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抗疫宝贵资源 彰显学科德育功能

2021-11-30 08:44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学盛振宇
青年心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抗疫病毒新冠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学 盛振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发挥学科德育的主渠道功能,推动学科育人是新时代学科教师的使命和担当。常熟市海虞中学将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资源当作特殊的教科书,主动作为,组织在线教学,在线教研、在线讨论,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发挥了学科德育功能。

一、活用生活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思考和探究。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的积极部署、科学决策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着,关乎每个中国人,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政府的科学决策呼应了居家隔离中的人民的真实期盼。政治组的王老师在进行《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学时,引入抗疫期间政府工作动态,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以及理性思考。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江苏省政府决定,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高校、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2月底前不开学……延迟开学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在线教育平台和网络媒体作用,为学生提供辅导、答疑等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停课不停学。严禁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学前组织集中教学等聚集性活动,严禁培训机构在开学前开展线下集中培训活动。(江苏教育发布)

请学生思考:(1)你是否支持这样的决策?(2)政府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决策?(3)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决策?

借助“江苏教育发布”抗疫期间发布的信息为背景材料,以问题串的形式设置三个问题。教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并进一步探讨省政府如此决策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科学决策的认同和对省政府领导的拥护,理解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一系列知识,感悟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疫精神,提升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三个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关注时事,增强公共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创设“抗疫过程中江苏省政府动态发布”这一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和课程活动,在学生的感动点、醒悟点等节点上展开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受学科知识的价值,获得学科思想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政府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二、巧用视频资源,加强生命与自然教育

视频资源中动感画面能将抽象的书本理论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教学变得多样化、生动化、形象化。从人的认知能力考虑,形象认知也要强于抽象认知。因此,播放视频能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视频进行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引发学生对生命与自然的重新思考。生物曹老师在进行《免疫调节》导入新课时,播放视频。该视频展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生活、繁殖,以及我国对新冠肺炎的防控情况。教师通过介绍正在对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发出威胁的新冠病毒,引导学生对该病毒进行关注。

(1)为什么短时间内会有大量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2)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问题一让学生了解新冠病毒结构简单,繁殖快,宿主是细菌和动物细胞,并且可以在环境中存活,易传播,潜伏期长,不易被发现。问题二让学生知道新型冠状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RNA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以自己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增殖产生子代。

教师创设视频情境,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剖析感染新冠病毒的原因,解构新冠病毒的结构,了解应对新冠病毒的布防,从而树立人类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并付诸行动,珍惜生命、爱护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学生在与视频资源的对话中自主辨识,在与视频资源的交汇中关爱生命。

三、利用事迹资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陈薇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争分夺秒地研制抢救生命的疫苗和药物;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医疗队奉命出征,强力支援湖北;无数的普通人慷慨解囊、捐资捐物。这些榜样人物汇聚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抗疫先进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物理王老师在讲授《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以抗疫期间热心市民向医疗工作者、人民警察捐赠物资所用的无人机为对象,研究物体受力与运动状况的规律。

抗击疫情期间,许多热心市民纷纷为我们人民警察和医疗工作者捐钱捐物,由于疫情严重,很多人想到利用无人机运输捐赠物品。四旋翼无人机,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的小型遥控飞行器。一架质量M=2kg的无人机,其动力系统能够提供的恒定升力,F=36N,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4N (g取10m/s2)。

(1)无人机在地面上,从静止开始,以最大升力竖直向上起飞。求在T=5s时的位移。

(2)当无人机悬停在距离地面高度H=100m处,由于动力设备故障,无人机突然失去升力而坠落。求无人机坠落地面时的速度v。

利用热心市民捐赠物资这一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在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灾难无情人有情,帮助学生筑牢精神底座,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四、运用心理案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由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超长假期,学生长期不能外出,引发“焦虑成瘾”“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会不由自主地往新冠肺炎上想”等心理问题。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是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心理的现实诉求。对此,学校开展“我们不孤单,一起携手,共渡难关”的线上专题教育活动,开通了在线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支持热线,引导广大师生理性面对疫情,从而抚平学生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复课期间,学校心理老师呼吁学生做“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更好地度过心理危机期。教师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心理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的过程中拥有积极心理,在摆脱不良情绪的过程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不断调整自己过程中阳光快乐成长。

周老师上了一节《活在当下 把握今天》的心理辅导课。她展示了新冠病毒疫情导致心理问题的案例:

求助者女,16岁,每天早上都会拿起手机,刷疫情信息刷得停不下来,压抑又焦虑,没有干劲,不想学习工作,只想睡觉,还有疑病症的行为,每天多次量体温,每天胡思乱想,分析新闻,感觉焦虑成瘾了,不知道该怎么停下来。

案例的主人公是我们的同龄人,她面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时的恐惧、焦虑及无能为力也或多或少存在我们身上。此时,我们要审视当下,审视当下所做的事,所待的地方,周围一起生活的人。“过分担忧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是毫无意义的。”“现在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道路。改变了现在,便改变了未来。”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官方信息,不信谣;从改善心态做起,从积极的信息中获取心理正能量;有规律地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多看有益的书籍,适当调试自己,恢复可控感和安全感;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远程的方式,加强与家人及亲朋好友的联系;对身边的人给予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通过积极的情绪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增强抗击疾病的能力。

通过分析典型心理案例,学生深刻理解了“只有把握了当下,才可能有我们想要的未来”等观点;也懂得了如何正视问题,寻找对策,走出心理危机的路径。这样的心理疏导也符合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同学们在思考自己、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时,开发了自身潜能,无条件地积极接纳自我,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过有意义的生活,培育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整体把握学科育人价值,是每门学科每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在这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14亿中国人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此次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中的典型事例,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德铸魂,用视频资源探问生命,用先进人物事迹让“人民有信仰”,用心理案例促使“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抗疫病毒新冠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病毒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新冠病毒的自白
病毒,快滚开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