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11-30 11:05黄宝萱覃骊兰蓝毓营何天富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外涂苦参乳膏

黄宝萱,覃骊兰,蓝毓营,何天富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湿疹是由内外各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具有剧烈瘙痒、发作反复、病程缠绵等特点[1]。湿疹属于中医“湿疮”“浸淫疮”等范畴,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肾囊风”“四弯风”“绣球风”等。目前西医对于湿疹发病的病机尚不明确,多认为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所致,故临床上多用激素类药物和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西医治疗对控制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较多,且病情易反复、难根治,有些患者难以接受[2]。中医治疗湿疹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现将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为临床治疗湿疹提供参考。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于湿疹病因病机的论述有许多,致病的因素多而杂。中医认为,导致湿疹病机的关键是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相兼风、湿、热邪,且本虚标实,即以机体脏腑的功能失调为本,皮损为标[3]。姜良铎教授认为,湿疹病因除了以“湿”为主之外,也要注重“燥”。湿热伤阴,津液不能正常转化所致的“燥湿不和”在湿疹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4]。边天羽认为湿疹的反复发作与脾胃密切相关。脾失健运致湿邪内生,此时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湿性黏滞导致湿疹的发生[5]。鲍身涛认为肝旺脾虚,致湿邪内生,湿久成热郁结于皮肤,导致湿疹的发生[6]。王玉玺认为人体外感湿热,内因脾虚生湿,心阳偏亢,心火一动,肝肾火随之,内外湿热相博,浸淫肌肤而导致湿疹的发生[7]。

2 中医内治法

通过对湿疹中医内治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临床上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以及补虚药为主,其中以清热解毒和清热燥湿类中药使用尤为频 繁[8]。

2.1 单味中药 周宾[9]观察黄芩对急性湿疹的治疗效果,将98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综合治疗(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曲咪新乳膏涂抹患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芩药粉外涂,每天2次,持续治疗至皮损消除。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9%(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皮损症状和瘙痒症状消失的时间更短。提示黄芩对改善急性湿疹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效果。桂凤淑等[10]将76例湿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口服抗组胺药以及外涂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苦参片(主要成分为苦参),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中药复方 李建明[11]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慢性湿疹的疗效,将50例湿热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表明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湿疹疗效良好,且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李一洋[12]观察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的疗效。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给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严重指数评分、瘙痒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段垚等[13]运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发现升阳益胃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皮损程度,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予氯雷他定片口服)的80.56%(P<0.05)。谭凌玲[14]观察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治疗组各20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片和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除湿胃苓汤(苍术15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土茯苓15 g,厚朴15 g,白芍12 g,茯苓10 g,附子10 g,防风10 g,白术10 g,陈皮8 g,甘草6 g)治疗,结果除湿胃苓汤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丁黎薇等[15]随机将80例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分为常规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常规组患者内服氯雷他定片,观察组患者给予清热除湿汤(生石膏30 g,生地黄、马齿苋、白鲜皮各15 g,泽泻、连翘、苦参、牡丹皮、龙胆草、车前子、黄芩、金银花各10 g,甘草5 g)口服。治疗8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7.5%(P<0.05),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瘙痒程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陈育生等[16]观察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对照组予西替利嗪片口服,研究组服用桂枝汤(桂枝、葛根、防风、荆芥、浮萍、地骨皮、乌梢蛇各10 g,白芍、当归各18 g,黄芪30 g,鸡血藤20 g,白茅根15 g)以及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涂抹患处,结果表明研究组在缓解患者病情、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徐月瑾[17]采用凉血消风饮(野菊花12 g,蒲公英15 g,苦地丁10 g,丹参18 g,赤芍12 g,蝉蜕9 g,地肤子10 g,白鲜皮10 g,凌霄花9 g,苦参8 g,玄参8 g,生地黄15 g,生甘草6 g)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湿疹,对照组仅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以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和总有效率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加用凉血消风饮能有效改善湿热浸淫型慢性湿疹患者皮损程度和皮损面积,减轻患者瘙痒症状(P<0.05)。

3 中医外治法

3.1 溻渍法 溻渍法又称“湿敷法”,由溻法和渍法组成:溻者,湿敷也,指药液浸于药棉或药布后,敷于患处;渍者,浸渍也,指用药液浸渍患部,外洗、坐浴等均属于溻渍疗法[18]。文文兵等[19]观察黄地汤对婴儿湿疹的治疗效果,将112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组予地黄汤(黄柏、地肤子、蛇床子、甘草)外敷于患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杨春梅等[20]将湿疹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川百止痒洗剂外擦治疗,治疗组予藿香散加减进行治疗,药用:藿香、香薷、茵陈、透骨草、紫草、地榆、龙胆草、蛇床子各30 g,黄柏、生大黄15 g,苦参60 g,马齿苋20 g。对于患处渗出液多者加五倍子30 g、白头翁30 g;糜烂、分泌物多者加蒲公英30 g、白花蛇舌草15 g;皮肤干燥者加麻子仁30 g、桃仁15 g、杏仁15 g;若瘙痒明显则加用川花椒15 g。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优于对照组的78.6%(P<0.05)。谭正洋等[21]运用清解止痒汤(土茯苓、蒲公英各30 g,白鲜皮、苦参、牡丹皮各20 g,苍术、蜂房、甘草片各10 g)坐浴治疗婴幼儿急性肛周湿疹,并设外涂湿烧伤膏治疗作对照。研究发现清解止痒汤坐浴能明显改善患儿瘙痒程度、皮疹面积以及皮损形态,有效率为85.0%,优于对照组的62.5%(P<0.05)。章斌等[22]将68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蜈倍汤[蜈蚣粉(醋制后下)5 g,五倍子、地肤子、白鲜皮、桃仁各15 g]溻渍法进行治疗。经过4周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皮损面积、红斑/丘疹、角化/脱屑、浸润/肥厚/苔癣样变、瘙痒、睡眠影响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74.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健宏[23]将60例湿疹湿热蕴肤证患儿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温水洗浴患儿皮损处,治疗组采用中药溻渍法治疗(药物组成:黄柏80 g、鱼腥草80 g、五味子10 g)。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外涂法 中药外涂法是将中药粉末制成油剂、膏剂、酊剂或散剂等,将其均匀、适量涂于患处的一种方法[24]。金礼等[25]观察湿疹膏治疗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组用湿疹膏(由白芷15 g、冰片1.5 g、黄柏15 g、黄连7.5 g、石膏15 g、细辛1.5 g组成,银川市中医医院制剂室生产)肛周局部外涂,对照组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肛周局部外涂,7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湿疹膏和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均能改善患者肛周瘙痒、皮损形态和皮疹面积,观察组总有效率(94.28%)与对照组(82.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冯长青[26]用甘石青黛膏(由青黛、炉甘石、煅石膏、滑石、苦参、黄柏各50 g,冰片3 g组成)治疗急性湿疹38例。西药治疗组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涂于患处。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疗效及改善皮肤红斑、丘疱疹、水疱等情况均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表明甘石青黛膏对于急性湿疹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高珊珊等[27]将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麻油、复方甘草油(蛇床子10 g,苦参15 g,黄芩10 g,生甘草10 g,麻油300 ml)和0.1%糠酸莫米松乳膏涂擦患处,对比3组患者不同部位的EASI积分、瘙痒VAS积分和临床疗效,研究表明3组患者EASI积分、瘙痒VAS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下降最为明显(P<0.05),表明复方甘草油能够很好地改善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的皮损症状。马少欣等[28]将120例外耳湿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扶严宁涂抹患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涂抹散剂(由冰片75 g、黄连75 g、连翘100 g、苦参150 g、黄柏150 g和麻油组成)。结果研究组瘙痒、湿疹和红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58.3%)亦高于对照组(36.7%),两组差异显著(P<0.05)。彭武斌等[29]将90例湿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自拟双花四地汤(金银花30 g,地稔30 g,地榆30 g,地骨皮30 g,生地黄30 g,勒慈菇30 g,艾叶30 g,薄荷30 g,枯矾15 g)和3%硼酸洗液或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外用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37.14%(P<0.05)。表明自拟双花四地汤外用治疗湿疹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3.3 针灸法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以调节脏腑平衡、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达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30],包括针刺法、火针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注射法等。梁羽萍[31]将210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选择单用抗组胺药物或镇静药、维生素和抗组胺联用内服,严重者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梅花针吹烘疗法,方法:将梅花针针头向下垂直对准叩刺部位,通过腕力将针尖叩刺于皮肤之上,即刻利用反弹力,仰起针,连续叩打,叩刺完毕后,针刺部位涂抹复方氟米松软膏后立即使用神灯TDP照射。治疗4个疗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5.24%(P<0.05)。冯奕鸣等[32]随机将200例湿疹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微针皮刺法治疗,取穴:背部膀胱经、督脉,腹部上中下脘,双天枢,气海,关元,手肘部尺泽、腕劳、灵骨、大白、掖门、外关,小腿足三里、丰隆、解溪上三寸、下三里、脾舍、阴陵泉;对照组内服氯雷他定颗粒与维生素C,局部皮肤涂抹醋酸可的松乳膏。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63%(P<0.05),表明微针皮刺能够有效改善湿疹患儿症状。贾海玲等[33]运用火针治疗慢性湿疹30例。取穴:主穴为湿疹局部阿是穴,配穴为天枢、曲池、肺俞、血海、风市。选用0.50 mm×25 mm细火针烧针后,刺入湿疹局部皮损,深度不超过皮损基底部,从皮损边缘进行围刺,针距间隔1 cm左右,直至整个皮损,点刺深度为5~7 mm。然后取配穴,用火针垂直点刺15~20 mm,每周2次,共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高于复方氟米松软膏组的63%(P<0.05)。甘春梅[34]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湿疹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口服氯雷他定并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和常规护理,具体方法:于腹中部、脐中央选择神阙穴敷贴药膏,4 h后取下。膏药主要成分包括地塞米松、十六醇、凡士林、羊毛脂和多虑平。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瘙痒缓解起效时间较快,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田晨辉等[35]将6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复方曲安奈德乳膏外涂患处,治疗组予埋线(主穴:脾俞、肺俞、膈俞、曲池、足三里)加放血疗法(大椎及皮损局部)治疗。治疗1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齐紫轩等[36]系统评价针灸疗法与常规西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有效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显效率、皮损和瘙痒的改善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P<0.01),表明中医针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显效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

4 小结

中医治疗湿疹相较于西医治疗更加灵活,更注重“辨证论治、因人制宜”。中医临床对于湿疹的治疗已不单纯局限于内服治疗,更多的是采用多种治法相辅而用,从整体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在治病的同时也能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能更好地改善湿疹的红斑、瘙痒等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虽然中医在治疗湿疹的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着治病的机理研究、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缺乏安全评价的不足,应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外涂苦参乳膏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脉冲染料激光仪联合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
苦参生品及其炮制品的2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抗菌药效研究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分析
板蓝根注射液新功用
微波联合局部注射干扰素和外涂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
含漱苦参茶止牙痛
马应龙痔疮膏外用新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