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自觉
——虞建华教授访谈

2021-11-30 09:48时静虞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华文学小说

时静 虞建华

时静:虞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首先祝贺您主编的《美国文学大辞典》在前不久公布的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榜单中位列一等奖。这是非常难得的。请谈一谈您如何想到做这样一个工程浩大的项目?

虞建华:首先,获奖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大辞典的编撰工作是多所高校的教授和文学博士合作完成的,是共同艰辛付出的结果。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金石词典系列出版了我主编的简明本《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当时上海外国语大学刚将我调任新成立的语言文学研究所当所长。我想既然到了科研部门,有了时间保证,不妨安下心来做个大一点的项目。于是想到刚出版的那本简明辞典,决定以此为基础扩写,做大做深,除了选入更多的作家和作品,还收入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史学家,同时将文学奖项、文学刊物、文学运动、文学组织与流派等也囊括其中。此外,我们还设了批评指南,专门服务于中国读者。到20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时,前后花了正好10年时间。这次申报教育部优秀成果奖,我确实抱有期待:运气好得个二等奖,如果得个三等奖,也算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获一等奖是超出我预期的。我想大概是评委们比较看重我们的编撰思路。

时静:虞老师谦虚了,辞典获大奖实至名归。我记得去您办公室时,常见到您埋首于大书桌上的一摞摞文稿中,这十年寒窗的辛勤笔耕,我也算是见证人。您之前主编的《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帮助,看到《美国文学大辞典》的出版,我更加激动。我觉得这是一部适合中国学生和学者的“时空交织的四维文学地图”,打开了一条美国文学学习和研究的绿色通道,对我们很有助益。《美国文学大辞典》与国内、国外其他文学辞书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您刚才提到了编撰思路,请您谈得略微详细点。

虞建华:我们提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编撰方针,杜绝“拿来主义”。从理论上讲,文学辞书和文学史一样,都是叙事,不是“铁的事实”。一方面,文学具有跨时代、跨民族、跨地域的特性,这是文学可供共享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学又具有可阐释性,意义产生于读者的阅读过程。解读不同,评价也就不同。美国本土的一些权威文学史、辞书和文选,在选择经典时都有所不同,即使选择了相同的作家,总体评价的肯定度、对不同作品的褒贬态度、陈述的详略和侧重也都各有不同。所以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可撼动的主流评价。我们尊重文学所在国的一般基本认同,但在词条选择与评述方面强调“以我为主”,在编排的模式上凸显“为我所用”,不跟随别人亦步亦趋。比如,我们更强调文化多元,更注重少数族裔作家、女性作家。你会发现华裔作家的入选词条比较多,这是因为这些作家在国内的读者更多,国内读者和文学研究者对文化跨界后的碰撞与融合、种族与身份等相关问题也关注较多。你也会发现,在美国文学史上已不太提及的作家如赛珍珠,在这本辞典中的介绍和评析十分详尽,这是因为她以及她的小说与中国的关系特别密切。又比如,在美国文学中被边缘化的左翼作家法斯特,在我们的辞典就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他是特殊年代中美交流的文化使者,不少小说20世纪50年代被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曾经在中国拥有很大的读者群。我们的编纂立场、读者对象、作为美国文学工具库的辞典功能、译名的规范与统一等意图,都是非常明确的。

时静:《美国文学大辞典》的编撰做到坚持中国立场,凸显中国特色,真是难能可贵。大辞典中有一部分是专为中国读者提供的批评指南,让文学研究者站在较高的科研起点上。您在设置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是怎样思考的?

虞建华:在主要词条下添设“批评指南”,为的是提供该词条已有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外的,但主要是国内的,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编写团队中的几名文学博士做了大量资料工作,整理了与美国文学相关的国内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淘选整编。我们列出到2010年为止的国外基础性研究著作以及国内美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信息,包括已经汉译的名著,出版的研究著作、博士论文和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尽量做到系统全面、一目了然,这样要继续研究就有了比较明了的“清单”。并非每个词条后都附有“批评指南”,重要作家才有。

由于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脂氨基酸(lipoamino acids)已经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某些酰基氨基酸衍生物也被报道可以抑制流感神经氨酸酶(influenza neuraminidase)[159]。一些Nα-棕榈酰化的氨基酸/肽当并入模型膜内,会影响转变温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从双层向六角聚集的转变)。

时静:虞老师,我们都知道辞典编纂是泽被后世的奉献行为,很重要,但耗时耗力,是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您的学术前沿研究?

虞建华:我不太追逐学术前沿,在文学研究上比较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然,种好一小块地需要广博的涉猎,也需要跟踪学术的发展。文史研究,或称文学史论,是我比较有兴趣的领域,这对编撰文学大辞典很有帮助,但决定承担这个项目,主要考虑到国内尚缺少这样一部工具书。由于英语教学的普及,阅读、翻译、学习、评述、研讨美国文学,在高校和文化出版界,在普通民众中间,已经有了众多的人群,这是好现象,文学本来就应该是共享的。我们的初衷正是希望为美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出版后成为国内相对完整、权威的参考,提供充分翔实的资料信息和学习研究的平台,成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等几个相关学科领域教学和研究的案头书。如果到达或部分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么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时静:我认为《美国文学大辞典》确实起到教学案头书和研究平台的作用,耗时耗力的确都是值得的。换个话题。您的慕课《英语短篇小说》近两年在英语界走红,我熟悉的不少学生以及部分教师,在中国大学MOOC网络平台上学习了这门课程。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聆听过您亲授的这门课程,还听了两轮,当时就曾感慨我是何等幸运。有了慕课,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都能一睹您的授课风采了。请问您如何想到把这门课程制作成慕课的?

虞建华:我是被赶着上架的。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提出设想,计划以“教育部精品教材”为基础做成系列慕课课程,向全国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使学习方式更加多元,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这是个很好的想法。我2011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短篇小说教程》有幸获评教育部精品教材,因此进入他们的选择范围。高教社的领导和原责任编辑动员我率先尝试,而我对慕课教育的形式与技术环节十分陌生,不敢造次,但推脱未成,胆战心惊地接受了任务,一边了解学习,一边动手将教材改编成更适合于视屏教学的“剧本”,在几名业务精良的青年教师的协助下,做了教学视频。这项工作我们还是下功夫的。课程于2018年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后,受到较好的反响,第一次开播就有3万人注册上线学习,到目前已有超过12万注册学习者。这是一门全英文讲授的课程,参加学习的人数大大超出我的预期。

时静:这门课程所选择的作品短小精悍,讲解又涉及文学的很多基本要素。作为学生,我感觉全程听下来好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文学的各类基础知识。请问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虞建华:有人说短篇小说是文学教授的“宠儿”,这是因为短篇小说除了篇幅短小,易于操作外,往往贴近生活,内容活泼,用作范例施教比较灵便。我希望《英语短篇小说教程》能够达到“始于愉悦,终于智慧”(begins with pleasure and ends in wisdom)的效果:融智慧于愉悦之中,在愉悦之中企及智慧。当然,“愉悦”主要不是指轻松快乐,而更多地指小说阅读、发现过程中新体验带来的触动和震撼的兴奋感。因此课程使用的基本都是短小易读、有深刻思想性和较大解读空间的作品,一些文字古旧拗口的常用经典被排除在外。但收录的短篇小说不是消遣读物,都是严肃的、得到普遍认可的作品,有些主题是沉重的,催人泪下,发人深省。这是一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这一课程不追求文学的覆盖面和理论性,但希望以小见大,带出对文学的认识。首先我们打破“以史为序”的常规模式,将短篇小说作为一门独立的文类对待,同时又以短篇小说为切入点,把文学要素与作品赏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了解和掌握更多文学共通的知识。课文的每单元内容分为两大块:“小说要素”和“作品赏读”,前部分的理论知识与后部分的小说赏析互相呼应,互为补充,以前者引导后者,以后者强化前者的概念,避免让文学课落入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的老套。

时静:您在课堂上教授过无数届学生,作为教师,慕课的授课和您课堂讲授可能有所不同。这方面您有什么体验?

虞建华:感受最深刻的是慕课课程惠及面广。试想一下,我从事外语教学40多年,所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生、旁听生加在一起,能有慕课12万注册学习人数的几分之一?这是科技发展带出的新面貌。新模式教学的巨大潜力和无限的前景让我感叹不已。“赶鸭子上架”的任务,却让我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是体会很深的一面。另一方面,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丰富了教学资源,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某个师资实力有限的大专学生,或某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慕课网上选听北大教授的课程,更大程度开发自己的潜力。像中国大学MOOC这样的网站是公益性的,所有课程都可免费选听,通过考试还能发给证书。大力发展和丰富慕课教学已成为国家教育战略。我深切地感到,慕课是惠及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途径。

时静:有这门精心制作的慕课供学生们学习,我们真的要感谢您和各位老师,也感谢科技的发展。不知虞老师是否还有新的慕课录制?

虞建华:目前没有新的慕课录制计划。廉颇老矣。好的慕课课程必须有好的教材作为基础,并非想做就马上能启动的。在慕课《英语短篇小说》上线一年后,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推出了我主编的课程教材《英语短篇小说教程》的新版本。那是结合在线学习的改进版,充实了内容,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整本教材共配有48个二维码,扫描后可在手机上获得该部分教师讲解的视屏。这样,纸质教材与在线视频课互相匹配,互为补充,各显其长,把线上线下、课堂内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更加便于课堂教学,也完全能用于自学。这是新版教材的修订意图。

时静:这本教材您曾赠送给我,我仔细读了,发现新版教程内容更加厚实,更加活泼,学习过程中更能体验到英语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从中收获悟识和启迪,同时也享受到阅读的愉悦和学习的快乐。虞老师,您不是垂老的廉颇,是宝刀未老的黄忠,依然著述不断,成果迭出。我还想请您介绍一下您近几年关注些什么,发表和出版了哪些成果?我很想都找出来学习一下。

虞建华:新版教材与原来有很大的不同,增加了20万字,也可以算作一本新作品吧。2019年出版的另一本书是我主编的论文集《历史、政治与文学书写》。20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的《文思与品鉴·外国文学笔札》,这是该社光启文库系列中的一本,收集了我过去零零碎碎发表的50余篇算不上论文的各类小文章。今年应该会有一本著作出版,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英华学者文库”系列中的一本自选集,选录了过去发表的10余篇论文,书名是《文史互观》。这几本书有的是更新扩展版,有的是自己和他人的论文集,有的是先前发表过的杂文或论文自选集,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新作。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倒是相对比较密集。有人开玩笑说是我的“第二春”,而真实情况是,在临近退休的几年中,我把数篇搁置一边的未完成文稿,逐渐修改整理,提高完善,然后“抛售”。在完成我的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过程中,也有数篇阶段性成果陆续发表,所以比较集中,但这不是常态。

时静:您一贯是勤奋高效的。请您谈谈您近期的工作与生活,还有您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虞建华:我2018年底算是正式退休了,但随即返聘,基本仍处在“退而不休”的状态。这个学期上一门本科生的选修课“英语短篇小说”,也参加了两门“拼盘课”。2020年初开始进入新冠防疫期,基本足不出户,心无旁骛,就有了非常集中的科研时间。这一年我完成了不少积压下的科研任务,其中主要是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美国历史‘非常事件’的小说再现与意识形态批判研究”的部分改写、重写和最后统稿、提交结项等。这是非常耗时且繁重的工作。几个月前结项通知下达,评定等级为“优秀”。自那以后,我感到压力小了,时间上的自由度大了许多。

时静:我本人有幸参加您主持的这个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虞老师,我觉得这个研究选题非常具有时代感,在当前大变局的国际语境中,能够通过文学解读为读者提供认识美国“分裂”的历史根源和今天的政治心态。

虞建华:我没有先见之明。立项申请写于2015年,当时特朗普还没有上台把美国的困局演绎得如此直白,但我确实觉得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比如特朗普执政的4年中,我们看到了激化的种族矛盾:BLM抗议和“倒像”运动,这些事情都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像印第安人被种族灭绝式地屠杀、黑人被奴役的历史,在美国官方历史叙事中往往被洗白、歪曲呈现或轻描淡写。美国国家叙事建立在根深蒂固的种族不平等的基础上,这就是根源。美国本土裔和非裔作家们拿起笔杆,以历史小说对抗美国官方叙事,值得我们关注。当代对历史和小说的认识,早已超越了“真实”和“虚构”的二元论。我在成果书稿的绪论中写到,“小说再现的历史不应该被看作是对历史的戏弄或篡改,而是对历史的重新陈述。历史小说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事件,重构语境,让文学话语与历史话语形成对话或碰撞。这种文学性的历史再现,可以丰富或修正历史叙事,也可以使之瓦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这项研究中将历史宏大叙事和小说家们以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的小说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小说的深度解读,揭示历史沿袭过程中美国政治和文化生态的构成要素,为认识历史、思考似曾相识的当下政治和社会情境提供借鉴。

时静:您的研究是以美国历史上一系列“非常事件”作为观察点,我觉得这是小说历史研究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您的研究让人马上联想到当下动荡的美国社会现象,比如因大选冲击国会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历史上也难得一见。这是否也算“非常事件”呢?

虞建华:以虚假的选举舞弊指控煽动暴力,冲击国会,试图夺权,这当然会成为美国历史上可供细细解读的“非常事件”。课题中的“非常事件”指的是历史上有违宪法、国策、律令甚至常理的事件和法案,因为这类历史争议点最能反映出激化的宗教、阶级、种族、认识矛盾。文学与历史之间动态性的关联,使得历史只有作为文本才能够被接触、被建构(雷碧乐、张进,2020: 82)。一系列文学再现的历史事件,可以串连成意义的链条,引导我们从历史沿袭中思考事件背后的很多问题:权力意志、利益政治、司法暴力、强权话语等。我们的研究将一系列再现这些事件的小说作为基本文本,比照历史记载,尤其着重讨论小说家笔下呈现的历史上美国国家政治意志和法律对少数族裔、新移民、激进青年、异教徒、战争中的他国平民等边缘群体实施的权力压迫,从一个特殊的剖面对美国历史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审视。我们把小说看作边缘之声的代言,看作对抗权力话语的制衡力量,将再现历史的小说视为作家参与言说历史、打破线性叙事的举措,研究作家如何试图修正既定的历史叙事。研究的基本思路你是熟知的。你主笔“约翰·布朗反蓄奴起义”那一章的撰写,那是重要的一章,有4部与事件相对应的长篇小说。

时静:是啊,我从项目的参写过程中获益匪浅。这4部风格迥异的小说从不同的视角将同一历史事件写成故事,进行艺术再现,对被法庭判为“叛国罪”而处以绞刑的起义领袖进行以歌颂为主调的塑造,揭示历史的不同侧面,与官方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些方面我深有体会,也很期待这本著作的出版。

虞建华:结项之后,书稿已经交付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由于体量比较大,近百万字,出版后是两卷本。上卷对以“非常事件”为素材的美国历史小说进行解读,下卷以围绕“非常法案”创作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我认为这两卷本对更深刻认识当代美国社会和政治是大有助益的。

时静:其实不少关心美国文学的读者已经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了解了。您已发表了数篇论文,几个微信公众号平台也转发了部分您发表的论文,去年好像就发表了2篇。

虞建华:作为阶段性成果,我发表了7篇相关论文,那是研究项目的副产品。其中一篇是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的《美国的禁酒令和“反禁酒小说”》,围绕20世纪20年代美国保守派政客推动宪法禁酒的疯狂举动,解析为何作家们群起而反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动因:保守派政客创造即将“摧毁美国”的假想敌——酒精,试图通过禁酒赢得如今支持特朗普的同类保守派民众的支持,从而赢得政治权力。这与今天的美国政府拿移民、拿中国说事一样,都是疯狂的党斗现象。另一篇论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写于官方叙事的空白处:当代美国历史小说的历史修正》是一篇综合性的讨论,扫描当代历史小说所涵容的历史批判。论文标题已说明了问题。这些论文以及整项研究,与当前的美国政治态势的确形成了呼应。我想这就是文学涵容的强大社会批判功能的体现。

时静:虞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深刻、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在采访中,您谈及近十年的研究——《美国文学大辞典》、慕课《英语短篇小说》、关于历美国史小说研究的国家重点项目等,都让我深切感受到您严谨的治学风格、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这几个项目都为国内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多维的学习途径,也树立了高质量与高标准的研究榜样。期待您更多的学术成果问世。

猜你喜欢
建华文学小说
我们需要文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米沙在书里
可怕的事
变变变
阿呜想做猫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