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生产示范技术

2021-11-30 14:06王少华
云南农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茶苗鲜叶茶农

王少华

(澜沧县经济作物工作站,云南澜沧 665600)

澜沧县是澜沧江流域主要茶树原产地之一,境内有景迈千年万亩古茶林,帮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截至2019年12月,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57万hm2,茶叶产量1.8万 t,茶产业生产总值40.91亿元,产业带动6.3万户28万人实现茶农人均增加年收入6140元,为实现产业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澜沧县有机茶生产始于2000年,创建于2000年的澜沧县茶树良种生态示范基地,2000年被列为云南省首批有机茶示范园之一,示范基地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着“绿色生态、科学规范”的原则,结合生产实际,编制了《澜沧县有机茶示范园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确保有机茶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配套制定了《澜沧县茶树良种生态示范场生产管理制度》,以期通过有机茶示范园建设,带动全县有机茶生产。

1 有机茶示范园的技术实践

1.1 有机茶园选择及基地规划

1.1.1 示范园基地的选择

有机茶示范园选择在距离省道思澜公路线3 km的拉祜族小村寨旁,基地平均海拔1600 m,年均气温18.7 ℃,年均降雨1690 mm,周围有茂盛的阔叶林生态植被,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常年溪水淌流、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当地拉祜族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传统的耕作习惯和无力使用农药化肥的生产水平,为有机茶园建设提供了理想的土地资源。

1.1.2 基地规划

基地根据规划区内水源丰富,山间多条溪流的有利条件,本着“相对集中、分片规划、保护生态、分步开发”的原则,对基地的茶叶种植区、茶农生活区、茶叶加工区、办公管理区以及配套的管理人员生活区等基地功能进行合理布局。

(1)茶园规划。根据基地海拔1300~1750 m呈立体分布的特点,按海拔1300~1450 m,1450~1650 m,1650~1750 m的海拔分三段(3年)进行茶园规划开挖种植。以海拔1600 m的加工、办公功能区为中心,依地形按0.33~0.67 hm2小区规划并设置2 m宽的纵横步道,作业区间设置了5 m宽的田间道路,做到道道互通的茶园道路布局,园区逐一登记编号便于管理。

(2)管理办公及加工功能区规划。管理人员生活区距离加工区200 m,以确保茶叶加工卫生,加工区布局于基地中心位置可以缩短鲜叶进厂的路径,保证鲜叶新鲜度,提高产品质量。

(3)茶工生活区布局。基于安全稳固、方便出行、利于生产、环保卫生等因素的考虑,在基地下段边缘,距离茶园100 m外安排茶工生活区,采取“外引内联”的劳动力组织管理模式,逐年引进茶工参与基地开发管理。

1.2 茶园开垦及茶苗定植

1.2.1 茶园开垦

不同坡度和坡面长度自下而上逐一开沟筑台,种植沟深度为60~70 cm、宽度为80~90 cm,在开沟的过程中,做到了全部把种植沟行间的枯枝落叶填埋沟底、表层腐殖土回填沟中,腐殖土中部亩施300 kg钙镁磷肥覆土沤熟发酵。为便于茶园管理,坡度10度以下地块种植台面宽度不低于200 cm、10度以上坡地种植台面不低于170 cm。

1.2.2 种植台面平整

对种植沟内回填土块进行深翻打碎,同时拌匀前期施入的钙镁磷肥,为抑制种植台面杂草生长,台面覆盖5~10 cm厚的生土,为防雨季暴雨冲毁台面,保持水土,平整出了外高内低的种植台面。

1.2.3 茶苗定植

降雨相对集中时定植茶苗,坡度10度以下地块种植双行、10度以上的种植单行,双行株行距为30 cm×40 cm,单行株距为35 cm。日照较长的东西坡向种植成活率较高的云抗10号品种为主,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的南北坡向地块种植长叶白毫品种为主。

1.3 茶园生态群落建立及水利设施完善

茶园内的景观树、果树种植列入规划范围,道路两旁种植云南香樟、杨梅、八角等常绿树种。茶园内根据坡向、光照及土壤湿度,按平均每亩16株种植云南香樟、柿子、栘依、球花石楠和留养茶树,以期提高茶园漫射光照度,连续多年在种植台面外缘种植多年生绿肥大叶千斤拔,引导扶持茶农在茶园中圈地放养本地山鸡,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具有上中下立体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茶园生态群落,显现出“远看一片林、走近是茶园”的茶园生态景观。

为不断改善茶园小气候和生产条件,按每隔1.33 hm2建一个5 m³的集雨小水窖,通过草坪地表径流和窖盖板面收集蓄满雨水,同时每隔0.33 hm2修建一个2 m³一池两用的集雨积肥池,通过种植覆荫树,修建集雨设施,不仅提高了茶园相对湿度,防止了春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春季常发生的茶蚜、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提高了鲜叶的持嫩性,为确保鲜叶质量创造了条件。

1.4 茶园管理

按照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制定切实可行的茶园管理方案,安排两名专职管理员对茶园进行地块编号对应茶农的精准管理,并对全过程的农事活动进行详实的记录。

1.4.1 茶园幼龄期管理

(1)及时浅耕松土,以提高土壤通透性、促进茶苗生长,同时使根部积蓄后期雨水,防止翌年春旱,提高茶苗的保存率,完成浅耕松土后,基地要求茶农利用畜禽粪尿对水后,定量浇施到茶苗根部, 促进茶苗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虫能力。定植当年10月中旬90%以上的茶苗完成了第1次定型修剪,11月上旬再次进行浅耕松土,同时完成了对全部茶苗的第1次定型修剪。

(2)翌年2月中旬第2次浅耕松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浇施清粪水,第2次定型修剪促进茶苗高峰生长,10月中下旬第3次定型修剪后,茶苗已生长成了具有树冠基础的幼龄茶树,开始进入了以采代剪、合理养蓬的管理阶段。

(3)第3年修枝整形,培养树冠。3-4月每个月喷施1次7.5 %的鱼藤酮乳油1000倍液,以确保茶园生态、产品安全,控制用药量。留养枝条的采穗园,主要以防控茶芽和茶黄蓟马害虫为主,分别在3-5月,每月喷施1次 7.5 %鱼藤酮乳油1000倍液,以确保枝条的健壮生长。第3年农家肥亩施800 kg,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结合中耕除草,施入15~20 cm深的施肥沟并覆土,通过冬雨和春雨的水分分解,补充茶树生长所需养分。

1.4.2 投产茶园的管理

(1)鲜叶采收。根据品种适制性和产品市场需求,制定出了以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三叶及芽头茶为补充,适当的害虫为害状不影响等级评定的鲜叶采收标准,注重鲜叶嫩度和新鲜度,鲜叶从下树到车间的采运过程全部用竹箩装运,做到下树鲜叶4 h内全部送达加工车间,确保了鲜叶质量。

(2)病虫害防控。一是气温回升,茶蚜、茶黄蓟马为害前期和初期采摘鲜叶,不仅可带走部分害虫,减少虫源,还能确保鲜叶质量,是较为有效的人工防控措施;二是3月中旬至6月上旬合理喷施印楝素、鱼藤酮和除虫菊等生物药剂,将茶园主要害虫控制在较少影响鲜叶质量的为害水平,杜绝除生物药剂外的一切农药;三是推广使用黄、蓝色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平均每亩茶园安放40片粘虫板,平均2 hm2安装1台太阳能诱虫灯,能有效减少虫源。

(3) 广积绿肥、培肥地力。按茶农的茶园管理面积分配绿肥种植任务,主干道两旁及茶园外围大量种植金光菊、猪屎豆和大叶千斤拔等绿肥,每年8-9月刈青割除与农家肥、钙镁磷肥及木屑混合堆沤有机肥轮换施用,确保茶树正常生长和鲜叶产量。

(4)冬季封园管理。采摘结束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全园进行深翻施肥和修剪,12月中下旬全园喷打石硫合剂以减少翌年茶园病虫害,是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

1.5 有机茶初制加工

基地车间铺设水磨石地板,窗台以下内外墙全部粘贴环保墙砖,窗台以上喷涂无味环保墙漆,宽敞明亮的车间为加工有机茶系列产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萎凋槽、摊青架、杀青操作台以及装运摊放杀青叶、揉捻叶、摊晾叶的工具用材全部为当地木竹取材,做到了从鲜叶进厂到产品入库整个加工过程鲜叶和产品不接触水磨石地板,从而确保了加工过程和产品的卫生安全。

1.5.1 加工生产线配置

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和茶树栽培品种的适制性,配置了红绿茶两条生产线和一条手工茶加工生产线。按照加工工艺科学配置加工设备,根据加工工序合理布局加工设备,做到了从鲜叶—加工—产品—仓储的流水线作业。

1.5.2 加工车间的管理

为规范管理,按照NY/T5198—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制定了《加工车间管理制度》,为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车间配备了两名专职管理人员规范车间管理,加工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至少7 d的技术培训,取得健康证和上岗证并签订协议后方能上岗操作。为不断开发新产品,确保产品质量,要求加工人员每年年底必须参加岗位技术培训和健康体检,未能达到相关要求的员工,给予待岗或辞退处理。

1.5.3 质量管理体系

依据NY/T5196—2002《有机茶》 的质量要求,基地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在生产中不断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1)建立茶园档案,抓实茶园管理。有序编号茶园,常规管理阶段每片茶园都有作业区、茶园面积、种植品种、种植时间、覆荫树种及数量、坡度坡向、管理者以及水利设施等相关信息,认真记录每户茶农的农事活动。茶园投入物(肥料、生物药剂)由基地统一采购,擅自采购投入的按管理制度进行处罚。根据每片茶园的坡度、自然肥力、种植基础等条件进行等级分类,制定各等级茶园的鲜叶产量指标。

(2)监督检查建机制,齐抓共管保质量。基地每季度进行一次随机抽检,检查总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形成齐抓共管、共同促进的良好生产氛围。为坚守有机标准建章立制、规范管理,2014年开始,除茶季结束使用适量的石硫合剂封园外,茶园病虫害防控做到了只使用生物药剂到生物药剂的零使用,这一技术性突破,得益于茶园优越的生态系统与农事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推行有机茶生产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必然。

(3)应用检测手段,推行管控结合。每个月对茶园采取定点和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鲜叶农残检测,每两个月对加工产品进行检测,对茶园的实地监管到加工车间的规范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的检测,确保了有机茶生产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从而使基地更加符合有机茶生产标准和有机认证标准。

(4)建立可追溯体系,实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鲜叶验收等级,认真做好鲜叶进厂台账,详细记录早、中、晚各批次进厂鲜叶的采摘时间、采摘地点、采摘农户及鲜叶数量。加工车间按照制茶品种的工艺流程,依照鲜叶进厂的时间顺序进行对应加工,根据制茶品种和制茶时间,按仓储要求进行包装,认真标注产品批次后方能入库。仓库保管按照制度要求认真做好产品出入库台账,根据产品检测要求准确取样后送检。每批产品从茶园—鲜叶—加工—入库—出库乃至一级市场都有完整的产品信息,为产品质量追溯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有机茶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2.1 茶园投入物的管控

示范基地始终坚持有机茶的技术标准,科学选择茶园所需的肥料和农药品种,前期所用的部分肥料采购商品有机肥作为数量上的补充,只采购羊粪、牛粪和木材加工厂的木屑进行无害化处理。部分茶农为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会产生擅自投入肥料和使用农药的思想,通过建章立制、强化监管,做到了茶园投入物的统购统配和严管严控,从源头上确保了生产全过程的有机生产标准。

2.2 病虫害防控

遵循“农产品无农残、重金属不超标”的原则,对多种生物药剂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本地运用的品种。示范基地充分利用优越的立地条件,不断完善茶园生态群落,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注重病虫害预警监测、及时使用生物药剂、适时采摘鲜叶。

2.3 鲜叶质量控制

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茶树种植品种的适制性所决定的加工品种,直接影响着鲜叶采摘轮次及鲜叶采摘的嫩度,鲜叶采收标准不仅影响鲜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茶园病虫害的防控水平,示范基地在制定鲜叶采收标准时综合考虑到了因害虫为害降低鲜叶匀净度、完整度的因素,确保了茶农收入,为调动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巩固和发展有机茶生产提供可靠的保证。

3 有机茶生产示范取得的成效

2004-2007年,示范基地顺利通过了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2007年起,基地开始执行欧盟有机生产标准,2010年至今,连续10年顺利通过了欧盟CERES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并荣获多项科技成果奖,2008年被列入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普洱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2012年在云南省第二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园艺)创建项目验收中,被评为省级验收一等奖。2013年,为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庄园经济发展,基地进一步完善了茶园观光、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升级加工车间、配置提升加工设备、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建成了具有庄园特色的标准化有机茶加工车间。

3.1 社会效益

参与示范基地管理的147户当地拉祜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直接受益,实现了就地就业的产业发展目标,昔日低矮潮湿的茅草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晴通雨阻的烂泥路变成了通畅便捷的水泥路,群众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点上了电灯,骑上了摩托,开上了小车,学会了微商电商,项目区呈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的新气象。

有机茶示范基地选择种植的无性系良种茶,由于成活率高、长势好、投产快,彻底改变了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叶推广举步维艰的生产局面,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由2000年的3.33 hm2发展到了2020年的6400 hm2,有机茶园面积由2001年的80 hm2示范面积发展到了2020年的3066.67 hm2。截至2019年末,全市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0万hm2,有机认证面积达1万hm2的有机茶园位居全省第一。

3.2 经济效益

按照产品无农残、无重金属超标的有机茶生产,产品的内在质量绝对优于常规茶产品,因其具有纯正的滋味和香气,产品平均销售价格一般都较常规茶叶高出30%~50%。示范基地生产的“龙池玉叶”“绿海玉螺”以及“秀山银针”等有机茶系列产品,年平均销售价达到135元/kg,高出当地常规茶价格80元/kg的68.7%。有机茶园的亩产量相对于常规茶园要低一些,多年来示范基地的有机茶园年均亩产鲜叶量仅在250~260 kg,但平均25元/kg的鲜叶收购价确保了茶农平均每天采摘的劳务费不低于160元,茶农管理茶园亩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户均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8500元,仅茶叶收入一项就远远超出了脱贫标准线,真正实现了精准脱贫。

3.3 生态效益

示范基地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本着“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发展目标,不断建立和完善茶园生态群落,多年来,为丰富茶园生物多样性,基地注重在茶园留养本地适生树种的同时,有计划地引种云南香樟、栘依、杨梅、柿子、八角、香椿、樱桃、板栗、油茶、木瓜等10多种茶园有益树种和果树,引导并扶持部分茶农在茶园养殖本地山鸡,物种间共生共息、相得益彰的生态系统减少了茶园病虫害的发生,最终达到了采茶季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的生态防控效果,生态环境更加优越,营造出了“远看一片林,走近是茶园”的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为推动边疆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茶苗鲜叶茶农
茶鲜叶嫩梢捏切组合式采摘器设计与试验
茶园机械(4) 茶叶鲜叶采摘与分级设备
老党员“卖”茶忙
名优茶鲜叶采摘技术
“早春茶”开采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茶乡人家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