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2021-11-30 09:35蓝汉林张子玉施温爽
关键词:主政浙江发展

蓝汉林,张子玉,施温爽

(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先后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和省委书记,这段工作经历对于习近平地方领导实践具有关键性意义,他对浙江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顶层设计,提出并落实了浙江省域的总方略和总纲领“八八战略”,为浙江的长远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浙江实际,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办学治校理念,并为浙江未来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相得益彰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夯实了基础。

一、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浙江正处于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省的发展阶段。习近平直面浙江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结合浙江教育发展实际,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的发展,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这为做大、做强、做活浙江高等教育,全面提升浙江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增长转型,亟待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优质化

2003年9月,在杭高校师生形势报告会召开。习近平中谈到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指出,浙江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以及同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时,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增长转型,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全面提升,尤其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新跨越的关键因素。

(二)打造改革前沿阵地,需要高等教育的创新提升

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期,浙江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且将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作为主要方向。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浙江的高等教育在创新能力方面实现全面提升。但浙江高等教育当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质量不高,工程研究中心数量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及应用率有待一进步提高。2002年底,习近平到浙江省教育厅作专题调研,就将浙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他指出,这次到教育系统考察调研,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况,并就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1]。

(三)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亟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培育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提高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期,浙江的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正处于全面提升时期,亟需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例如,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应以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和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首要任务,但浙江的高等教育规模同区域发展的水平不匹配;高等教育对于当时浙江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高等教育的投入经费总体偏少,在经费使用上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约束性不足的问题;高等教育整体办学层次不高,层级差异过大,高校资源配比均衡性不够。这些都制约着浙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亟需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应对国际竞争,需要高等教育定位国际化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应对国际竞争方面,我国必须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一时期,我国处于国际国内竞争力不断攀升的阶段,浙江也处于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四个强省”的建设时期,这就迫切需要浙江高等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浙江同时还处于建设文化大省时期,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也亟待提高。但全省仅有1所985院校,而且浙江省的全国重点学科数量都集中于浙江大学,省属地方高校博士点和硕士数量在全国排名靠后。浙江的高等教育同经济开放发展的程度相比,处于体系不完善、基础薄弱、层次不高阶段,缺乏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存在双语办学程度不高、留学生接受数量较少等问题。

二、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内蕴阐释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蕴含独特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根据浙江当时高等教育的办学实际,以更快的步伐、更坚定的决心推动解决浙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期间出台的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快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强省、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举措,使浙江的高等教育在“质”和“量”上都迈上了新台阶。

(一)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育人为先。教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2]。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正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认为,人性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既要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也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人际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对人的形成和教育发展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性活动,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推进专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即要以育人为中心,同时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在2018年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3]。

(二)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思政教育,组织建设

我国高校的根本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质量保障。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应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为我国提供能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多方位人才。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高度重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4]。2002年12月,在浙江大学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做好维护高校稳定的各项工作[4]。

(三)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大学一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导因素和推动力量。从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基础是教育。从欧美及日韩的经验看,这些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主要还是靠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逐步积累起来的。高等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方面,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才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具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2002年12月,他在浙江大学考察时强调,浙江大学是浙江高等院校中的重点大学,在浙江省的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浙江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和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给予了充分肯定。2005年9月,习近平再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为浙江发展服务,是完全统一的”[5]。可见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大力支持的态度,深刻把握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的紧密联系。

(四)高等教育的创新实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浙江的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外延不断扩张,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面对这一新形势新变化,习近平以高等教育本体论为基础,高瞻远瞩地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之路。2003年9月,在浙江教育系统调研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同时注重“质”与“量”两个方面。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再次提出“要突出提高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快速提升”[4],甚至将质量上升到了“高等院校发展的生命线”的高度,将它作为“检验一所大学是否堪称名牌大学、是否达到世界一流的最终标准”[5]。

习近平提出,浙江的高等院校要办出自身的特色。针对不同的高等院校,习近平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与任务。2005年9月,习近平指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即使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一流,必有其所长、有其所短,关键在于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办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个性”[5]。对于浙江大学,提出“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的要求;对于中国美术学院,习近平强调学校要多出一些具有浙江精神的艺术产品、教育成果;对于浙江工业大学,提出“积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的要求。

(五)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公平,高教强省

浙江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现状影响较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在推进高等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地域方面来看,教育供给能力明显不足,生均师资配备水平、教育资源拥有量、教育观念等相对落后。习近平在教育系统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中针对教育公平指出,“基础教育的地区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各类学校的结构还应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的质量、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内部管理还要进一步加强,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招生办法等还应更加规范”[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着眼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强调办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具体体现。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还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审时度势、着眼未来,为浙江作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选择,不仅为浙江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浙江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习近平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优秀人才、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5]。因此,“必须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浙江教育发展的良好基础,按照未来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着眼于实现教育公平,不失时机地加快教育强省建设”[5]。习近平充分肯定了教育的战略性地位,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在主政浙江期间反复强调要花大力气搞好高等教育,鼓励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体现了习近平对于浙江的高等教育事业先行探索、先行实践的高度自觉。

三、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特质

(一)浓厚的人民情怀

马克思将人民性作为教育理论的本质性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鲜明主线及一脉相承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充分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对人民怀有真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民领袖,无论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都始终把人民挂在心头、念在心里”[6]。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期,非常注重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其战略谋划都来自于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习近平经常前往乡下调研,每到一个市、一个县,一定会找来当地的地方志仔细阅读,座谈会也会从当地名人、文化、历史谈起。习近平前往丽水欠发达地区调研发展问题时就发现,当地农民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文化素质不高,收入也不高。调研之后,习近平就提出给这些贫困地区的小孩提供免费的中专教育,凡是农民子女读农林院校的政府就要给予补助,还免费给农村发放农业科普方面的书籍。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己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致力于推动浙江的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习近平强调要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尝试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等措施,把优质学校办得更好,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解决好“好上学”和“上好学”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待,其关于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二)长远的战略思维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7]。习近平多次强调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强调只有以战略思维着眼长远,才能更好地把握局势、谋划未来。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5],将高等教育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2003年1月3日,习近平在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快省属高校建设,兴建六大高教园区”[2]。对于高教园区的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做到规划设计的超前性,充分考虑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中长期需求,按照创建一流园区、一流高校的目标,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分步实施,充分体现开放性和现代化的特点”[2]。同年9月,习近平在教育系统考察调研时强调,教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加强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8]。从这些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习近平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关键一环,必须要坚持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不动摇。这充分展示了习近平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高等教育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战略思维。

(三)独到的创新思维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立足浙江实际,将创新思维方法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切实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一系列事关浙江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03年9月,习近平在教育系统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快发展教育事业”[1]。为此,习近平针对当时浙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教育创新的具体路径选择,其中包括: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必须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必须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做好教育保障工作,等等。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浙江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浙江的高等教育才能越办越好。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体现出独到的创新思维,这是全面系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的必然结果,也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开展各方面工作的重要特征。

(四)鲜明的实践品格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在深入调研了浙江省的整体情况,立足于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上不断探索出来的理论成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于2021年3月汇编的《习近平在浙江》中提及,习近平到浙江工作之后,一开始就马不停蹄地下基层调研,于2003年春节前就调研了11个市,并于当年7月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这就是“八八战略”[9]。“八八战略”中的第八点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并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而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浙江的高等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习近平认为,浙江的高等教育既存在全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存在浙江独有的高等教育矛盾,而要想解决浙江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他总结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习近平强调浙江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有“浙江特色”,同时鼓励高等教育要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要兼具“国际眼光”。习近平对于高等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正是源自于他扎根基层的实践总结,为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五)强烈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从浙江的具体实际问题出发,将高等教育放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加以审视,为浙江的高等教育谋篇布局。21世纪初的浙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也因此率先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面对浙江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习近平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魄力,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突出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人才保障。2005年,习近平提出在制定浙江省“十一五”规划时需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其中就有关于高等教育的论述。习近平认为,教育是培育创新要素最重要的途径,无论从提高国民素质还是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看,浙江省的高等教育还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对高等教育应该坚持量质并重。与此同时,习近平还从战略高度抓认识,提出重视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教育新局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力发展优质教育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规划举措。习近平提出的关于发展浙江高等教育事业的一系列举措,是在牢牢把握高等教育重要地位的基础之上,紧紧扣住浙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为浙江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与部署,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四、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同时承担着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等重任。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全省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和举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对于推进浙江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创新。

(一)理论价值: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丰富教育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还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就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浙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充分吸收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人格、个性也得到和谐发展”[10]。不仅如此,习近平还着眼于教育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公平,希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回答了社会主义高校应“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具体发展实践,提出了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形成了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正是充分汲取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科学总结了在浙江发展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蕴和思想特质。这些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是习近平立足浙江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方法,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二)实践创新: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观察世界各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早已成为共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高等教育置于极高的地位。习近平深刻总结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崛起之路,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亲自为浙江的高等教育勾勒发展蓝图,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让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基础。在浙江任职期间,习近平先后共18次踏访浙江大学。他明确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浙江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为浙江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创造良好的条件”[4]。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习近平提出浙江大学要坚持不懈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要按照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推进以全面实施学分制为中心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把握和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势,同时也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中强调,“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1]。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时代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也是从“科教兴省”到“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探索历程。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在推进浙江省开放式办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提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水源泉。

猜你喜欢
主政浙江发展
Mother
Task 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海南官场掀起反腐风暴
妙取喉中鱼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易炼红“闯关东”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