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基于云南玉龙县奉科镇的脱贫实践

2021-11-30 15:55李四玉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攻坚

李四玉

(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云南 丽江 674199)

1 研究背景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1]。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着力攻克最后堡垒,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严格验收[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4]。2015年笔者曾在玉龙县奉科镇奉联村担任了半年扶贫工作队员,之后每年回村走访均看到了脱贫攻坚给当地村庄和村民带来的点滴变化,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笔者对奉科脱贫之后的后续发展进行思考,探讨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对策。

2 玉龙县奉科镇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

奉科镇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东部最北端,距离玉龙县城 168 km,总面积 346.3 km2,东与丽江市宁蒗县拉伯乡相邻,南与玉龙县宝山乡接壤,西与香格里拉市隔江相望,北与四川省木里县一江之隔。奉科镇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撤乡设镇,下辖奉联、柳青、善美、达增、奉科和黄明6个村委会,共52个村民小组,2 466 户 7 818 人。主要居民为纳西族,个别杂居汉、傈僳、普米、彝等7个民族[5]。奉科境内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地质灾害易发,资源性缺水严重。奉科镇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滞后,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导下,奉科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提高了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2018年玉龙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后,云南省政府正式宣布玉龙县脱贫摘帽,省级脱贫攻坚重点乡镇的奉科正式退出了贫困乡镇序列,是全省128个首批脱贫摘帽乡镇之一。

2.1 精准识贫

奉科镇于2014年开始启动精准识贫工作,识贫标准为以户为单位,该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年国家扶贫标准,且未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奉科镇将431户农户 1 662 人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精准管理。

2.2 精准施策

2.2.1 水利交通扶贫

交通和水利是制约奉科发展的关键,建路网、修水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奉科镇党委政府共协调整合资金近3.4亿元实施完成184个项目。整合水窖群科学蓄水、抽水站着力抽水、太阳能光伏提水三大力量,以点面结合、化整为零的工作思路,建成 2 199 口爱心水窖,新建3个太阳能抽水站,建成52个大型水塘水坝,铺设管网 64.8 km 等,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镇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镇52个村民小组已实现通自来水或安全饮水有保障,取水半径不超过 1 km。通过道路硬化到村,全镇有6个村委会,镇政府到村委会已实现道路通畅,基本实现道路硬化且危险路段有防护措施。

2.2.2 特色产业扶贫

由于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奉科镇因地制宜制定了“共建、共融、共享”的产业发展思路,“种植为长、养殖为短、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结构,根据海拔和气候特征,海拔 2 000 m 以下主要发展黄果、油橄榄、软籽石榴等产业;海拔 2 000 m 以上主要发展魔芋和花椒产业。全镇已发展种植软籽石榴 3 500 亩,魔芋 1 700 亩,花椒 17 000 亩,油橄榄 15 000 亩,黄果550亩;注重“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采取经济作物与传统作物套种、林果苗木改造荒山荒坡等方式将生态保护与产业种植紧密结合;鼓励建档立卡户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依据各户的贫困特点制定帮扶计划,给他们发放改良种羊、母羊、能繁母猪、种猪、商品猪和土鸡等牲畜,并为150户没有养殖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向铭记高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争取150头能繁母猪代养合同,农户获得分红收入[7]。2017年开始,奉科镇通过“捆绑抱团+合作经营”的模式,与公司合作成立奉科镇奉公建档立卡贫困户软籽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带头人+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创建了600亩软籽石榴产业脱贫示范基地;发展土鸡养殖产业,由全镇建档立卡户组建成玉龙县跑山土鸡养殖商业合作社,投入资金建设养鸡场,注册了“奉科跑山鸡”商标,形成滚动循环发展,为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注入资金;针对非建档立卡户特别是3类人员给予产业帮扶,为全镇 1 494 户非建档立卡户制定产业发展计划,通过整体发展、整乡推进,产业扶持达到全覆盖。

2.2.3 消费电商扶贫

奉科有很多原生态的土特产品,由于交通条件不便、零散种养殖,没有产销链条,大量农产品不能转化为商品。奉科镇依托本土资源,发挥本土创业青年优势,以“党建+扶贫+农户”的理念,制订了《奉科镇消费扶贫实施方案》,2019年4月正式启动了消费扶贫工作,建立了设在丽江城区上吉市场和宏文市场的2个农畜产品零售实体店,开通了“玉龙奉科扶贫风物”微店,通过专营店直销、微店线上销售和帮扶单位代销3种销售方式相结合,争取各种展销机会,将奉科农户的土鸡、土猪、土鸡蛋、火腿、腊肉、山羊、野生菌、青花椒、自产酒、软籽石榴、核桃、黄果等农畜产品变成商品销售,带动增加村民的收入。奉科镇党委政府将闲置的奉科中学老校区改建成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了农产品冻库、青花椒烘烤坊、核桃榨油坊、火腿加工坊和农产品展销中心,购置了冷链车、生产设备设施等,形成了具备仓储、冷链、物流、销售等功能的奉科小产业园区,盘活闲置的村集体固定资产。奉科青花椒通过烘干车间作业后,分为A级、B级两类,以每市斤54元和49元的价格在城区丽客隆超市8个店同步销售。超市以青花椒为佐料,同步推出麻辣青椒鸡、麻辣柠檬鸡、麻辣土豆丸子等奉科特色美食。农户种植的黄果统一收购后部分在丽客隆超市销售,部分在丽江消费扶贫示范店零售。2020年8月,占地超 800 m2、能容纳32个摊位的奉科镇奉军农贸市场建成开业,每月农历初五和二十定为赶集日,解决了村民生活必需品购买不便和土特产流通的问题。

2.2.4 住房安全扶贫

《玉龙县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对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在各个乡镇广泛宣传,农村住房的危险性认定以房屋主要承重构件的破损和危险程度为依据评定为A、B、C、D 4个等级,C、D级危房经过改造后应达到A、B级安全住房要求。2017年,根据玉龙县实际情况和危房存量情况,确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的补助标准[8];围绕“危房认定、改造方案、技术服务、质量监管、验收挂牌、改造档案”6个重点环节,建立挂联督导帮扶制度、核查帮扶督导制度等6项工作制度,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2.2.5 医疗健康扶贫

从2017年起,奉科镇针对建档立卡户看病就医建立完善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的“四重保障”措施,实现“九个确保”。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入户医疗政策宣教,发放新的健康扶贫册,教会他们使用方法。全镇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档立卡户2019年新农合免除所有费用,非建档户征收220元;多家市区私立医院到村为群众免费义诊,镇卫生院开展免费体检等医疗服务[9],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的目标,防止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确保健康扶贫政策落实。

2.2.6 东西部扶贫协作

2017年12月召开的沪滇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结对关系工作会议,明确上海市杨浦区结对帮扶丽江市玉龙县、宁蒗县和永胜县。2017年以来,杨浦区在奉科镇实施沪滇帮扶项目,在善美村委会和奉科村委会合计修建274口水窖,极大缓解了当地群众用水困难问题。增加就业是最直接的脱贫及巩固提升的有效方式,丽江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两地人社部门紧密沟通,推进沪滇劳务协作,多渠道促进技能培训、就业扶贫,组织招聘了多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劳动力前往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就业,并且做好留守人员的关心帮扶,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

3 玉龙县奉科镇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10]。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11]。近年来由于脱贫攻坚工作,奉科镇的基础设施、村民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其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建设奉科乡村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科学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在水电路网、物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增强村民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乡村振兴。

3.1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脱贫摘帽后,偏远山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依然相对落后,有的脱贫户发展基础比较脆弱,有的边缘户面临致贫风险,有的农户因病因灾因学等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为有效遏制返贫风险,2020年挂钩帮扶单位为奉科镇431家脱贫户 1 662 人和边缘户34户114人,共 1 776 人购买了防贫保险,通过“保险+扶贫+服务”的保险扶贫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云南省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脱贫乡村要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监测对象,常态化做好动态监测帮扶工作,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健全用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宣传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让农村低收入人口在遇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时方便地在手机上用微信小程序或安装政务微信提出救助申请,及时获得救助。当地政府还应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等工作[12]。

3.2 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1年中央、云南省、丽江市相继出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对“十四五”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安排,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促进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法律保障。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立足于之前发展的脱贫产业,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完善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激发当地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奉科镇已经发展了花椒、油橄榄、软籽石榴、核桃、魔芋、黄果等特色种植业,以及土鸡、土猪、山羊等养殖业,初步建立了产地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冻库和青花椒烘干车间,推出了奉科青花椒系列产品足浴包、干花椒和鲜花椒、青花椒粉、花椒油;下一步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民参与市场能力,拓展农民参与市场的机会:首先,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选准主导产业和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其次,奉科的主导产业在优质化、绿色化基础上,要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提升产业价值;第三,开展农业电商提质增效行动,初步打造数字乡村,做好绿色农产品的流通和营销,完善供应链,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扩大销售渠道,发展订单农业,不仅要建立微店、专卖店,还要推进产地市场和新型经营主体与超市、学校、社区等消费对接,农户可利用自媒体、电商等平台网络直播销售,防止农产品滞销;第四,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探索适合当地农户增收的路径。

3.3 多元化人才参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产业兴旺、人气聚集才能振兴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聚集人气的主要途径。然而,奉科镇的部分年轻人通过考学在城里就业,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实现人生价值,有的在建筑、餐饮、旅游、汽修、物流、家政、经商等行业务工,有的为了下一代在城里受到更好的教育拖家带口进城务工,奉科镇 7 800 多人口,其中 4 000 多人在外务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留守村里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乡村振兴需要大量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人才。只有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才能留住本地人口就业创业,减少人口向外流动,吸引外来人口创业。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促进多元化人才参与,科学编制村庄规划。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当年夏天丽江启动了“万名人才兴万村”“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奉科各族群众在长期艰苦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顽强拼搏、不怕吃苦、与时俱进、感恩和谐”的奉科精神。丽江和省内的工、商、学、农、兵等各个行业中有许多从奉科走出去的领导干部和优秀人才,他们有能力、有情怀、有理想;在奉科精神的鼓舞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奉科的干部回乡规划可以激发他们的反哺情怀,与按照各个村委会实际需求选派来的专家人才一起研讨,编制的村庄规划将会更接地气、更符合村民需求、更易于实施和管理;其次,实施乡贤人才回归工程,挖掘符合乡贤标准的人才资源,将村落精英、非遗传承人、返乡青年等列入动态的乡贤人才库,鼓励乡贤参与村庄规划,了解他们的特点专长和发展意愿,明确和细化优惠政策,做好前期调研规划,择优项目,避免同质竞争,以“产业富民、文化传承”的理念,发展“农业+”“农业+互联网”“农业+文创”“文化+旅游”等多种方式回乡创业,探索“党建+乡贤”的乡村治理模式,激活乡村;第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以发展产业为主,对留在奉科村镇里的农民通过线上和线下培训,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请农业技术专家指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制定培训效果评价机制,跟踪其培训之后知识技能转化效果,对他们进行及时指导。

3.4 正确认识乡村文化价值,重塑奉科文化生态

乡村文化是在乡土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系统中创造出来,并保留和传承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以及生产生活文化;是由田园生态、生活方式、风情民俗、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13]。奉科不仅出产原生态美味的农特产品,还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村民对奉科乡村文化的认知有限,不了解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村落历史的天然联系,对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和未来价值认识模糊。因此乡村振兴要深入挖掘奉科历史文化资源,尊重当地村民的民俗信仰,精准识别其文化生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弘扬耕读文化,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调查发现,奉科镇是纳西语东西部方言区的汇集区域,语言独具特色,民族杂居,当地道文化、东巴文化、达巴文化并存,历史上达巴数量高于东巴,境内留有元跨革囊渡、太子关、碉楼残堡、美古地庙等遗址;现存的传统手工艺有革囊制作技艺、火草麻布制作技艺、葫芦笙制作技艺、琵琶肉制作技艺、传统古曲酒酿制技艺、土庄房建筑技艺。传统民歌有栽秧调、舂墙调等曲调,盛行葫芦笙伴奏打跳的集体歌舞,还有荡秋千、跷跷板、摔跤、斗鸡、斗蟋蟀等传统体育游艺活动。乡村振兴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村民现代生活中的作用,鉴别这些传统文化中需要保护传承的内容、需要改造的内容和可以利用的内容。村民是乡村的主体,村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之后要激励他们发现和重塑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传统手工艺可以作为传承和创新的内容加以利用,传统民歌、葫芦笙歌舞、传统体育需要保护和传承,科学地修缮如美古地庙等历史遗址,用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乡愁记忆,重塑奉科文化生态。只有村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还要加强宣传,通过编撰展示奉科历史文化和发展全貌的村志,搜集口述历史,通过报刊、电视、微信等方式,讲好奉科故事,抢救民间记忆。

3.5 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乡村振兴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完善人居环境治理和保洁长效机制。之前奉科已在全镇范围内修建了卫生厕所、垃圾池、垃圾焚烧站,成立了一个环卫公司,建立红黑榜制度,设立村组保洁员长效机制,村民可以通过家庭“五整洁”环境整治换取积分,兑换爱心超市里的物资;建立奖惩制度对全镇52个村民小组开展“人居环境大评比”活动,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各村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提升村民参与度;按照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制定了“7+2+1”行动方案,推进全镇人居环境治理。乡村振兴要持续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因地制宜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耐旱树木、提升庭院景观,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升环境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让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变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乡贤带动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共建美丽家园。

3.6 关爱农村留守老年人,探索乡村养老服务建设

笔者在奉科田野调查时得知,由于生活习惯差异以及农村熟人社会的归属感,老人不习惯进城与子女生活,宁愿留村务农,独居留守老人较多。如45户的一个自然村,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剩下18位老人各自分散独居留守山区家里生活,妇女节活动仅有8名老年妇女参加,万一老人突发意外,周围无人可救助,老人觉得自己已成为子女的负担。由于长期缺乏情感关怀和生活照顾,随着农村独居老人身体退化和内心孤寂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乡村振兴要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加强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关爱服务,防止因病返贫,剖析留守老人的互助养老需求,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措施。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通过农村环境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农村熟人社会互助养老将是留守独居老人最优的养老方式,其理念是农村大多数老人住在家里,有生产能力的老人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生活在家里,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需要互助老人院的全托服务,互助老人院也可以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如送餐等居家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低偿服务和“时间银行”3种互助养老技术,调动农村低龄老年人自愿照顾高龄老年人,低龄老年人通过服务获得尊重和一定经济回报,高龄老年人则可以保持与村庄和老年群体的联系[14]。乡村振兴战略要科学规划农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尊重农村老人意愿,推进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如在村里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

4 结 语

当前,我们正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历史交汇区和政策衔接的过渡期,过渡期内的重要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15]。脱贫乡村要立足于脱贫攻坚的经验,努力夯实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动力,吸引培养留住人才,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的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攻坚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积极把扶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脱贫攻坚代表行
脱贫攻坚的“人大力量”
洛南抓实党建促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