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穴治疗肝系病三焦常见症的作用机制*

2021-11-29 00:27李紫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肝经三焦气机

李紫明 王 军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

《黄帝内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肝系病在上焦有肝犯肺胃之呃逆,在中焦有肝经阻滞之疼痛,在下焦有肝肠相犯之泄泻,西医治疗往往伴有便秘、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针灸作为常用的疗法获效甚佳,太冲穴为肝经第一大要穴,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凡肝系之病,皆可用之。太冲穴出自《灵枢》“肝出于大敦……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肝也,其原出于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俞穴,别名大冲。肝系病可在原穴太冲穴上有反应点,太冲穴既有诊断作用,也有治疗作用,“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肝经起于大趾,与督脉会于巅,原穴汇集脏腑经络之精气行于三焦,畅达全身,针刺太冲穴即可通调三焦,调节经络脏腑功能,御病抗邪。肝藏血,主疏泄,太冲穴为极要之塞,冲解气机之大关,主司人体气血枢机,本在疏肝治肝,肝病患者源在邪实郁肝或气血失调,从调和气血来论治可提高临床疗效。根据临床观察笔者发现针刺太冲穴对肝系病一些常见症的治疗有明显作用,欲以三焦各部常见症为中心探析太冲穴治疗肝病的作用机制,更加明确地指导临床应用。

1 太冲之源

太冲既为穴名,又为脉名。太冲穴,太者,大也;冲者,冲要之塞也,本意为气血盛聚于太冲穴,以此为枢机,灌溉全身脏腑经络肌腠,《子午流注·说难》曰“太冲乃足厥阴肝所注之俞穴……五脏禀受六腑水谷气味精华之冲惧,故曰太冲”[1]。水谷精微奉心化赤而为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太冲穴为气血运行之枢纽,研究表明太冲穴能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即所谓畅气机,理气血[2]。气血之为病,以调和为度,太冲穴既能补肝,又能平肝,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例如:既可减轻高血压头晕脑胀,又可补足气血虚。太冲穴与涌泉穴相对,太冲为肝,涌泉属肾,肝肾同源,二者皆可激发经络之气,沟通阴阳,调畅气血[3],《素问·水热穴论篇》曰“三阴之所交……此肾气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冰注曰“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太冲脉,位于足第一、二趾间动脉搏动处,为足厥阴脉口,上应冲脉,《经穴解》曰“冲脉虽为血海,而行上行下,有气行于其间,故曰太冲”[4]。冲脉并足少阴肾经而上行,为气血之源,太冲脉为冲脉之下应,气血博激之处,太冲者司气行血,贯通三焦。正如清代罗美在《内经博议》中记载道“故太冲之精气,常得与三焦营卫之行,合行隧道,而绕周身,充微皮毛,而灌脏腑”[5]。太冲穴以太冲为名,渊源甚深。

2 太冲之理

2.1 肝犯肺胃,呃逆上作 肝系病在上焦常表现为频繁呃逆,不能自止。清代陈梦雷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说道“阳明所受谷气,欲从肺而达表,肺气逆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肺气疏通,则谷气得以转输,哕逆止矣”[6],由此可见呃逆之源在于气逆,责之于肺气郁闭、胃气上逆,治以疏解上焦气机。在《内经》中有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气从左而升,肺气从右而降,升降相随,气机畅达。肺气不降而致呃逆可疏肝气以畅肺气。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呃逆门》中言道“盖肝性最急,一拂其意,则气必下克脾土……而作呃逆矣”[7]。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其气易亢易逆,况木得土则发,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橫犯中土,肝气郁结,胃气上逆,本在肝郁,标在气逆,两者互为因果。近代名医刘渡舟言“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肝胃气机失常则发为呃逆[8]。《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复从肝,别贯膈”,肝经夹胃、贯膈,呃逆病机为肝郁气滞,木不疏土,肝经气滞可影响其相络的胃腑。呃逆者,膈间气机上逆也,此乃冲脉之气上冲并挟胃气上逆动膈[9],正如张锡纯言“况冲脉之上系原隶阳明胃腑,因冲气上冲,胃腑之气亦失其息息下行之常,或亦转而上逆”[10]。肝病与肺胃症状密切相关,肝火灼伤胃络则吐血,肝木反侮刑金则咳血,从西医角度讲,在肝内可合成凝血因子,肝还能影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来控制血液,以此来治疗咳血吐血[11]。原穴太冲,上应冲脉,平肝降胃之气逆,疏解肝郁以降肺,调和气血,恰是正治。

2.2 肝经阻滞,疼痛中发 中焦乃气机运化之枢纽,肝胆脾胃所居,主司气机升降浮沉,肝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必致中焦气机紊乱,气血失调,常表现为胁肋痛、胃腹痛、肝癌痛等中焦疼痛症状[12]。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13]。“平”即气血调和,气机升降有度。不“平”又当如何?气滞血瘀,疼痛中发。追溯疼痛之根源,无外乎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针灸对缓解疼痛有较好效果,同时具有简便、安全的优势,对实证者可疏通经络,通则不痛,对虚证者可调和气血,荣则不痛。另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促进中枢分泌内啡肽,减轻患者的疼痛应激反应,并减轻疼痛相关因子的分泌,具有镇痛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14]。肝藏血,主疏泄,中焦气血不和之疼痛必责之于肝,实邪阻滞肝经,气机逆乱,气血不行,后进展为瘀阻凝聚结于肝脏而作痛,此为实痛;邪实日久或精血亏虚,气血不荣于肝而作痛,此为虚痛。太冲穴调气血、疏肝解郁、通经止痛,为针刺治疗肝系疼痛的标配穴位,非仅中焦肝系之疼痛可治,全身上下凡气血失调皆可用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夹杂则攻补兼施,太冲穴上应冲脉,又为肝经俞穴,“俞主体重节痛”,可畅达肝气,调补气血,通则不痛。

2.3 肝肠相犯,泄泻下行 肝病在下焦病症中常易累及肠腑,表现为慢性泄泻。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道“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此合一之妙也”、“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15]。肝病可及大肠,大肠之病也可由肝来治,二者互为因果。从西医角度讲,肝病可导致肝肠循环障碍,影响肝脏生成胆汁及肠道重吸收胆汁,大部分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肝肠循环功能障碍即可造成粪便性状改变。研究表明胆汁代谢失调可改变肠道微生物组分,肠道菌群的改变又可促进肝病形成[16]。《针灸大成》载道“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17]。太冲为肝之原穴,合谷为大肠之原穴,两者相配开四关,肝肠同治,可达疏肝涩肠止泻之功。另有数据研究表明单用五输穴之太冲,尤在慢性泄泻急性发作时行泻法可有佳效[18]。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泄泻,治宜清肝利胆止泻,可针刺太冲以疏肝止泻;肝病日久,累及脾肾,可导致寒湿内盛浊毒壅滞肠道,气机不畅,引起泄泻,此宜肝肾同治,可太冲透刺涌泉,一针双穴,沟通阴阳,调补肝肾。太冲穴对治疗慢性腹泻都有较好的疗效,正所谓肝肠相犯,泄泻下行,针刺太冲,肝肠两治。

3 太冲之用

患者,男,57岁,主诉:原发性肝癌术后3月,腹胀、乏力3天。现病史:2019.05.28于某三甲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检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乏力,头晕心慌,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腹胀腹痛,恶心欲呕,呃逆频作,乏力,头晕心慌,无发热恶寒、咳嗽咳痰、胸闷胸痛不适,纳差,睡眠差,大便溏,小便可。舌质暗红,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尚可,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巩膜黄染,有肝掌,有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8次/min,律齐,腹部柔软,有压痛和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叩击痛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西医诊断:①原发性肝细胞癌Ⅳ期(巨块型)切除术后复发。②门脉癌栓。中医辨证:肝癌病(气滞血瘀)。西医治疗:给予护肝、护胃、止痛、止泻等对症支持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欲缓解呃逆、泄泻等并发症,针刺取穴以太冲为主穴,配合艾灸天枢、神阙、气海。在针灸后呃逆频率渐缓,当日腹泻次数明显减少,连续针灸治疗3次后呃逆停止,大便通畅,每日一行,癌性疼痛亦有缓解。

按:针灸常作为实用的辅助性疗法为癌症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存周期、提高生活质量。患者肝癌术后伴有顽固性呃逆、慢性腹泻、癌性疼痛三大主要并发症,西医主要予以护肝、护胃、止痛、止泻等对症支持治疗,三大并发症疗效不显,后予以针刺双太冲、内关、足三里,配合艾灸天枢、神阙、气海作为辅助治疗效佳。肝癌病为虚实夹杂证,本虚标实,实邪藴阻,肝本素虚,治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太冲穴畅气机、调气血,血以载气,专理血中之气,疏肝和胃以治呃逆,补阳行气以疗腹泻,活血补血以消疼痛,用以太冲,证治相合。

4 小结

太冲穴在临床上运用广泛,是气血之枢机,为疏肝理气第一要穴,可以调节肝脏和肝经的虚实,治疗肝系疾病及其并发症。《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凡治病者,只求中正平和、气血荣畅,病机所属,证治所依。太冲穴畅枢机,调气血,攻补兼备,实乃肝经第一大要穴,《针灸大成》中记载道“主心痛脉弦……溏泄,遗溺,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17]。太冲穴所主治之症状包罗三焦各部,以肝系病为基础常见在上之呃逆,中之疼痛,下之泄泻,辨证论治皆可获效。临床上太冲穴用处远不止于此,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凡肝经气血瘀阻虚弱及因此导致的并发症都可适用,无论寒热虚实,畅通经络气血、疏解全身气机终归是正治。中医治病旨在调阴阳、达平衡,正确运用太冲穴即可达到贵中尚和的作用,深入探讨太冲穴在肝系病三焦各部常见并发症中的作用机制对其在临床上正确运用及增强疗效有重要意义,更在探明太冲穴治疗其他肝系病的作用原理中有抛砖引玉之用。

猜你喜欢
肝经三焦气机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春季养肝 推推肝经
便携电子打气机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