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逻辑及重点

2021-11-30 13:58陈建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信用

文_陈建奇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发展和安全,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这既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问题的重要性,又提出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理念、新战略。深刻分析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成为当前深化金融改革及促进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但都没有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归根到底在于我国宏观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发展,在发展中拓展企业市场空间,增加政府税收水平,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强政府、企业及个人应对风险的能力。近年来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效,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现实逻辑及时代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以提质增效为重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成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就深刻阐释了资本自我循环无法自我创造价值的深刻逻辑,资本与劳动力结合促进社会再生产,才能不断做大经济蛋糕。劳动力较为丰富、资本不足、技术落后及管理水平低下,成为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大规模招商引资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追赶的重要手段,但大规模资本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资本边际效应递减的挑战,经历大规模资本扩张带来的高速发展之后,往往伴随着债务不断飙升而引发杠杆率高位运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经济金融必须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率,以提质增效为重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成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从实践逻辑看,党的十八大以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效,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重大风险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基本特征,是我们抓经济工作必须把握的大前提、大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促进了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杠杆率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出现了稳中有降的现象,股市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资本跨境有序流动,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化,互联网金融风险得到了有效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取得重要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具有理论逻辑,还具有深刻的实践逻辑。

从现实逻辑看,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有赖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如果不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那么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就面临较大挑战,宏观波动可能伴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微观主体偿债风险上升,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质量下降的较大挑战,系统性金融风险难以回避上升压力。对此,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目标就是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当前高质量发展重点就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强优势、找差距、补弱项,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现实支撑。

从时代逻辑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应对世界格局变动背景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在此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金融面临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巨大压力,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亟待完善。美欧日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央行推行零利率及量化宽松政策,向社会注入巨额流动性,美欧日央行资产相比金融危机之前都增长两倍以上,但全球经济减速分化的担忧并未缓解,大规模货币投入带来的债务风险备受关注,传统货币金融政策空间面临缩窄的挑战,宏观政策外溢诱发国际金融风险上升。世界各国货币扩张刺激可能导致货币战争,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亟待创新经济金融政策,必须加强国际协调,由传统注重货币扩张等总量规模政策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政策,通过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发展动力,这是新时代对宏观政策调整的全新要求,也是应对新时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二、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五大重点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重要思想,多筹并举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深入研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金融风险的突出表现及主要挑战,既要深入分析债务风险、汇率风险及房地产等传统领域的突出风险,也要关注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科技创新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是要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金融体系,强化金融监管及金融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国家金融安全屏障。

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尽管发展是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关键,但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者矛盾的关系。特别是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客观上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金融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往往需要实行更加稳健的货币金融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如何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问题,成为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

如何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根本在于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金融稳定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环境,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互为条件、彼此支撑。要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重在坚持底线思维,防风险更加强调的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如果没有触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那么政策着力点要更多考虑稳增长。强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不是要弱化稳增长的政策取向,而是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基础上继续巩固经济向好势头,这既是应对当前金融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当前高质量发展重点和难点就是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着力点就是如何更好解决金融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金融体系。不平衡和不充分本质上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一方面,金融发展不充分揭示了金融的低效率,大量金融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未能有效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面临效率低下及泡沫化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不平衡揭示了金融资源的不公平,大企业集中了较多金融资本,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没有实现普惠目标,资本无序扩张问题较为突出。

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构成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动金融改革,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市场资管新规、资本市场注册试点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不断出台,金融整顿取得重要成效,市场秩序不断修复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在稳步提升。近年来重点处理了影子银行层层嵌套及不规范的同业、理财及表外业务等问题,对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互相交织的风险进行排查。2020年以来不断推动平台经济金融发展相关制度改革,着力解决资本无序扩张问题,促进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更加健康运行。与此同时,积极试点人民币数字货币,推动国际金融制度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重要的基础,积极化解国际金融问题对我国的外溢风险。

厘清金融运行机制,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市场间联系十分紧密,不同领域的风险处置可能引发次生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大多表现为杠杆率高位运行诱发债务风险,金融风险通过债务及现金流等链条在不同领域进行传染。我国全社会杠杆率在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较快上升,从2008年金融危机初期的140%左右上升至当前的270%左右,杠杆率高位运行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不管是企业去杠杆,还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置,或者是房地产市场调控,这些领域风险管理都可能出现次生风险,必须构建不同市场之间的防火墙,降低次生金融风险的发生。

次生金融风险不仅局限国内市场,还包括国际金融风险的外溢效应。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去年以来的疫情全球性扩散,都促使不少国家金融市场之间互相影响而出现剧烈调整。20世纪70年代前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较短、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周期的阶段性不分明,而20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同步性大、危机后增长缓慢且持续时间较长。当前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有待完善,世界大国货币金融风险负向溢出效应的问题突出,必须着力推动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改革,审慎开放金融资本账户,加强国际协调,缓解国际金融风险外溢问题。

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强化防控金融风险的功能性监管和行为监管。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是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通行做法。缺乏高效的金融监管机制,金融市场交易可能游离于规范的制度之外,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互相交织,金融腐败及金融风险问题难以有效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控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要及时弥补监管短板,做好制度监管漏洞排查工作。要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升金融系统干部队伍监管能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熟悉金融业务,把握金融规律,既要学会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学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监管意识,提高监管效率。

伴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监管要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是重要趋势和特征,互联网数字金融创新催生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变革,金融新业态不断出现,数字货币构成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冲击,洗钱、毒品买卖等绕过金融监管的行为正在放大,互联网金融监管缺位问题突出。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的金融业态,尚缺乏较为有效的监管手段。针对数字经济的金融创新,监管部门应根据新业态新要求推动金融监管创新,研究新业态的发展模式、发展趋势及发展定位,明确金融新业态的监管主体,推动由机构监管向功能性监管和行为监管的转变,提高金融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信用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基础作用。加强金融法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用体系改革,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必须把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信用体系不仅记录社会主体的信用状况,还包括构建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信用管理的社会治理机制等。微观主体之间产生金融关系,实质上就是建立了信用关系。伴随金融不断发展深化,要保障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信用的管理越来越重要。要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要发挥信用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全流程金融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发展数字金融,为金融服务提供实时、快速、广覆盖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于人民银行的清算系统完善各类支付清算平台,为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金融支付业务提供高效便捷的支付基础设施,推进金融、社保、司法、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稳步加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搭建信用共享信息平台,促进各种应用的信用数据共享,加快建设国家级的信用信息广泛采集、大数据综合动态分析、信用信息严格保密和相关方面低成本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健全和完善守信正向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猜你喜欢
系统性金融风险信用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