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盲人说书的民族志书写
——评《黄土高原上的荷马:陕北盲说书人研究》

2021-11-30 08:48赵学清
关键词:民族志说书人谱系

赵学清

孙宏亮教授的著作《黄土高原上的荷马:陕北盲说书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是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俗文艺学视野下的陕北盲说书人研究”(12BZW125)的结项文本,鉴定等级为优秀。该书在追溯盲说书人口头传统起源、梳理陕北盲说书人传承脉络和门派谱系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翔实的田野材料和当代民俗学理论视角,全面呈现了陕北盲说书人拜师、学艺、行艺的过程和真实生活图景,颇具民族志的特点。

第一,借助丰富鲜活的田野材料,系统描述了陕北盲人说书的知识谱系。民族志书写是田野调查的文字表述,它对于特定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描述,通常借助田野调查来实现,旨在通过田野材料的采集、分析、比较和阐释,以获得细致而繁复的文化知识谱系。作者长期致力于陕北说书的调查、搜集和整理,十多年从未间断,先后采访了50多位盲说书人,采录了140多个中长篇传统曲目的演唱视频和录音,整理了600多万字书词,积累了丰富的田野材料,因此在描述陕北说书时显得游刃有余,运用自如。无论是对陕北说书起源、形成的考证,还是对盲说书人传承谱系的梳理和学艺、行艺过程的叙述,作者都能将自己所积累的田野材料信手拈来,生动、全面地描述出陕北盲人说书的知识谱系。尤其是对于陕北盲说书人“三皇”信仰情况,作者亲赴子洲县、米脂县的6处三皇庙(殿)实地调查,详细记录清代民国时期的碑记。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考证出陕北地区“三皇”信仰形成的时间和特点,结论令人信服。

第二,以表演为中心,通过实例文本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口头艺术表演的特质。“以表演为中心”是“表演民族志”提出的核心观点,标志着当代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它的要义在于,不再把口头艺术视为书面性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定语境下的交流模式。依据这一理论,说书人作为表演的主体,所承担的是向听众展示自己语言交流技巧的责任。因此,他的表演总是呈现出“新生性”的维度;对于传统故事早已烂熟于心的听众,他们所关注的并非是说书人说什么,而是他如何说,并通过对说书人展示出的交流行为和语言技巧的品评,得到经验的升华。为了深刻揭示口头艺术表演的“新生性”特质,作者在第五章“表演中的创作”一节中,采用表演与文本兼重的方法,分别选取书面与演唱、同一位盲说书人演唱同一书目、不同盲说书人演唱同一书目三类实例文本,通过细致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比较和分析体现了“表演民族志”基本的分析模式,目前已被国内口头艺术研究者广泛借鉴和运用。

第三,采用民族志“深描”方法,真实呈现盲说书人日常生活图景。盲说书人既是口头艺术的表演者和令人敬畏的“神巫”,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底边群体”,“神圣”和“日常”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两极。以往的研究很少有对盲说书人日常生活的专门关注,该书以盲说书人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参与观察基础上的“深描”,全面呈现盲说书人日常生活图景。书中既有对话细节的生动描写和主客位解释,也有“干儿子”这一隐喻性角色的讲述,更有作者对“扛”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精神的阐发。这种精心编织的“深描”艺术,不仅真实反映了盲说书人相对隐秘的婚姻家庭生活,也深刻表现了他们生命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整体而言,民族志书写是田野调查之后的描述和反思,是一种“写文化”的方法。该书深入细致地描述了盲说书人口头艺术表演,但由于受盲说书人表演台口缺失、听众流失等现实因素的影响,难以细致观察盲说书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造成文化功能的阐释方面略显宏观。尽管存在缺憾,但该书仍是一本陕北盲人说书民族志书写的佳作。蕴含诗意和指向性的书题“黄土高原上的荷马”,正彰显了作者民族志书写的意图。

猜你喜欢
民族志说书人谱系
溯源灵性与超越的神话诗学:厄休拉·勒古恩的民族志科幻书写
说书人
神族谱系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春秋》公羊学胡毋生师授谱系补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