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民生经济分析

2021-11-29 07:55熊艳梅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营销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康三农农民

熊艳梅(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引言

我国把农村、农业和农民,总结为“三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认识与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地位,没有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整体飞跃,没有农村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 “三农”取得的成就

(一)废止《农业税收条例》,减轻农民税收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以来,中国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我国制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有效解决农村发展短板。在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减少农业和农民的负担,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是2005 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自2006 年1月起废止《农业税收条例》,这项惠及全中国农民的条例比原定计划整整提前了两年,这标志着延续了2600 多年的皇粮国税被彻底废除。这意味着农民将有更多的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资金,农民肩上的负担一下轻松了不少,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一制度的实施,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党中央又出台相关文件,对于农民种地有相应的补贴惠民政策,这与2006 年之前相比,不仅不需要缴纳农业税,而且国家按照种植面积,还有相应的粮食补贴。这一政策可谓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欣喜若狂,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比大丰收还要开心的喜悦。在党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农民更加精耕细作,我国农业经济呈现稳定向上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不再只是原始单一的模式。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撑,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出适合自我发展的农业模式。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有些地区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模式,集游玩、美食、垂钓为一体的独特度假模式,这些混合经营的多元模式,促进了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也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使农民对未来生活更加期盼。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主要靠人力为主,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的生产设备改善问题,不断增加相关投入,农业的水利设施条件逐渐改善,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原来都是人工播种、施肥、收割,目前农业以大型的农用机械为主,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近几年农业科技也不断投入应用,不断培育改良新型的农作物品种,农产品的优质增量供给不断突出,所有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最终都推动实现了农民增收,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正在进一步改善,党中央推出要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农村的脏、乱、差的局面也在慢慢远去,各级村、镇等单位都在积极推进农村居住环境的治理。

■ “三农”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耕地被占用,森林遭到破坏,河流湖泊被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随处堆放,没有城市集中处理点和先进的处理设备,导致臭气熏天。由于受传统农业意识的影响,目前农村依然是小农经济为主,生产规模较小,对于公共资源的保护意识非常淡薄,社会责任感较低,另外,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链,生产效率受限,农业收入不高,使治理环境的能力受到限制,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环境治理。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迫于生活压力,大批农民工选择进城务工,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农民工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技能有限,寻找好的工作机会较为困难,往往只能从事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劳动型产业;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也不能就读较好的学校,而且,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也不免会遭到外界的轻视;其次,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现如今农村缺乏青壮劳动力,许多肥沃的农田闲置,资源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三)农村地区干群关系紧张

有些农村干部大局意识缺乏,政治观念差,缺乏对村民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比较简单粗暴,有些党政干部将国家政策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有些甚至会利用职务之便,侵犯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这样大大降低了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另外,农民的财政性收入依然较低,虽然免除了农业税,税费负担降低,但是农业生产的投入一直较高,然而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较低,农民的生活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农民收入没有较大增长,农民依然有很重的生活负担,这些都需要地区干部的理解与关怀。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目前农村的水、电、煤、通讯等基础设施依然不够完善。遇上大型节假日或者资源紧张时,会采取优先供应城市地区;遇上恶劣气候条件,农村依然会出现停水停电的情况;有些农村地区的自来水管道铺设比较简陋,如遇冬季低温天气,水管破裂,供水出现问题;现在有些偏远农村地区的通讯信号依然较差,与外界沟通不便。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提升速度较慢,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也较少,很少有村级单位设置公用图书馆。

■ 关于“三农”的未来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推出重农政策,虽然目前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农村依然保持着向好态势。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此要将各项政策措施向农村地区倾斜。

(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按照产业兴旺的标准发展绿色农业,鼓励本地村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借鉴成功案例,发展本地的特色农业,将家乡产品推出去,将外地客商吸引进来;用生态宜居的要求来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问题,习总书记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现在的农村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例如,以往的玉米秸秆农民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就地焚烧,现在有专人监督,玉米秸秆只能用大型机械碎化,埋进地里成为肥料,这样既有利于环境治理,又有效地利用了资源。

(二)乡风文明,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乡风文明的标准来建设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随着生活压力的减轻,越来越多的农民也会选择在农闲之余唱歌跳舞,丰富自己的生活;有些地区也自发组织文艺队伍,进行文艺活动的比拼与演示。农民在外地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经常在主流媒体看到,农民工因自身衣服有泥土,担心弄脏公共设施而选择席地而坐,这样的场面都会令人为之动容。现在,党中央提出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战,要在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了确保政策实施的效果,党中央派出专干队伍入驻村镇,监督脱贫工作的开展。对于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病、子女上学都有绿色通道,保证了立卡户的生活和生存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甜美果实。更为赞叹的是,部分贫困群众在脱贫政策的鼓舞下,内生出一股动力,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不断克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用自己的双手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

(三)人才振兴支持乡村振兴

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走出的大学生,在获得真才实学之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回乡支持家乡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动力来自人才振兴,有一群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人才愿意投入到农村广大地区,自然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有助于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不是只有城市的小康,也不是某一个地区的小康,而是整体的小康,没有农村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中国的小康。小康的成色如何,关键在于“三农”的工作成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农村地区的问题依然是一块硬骨头,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助力农村的发展,把农村环境建设得更美好,把农村产业发展得更兴旺,让农业成为真正的有奔头的行业。

猜你喜欢
小康三农农民
我家的小康
耕牛和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