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
——以某民办高校为例

2021-11-28 15:08郑军西安翻译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毕业课程体系

文/郑军(西安翻译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蓝图,是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018年以来,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大会,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一系列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文件,“双万工程”“四新建设”、本科审核评估、专业认证标准也接踵而至。为全面贯彻上述新时代国家教育政策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适应经济“双循环”发展常态和科技进步、产业转型、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各本科高校适时而动,纷纷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构建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一些应用型本科新建高校,期望尽早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变化和要求。笔者以自己所在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后比较,谈下本次方案修订的一些体会。

一、新旧方案的承续

首先,学校坚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定位,尊崇“高尚教育”理念和多年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动摇。第二,方案在坚持方向性和创新性原则上不忘初心,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原则,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技能。第三,坚持面向国际,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通过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的设置,实行分层分类培养,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展现提供舞台,推进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一带一路”国际化。四、坚持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各专业要结合各自特点,大力开展产教融合,营造体验式教学环境,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融入实践能力培训点,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新方案的变革

(1)指导思想和文件等依据的变化。新方案以近几年全国和本科教学工作大会精神为指引,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类、师范类专业认证等专业标准,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和各行职委等发布的职业标准,开展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对象的社会需求调查分析,结合本校办学特色,作出修订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2)理念基础的不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了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中的OBE产出导向理念,其基本理念核心是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随着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教育部将上述理念明确作为工程专业、师范专业标准认证的理念。受此影响,我们相信其他类专业认证的推行也会陆续出台。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文科为主的学校,未来五年内要面临师范专业认证和工程专业认证的考验,所以在本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引入OBE的教育理念来修订本次方案。

(3)设计途径差异。OBE教育理念提倡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这和传统的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确定培养目标的流程不同。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所谓的“反向”设计,笔者常用造车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以前生产汽车,是在汽配企业先生产(或进口)汽车各种零部件的基础上,用这些零配件组装成整车,至于整车是否美观、各零配件磨合搭配是否合适、是否环保舒适等考虑较少。而现在造车,设计人员会先按照客户和市场的要求设计整车功能,提出对具体部件的要求,再发布给汽配企业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零部件,不达标的零部件是没有办法安装到整车上的。全车零部件的设计生产是按照整车设计者的思路来开展的,再反过来验证功能是否满足整车的需要。OBE理念的人才方案制订就像后者,专业负责人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发布给各课程承担团队,课程负责人则按照毕业要求来定位本课程(目标),并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能力、态度点对应支撑各课程目标,最后通过课程评价和教学反馈,反过来验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如不一致,则对前面的环节再进行改进调整。这个过程归纳起来就是要形成“培养方案—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达成培养目标”动态循环改进的人才培养机制。

(4)课程体系的编写(逻辑)方式发生变化。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多是只考虑课程安排的先后,即对基础课之间、基础课与专业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以及课程与学科、专业一致性关注多,缺少对课程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联系探究。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用矩阵的形式表达。毕业要求被分成一、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任务要能落实到若干门课程中,甚至课程中的每一个章节也能细化对应支撑这些毕业要求指标。通过多个课程矩阵分析各课程知识、能力、态度之间的互补递进关系,为重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

(5)以“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讲什么,怎么讲,学生更多是被动地接受,听懂没听懂,教师较少掌握。而以“学”为中心后,就要让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作为辅助,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是否感兴趣,是否弄懂,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具体体现:在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比重大,选修课少;学生课内学习任务重,课前、课后预(练)习少;理论学时太多,实践学时过少;学习方式也多是线下学习。而新方案中,选修课比例加大,课程覆盖面更广、门类更多;学生课外自学思考的时间增多;实践学时不断增加;慕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中,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及方式主动学习。

三、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体会

(一)修订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与旧版人才培养方案比较,新方案修订有三个特点:要求高,流程复杂、全员参与。首先,要保证方案的制定者学习理解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内涵关系,掌握运用好“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路径,探寻合理的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关联度、支撑度关系,才可能构建符合要求的方案。其次,涉及关联矩阵多,牵扯面广,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团队要厘清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关系的关联支撑。教学管理人员也需要完善和补充大量的诸如教学资源、课程、考核评价、实践教学、学籍学位、教学管理、课外科技活动等文件以保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适用和全面落实。最后,参与制定的单位多、人员多,需要各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教师的参与。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计划、撰写、修改到课程教学大纲的“改——做——查——改”,每个环节都要求全员在了解OBE理念的前提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格式规范,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满足教学设计要求的保障,全面促成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二)修订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社会需求和学校特色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按照产出导向、反向设计原则,修订人才方案是从“需求”开始。它决定学校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这些需求的反映。社会需求是行业、用人单位、家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学校特色需求是各专业提出的需求并结合本科学科特色需要等。这两个需求是继学历标准和职业标准外,方案修订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各专业构建知识、能力、态度点提出具体要求。

2.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培养目标包含专业总体的概述,通过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表述,明确为哪些行业、职业培养哪类层次人才,还对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的水平做了预判。它更关注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可以“做什么”。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取得的学习效果的具体描述,每一个具体表述可以按照知识、能力、态度划分为更详细的要求。因此,毕业要求要依据培养目标来设计,每个详细要求要能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它更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本领,这些本领是否达到“做什么”的要求。毕业要求比培养目标的描述更具体、是对培养目标的细化。个人觉得培养目标贴近“市场”,毕业要求贴近“学校”,两者角度不同,但目标一致即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3.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间关系

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间形成了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矩阵关系。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总和,毕业要求的细化指标要通过课程体系去落实,但并不是每一门课程都支撑毕业要求的所有指标点。所以横向看,一门课程对应的支撑点一般分散在知识、能力、态度中,且按强弱度来说,一般不会在毕业要求同个大类中同时出现强弱支撑。纵向看课程按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的分类也会支撑毕业要求的不同指标点。还有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显性”与“隐性”课程之间关系处理,构建起合理逻辑矩阵架构,使培养的学生更好满足毕业要求。

4.毕业要求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该关系是上条关系的延伸细化,教学课程大纲只是课程体系的局部,对应的是某几个毕业要求点与某几门课程关系,就是把毕业要求指标点再分配到每一课程具体教学大纲中,让课程(大纲)内容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OBE理念下的教学大纲编写,应先明确本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然后按这些毕业要求逐条进行教学内容的充实。新的教学设计逻辑,让原来按教材章节编写大纲的设计发生根本性变化,大纲编写者按照毕业要求的条件设计教学大纲,可以按章节、更可以按项目或操作步骤、真实工作流程顺序等来设计,可以让教师更清楚自己所教或让学生知道所学目的。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打破了课程间的障碍,增加了联系,根据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程度(多少),可以确定相关联的几门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

(三)修订后期,关注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关注教学内容、学习时长、学习方式等,而OBE理念的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且多被分成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两类,也就是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分析的区别。形式上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考核方式,转为课堂表现、展示、作业、线上学习等多元化评价方式。通过完善多元、分层的评价标准,强调达成学生个人学习进步成果,而不是学生间的排名。根据每个学生所达到教学目标(达成度)来评定等级,更有针对性。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结果,并根据这个结果来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改革。

(四)持续改进,促专业发展

要想对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科学评价的同时,又可以检测培养目标与学生培养的符合度,就要建立人才培养的内、外部评价持续改进机制。通过持续改进机制来预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隐患,从根源上保证专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学校人才培养长期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致性。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毕业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们今天毕业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