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可控也可防

2021-11-30 08:10■王
人人健康 2021年21期
关键词:肥厚型心源性心肌病

■王 超

心脏在短时间内停止跳动,呼吸停止,最终引起死亡,这种猝死在医学上就叫作心源性猝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老式压水井,有规律地循环按压压水井,就能将水源源不断地抽上来。心脏正常跳动就好比有规律地按压压水井,这样就能将回到心脏的血液不断地再泵到身体各处;而心动过速就好比特别快地按压压水井,水还没完全抽出来就又往下按压了,所以心动过速时无法达到正常的泵血量;心室颤动则好比浅而快地按压压水井,节律完全乱套,心脏自然不可能正常泵血。这样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各个器官的功能就会因为血液供应不足而受到影响,比如脑部失去血液供应超过8分钟,将发生不可逆性的脑死亡。

据中国疾病死亡人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 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 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每个人都应警惕猝死的发生!

心源性猝死,不一定都有心脏病,也不一定只有老年人才会发生,大家都应该提高警惕。

1.有基础心脏病的人

有基础心脏病的人相对更容易发生猝死,包括:心肌病、冠状动脉异常、心律失常综合征(离子通道病)、结构性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其中,以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最为常见。例如,跑马拉松期间出现的猝死,有相当一部分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

2.没有相关的疾病病史

研究发现仅1/3 的年轻人在猝死前有相关病史(肥厚型心肌病、冠脉病变、癫痫等),而2/3 猝死的年轻人没有相关的疾病病史,即2/3 的猝死发生于看似健康的人。

因此,平时看起来健康的人,也应提高警惕。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

少熬夜 长期熬夜可导致一系列疾病,并可能最终导致死亡。而短期熬夜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研究发现,健康人群在1 天不睡觉之后,心电图的QT离散度明显增加,而QT 离散度与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明显相关。

避免工作压力过大 精神压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药物无法缓解的。长期从事着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可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持续增高,可引发局部血管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避免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会减缓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循环变慢,血回流到心脏也变得困难起来。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可能诱发血栓,增加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避免暴饮暴食、多运动 如果长期暴饮暴食+不爱运动,脂肪会越积越多,血管里容易形成脂质斑块,增加猝死风险。运动要适度,也不要超负荷运动,避免在雾霾天气或来往车辆密集的马路上剧烈运动。

戒烟、戒酒 大家都知道吸烟喝酒有害健康,对于心脏而言也一样。

积极控制治疗基础疾病 例如,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之后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必要时置入埋藏式除颤器。又如,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应该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2.定期筛查、体检

普通心电图筛查是一项既有效又符合经济学效益的筛查手段,心电图对于包括长QT 综合征、预激综合症、肥厚型心肌病和Brugada 综合征都是一种敏感和有效的筛查手段。

另外,体格检查也很重要。结合心电图、病史、体格检查等结果,如进一步怀疑猝死相关的疾病,应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包括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冠脉造影、心内电生理、基因检查等。

对于高危人群,应该考虑定期的检查心电图、血压、血糖,可行活动平板排查冠心病。

3.关注预警症状

猝死,很多时候真的猝不及防,不过有时候也有些先兆症状,如果能提前干预也许就能救命。

晕厥或抽搐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警戒症状,如有出现,应立即于急诊就诊,并住院检查。心悸、胸痛也可能提示心源性猝死,应该尽快门诊就诊,完善相关检查。

部分“过劳死”的患者也有先兆症状,如:容易疲惫、健忘、颈部肩部紧缩感、头痛、肌肉痛、胸闷、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失眠、有自杀倾向等。

出现以上症状,常常提示超负荷的工作已经带来猝死的风险,此时应该立即停下来,调整自己的身体及心态,切不可有侥幸心理。有些时候,时间就是生命!

心源性猝死的4 招急救法

1.判断并“早”呼救

判断是否心脏骤停。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立即轻拍双肩,大声呼唤,检查意识是否存在;如果意识丧失,立即用5~10 秒钟的时间通过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判断呼吸是否存在。如果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呈喘息样呼吸,说明已经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刻拨打电话120 后再通知朋友和家人。

2.心脏复苏

胸外按压,双手掌重叠,十指相扣,掌心上翘,手指离开胸壁。在双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垂直向下按压,放松时使胸部完全回弹。按压深度:5~6 厘米或使胸部下陷1/3。按压频率:100~120 次/分钟。上身前倾,双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30 次。

3.开放气道

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2 次。30 次胸外按压配合2 次人工呼吸,循环、反复,直至救护车来。

注意:吹气的量,只需按照正常呼吸的量即可;吹气时,只要看到患者胸部/腹部有微微起伏即可。

4.AED 自动体外除颤

做心肺复苏前,应呼叫身边人帮忙寻找附近的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做心肺复苏过程中找到AED 可先使用AED。按照AED 的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来操作即可。

注意:第一次点击后,如果患者没有恢复意识和呼吸,立刻继续心肺复苏(CPR)。AED 会持续监测,根据指示操作,反复进行至急救人员到来。

猜你喜欢
肥厚型心源性心肌病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勘 误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家族聚集性明显的肥厚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MRI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变化的研究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