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医事活动及其《推求师意》探微

2021-11-29 23:35程志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仁义

程志源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武义 321200

据《浦阳戴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记载:公讳思恭,字原礼,姓戴氏,号肃斋[1]30。思恭行显一,属戴氏第十八世马剑派[2]。世居兴贤(现浙江省浦江县)之马剑(1967年以后归属现浙江省诸暨市管辖)九灵山下[1]30。生于元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卒于明成祖永乐三年乙酉(1405年),享年82岁[1]32。时任资善大夫礼部尚书郑沂为其作《明奉政大夫太医院使显一府君行状》(以下简称《行状》),文林郎监察御史曹昌和翰林编修王汝玉分别作 《明奉政大夫太医院使戴显一府君墓志铭》(以下简称曹作《墓志铭》)和《太医院使浦江戴公思恭墓志铭》(以下简称王作《墓志铭》)。现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保留戴氏宗祠,设戴思恭纪念馆。

本文试图通过相关史学文献的研究,探明戴思恭之医事活动及其《推求师意》的著述特点,以求证于同道。

1 世袭望族,出身儒家

据《行状》载:戴思恭“自幼庄重,不苟言笑,孝谨温良,出于天性,读书明大义,颖悟绝人”[1]30“其先,唐平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太子检校尚书令讳昭,凡十五传,至公曾祖讳涛、祖讳暄、父讳垚,皆隐德弗耀,诗礼相传,为浦江望族”[1]30。宋濂《送戴原礼还浦阳序》(以下简称《还浦阳序》)称:“原礼生儒家,习闻诗礼之训。”[3]46可见,思恭出身宦官望族、儒学名门,是一位天资聪慧超群、端庄温良兼备的戴氏后人。

2 医事活动,丰富多彩

2.1 穷究医学,旁通诸家,得丹溪之赏识 1342年起,戴思恭随父与姻亲赵良本、赵良仁一起拜于朱丹溪门下。据《行状》记载:“时公才弱冠,从府君谒丹溪,即蒙期待甚至,医论竦动伦辈。于是公游丹溪门下二十余年。”[1]31曹作《墓志铭》曰:“公初及门……丹溪每与语辄奇之,遂告以濂洛授受之旨,微辞奥义,靡所不究。既而取诸家医书读之,了然心目间,别是非得失,若指黑白。”[1]34纵览《推求师意》,其论述涉及《内经》及张仲景、巢元方、孙思邈、钱仲阳、初虞世、陈文中、陈无择、张子和、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等众多医家之学术观点,足可见其对医学孜孜以求的精神。

习医之余,思恭感叹“医学以济夭阏,特格物一端耳。能穷理尽性,以致于命,于医乎何有”[1]34,故在“暇日于星象、堪舆、风鉴之学,靡不旁推曲究”[1]36,由此涉猎天文、风水、面相等边缘学科知识。此等学习,既可加深对中医运气学说及丹溪等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理解,也可增强四诊合参的能力,从而为其临证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思恭“颖悟倍常”[3]46,并受儒学家风熏陶,加之对医学和相关学科穷究不舍的精神,使丹溪赏识之下倾囊相授,并成为丹溪的得意门生和传人。

2.2 游学民间,传医论道,广丹溪之学术 1358年丹溪逝世,次年起戴思恭“游吴越间,乐其道者如王立方之徒,云会麋列,莫不俯首师事”[1]31。1366年起“以其学行于浙河之西,从之者日益多”[3]6,将其所学得的丹溪学术思想及历代医家的医学理论广为传播,深受浙东、浙西习医者仰慕和追从。

王作《墓志铭》称:“公以所得于丹溪者触而通之,类而比之,研精殚思,明体适用……公今已矣!后人能知丹溪之学者,皆公有以倡启也。”[1]37可见,戴思恭对丹溪学术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诚如宋濂于1369年所作《题朱彦修遗墨后》言:“(丹溪)先生之道粘被滋广,而三尺之童亦知先生之贤,此非原礼之所致邪? ”[3]6

2.3 悬壶济世,名振朝野,受众人所景仰 丹溪仙逝后,戴思恭开始悬壶济世,医术与日俱进,且疗效卓著。据宋濂《还浦阳序》记载:“原礼自是识日广、学日笃,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验。”[3]46-47并列举从叔“阴盛格阳”案、诸暨方氏之妇“汗多亡阳”厥逆案、松江朱仲文“阳盛格阴”案、姑苏朱子明之妇“痰闭火郁”案、乐原忠妻亦苏人“心包积血”眩晕案、留守卫吏陆仲容之内子“气虚发热”案等疑难病诊治案例以资佐证。

1374年,“有知公者荐于朝”[1]31。戴思恭被招贤入京后,曾先后为燕王朱棣(1386年)、晋王府亲王朱棡(1386年)、懿文太子朱标(1392年)诊疗[1]34;1392年冬“寻授太医院御医”[1]34;1398年夏,明太祖朱元璋卒,太孙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擢思恭为太医院院使”[4]164;同年,燕王因旧疾屡发,致书思恭为其用心调治[4]164;1399年,思恭“及任院使,订正古今方三百余”[1]33作为太医院用方。1404年,“三月致仕,驰驿而还”[1]31。

由于戴氏医术高明,救厄无数,所到之处无论朝野,备受众人景仰谢恩。《行状》记载:“舟行苏杭间,遇泊则馈赠者塞途,公则乘晨、夜分挟舟以遁乃已……归休之日,在朝文武联镳喧轰;与夫乡旧之怀惠者负担携榼、水赴云会,争先阻道于都门之外。”[1]32-33接受过治疗的百姓夹道谢恩,同朝的文武百官喧闹挽留,受惠之同乡故旧纷纷设宴饯行,其感人场景犹在眼前。

2.4 恩泽当代,德被后人,传万世之美名 培养后人,举贤荐能。1386年思恭“选拔良子袁宝、王彬从学焉”[1]31,1403年两弟子双双升为太医院判[4]167;1398年,又荐蒋用文入太医院为御医[4]165。

同行相携,互学共勉。戴思恭与其表弟楼英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探究医经奥旨,互学互勉。据楼英《仙岩漫录》记载:1344年,原礼奉父命赴萧山楼塔探视姑母疾病,“三阅月而三往返焉”,楼英“心甚德之”,原礼赞许其“敏而好学,后必有成”[4]151;1357年冬,原礼自嘉禾归,访楼英于萧山仙岩,互探《内经》奥义[4]153;1380年,楼英历时十九载撰写的《医学纲目》成稿,原礼集唐诗为联“闭户著书多岁月(王维),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以示褒扬[4]159。

呵护同僚,解诸医厄。曹作《墓志铭》载:“丙子,晋府亲王讣闻。高皇帝冯怒(盛怒),王国臣僚悉逮赴京。时公侍左右,从容进曰:‘昔者臣尝受知于王,尝虑其膏肓之毒复作也,今果然。’高皇帝释然改容,诸臣咸得不坐。”[1]34关键时刻,思恭指出晋亲王病情之严重性,婉言解救了诸多同仁堪忧之性命。

凡遇疾厄,有求必应。《行状》评价曰:“公与人交,久而弥笃。年愈高而德愈劭,身益荣而心益卑。有求必应,无问贵贱遐迩,未尝以风雨少阻。或有不裕而修报者,必骏却之。”[1]32戴思恭行医60余年,秉承孙思邈“大医精诚”医训,年龄越大而品行越高尚,身份越贵而性情越谦卑。凡遇疾厄,不论贵贱,风雨无阻,一心赴救。其美名为世代所传颂。

2.5 尊师重道,训示后代,垂仁义之典范 1404年10月,戴思恭不慎坠楼受伤,次年四月仍奉召入京面圣,并于十月再次请辞获准回乡。临终前,思恭践行了他最后的仁义之举。

表感恩尊长之情义。《行状》记载:“十月十八日归于家,乃以皇上宠眷赐归之意告诸乡里,以内帑市牲醴祭于家庙,召宗党长幼以享。”[1]32并向众人表白道:“吾祖宗积德累世,而始振于吾,今老且死,无以报皇上恩德,我子孙一饭一食之间毋忘倾心于廷阙也。我久不上丹溪墓所,将治牲醴以修拜扫。并至邑中乡旧,一遍访焉,以终老耳。”[1]32行将终老前,戴思恭尚且心怀感恩,不忘祭拜祖宗恩师、访谢乡亲旧友,足见其仁义谦恭之品格。

传积善守法之家训。1405年十一月十三,思恭忽患左颔游风,断言:“我舌燥流涎,殆死证也。”[1]32同月二十一,召家之大小悉来前,语以死生之理,并嘱咐说:“我诸孙若能积善守法,勿为妄悖,不负天子宠任之意,死为无憾矣,否则非吾子孙也!”[1]32临终前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充分体现了戴氏良好的家风;“言讫,乃端坐拱手,瞑目良久而逝”[1]32,泰然自若的神情,则展现出视死如归的生死观。

垂仁义端庄之典范。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高逊作《仁义赞》称:“太医院使金华戴公,以硕学奇术早事孝陵,特受知遇,尝愿谓曰:‘汝读书有仁义,在医流中非他臣比也。’公拜稽首不敢当,朝之公卿大夫咸闻知之。辽王殿下素善笔札,乃大书‘仁义’二字以贻。公于是装潢成轴,昕夕瞻仰。”[3]33中书舍人朱逢吉作《肃斋跋》曰:“金华戴先生原礼,为太医院使三年,韩王殿下嘉其硕德广学、寿考康宁,为当代医国第一士,因所居室颜曰‘肃斋’,为手书其颜二大字以赐之。”[3]42圣上公开赞扬戴思恭善“读书”、怀“仁义”,为医界楷模,辽王因此手书“仁义”大字相赠。韩王则称赞他“硕德广学,寿考康宁,为当代医国第一士”,而为其居室手书“肃斋”二字相送。俩亲王之举,旨在表彰思恭仁义端庄之德性,并使之垂范后世。

3 《推求师意》,暗藏玄机

根据《宗谱》及医史文献研究,笔者发现《推求师意》之书名、著述特点和流传形式等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疑点。

3.1 该书书名,本已有之,而非汪机所题 关于《推求师意》书名的由来,在该书嘉靖甲午(1534年)七月五日新安汪机所作序言中有 “因题之曰 《推求师意》”[5]14之说,因此后世多谓该书名系由汪机所题。然考永乐乙酉年(1405年)郑沂《行状》,其中写道:“公著有《推求师意》《本草摘抄》传于世,尝编《丹溪医论》已镌梓。”[1]33又载:“沂忝亲旧,尝讲学于公者久矣,故知公为悉。”[1]33由此可见,郑沂与思恭关系非同一般,其记载内容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所以,《推求师意》之书名应该原本就有,而非汪机所补题。至于在戴思恭谢世129年后的明嘉靖甲午年(1534年)新安医家汪机从歙县名家手中抄录本书,并题名《推求师意》,实属巧合。

3.2 部分内容,系《金匮钩玄》之推求发挥 《金匮钩玄》由丹溪所撰,后经戴思恭校补。互参《推求师意》与《金匮钩玄》相关病证的论述内容,不难发现部分内容存在密切的依附关系。如:《推求师意·温病》所论“方中有治法者三:以人中黄疗时行热毒为主;苍术、香附散结郁为臣;芩、连降火,人参补虚,桔梗、防风利气行经为佐;……大黄苦寒而能荡涤燥热,滑石性滑味淡”[5]41,是对《金匮钩玄·温病》所载“大黄,黄芩,黄连,人参,桔梗,防风,苍术,滑石,香附,人中黄”[6]432方义的解析;又如《推求师意·手心热》中“原其方旨”[5]42“故用此方”[5]43所说的“方”,便是《金匮钩玄·手心热》条中所附方剂“栀子,香附,苍术,白术,川芎,半夏”[6]450;再如《推求师意·湿》篇详述了天、地、饮食之湿致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文后未见用药,却在文末设问“岂苍术一味尽可用哉”[5]88,这与通篇语意不相连贯,然参看《金匮钩玄·湿》条“《本草》苍术治湿,上下俱可”[6]431便可顿释疑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由此,可以推断《推求师意》的部分内容是戴思恭对师说《金匮钩玄》的推求理解和补充发挥,并可解释《推求师意》文意隐晦难解的缘由,同时提示读者《推求师意》与《金匮钩玄》应互参阅读。

3.3 著作流传,或有多种形式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录,《推求师意》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陈桷刻本。汪机在《推求师意》序中记叙,嘉靖甲午年其“于歙之名家获睹是编……遂录以归”[5]12,然后由陈桷与项恬“二人共梓之”[5]13。又浦江县中医院编《戴原礼医论》称:“现从明嘉靖间晁瑮撰《晁氏宝文堂书目》卷中《类书类》可考的明代板刻情况中,得知有永乐刻、宣德间刻、景泰五年刻、成化刻、弘治刻等刻本。”[4]32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可以推断,该书明嘉靖陈桷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此前曾有5种刻本,汪机所见“是编”系手写本抑或前述5种刻本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戴思恭出生儒门旺族,天资聪颖超群;学宗丹溪,穷究医理,尽得其传;术验俱丰,传道解厄,名振朝野;德医双馨,仁义端庄,堪为典范。笔者认为,《推求师意》本有其名,而非汪机所题;其著述内容系师说《金匮钩玄》之补充发挥,读者须两书互参学习;其流传形式或有多种可能性。因此,关于《推求师意》的流传形式和版本、具体著述特点、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及其渊源等,有待进一步考证。

猜你喜欢
仁义
久假不归
心如大海,万事化小
《白鹿原》中儒家思想在人物形象中的体现
仁义不过是“客栈”?
孔孟“仁义”思想浅探
浅探石玉昆“仁”“义”的侠义观
电视剧《传奇大掌柜》中的“仁义”思想
基于儒家伦理的传统慈善观念阐述
意外
解读王安忆《小鲍庄》中的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