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

2021-11-28 21:17鹏,王
绿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风景区大坝水电站

刘 鹏,王 锦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也更加注重景观功能、生态修复和美学效果。国家“十四五”规划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水电站的建设是布局绿色能源开发中方式,水电站风景区景观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因此要加强先进设计理论与先进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不断进行水电站风景区景观的设计探讨,使电站景观的设计更加生态、安全、经济和合理。

2 水电站风景区概述

水电站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一般包括由挡水、泄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库和水电站引水系统、发电厂房、机电设备等[1]。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2]。水利风景区分为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水土保持型等六大类型[2],其中水电站风景区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3 水电站风景区特点

根据水电站风景区的定义,其主要特点有:①水电站风景区是以水电站大坝为主要依托,其中水电站是水利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水电站风景区区别于类型风景区的特色所在;②水域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水电站风景区吸引力所在,通过围绕水电站周围风景资源,因地制宜设计和改造水域景观,展示当地人文景观;③水电站风景区公益性突出,水电站风景区主要功能是防洪、发电、和航运,旅游经济效益不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通过工程环境美化,为人民提供休闲旅游场所。

4 水电站风景区景观现状问题

4.1 消落带生态脆弱性

水电站修建改变了原来的自然面貌,消落带形成后库区两岸植被对库岸的生态屏障作用基本丧失,导致土壤侵蚀、两岸坡地崩塌和滑坡、植物消亡、重金属污染生态系统不稳定等生态问题。

4.2 生态植被恶化

水电站大坝和道路建设,对地表植被破坏,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致使原本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水电站库区的涨落和天然河流几乎相反,库区周边植被生长节律被打乱,直接威胁周边多种生物的生存。

4.3 景观设计雷同性

目前很多水电站风景区在规划设计中对地域自然特征的考虑比较缺乏,对地域文化特色了解不够深入,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使水电站风景区景观设计单一,地域特色不足,从而表现出较大的雷同性。

4.4 忽视人性化需求

现在很多水电站风景区只做到了简单的景观绿化,忽视了人基本的行为和心理的需求,缺乏合理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尺度,对景区安全性、参与度、舒适性等方面考虑不足。

5 水电站风景区景观的设计原则

5.1 生态性原则

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自然的规律进行生态修复。在尊重自然的同时积极参与自然,学习古代建都江堰的经验,将自然的原则放在首位,设计结合生态功能的要求。

5.2 地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的水电站会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继承和体现水电站地域特色,需要因地制宜,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在景观元素方面用新的理念再创造,视线实现地域性特色传达和创新。

5.3 独特性原则

将水电站打造成旅游景点,需要极具吸引力的工程建筑和创造性景观设计搭配,水电站风景区的特点越鲜明,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特征越强。可根据水电站相关历史和现代设计元素等来进行设计,展示工业旅游景观。

5.4 人性化原则

人是水电站风景区景观使用者和受益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设计理念与内容要满足于人们需要,才能创建出生态化的集观光、娱乐、文化、环保为一体的景观[3]。

6 水电站风景区景观设计策略

6.1 基础调查分析

基础调查分析是水电站风景区景观设计的基础,主要是对水电站风景区现状资源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自然、人文、水电站、社会、经济等。之后根据水电站风景区基础状况,分析问题和原因,提出建设意见。

6.2 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是指规划要素的空间组合分布,即规划的空间结构,是对集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体现。总体布局表现的形式最多的就是功能分区,即根据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战略和资源特色,将规划区域划分成几大区域,为每个功能区设置不同的旅游功能和主题形象。水电站风景区功能分区基于电站自然及人文特征分析一般分为主体枢纽景观区、生态恢复区、景观营建区、观景区、生态保护区等。如付宝春等[4]以“生态优先”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特殊性,景区生态保护规划分为不开发建设区域和生态修复区域。其中根据功能需求和现状条件将景区分为文化科普区、休闲度假区、水体景观区、办公管理区、森林景观景区、生态防护区。

6.3 详细设计

6.3.1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景观指天然或人工栽植的由乔、灌、草和古树名木等繁多植物组成的不同林相、季相、绚丽多姿的不同植物群落景色[5]。植物是自然环境中的天然元素,也是人为可控的环境美化手段。植物景观设计在水电站风景区中具有生态修复、营造景观的作用。

6.3.1.1 生态修复

对于水电站不同区域如大坝、消落带、溢洪道、发电厂房、库区等,遵循植被生长性自然演变的规律,利用植被修复手段差异性进行生态修复,本文主要探究消落带生态修复。消落带是河流、湖泊、水库特有的一种现象,是指水库由于季节性水位消涨和周期性蓄水在最高水位线与最低水位线之间形成的消涨区域[6]。植被在消落带生态修复中至关重要,对于消落带的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消落带植被筛选;植被生境重建。选择消落带适生植物是生态系统修复的基础,适合在消落带环境中生长的植物以草本为主,如多年生植物狗牙根[7]。植被生境重建的生态工程包括基塘工程、林泽工程、生态浮床工程等。例如,基塘工程就是在消落带的平缓区域构建水塘系统,塘内筛选适应于水位变动,还具有一定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湿地植物,构建消落带基塘系统[8]。

6.3.1.2 景观营造

水电站风景区大多位于山地区域,具有特殊的工程环境,对于植物景观营造有多种方式的表达。例如在水陆交接位置,可以营造出湿地景观区;在水中可以筑岛,营造岛屿景观。植物是活的景物,是动态的景观。在对风景区内植物的研究的基础上,合理营造植物景观产生四季变化的动态景观。此外,利用植物位置不同,挖掘水电站风景区内观赏视点,通过障景、框景、鸟瞰等方式将视线与景观变化结合。水电站风景区植物景观营造,应该遵循本地化、因地制宜保护原则,优先保留风景区内长势良好的本土植物,不建议引进外来植物,避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

五峰县黄龙洞水电站的植被设计对原有场地的珍贵树种予以保留,采用相对应的多种植物配置方式来丰富景观层次,体现“生态设计”的原则[9]。小湾电站枢纽区绿化种植充分考虑植物色彩及季节变化的效果,巧妙地处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关系等,注重点、线、面效应[10],在混凝土浇筑的山体护坡采取在覆盖种植土上种植常绿灌木以及攀岩类植物来绿化边坡。

6.3.2 文化景观设计

文化景观是指自然与人类创造力的共同结晶,反映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出于社会、文化、宗教上的要求,并受环境影响与环境共同构成的独特景观[11]。将水电站风景区中的人文景观包含的景观元素总结归纳为水利文化景观与地域文化景观两种,景观设计应突出水电站和地域特色,使水电站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融洽,创造和谐健康的水电站景观系统,使水电站建筑和游憩设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6.3.2.1 水利文化

水利文化是指人类在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水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水利特点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2]。水电站风景区是水利文化物质载体,水利水电站的设计、施工、造型、工艺和作用凝聚着当时人们的文化创造。水利文化景观设计需要充分了解水利发展历史、名人名事、以及水利工程信息,才能将抽象文化转化成具象文化符号加以利用。其中水利文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等,可通过建设展厅和景观节点来展示。文化展厅可通过水利资料、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当年水电站建设历史等。景观节点可通过建设主题广场、园林小品和设施等来展示水利文化。比如水利文化的图形、雕塑等,结合场地形成水利文化景观;利用水利建设遗留的设备零部件,将其作为装饰品。

6.3.2.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13]。水电站风景区景观设计需要深入探索当地地域文化,了解当地特有的民俗,民情和当地审美习惯与使用习惯等非物质文化特征,通过提炼、概括形成一定的文化素材,只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地域文化的特征才能被更直观感知。例如,充分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建筑技术等来建设展览馆、游客中心等建筑物,以传统建筑和风俗的颜色设计景观色彩。

巴西伊泰普水电站践行保护当地文化、历史遗迹和生态环境的理念,建立生态博物馆等,展示了有关大坝的历史、生物、人文以及大坝建造的历史[14];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建造相关的景观节点,在发挥其黄河水利工程的特色的同时,发扬与展现了河洛文化[15]。

6.3.3 工程景观设计

水电站工程景观主要是大坝和附属建筑景观。大坝作为水库的主体建筑,其一般以挡水大坝为主体,而包含泄水塔、船闸、溢洪道控制建筑物等附属设施[16]。水电站依山而建,其雄浑的拦河大坝、宽阔的水面、宏达的溢洪道以及长廊般的引水隧洞、还有现代化的发电厂房等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是库区特有的景观资源。水电站工程景观设计可分为大坝和建筑物两个部分,来考虑其周边区域景观设计。

6.3.3.1 大坝景观

大坝作为主要的观赏景点,通过创造多角度的景观空间来营造不同景点观赏方式,给人带来不同视觉效果。风景区的视觉主要体现在风景区景观的横向广度和纵向深度的方面。在横向方面,风景区内大坝与周围景点设计可以借鉴古典园林“道法自然”的造园手法,采取“对景、框景、夹景、点景”等设计手法。在竖向方面,可以根据地势高低起伏,营造多角度的大坝观赏方式,在观赏点和大坝之间形成仰视和俯视的独特观赏空间感受,给游客带来不同感受。

6.3.3.2 建筑景观

建筑物包括引水道和厂房。引水道中明渠、引水管道,厂房的主厂房、副厂房、启闭机房等是景观设计重点。引水道和厂房等附属设施是整体景观的一部分,虽然其体块不大,但是位置突出,需要精心布置和设计,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在水电站厂房和启闭机房区域,结合地方特色和水电科学技术来设计各种园林小品,可以丰富园林景观。建筑物外形也可以利用建筑元素加以分割和装饰,从而改变建筑本身单调和呆板的感觉,突出生气和节奏韵律。色彩是一种艺术,色彩的变化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以往水电建筑都是清一色的水泥色,为改变水电建筑单一色彩的感觉,可以根据各个单体建筑的功能和所处位置添加色彩,丰富建筑景观。

三峡大坝设计了完善立体景观系统,通过制高点坛子岭可以观赏到三峡工程全景和宏伟的双向五级船闸,岭上设万年江底石和不锈钢天书,记载了三峡截流的壮观篇章[17]。黄河三门峡大坝以高度、距离改变创造不同的观景视角,彰显了三门峡大坝的特色,突显其独特工程景观[18]。

6.3.4 道路景观设计

水电站风景区的总体布局与风景区内自然地貌特点、环境特点决定了水电站风景区道路走向。水电站风景区道路功能相对复杂,在满足基本要求、景观组织和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现状道路和合理设计道路形成景观丰富、多变和有趣的水电站风景区道路系统。

6.3.4.1 道路分级

水电站风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主要由主干道路、次要道路、支路等组成。主干道路是水电站风景区与周围道路连接以及各功能区之间相联系的主要干线。例如,进出口主干道路连通重要区域道路需要宽阔,满足人流活动。次要道路是功能分区内部联系道路,主要是重要景点连接。支路是深入各个景点的游览线,蜿蜒曲折,可结合实际环境设计。例如,步行、自行车、小型游览车、观光大巴等通行方式需不同道路等级划分,进行人车分流。

6.3.4.2 游赏组织

交通游赏组织可通过多种形式的交通方式将水电站风景区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互相连接。利用水电站风景区内大坝建筑、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原有的交通方式开发多种交通方式。可通过步行到船行的水路、空中索道等多种交通方式将各种自然景观进行串联。例如,在库区开辟一条“水陆生态游”线路,结合水陆特点,将水上游船与陆上栈道结合,组织游赏方式。

飞来峡水利枢纽景区利用车行游览路连接各个景观并且道路成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科学规划步行路线和水上游览路线,水上交通系统布置了游船码头以拓展水上航运的水利功能,内部步行交通系统结合旅游区内景点、地形地貌,形成完善的内部交通体系[19]。西藏巴河雪卡水电站冲久水库枢纽交通道路组织采用古典园林的障景手法,沿线一步一景,将各个景点串联,层层展现,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20]。

7 结语

水电站风景区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平衡水电站景观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对水电站风景区进行科学的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景观设计者和水利工作者都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发掘和拓展水电站风景区的发电、灌溉、防洪和休闲旅游等功能,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风景区大坝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水电站水轮机制造新工艺的探析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大坝利还是弊?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议如何平衡风景区建设再投入和收益平衡
视界
怪树惊魂
俄最大水电站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