中幽静、唯美的画面和慢节奏的田园生活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可,持否定态度者主要是认为她“美化”了乡村,制造了一种假象,与现实中破败、落后的乡村不符。在不同的态度之中有着共性的心理基础,即都表现出对优美田园的眷恋和对乡村日益破败趋势的惋惜。将农村与破旧、粗陋对等,将乡村生活与审美的生活方式割裂的看法无疑是抱残守缺,两种态度的尖锐论争恰恰为我们思考以李子柒为代表的农村“新人”形象在当下农村转变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反思陈旧的乡村生活观念,为思考讲述乡村经验的新路径提供了有效的样本。

时代同构、精神引领是农村“新人”形象的基本文化内涵[7](22)。李子柒现象的产生和走红与社会环境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反映着人们探寻理想生活方式的美好愿望,因此这一现象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在李子柒短视频中,那些因为人们久居其中习以为常而被忽略的美被擦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重新去发现乡村生活中美的存在。竹艺、木艺等手作劳动的艺术性被观众认可,这或许暗示了一种趋势,通过合适的途径,乡村生活的某些元素正在被人们用艺术的、审美的眼光来重新认识,人们对乡村美学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即使李子柒短视频的内容与现实农村生活存在距离,但她的讲述方式为当下如何叙述鲜活的乡村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思路。事实上,以影像方式呈现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重回农村生活的故事在国外已有先例。根据日本漫画家五十岚大介作品《小森林》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14、2015年上映,讲述女主角在大城市受挫后回到童年生活的乡村,像农民一样下田劳作,认真地准备一日三餐,和朋友一起分享。影片获得高分评价,2018年韩国也推出了同名改编影片。热门英剧《德雷尔一家》也具有类似的元素,德雷尔太太为了挽救处于崩溃边缘的家庭带着孩子们从伯恩茅斯搬到落后的科孚岛,过上了自力更生的农村生活。尽管在科孚岛上生活依旧是困难重重,但是相对于城市,这里充满了希望。类似影视题材的成功和李子柒短视频的相同之处是对农村面貌进行了全新的、艺术性的呈现,同时着重表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人在自力更生的辛勤劳作生活中感悟人生,和自我对话。农村以及农村生活有落后的一面然而又不尽于此,发现乡村生活的美学价值无疑是新时代乡村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基于拟真维度的分析与批判

尽管李子柒短视频表现出的文化寻根意识具有审美启迪和反思现代性的意义,但是视频所呈现的田园生活具有浓郁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是在明确目标驱使下有选择的视觉文化活动。视觉文化的审美性带来的晕眩感将导致一场形象的狂欢,使观众沉浸在模型与符号的拟真世界中。

周宪认为,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精英主义的式微导向了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胜利,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已趋模糊,新的文化景观由此产生——“视觉文化”崛起。“视觉文化”意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或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6](67)。各类短视频软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应用,视觉文化的形象传播以数量庞大的符号情境使受众沉醉其中。于是,“在形象空间的包围中,人们以丧失了现实实在性的形象为中介来感知社会现实图景和建立个人生活模式,生活在一个幻想的、自我的影像景观中”[8](55)。也即是说,视觉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一种具有可塑性、虚拟性的生存方式,动摇着“真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而鲍德里亚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拟真”。李子柒短视频正是以形象的不断重复构建了一个典型的拟真世界。短视频中呈现的田园生活始终是明朗优美的,院子干净整洁,鲜花盛开,果蔬满架,女主角充满古典之美,既能种田做饭,也能弹琴绣花。然而视频中的田园图景远非现实生活的真实映像,唯美的画面经过了刻意的编排和数字摄影技术的处理才得以出现,展示的是被剪辑过的生活。李子柒致力于营造的古风美食的生活影像与视觉工业相结合,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和认可为目的,进入公共视阈的视频内容不再是原初意义上自为自在的日常生活,而是经历了去真化变成了超真实的、提纯的审美生存,以拟像的方式展示超真实的田园之美。

高楼林立和人流密集的都市环境形成的逼仄感和压迫感刺激着人们从宁静的乡村和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心灵宁静、获得力量的渴望。遥远而陌生的乡村生活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生存经验,对商品经济和工具理性下逐渐沦为庸常的世俗生活具有复魅意义,这也是李子柒短视频能够吸引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的心理基础之一:诉诸人们的潜意识,通过象征和符号生产和传播,将日常生活理想化,并在对细节的编织、强化、循环中构成一种诗意生活模型。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艺术性、享受性的活动,这样的生活图景无疑对困守在焦虑紧张的都市生活中的年轻人形成了绝对的吸引力,而让他们忽略了审美化对现实本真的遮蔽。模型符号强化了李子柒短视频与宁静、自由、幸福、隐逸等概念之间的关联,在对于符号的想象中人们的认知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在精准目标的助力下,内容精良的李子柒短视频必然会吸引特定受众的追捧,形成一场形象狂欢,在这样的情境中,观众看似是审美活动的主体,实际上则是处于影像所营造的主体幻觉之中。视频内容看似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事实上过滤了生活的复杂性和沉重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要接触他者,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视频中李子柒只需要打理好自己的庭院和田地,认真地准备一顿精致饭食,和婆婆一起分享温暖的生活。事实上,当我们将李子柒的童年和成长经历与视频叙述的生活进行比较时,更能发现两者的天差地别以及意识到现实生活的沉重和残酷。当人们只愿意认可或迷恋生活的诗意和轻盈,而不愿甚至不敢面对生活复杂的本质时,就构成了对现实的逃避。当受众越认可、越渴望看到李子柒的生活影像,甚至是依赖观看视频来进行情感调节,缓解或释放焦虑情绪时,无疑真正的日常生活正在逐渐黯淡,图像对人起了主导作用。于是,“在电子媒介的可视性中,物质的实在性的可信赖度日益降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去‘现实化’的形象世界,它依赖于‘媒介美学’的功能。现实在媒介上(尤其是在电视上)失去了重量和重心,从物质的存在转化为光,从三维的空间实在转化为平面的二维图像”[6](68)。当真实世界被图像世界的阴影笼罩,从图像世界出发想象真实的生活时,人们将放弃对本真的思考,也就是放弃改造现实的努力,这也将在无形中侵蚀李子柒短视频反思现代性的意义。

另外,当我们提倡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审美的泛化。一方面,美学应该走出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窠臼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过度“美学化”反倒导致了它的反面——“麻痹化”[6](69)。由于李子柒的走红,网络上出现大量对李子柒短视频的模仿,或是线下对李子柒品牌商品包装美学的模仿。最典型的例子是越南某视频博主对李子柒短视频从内容到风格几乎完全一样的模仿。这样同质性的模仿不会带来新的内容或有益的探索,反而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因为创作者不再是以审美的眼光来进行创作,而是对特定的模型和符号无意义的重复。这一现象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日常生活美学化的潜在威胁——因为普遍化和标准化的大批量美化装饰和生产,形成了某种“伪感性”或“伪体验”,最终导致真正的审美感性衰落[6](70)。

李子柒短视频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艺术化影像叙事中产生强大的审美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在以效率、工业化为标签的现代社会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的记忆和向往。另一方面,尽管视频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休憩的方式,在视觉文化崛起的今天我们必须要确认其“拟真”的性质,警惕图像媒介对受众主体性的影响。

猜你喜欢
李子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奔跑吧!李子柒
我的糊涂妈妈
谁远谁近?
打李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