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提升党思想引领力的实践逻辑

2021-11-30 07:24陈松友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国家

陈松友 唐 博

注重以思想理论的力量治国理政是中国共产党一向的执政方式,也是我国独特的治理优势。如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未来一定阶段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明确党的思想领导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耦合,以创新治理理论和强化理论认同永葆中国共产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2版。更好地为现代化治理格局提供精神引领和政治保障,是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立足新方位,结合社会主义治理规律和我国治理实际提出的重要方略,对坚持和完善党的思想引领力,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逻辑起点:党的思想引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耦合

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借助国家工具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党的思想引领与国家治理具有高度契合性。塑造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格局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来指引前进方向、组织各方力量,形成多元协同的良好治理生态;同时,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目标也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和目标指引,对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具有一定激励作用。

(一)党的思想引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一,坚持党的思想引领是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正确方向的政治前提。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政党领导国家推动现代化建设”(2)肖存良、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7页。是我国独有的治理逻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渗透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全过程,在大局上确保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向,彰显出我国独具特色的制度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框架下的现代化,其根本的价值导向必须是维护人民权益、回应人民对国家治理的新期待,为了不偏离这一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其中,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是根本政治前提。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将“思想领导”这一传统表述替换为“思想引领”,并首次提出“思想引领力”一词。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十分重视思想引领的作用,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特意告诫全党在思想上坚守“两个务必”;1978年思想界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形成了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能量……事实表明,坚持党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是永葆政党先进性、确保国家建设正确方向的政治法宝。当前,我国已进入由“中国之制”彰显“中国之治”的新阶段,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才能明确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稳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坚持党的思想引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效推进的根本保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共同的思想,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24页。党的思想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成功实践的关键变量,我国现代化事业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关键在于领导者对个人思想的自觉自律,始终坚持学习科学的理论以保持自身先进性。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种认知体系下形成的创新理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源泉。而且,党在历史实践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赋予其一定的思想说服力和群众组织力,从而可以有效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因此,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在现代化治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使然。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抗争史不难发现,囿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滞后性,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都不可能准确理解和完美驾驭我国的革命事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国家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同理,面对当前国家治理的时代机遇和空前考验,以党的思想引领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也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使然。

(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党思想引领力的提升

第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要求为提升思想引领力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是肩负重大使命的政党,如何保持自身先进性与科学性、如何稳定和巩固当前的执政地位、如何做到长期执政,是共产党人不变的目标追求,因而需要借助各种可用资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党的根基在于人民,人心向背是决定政党、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必须通过中国共产党对群众物质需求的满足和精神需求的支撑来获得公众的认同与拥护。事实往往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定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主心骨;在继承传统治理理论和发展传统治理理论的统一中,结合我国具体治理实际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领导和组织全党、全社会积极参加国家治理实践,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一元主导、多方参与的有序治理新局面……总体而言,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取得的一切进展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与合理分工下实现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能力的有力证明,为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奠定了现实基础。而且,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治理理念,涉及领域广、问题层次复杂,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具体治理领域的统筹推进和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运行,中国共产党必须率先进行自我革命,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结合起来,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进程中提升思想引领力。

第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境遇为党的思想引领力提供了目标牵引。党的思想引领力并不是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处理各项社会事务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方向、组织力量,同时党的思想引领力也在具体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4)《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人民日报》2020年7月31日,第1版。再次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置于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正处于世界之乱和中国之治的境遇,这两大特定背景对党的执政能力,尤其是凝聚共识的思想引领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此为目标牵引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方面,全球化使各政治主体间的相互依存度高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不能再仅以本国为参照,必须将其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考量。当前,世界各国正处于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转型之中,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模式是典型的工具理性逻辑,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现代性弊端。如何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过程中避免其中的消极后果,实现具有中华历史底蕴的“中国之治”,这既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大挑战,也给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自身建设为现代化治理出谋划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传播媒介给人类带来的头脑风暴,也为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带来了更多障碍,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历史上被压制的错误思潮又借此契机沉渣泛起,严重危害着年轻人的思想健康。如何重塑社会主义的价值信仰,以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坚定人们的文化认同,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主攻方向,也为评判党的思想引领成效提供了新的对照标准。

二、现实挑战:治理实践中提升党思想引领力面临的问题考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下,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内在包含着党思想建设的现代化,党的思想引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呈现出高度的内在契合。但同时,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及现代化治理理念的新要求,也给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使中国共产党在当前的治理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一)多元化思潮引发价值信仰迷茫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面临着世界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境遇,多元思想文化观念的碰撞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更加纷纭复杂,对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潮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带来严峻挑战。

从国际范围来看,凭借着原发现代化的优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一直是众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的蓝本,“西方化”长期被视为“现代化”的代名词,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及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源源不断地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各国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受此影响,国内一部分人开始对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道路盲目推崇,甚至产生了“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媚外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如何走”这一问题的思考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价值取向偏离的风险。在资本主义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中,“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页。这与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本质上是相斥的,因此,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对党员价值观的腐蚀,以正确的价值取向规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是治理实践中以党的思想引领力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从国内范围来看,“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我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会带来思想领域的波动,统一思想共识、强化思想引领、坚定价值信仰面临的挑战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的特征。一是多元化,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一部分党员和群众出现了价值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共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共识。政党、国家、公民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出现分化,高度一元化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逐渐被多元文化并存所动摇,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向“每一个个体根据自我认同、自主决定的方式转变”。(6)李友梅等:《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第2页。二是差异化,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差异化、个性化,求知、求新、求乐的倾向更加凸显,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欲望也有所提升,不仅要求保障自身“利益”,还要充分享有合法“权利”。这些问题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制约思想引领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舆论场域新变化加大思想建设难度

“凡政治必借舆论之拥护而始能存立”,(7)梁启超:《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梁启超全集》第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287页。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实现党创新理论的有效传播,强化主流舆论引导是提升思想引领力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互联网平台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主要阵地,强化党对网络空间思想引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当前,我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总体向好,在规范舆论导向、疏导不良情绪、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大数据及现代智能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智能化传播媒介在为党进行思想引领力建设、拓宽载体与平台的同时,也给当前的舆论宣传工作带来了新考验。

一是全媒体信息传播格局消解着传统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提出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5页。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使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主流媒体是党进行理论宣传及思想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如今,以5G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媒体和网络化时代,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9)《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P020210915523670981527.pdf。这表明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开放化、便捷化的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及思想传播的新阵地。但是在这种开放化、自由化的场域中,群众获取信息及声音表达的便捷程度大大提升,“传播者只能通过双向互动来引导大众想什么”,(10)薛一飞、邢海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的现实情境与未来走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9期,第141-148页。客观上加大了党思想引领和治理的难度。如何在全媒体环境下牢牢把握党的舆论引导主动权,通过有效对话形塑主流价值观念、协调多元利益主体,成为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时代课题。

二是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压力。在智能化媒介飞速普及的当今时代,舆论场域逐渐发展为一个多元、互动的开放系统,网络平台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最大变量,人们能够通过社交软件、智能终端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接收到海量数据,传播信息的渠道也愈发多样。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域的双向联动使得社会舆情的发展更为迅速,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相互交织,主流声音极易被海量数据所遮蔽,这些数据信息良莠不齐且娱乐化、碎片化明显,对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危害极大,进一步加深了舆论引导的难度。而且,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情绪化,个人的焦虑、恐慌、抱怨等消极情绪极易在社交平台上获得共鸣,并逐渐演变为群体情绪,进而影响全局。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互联网这一巨大变量转化成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巨大能量,对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具有重大挑战。

(三)现代化治理理念要求党的理论创新

思想创新力是提高党的思想引领力的重要内容,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2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要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解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唯有如此,理论才能够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引领群众,进而转化为群众的思想自觉,真正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力。共产党员作为先进理论的创造者,构建起与现代化治理理念相适应的理论体系、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是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在治理格局中领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一是我国的现代化治理理念突破了传统的一元论,治理格局中的主体结构由一元主导转变为多方协同,虽然在实际过程中政府依然承担着“元治理”的角色,但市场、社会组织、群众等其他主体在治理系统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这就要求提高党的资源整合能力,将企业主体、社会组织、群众等众多力量集中到党的周围,建立上下协同的治理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二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算法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要素逐渐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这对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更多要求。如何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将常规化治理体系与新技术要素相融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三是在治理取向上更加注重成果的公平分配。长期以来,社会治理的主体通常预设为只包括政府,因此在治理效果的评估中,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一直是评判的核心指标,并未形成有效的上下沟通机制,普通大众对国家及社会治理的认同度较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现代治理理念不仅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也要求党和国家在顶层设计为人民合法权益提供根本保障,确保治理成果的公平分配。

(四)价值观念多元化弱化群众思想共识

党的思想引领力不仅体现在改造个人主观世界,提升党员理论素养和认知水平上,还体现在将党的理论转化为指导和引领国家治理的思想共识,实现理论掌握群众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下,“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12)《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44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这一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治理模式,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价值归宿。强化思想引领,以共同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和思想意志鼓舞群众,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强大力量,是共产党人在当前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6页。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利益格局的分化孕育出更多新兴行业和相应的社会阶层,加上各种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涌动,多元多样的价值观念全方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认知,使社会价值观也日益朝着多层次、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在价值体系中呈现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共存、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交织的多元图景。一是社会结构变化和利益格局调整催生出更多的社会阶层,使社会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不仅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也使加强党的思想引领面临严峻挑战。二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形成的城市化,使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显现,城乡区域之间由于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差异而极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削弱了原本形成的社会共识,党要整合多元思想观念、凝聚群众共识面临着较大困难。三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高层次的发展需求逐渐增多,思想观念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日益凸显,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碰撞不可避免,成为制约党的思想引领力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三、推进策略: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思想引领力的提升路径

思想的威力只有借助主体的实践才能得以展现,将党的思想引领力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助力,必须立足于当前治理实践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话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逻辑,在多元化思潮中强化人民对我国国家治理核心理念、具体策略和价值目标的准确认知与政治认同,从而汇聚成推进现代化治理的磅礴力量。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提升党思想引领力的根本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首先要探讨思想本身是否具有引领效力,即找准党思想引领力的理论源流,只有科学的、彻底的理论才能凝聚共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主体力量,鼓励更多群众和社会力量融入治理进程。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88页。照搬西方既有经验的“飞来峰”式现代化路径必然无法立足。历史上,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选择和自觉坚守才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历次斗争的胜利,并最终赢得了民心,面对新时代多元化思潮对群众思想的分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社会共识是提升党思想引领力的根本之策。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在于找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治理智慧于一身”(16)王春霞:《红色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功能发挥》,《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第110-115页。的根本思想指南,能够在顶层设计的维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规范正确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立场。强调“政治引领”的先导性作用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标志,“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1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537页。面对当前形形色色的现代化路径,国内一部分人对他国尤其是西方“去国家化”(18)杨光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什么》,《人民论坛》2017年第25期,第25-27页。的治理理论盲目推崇,甚至引起了对本国治理理论的误读,因此,必须重拾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解读,规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方向。其次,以马克思主义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实践活动的价值预设,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拜人民为师”,(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6页。将统一领导与人民自治相结合,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特征,激活群众对国家治理的内在潜力。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治理效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国家学说包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以此为指导有助于加速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是以红色基因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共识。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历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质的精神基因,虽然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战争与革命已经是过去式,但不变的是革命文化中深藏的奋斗意识和顽强毅力,这些精髓依然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支撑。首先,以红色基因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共识。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要基于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治理模式,红色基因内生于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革命抗争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必然性的最有力证明,对强化国家治理的制度自信具有关键作用。其次,以红色基因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党共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优势的根本来源,现阶段国家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党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形成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政党共识是充分发挥治理效能的政治前提。红色基因与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史天然同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充分诠释。最后,以红色基因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共识。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统摄多元化思潮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共识,红色文化是党在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高度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宣扬红色文化有助于优化治理协同,最大限度汇聚各个领域的治理合力。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提升党思想引领力的前提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0)《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其中思想领导是指从认知根源上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而“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21)《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5页。列宁曾经提出“要谨慎地进行思想领导”。(22)《列宁文稿》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2页。无产阶级自身的先进性是党拥有思想引领力的重要保证,应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即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自身的理论素质,以提升党的思想生产力和思想说服力。

一是通过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增强思想生产力。领导者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因此,面对境内外的挑战,提升党思想引领力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自我革命增强党的思想生产力,创造出能够深刻洞察当前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进而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思想理论。首先,更新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治理理念的理解与认知。中国是后现代化国家,自近代以来党的现代化探索道路一直步履蹒跚,同时也在整体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国家治理经验,时值新时代,要结合当前的现实境遇重新省察和评判党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治理理论,摆脱传统僵化的认知观念和思维模式。主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与治理经验,在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中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资源。其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制。国家治理各个领域体制机制的协调运行及群众对各种具体制度的认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要环节,因此要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抵御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思潮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侵蚀,始终坚定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依据社会实践的进步和人民需求的提升逐渐完善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最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治理素养及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是一种先进文化,(23)冯刚、王振:《以文化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意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83-92页。可以通过讲座学习、实践学习等途径实现对全体党员的理论教育,提高党的理论素养和思想领导本领,使其有能力运用最新的治理理论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及时调适,形成更加成熟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提升党的治理能力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必要前提,依法治理依然是现代化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要素,要通过法治教育确保党员群体能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严格依法行事,从而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社会组织和其他普通大众的法律意识,使多元主体都能做到依法有序地参与国家治理。

二是通过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思想说服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完善党的执政体系,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2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已经形成了科学、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如今又开启了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新征程。党的创新理念必须依靠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的宣传和积极作为才能落实,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依然要继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提升思想引领成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增强党的理论说服力率先要进行党的自身革命,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要密切与社会团体的联系,以社会组织中的基层党建部门为桥梁,贯彻党在国家治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社区和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应结合群众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宣传活动,以人民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深化群众对党治国理政基本理念的认同与支持。另一方面,俗语有言“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作为最高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理论宣传等提升思想引领力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表率作用,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完善自身作风建设,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践行党的最新理论要求,做一个合格的思想引领者。同时,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作风建设方面的积极效应,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具体治理领域中选拔出治理精英,为其他党员提供对照标准,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三)善于理论创新是提升党思想引领力的关键

思想引领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形成的前提是不断进行党的理论创新,新思想掌握群众的程度就是思想引领力发挥作用的限度,因此,善于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增强自身魅力、提升思想引领力的关键条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必须结合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应然要求与现实环境中实然挑战做到治理理论的内容创新和应用创新,增强党思想引领的现实针对性。

一是结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实现理论的内容创新。在当代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主导话语,中国的国家治理必须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着眼于新时代的历史站位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形成具有中国“源代码”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的源头活水,但科学的思想引领并非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既有文本,而应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领导集体聚焦最新时代命题,将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根本立场和我国新的时代关切相结合,最终凝聚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新的时代关切,构建起与其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常规化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凝结新的思想精华,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首先,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主体的价值本位是我国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因此,要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就必须紧扣广大群众最切身的利益需求,在追求现代化治理成效的同时守好我国的根本价值立场,把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创造性地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把“人民”这一核心要素作为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准。其次,当前人类进入智能社会的基本轮廓已经十分明显,我国也开始了智能化治理的新阶段,如何将党的治理理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要素相结合,创造出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并借助智能技术将最新理论有效传播到每个个体,是新时代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针对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实现理论的应用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一次最伟大的理论应用创新,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而是在中国的特殊实际中对其普遍真理进行大胆的创新性运用,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应用也在随时跟进。习近平指出,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6)《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挑战。问题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必须针对当前国家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创新性应用,通过解决具体的治理难题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在群众中的说服力。而且,在思想引领力发挥作用的具体实践中并不仅仅是对“思想”本身做文章,外界的经济、政治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对人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因此,在注重思想引领时也应结合硬性的制度保障,以法律法规夯实党的思想引领成效。如当前西方自由主义思潮鼓吹的开放式民主正在逐步使人们偏移对中国国家治理成效的准确评判,动摇了原本对我国国家权威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准确认知。对此,习近平曾坚定地回应,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要有主张、有定力”。(2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86页。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保证非西方化,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威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应对新时代国家治理中既有的和可以预见的治理难题,突出理论与应用创新的前瞻性。

(四)强化群众认同是提升党思想引领力的目标

党的思想引领力是一个“理论掌握群众”的实践过程,关键在于党的思想和理论能否在具体实践中得到人们的自觉认同,成为指导和引领人类实践活动的思想共识。“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18页。因此,除了确保思想本身的彻底性和科学性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认识外,还必须继续传承重视思想传播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借助新媒体传播工具,针对不同理论受众的特殊实际,将党在新时代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强化群众对党真理性认识的思想认同。

一是遵循分众化传播规律增强思想宣传针对性。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受众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不同,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宣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个体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层级化、差异化传播。首先是具有示范作用的广大党员,在思想引领的过程中,广大党员既是引领的重要客体,又是引领者中的中坚力量,因而其角色具有极其特殊性,必须确保党员群体在国家治理工作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多元化思潮中自觉保持思想定力,始终向党的核心理论靠拢,以身作则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时可以通过社会监督和法律约束的外部力量规范党员的行为。其次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性团体和组织,在广大群众中这部分群体具有不容小觑的社会号召力,因此应采取鼓励性措施使他们自愿成为党的思想理论的传播者。同时也要注重对社会团体的社会主义教育,确保其宣传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最后是最广泛的受众即人民群众,由于基数庞大,这一客体内部也存在年龄和文化水平的层级差异,应贴合不同受众的理论需求和生活习惯进行党的理论宣传,如对于青年一代可以通过社交软件、网络短视频等方式,对于中老年群体可以结合小品、相声等通俗的文艺形式或者借助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借助他们易于接受的手段实现分众化的宣传教育。

二是借助智能化传播媒介扩大思想普及范围。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以社交平台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介逐渐成为理论传播的主力军,人们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实现与高层人员的意见对接,“传播者只能通过双向互动来引导大众想什么”,(29)薛一飞、邢海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的现实情境与未来走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9期,第141-148页。党的思想传播也应当遵循媒体传播规律,充分利用现代智能科技强化理论宣传,扩大现代化治理理论的普及范围。首先,在完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载体的基础上,融入网络社交平台、手机App等智能化媒介,拓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广度。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信息传播路径,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接受便捷的优势打造多元化理论宣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提升党思想引领的有效性。其次,依托科技提升党思想传播的精准度,运用云计算和智能传感技术准确获取引领客体的思想需求和个人偏好,从而有助于统筹层级化、分众化的群众需求,增强党思想传播的效率。最后,在享受智能技术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综合治理,既要充分保障人民在社交平台上的言论自由,又要通过严格的网络监管确保其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工具,实现网络社会的善治。

三是采用通俗化表达方式提升思想宣传成效。评判党思想引领力的最主要标准即党的创新理论能否具有广泛和坚实的民意基础,因此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核心理念的深刻认同与自觉践行,是提升党思想引领力过程中的主要变量。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30)《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9页。因而中国共产党在一切行动中始终遵守群众路线,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历次革命战争彻底胜利的重要法宝,为新时代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今,面对治理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做好新时代的教育引导工作,让社会成员尤其是底层群体正确理解与认同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就必须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在思想领导过程中注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由主要依靠“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通过简洁明朗的大众话语和生动具体的表达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有兴趣了解党关于国家治理的路线方针政策。智能社会的到来使互联网走进了家家户户,借此契机,电子政务平台是实现上下级之间和政府与人民之间及时互动沟通的桥梁,也是当前人民最乐于接受的政治参与方式。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常见的大众娱乐形式传播中国共产党正式严谨的政治理论,使思想引领更好地为群众所接受,而且通过网络留言和实时在线互动可以变过去的单向传输为平等对话,强化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中的能动性,使他们在切身实践中真正感受到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党刊、党媒等广大文艺工作者也要适时改进文风,用通俗化、形象化的文字表达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系,以有品质、有温度的文艺创作让广大受众听得懂看得进,从而使党的思想引领更加深入人心。

四、结语

党自身的建设问题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转型中的两个关键命题。其中,强化思想引领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确保党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衡量党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从理论上看,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研究,既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完善,也是对现代化治理理论的更新,回答了现代社会治理实践中为什么要强化党的思想引领、怎样强化党的思想引领的问题。从现实上看,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治理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治理实践中,以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想引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导向和政治保障。因此,党的思想引领和国家治理呈现高度的内在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是党自身建设的现代化,应着眼于党在当前的治理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将党的思想引领力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以党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猜你喜欢
现代化理论国家
坚持理论创新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