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别通”理论研究及针灸临床进展

2021-11-29 23:43庄俊文
智慧健康 2021年32期
关键词:关穴膀胱经三焦

庄俊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1)

0 引言

传统的针灸治疗理论依赖于经络系统,在经络辨证体系中最经常涉及的关系是表里经关系,如肺络于大肠,大肠络于肺,两条互相表里的经络,通过络脉相互连接,互相补充,由此衍生出原络配穴的配穴方法。“脏腑别通”则是有别于表里经关系的一种脏腑经络关系,这种关系丰富了经络理论,也拓宽了针灸取穴的思路。

1 脏腑别通理论的起源

“脏腑别通”一词始载于李梴的《医学入门》,该书提到《五脏穿凿论》中描述了“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的脏腑关系。董景昌的嫡传弟子杨维杰引用了《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的观点,按三阴三阳同气相求,又假设手足相配,便将脏腑别通理论运用于经络理论当中,这一理论不仅被用来探源董氏奇穴的原理,也可以解释一些以往常用的配穴原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了脏腑别通的原理以及相关的临床治疗经验。

2 脏腑别通的理论源流

脏腑别通理论描述了脏腑之间特殊的互通关系,包括足少阳胆通手少阴心,手阳明大肠通足厥阴肝,手太阳小肠通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通手太阴肺,手少阳三焦通足少阴肾,足阳明胃通手厥阴心包。此因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太阴为阖,少阳少阴为枢,三阴三阳同气相求。同时,各组脏腑在生理、病理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

2.1 心与胆相通

古代医籍文献记载,心与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灵枢·经别》中指出胆之经别,“散之上肝,贯心”与心相通;心经与胆经的循行共同经过咽喉、颧骨、腋下;《四圣心源》记载“心为丁火”“胆为甲木”,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甲木生心火,胆生心也。心与胆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共主神志、调气机、益精血,若一方出现问题,常影响另一方,表现为神志相关的心虚胆怯、胆郁痰扰等证型;胆木抑郁不舒,气郁化火,上炎至心,可见心肝火旺之癫狂;临床上见心悸怔忡,温胆为主,胆病癫证,补心为宜。心胆涉及诸多复杂的人体生理功能。

2.2 肝与大肠相通

《素问》中认为,大肠为传道之官,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其生理功能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恶抑郁,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可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大肠传导不利,不能降泄浊气,又反过来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从经络上解释,《灵枢·经脉第十》中提到,手阳明大肠之别合于宗脉,足少阳经又交会于此,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同气相求,故与大肠经相沟通[2]。

2.3 脾与小肠相通

脾主运化,小肠秘别清浊。现代医家认为,两者在功能上不能区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小肠在食物的消化吸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陆渊雷在《伤寒今释》提到:“脾者,古指小肠吸收”;《素问·六节藏相论》描述了五脏藏而不泄,六腑传化而不藏的特点[3]。脾与小肠在生理上相关,食物经小肠“秘别清浊”后,精气上输于脾。两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湿热内蕴,小肠清浊不分,阻遏气机,可见腹胀腹泻;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使小肠行津功能失常,可导致“脾约证”[4],治疗上常常兼顾脾和小肠。

2.4 肺与膀胱相通

肺与膀胱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同。肺主气、主行水,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二者协同调节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医学入门·脏腑》提到,肺气宣降失常,则水液代谢异常,影响排尿功能,膀胱功能失职,津液输布障碍,水气上逆,亦可影响肺的肃降功能。从经络角度看,肺经与膀胱经属表,肺合皮毛,肺气宣发将卫气外输体表肌肤;膀胱经主表,《伤寒论浅注补正》说到:“膀胱中所化之气……达于皮毛者,为卫外之气。”肺与膀胱生理功能的正常是卫气剽悍的必要条件,卫气既可温养肌表,又可司开阖,防御外邪,外感风寒常通过膀胱经刮痧的方式开腠理,疏风祛邪。

2.5 肾与三焦相通

肾与三焦相通于耳。手少阳三焦经又称耳脉,如《灵枢·脉经》曰:“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肾开窍于耳,故年老者,肾气渐衰,易见耳鸣耳聋。肾和三焦的协同作用同样体现在机体的水液调节中。赵献可认为,小便涉及到三焦、肾等多个脏腑,首先提出了“三焦气化学说”。《难经正义》也提到命门为三焦之根,其相火布于三焦之中。三焦病者,水液运行不畅,亦会通过影响肾主水的功能,进而影响听力。

2.6 胃与心包相通

胃与心包相通的说法,《医学入门》当中并未提到,此为杨维杰医师对六脏六腑互通关系的创新和补充。五行关系中,心包属火,胃属土,此为五行相生配伍。手厥阴经别,从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腹,与胃交通。内关穴用于心系疾病,也常用于胃痛、呕吐、嗳气等胃系疾病《八脉交会八穴歌》云:“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较为精炼地描述了两经两穴共同汇聚心、胸、胃,相互沟通的关系。胃经循行穿过膝盖髌骨,阴维脉循行于膝内侧,两者又相互交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关穴为阴维脉交会穴,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疾病。

3 脏腑别通的临床运用

脏腑别通在针灸临床中运用广泛,对内科疾病、骨关节疾病均取效甚捷。选穴上一般取它经经穴以治疗本经疾病,如病在心经,取胆经经穴治疗;也可同时在两条经络上取穴,加强治疗效果,如病在肝经,同时取肝经、大肠经经穴进行治疗,往往比单条经络取效明显。

3.1 心胆同治

临床上心胆互通理论的运用十分广泛。符文彬[5]取内关、阳陵泉,心俞、胆俞的配伍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VAS评分下降率总体大于口服消炎药物组,治愈率高,印证了《素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十一脏,皆属于胆”的说法。李孔正[6]等人运用脏腑别通理论,同时取心经和胆经的穴位治疗少阳头痛,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远低于单纯使用胆经局部取穴的对照组,总有效率87.9%。心胆共主神志,病理上表现为失眠、精神疾病等,治疗时常兼顾心胆。符文彬[7]治疗心胆失调导致的失眠时,常选取心俞、胆俞施以灸法、埋针。高甲[8]从心胆论治,取内关、阳陵泉、胆俞等穴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症,观察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

3.2 肝与大肠同治

肝与大肠的互通理论常用于指导治疗头晕、高血压病。李东朝[9]等以曲池、太冲为主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治疗10天的总有效率与口服尼莫地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止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平均反弹时间远大于对照组;王为[10]以曲池、合谷、太冲为配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合谷、太冲两穴被合称为“四关穴”,该说法起于《针灸大成》,两穴相配伍,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协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坑忠训[11]取四关穴配合风池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6例,痊愈9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二者皆为脏腑原气汇聚之地,两穴合用治疗头晕,与脏腑别通理论不谋而合。此外,面部有阳明经汇聚,故也有人用四关穴治疗面部疾患,如魏国[12]温针灸四关穴配合面部俞穴治疗面瘫65例,其中52例恢复如常,13例显效;陈杰[13]以四关穴为主治疗面肌痉挛30例,40%的患者1年内未见复发,总有效率96.7%。

3.3 脾与小肠同治

腕骨在小肠经,能清脾湿热,为治黄疸的要穴,《玉龙歌》中所言:“黄疸亦寻腕骨”。《百症赋》云:“治黄疸,谐后溪劳宫而看”,可见古人对于小肠经俞穴清湿热的疗效有一定的认识。小肠经又名“肩脉”,循行于肩部,绕行肩胛,主治肩部疾病。常新斗[14]选取82例肩周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肩部常规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阴陵泉配合拔罐推拿治疗,观察组97.56%有效率大于对照组的80.49%。龙海波[15]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刺阴陵泉治疗肩周炎,对疼痛的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单纯的手法治疗。阴陵泉为脾经合穴,是经气从体表深入脏腑的部位,故阴陵泉治疗肩周炎,也是脾与小肠之间脏腑别通关系的体现。

3.4 肺与膀胱同治

《针灸资生经》记载用膀胱经背俞穴治疗哮喘,有学者研究统计[16],膀胱经的俞穴多为三伏灸治疗哮喘的常用要穴;膀胱经的调节也用于住院患者的护理,如蒋争艳[17]等人通过膀胱经按摩辅助振动排痰仪,有效地促进患者排痰,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提示氧分压高于单纯采用排痰仪的ICU常规护理,二氧化碳分压值也低于常规护理。肺经的穴位也能治疗膀胱病症,如欧锋[18]针刺列缺穴尿潴留30例,得气后留针10分钟,反复操作3次起针,30例患者均在起针后即有尿意。膀胱经循行经过腰部,依据肺与膀胱相通理论,肺经经穴能治疗膀胱经经筋病,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记载尺泽穴治疗腰痛,曾旭[19]运用尺泽穴苍龟探穴法治疗腰痛,通过临床实践证实了这一说法。

3.5 肾与三焦同治

肾经与三焦经的组合多用于治疗耳鸣耳聋[20],因耳鸣多与肾虚相关,故配穴多为太溪、关元等益肾固本要穴。此外,因腰为之府,故董氏奇穴中运用了脏腑别通理论,取三焦经治疗腰痛,如梁海松[21]等人运用中白、下白、二角明治疗3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口服塞来西布组。中白、下白二穴所在位置位于手少阳经循行处,二角明则以董公认为此处有“肾神经”通过,对应人体督脉,故治腰痛。张晓勇[22]等以灵骨、大白、下白、中白等奇穴为观察组,以腰部常规取穴为对照组,分别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间治疗1周、2周、3周后的JOA评分,治疗组的病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该选穴思路除了以三焦奇穴通肾气,同时也涉及到肺与膀胱相通关系,采用肺经奇穴疏通腰部膀胱经经气,以达到治疗腰痛的目的。

3.6 胃与心包同治

内关穴虽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但治疗膝痛效果甚佳,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循经膝盖部位,而内关穴通过阴维脉与胃经沟通,二者在膝盖部位存在气血相互灌注的联系。邓柏颖[23]针刺内关穴治疗膝关节疼痛24例,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侧病变取双侧,其中治愈12例,好转7例,显效5例,此法又与《灵枢》所说的“巨刺法”相通;柳洪胜[24]用内关穴动气针法治疗5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50例患者在治疗2周后的WOMAC得分、VAS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两个临床试验在治疗上均用到了手厥阴心包经与足阳明胃经的互通关系。

4 脏腑别通理论的研究意义

脏腑别通理论的发展,对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它拓宽了穴位的治疗范围,尤其在肌肉、骨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发展出许多区别于局部常规取穴的取穴方式,为临床取穴配穴提供了新思路。脏腑别通理论完善了传统针灸的理论体系,总结了临床针灸治疗规律,但该理论不可机械地套用于临床。脏腑别通本是脏腑经络理论,至于应取经络上哪些穴位,则应由临床实际效果来验证。并且,诊断是治疗的基础,治疗思路不应脱离八纲辨证和经络辨证的框架,根据病种模式化选穴将极大地限制脏腑别通理论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关穴膀胱经三焦
养心护心,常按内关穴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晕车时用力点内关穴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辅助治疗心血管病有个第一要穴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膀胱经拔罐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