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建设的多维价值探略

2021-11-30 00:39媛,傅
关键词:礼仪规范道德

汤 媛,傅 琼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任何一个能够孕育文明且不断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民族必然有其自身的行为规范与处世模式,于中华民族而言,它即为“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的历史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总规范,融习俗、道德、政治经济制度、婚姻制度、思想准则为一体”[1]。当然,礼仪并非单纯沿袭,相反,它随社会变迁而大有损益,彰显出“时为大”的特色。今天的“礼”的精神内核融合了敬、仁、义、和等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文化需要,在治理方式、礼让规范、文化模式、价值准则、人伦秩序和交往理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造。

在中西文化激荡的岁月里,人们对礼仪的价值判断时有悖论、褒贬不一。但在岁月洗礼之下,学者们发现,作为中华原生文化理路的礼仪文化,仍是人们安身立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挖掘礼仪文化的潜力,对于破解当下中国人面临的精神与道德压力,寻觅可以安放个体生命意义的精神归所,推进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甚为有益。

一、治理维度:助力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但为应对生存困境,彼此之间必须达成共识。而以制度化方式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曾被称为“礼制”,当下称为社会治理。在近代中国贫弱受欺而师从西方现代制度的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源自西方治理理论的成分居多,外力型强制色彩比较重。

事实上,社会治理必须是一种融法律治理、道德治理和文化治理于一体的管理模式,治理主体应包含政府、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广大的社会成员等,其目标是预防并处置各类冲突和矛盾,协调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发挥群体的协作意识,从而保障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社会治理的逻辑径路,单靠外力强制绝不可能发挥其有效功能,而是必须借助“源于行为者之间彼此认同并相互发生影响的文化作用”[2]。

创新原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内外力协同发展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一项重大任务,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历经几千年社会演绎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宝贵文化资源。因为礼仪文化所蕴含的力量在于对个体内在道德的教化与指引以及外在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它突破了法律治理和政府治理对公民和社会的强制管理,消除了对社会成员的强制惩治和约束。

礼仪文化以其功能、内涵实现对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思想观念到行为习惯的内在途径。这种治理的方式即是通过加强对公民的礼仪文化教育,遵循从思想观念到行为习惯的内在逻辑,提升公民对礼仪文化的认同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去除不合礼仪的行为,养成知礼、守礼、循礼的习惯。社会治理不是单方面、某部门的责任,它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共同施力,治理结果的好坏取决于公民德行的优劣。因而,要实现涵养公民德行,提升公民素质的目的,必须加快礼仪文化建设,把礼仪文化的敬让、平等、文明、和谐的思想融入教育当中,培养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公民,使其具备礼仪文化所要求的品质。二是从规范准则到秩序调控的外在途径。社会文明的实现,是基于公民对礼仪文化的认同和内心产生的遵循并践行规矩准则的意愿,这不仅是内在道德良知的驱动,也是外在规范秩序的要求。“社会力量总是在文化中获得表现的,社会过程被包含在文化生活本身的结构之中。”[3]礼仪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则通过规范准则来实现对公民行为的规范,强化社会成员的礼仪意识,发扬礼仪文化倡导的道德品质,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规范准则的强制性虽弱于法律,但对公民起到的约束作用甚为明显,公民在大家公认的规范和准则面前,迫于集体压力而纠正自身的行为,以期融入社会组织、社会集体当中,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心理和不悦情绪。

长期来看,只有通过内外结合的治理方式,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才能提高公民的道德理性和改变公民的行为举止,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整体发展。

二、公序维度:重构礼让规范的模式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行为活动,礼仪文化不仅有助于基于情理的交往、理性的新生,更为人际交往中礼让规范的建构提供了文化指导。中国社会说到底是注重人情的社会,是基于各种人际关系而形成的群体性生活模式。人情是群体之间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关系需要依靠礼仪来维持。而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逐渐忘却了礼仪文化,因而礼让规范的重构成为当务之急。

“礼仪始于原始人类时代,它是风俗、人情、祭祀等的综合产物。”[4]礼仪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风俗习惯和地域人情变化中逐步系统化的规范。因而礼让规范的建构要树立贵人和和谐的意识。其一,尊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袭的传统道德精神,这种礼仪精神散发的魅力在现代社会并不明显,所以礼让规范的建构首先要树立贵人的意识。钱穆说:“礼必兼双方,又必外敬而内和。知敬能和,斯必有让。故让者礼之质。”[5]双方主体的尊敬和礼让是实现表达和沟通的内在因素。《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6]1618《礼记·表记》:“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贱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6]1638贵人即以他人为贵,尊敬礼让他人,把他人放在较高的位置,而自己以相对较低的姿态以示尊重,以贵人的态度与人相处,有利于形成互相礼让的良好风气。礼仪文化所体现的贵人礼让思想不止于文化层面,更是个体灵魂深处的道德展现。其二,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是礼让规范的基本原则。礼让是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的道德品质,在不破坏和谐相处原则的基础上,以恰当的形式表达恭敬与尊重。《礼记·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6]1613以礼仪来处理人际关系,应用和谐的处世理念,不仅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实现,更有助于群体之间形成和睦融洽的氛围,从而推动社会礼让环境的形成。“六尺巷”的故事展示了主人公张英以邻里关系为大、以和谐大局为重,彼此间互相礼让的故事。这一成功典范展现的是与人相处秉持的礼让态度,正是邻里间的礼让才形成了淳朴的民风,才建立了和谐的乡村社会。

礼仪文化是根固于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传统,其蕴含的文明礼仪和道德精神对人际交往、言行规范有着莫大的影响,礼让规范的建构即是从传统文化中探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有益因子,从而促进社会成员间友好相处、彼此礼让。

三、文化维度:促进中国文化模式的调适

“礼”在中国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但当它从“礼制”的高位退位到日常生活规制之时,它的制度硬壳慢慢退却,软实力的文化功能渐渐加强。众所周知,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在现实层面,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文化是积淀而成并维系其不断延续、传承发展的内在基因。”[7]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共点,最终通过文化整合的方式固化为一种文化模式,其根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国文化模式则是一种多方借鉴、去糟粕而取精华的“拼盘”形式,从传统文化模式发展到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礼仪文化一直在整体的文化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贯一的模式。每一种文化中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意图。”[8]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作用和社会文明的推动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就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加大礼仪文化建设,是对其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与扩展,更是对现有文化模式的一种调适,以期使这种文化模式更具时代气息并得以发展。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一种符合大众文化需求,贴合实际生活需要的文化模式,能够对公民起到全面的教育和指导作用。礼仪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在于它倡导以礼构建社会的文明秩序,培养具有先进思想和正确价值观的个人,用无形的内在道德来调控有形的外在行为。“在世界历史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和制度的生命力可与中国的‘礼’相提并论。”[9]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失范、精神困顿、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体对现有文化的不适应,而礼仪文化以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在文化领域发挥强大的调适作用。

礼仪文化主张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品格为社会问题提供了解决之策,《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1638用政法、刑罚来治理百姓,他们仅限于为了免于责罚而守法,但不知廉耻;相反,用道德、礼义引导百姓,使他们不仅懂得礼义廉耻,而且从内心愿意顺从。此语反映了对法治行政手段的指责与批评,法律只是通过其强制的手段而制止或限制人的外在行为,对于其内在的道德、善意并无教育作用。礼仪文化将内心的恭敬与外在的形式紧密相连,从而实现一种非法律形式、依靠礼仪维系的和谐秩序。“维护文明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依靠从我们心中精神生活的源头喷涌而出的力量。”[10]这种力量来源于内在的道德,而道德是需要文化来引导和教育的,脱离了礼仪文化赋予人的内在涵养,维护文明的重任则很难实现。礼仪文化传承和延续的意义在于发扬其优秀的内容,使其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与赞同,从而提高内在的道德自觉意识,实现行为与精神的高度社会文明。

文化模式的选择、生成和适用,在于其是否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否贴合大众文化的需求。礼仪文化所构建的文明秩序是一种兼具理性和柔性的模式,它消除了其他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通过对个体内在致思、外在行为的教化和指导,实现个体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使文化的发展更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四、价值维度:助益社会价值准则的衡定

礼仪文化不仅对当前中国文化模式具有调适作用,更为社会价值准则的确定提供了遵循。“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价值’指的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评估和量度,表现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11]公民对社会事物的认知有其评判的价值标准,只有公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今社会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等问题频繁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贴合时代发展、符合道德礼仪的价值准则,没有形成一套能引起大家情感共鸣的价值体系。价值维度应从礼仪文化中寻找突破点,对社会价值准则进行重新衡定,引导公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类的基本道德。”[12]核心价值观分别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要求,而社会是由人推动其前进的,故而首先要对人的价值准则和道德理念做出衡定。

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的理念和思想对个人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礼仪文化主张待人以仁。在“仁义礼智信”中“仁”居于五常之首,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正是需要具备这五个条件。《论语》中记载了两次樊迟问仁的情景,《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6]2504《论语·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6]2507即强调“仁”是在人相处过程中对他人的一种情感表达和责任担当,“爱人”不是局限于对喜欢的人的关爱和照顾,更是一种宽大胸怀的博爱,在他人需要时候的点滴关怀。只有每个人将“仁”的情怀敞开来,彼此之间互亲互爱、和睦相处,社会才会是一个充满温情与爱的地方。二是礼仪文化强调为人正义。“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义’指的是天下合宜之理、天下公正的道义。”[13]“义”作为一种道德素质,是比“仁”更为强烈的责任担当。它处于五常中第二位,国之四维的第二位,可见其重要程度。《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6]2518《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上。”[6]2526即展现了君子的风姿,以义为上、为根本,追求自身的义,从而赢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网中,以正义作为价值准则、作为生存根基,恰当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礼仪文化倡导交往诚信。诚信是自古以来正人君子的必备品质之一,缺失了诚信这一基本道德品质,人恐怕很难在社会立足,更不用谈长久地生存下去。《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6]2459即表明诚信作为从属于道德范畴的内容,是与人交往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之一。社会生活中与人诚信交往,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才能降低,社会风气才能有所净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长期的积累,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其所承受的苦痛也可能是难以言喻的,这时候更要发挥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导向作用,才能避免消耗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早日实现目标”[14]。

礼仪文化内涵的仁爱、正义和诚信对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重树社会价值准则来纠正不良的思想观念,发挥礼仪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导向作用,从而形成社会成员公认的价值准则。

五、人伦维度:推动中国人伦秩序的革新

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人伦秩序亦因其内部个体实力变动差异而衍生出不同特征,革新遂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人伦秩序循礼而生,“使得‘礼’成为整个规范性社会秩序之黏合剂的原因在于:‘礼’的主要内容涉及人们的行为,在一个结构化的社会之内,人们依据角色、身份、等级以及地位而相互联系在一起”[15]。礼仪文化是规范社会秩序的黏合剂,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使得我们必须从礼仪文化的角度出发,来重新审视各类人际关系,建立符合道义的人伦秩序。

在传统社会中具有范型意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重人伦关系,涵盖了古代社会交往主体间的各种关系,但不管是父子、夫妇、兄弟的家庭伦理关系,还是君臣、朋友的社会伦理关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规范来调节。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作为智力支持,需要灌入新鲜的思想,不可否认封建思想有其弊端,但加以选择性地发展和创新则可以促进人伦秩序的革新。“五伦是由中国社会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独特结构,它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特征。”[16]但现代社会中君臣关系的消失使得我们要从时代特点出发对人伦秩序进行重新调整,人无时无刻不处在人际关系当中,父与子、夫与妻、长与幼等都应当以恰当的姿态面对,不违背道德礼义,建立正确的人伦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天有其秩序,民有其洪范。”[17]社会要建立起保持正常运行的秩序,公民在社会中生存应当有其规范和制度,每个人的身份、角色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将无规则可循,久而久之将会造成社会的混乱。《礼记》对仁义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几乎涵盖了家庭、社会中的所有身份,不同的身份有其相对应的责任担当。因而,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从礼仪文化中找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并结合时代的要求,建立符合现代人思维逻辑的人伦秩序。

概括来说,在家庭中有父子、夫妻、兄弟这三种人伦关系,应对这种亲密度较高、血缘程度较近的关系,更多的是感情多于形式,注重对对方情感的表达,对其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并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从而巩固情感基础、维系亲情关系。在社会中有长幼、朋友、上下级这三种关系,应对这样复杂的具有社会性的关系,更多地注重礼仪形式,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与敬意,且保持自身的谦卑感,不能逾越礼仪规范,出现失礼的行为。“礼是道德的标准、教化的手段、是非的准则,是政治关系和人伦关系的分位体系,具有法规的功能,也有亲和的作用。”[18]因此,中国人伦秩序的革新要符合礼仪文化的理论基础,发挥礼仪文化的多重功效。

六、人际维度:催动交往理性的新生

如果人伦关系是中国熟人社会特有的一种结构,那么交往理性则是陌生人社会在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抵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19]而对理性的理解,梁漱溟先生这样认为,“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20]。而交往理性“就是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确立起来的主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及生活语境中的主体间性。”[21]由于在交往过程中涉及双方很多共同利益的事件,如何在交往过程中保持理性,即人情上的理是关键性问题。“人(尤其是现代人)必定要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公共生活状态当中,人无法成为公共生活之外的孤立的人。”[22]而现代社会中婚恋被骗、网络借贷等问题的频发也暴露了社会成员在交往中缺乏理性,因而有必要从礼仪文化中寻找解救良方,促进具有中国气质交往理性的新生。

其一,保持平等的交往心态。“平等”一词《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语平舒也;等,齐简也。礼仪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强调平等意识,即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位居何种位置,在与人交往中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以理智的态度、理性的情感对待与他人的关系,不可产生盲目崇拜、过分信赖的心理。平等是交往的基础,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交往主体在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保持平等的心态,才能实现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更有利于促使事件的成功,进而彰显自身的礼仪风度。

其二,确保真实性。语言和行动是交往过程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观念、想法、情感等都通过这些方式传达。因而,确保真实性是形成交往理性的关键。真实是一个有礼之人的内在品格之一,它是相对虚假而言,虚情假意在交往中被大家所鄙夷,只有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想法,向他人展现真诚的一面,才能促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才能达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否则会引发各类问题,严重者会危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如婚恋被骗、网络借贷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受害者或是出于情感的需要,或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又或者是经济的纠纷,对对方信息、身份的真实性都无从确定,在非理性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决定,最终导致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

其三,真诚的态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处于一个“熟人社会”,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其所处的环境也是熟识的人之间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生活群落。而现实社会则不然,它是由各类各样的陌生人形成的一个公开的、广泛的区域,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都有悬殊,因而在交往中展现自己真诚的态度显得十分重要。礼仪文化主张仁爱,其仁爱就是善的一种表达,向善的力量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超越种族、地域、物种的伟大力量,而这其中真诚的态度是其主宰。在与人交往中,坚持毋自欺、不欺人的基本原则才能使其行为和语言符合理性的标准,才能获得道德上真诚相待,达到交往理性新生的目的。交往是人生的必修课程,关系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存在,只有遵循礼仪文化倡导的交往理性——平等、真实、真诚,社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社会秩序才能得到保障。

七、结 语

礼仪文化发展至今已逐步成为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其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重构礼让规范、调适文化模式、衡定社会价值准则、革新人伦秩序和推动交往理性新生等方面的现代价值,无疑推动了当前礼仪文化建设,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礼仪规范道德
规范体检,老而弥坚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筷子礼仪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