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对高校教师的启示

2021-11-30 15:55李亚斌周霞霞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将帅孙子兵法师德师

程 玛,余 燕,李亚斌,周霞霞,刘 莹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a.商学院;b.职能部门党委,云南 昆明 6500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一流大学的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师风是评价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再次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不仅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准确对标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深刻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引导广大教师更好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古人有云:《孙子兵法》可为王者“师”,其实也能成为现代高校教师之“师”。虽然军事管理和高校教育工作的对象不同,特点也不同,但是在指导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上二者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纵观孙子兵法,不难发现它最基本的核心观念就是“知兵之将”。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也就是说,将帅不仅是国家的辅助能臣,也是军队的主导力量,战争的胜负,绝大部分都依赖于将帅的才能和品德。同时,灵活多变的战争策略,主要靠的也是将帅个人的主观基础。基于该认识,孙子认为,加强军队中将帅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孙子《九变篇》中随机应变的指挥方针。

在《孙子兵法》中,我们能完整看到孙子关于“将帅五德”“将有五危”“静幽正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等将帅思想的论述。虽然受到其所处时代的限制,但站在将帅素质和修养的角度看,该将帅观对当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工作仍然有益。

1 以智为首“将有五德”的素质要求

《孙子兵法·计篇》有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称之为 “将有五德”,这句话不仅概括了作为将领的核心素质修养,同时也抓住了评价优秀将领最基本的标准。在五德的顺序排列中,孙子把“智”排在首位,原因显而易见——战争是最具复杂性和迷惑性的人类活动之一,只有将帅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可能在战争瞬息万变和重重迷雾的形势面前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换言之,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兵家尚智的选择。当前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独立意识的“95后”“00后”大学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活跃,这一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具备完善的社会实践经验,勤于更新知识,拓宽专业活动的知识视野,从而增强个人综合能力,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同时自觉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学习,提升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自己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学校要引导教师以潜心治学为基础,打造精湛业务能力: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术和教育教学上下苦功夫、求真学问,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科学运用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教改实践,并且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引领学生探求真知、追逐梦想。

位列第二的“信”也很重要,“信”是决定一个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的先决条件。对将帅而言,如官兵之间无共信,则军队将难以维持其存在。《孙膑兵法·威王问》篇中说,齐威王问孙膑:“令民素听,奈何?”孙膑曰:“素信。”诚然,现在我们不能对“信”还停留在“信即信守诺言”的狭隘理解层面上:一方面,“信”表示诚信,要抱诚守真,以诚待人;另一方面,“信”也代表了威信,有威严感,令行禁止。再引申一步,“信”还可以理解为“信念”。这种信念,体现的是一名优秀将领对自身理想信念的坚守;这种信念,可进一步理解为高校教师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的毅力,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和一种“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定力。高校要引导教师以理想信念为魂,打造过硬政治素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崇高使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级党组织特别是教师党支部这个特殊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头雁。每一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第三个要求是“仁”。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这个“仁”字体现在如何关心和关爱学生上。高校教师应抛弃传统的管束方式,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所需、所想、所急,用爱引导学生成长,有教无类。尤其大学生群体已经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高校教师的“仁爱之心”愈加珍贵,通过“仁爱之心”树立自身的道德影响力,从而获取大学生心悦诚服的信任,才能打破师生间生硬的“问与答”沟通模式,形成一种能够自然沟通的默契,一种看似无形却颠扑不破的向心力。

第四个要求是“勇”。在古代,战场上往往需要将帅一马当先,以身作则,带领将士们出生入死,这样才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此为冷兵器时代“勇”的诠释。当前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勇”也有了新内涵,高校教师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同学们的偶像,勇于啃“硬骨头”,鼓励大学生独立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将“勇”带入新时代高校教育中。

最后一个要求是“严”,指将帅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方案,在约束官兵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孙子兵法·军争篇》指出,只有将领做到足够严格和严厉,才能让官兵们“齐勇怯”,让“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也应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按学校的规定与学生统一进退,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利益服务、服从于班级和学校的整体利益。

综上所述,“智、信、仁、勇、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5个素质要求,高素质的将领需要将其融为一体,才能发挥“1+1>2”的整体功能。正如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高校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把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与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务求实效。当然,五德兼备,并非要求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做“全能型将军”,而是倡导树立一种将“五德”作为高校教师职业素养与操守的教育氛围,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成长,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的职业道德准则

孙子在《地形篇》中除论述军事地形学理论外,还讨论了由于将帅指挥失误导致军队作战失败的6种情况——统称为“六败”,即“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并具体说明了“六败”各自的外在表现;而“六败”的原因,完全源于人事,而非天意,主要责任应由将帅来承担。所以孙子对将帅提出了非常严格的道德要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换言之,当君王的要求与实际情况相悖,且长远看有损于国家利益,那么将帅应该秉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理念,拒绝执行。历史上的岳飞君命不受进中原,夫差强争中原酿覆亡等典故就从正反两方面对这十六字的将领职业道德准则作出了完美诠释。这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工作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六要”要求,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为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是否能坚持正确的职业道德准则,将直接影响学生在面对社会、面对工作时的选择。“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强调的是担当和责任感。跟着有担当的老师学习,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敢于大胆创新学习方法,乐于进行新方法的实验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唯人是保,利合于主”强调的是面临抉择和取舍时应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利与害,不能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推卸责任,粉饰太平。

3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与“以正合,以奇胜”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势”,属于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强调在合理积聚并运用军事力量,充分发挥威力的基础上,展示出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和对方强大的冲击力。换言之,“势”指的是将帅通过正确地变换战术和灵活部署使用兵力后所形成的有利作战态势。孙子兵法中概括“势”的特征为“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又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2]。孙子兵法指出,合理编排,有效指挥,灵活战法,虚实运用,是“造势”和“任势”的客观要求;而把握恰到好处的时机,迅速猛烈地近距离接敌,形成险峻态势,采取紧张短促的作战节奏,则是“造势”和“任势”的应有之义和外在表现。即所谓“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2]。

孙子认为,形成良好作战态势的关键之一是妥善解决战术变化和部队使用中的“奇正”变化问题。即“造势不过奇正”,把它看成是“造势”“任势”的基本条件。

对于“奇正”的价值和地位,古人曾用“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作过评价。最早使用“奇正”概念的是《老子》,但真正把它引入军事领域并作系统阐述的,则是《孙子兵法》[2]。在《势篇》中,孙子用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奇正”的基本要义:凡作战,无论选择进攻还是防御,在兵力使用上,要用正兵当敌,奇兵制胜,即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而在战术选择上,需讲究奇正相生,奇正相变,虚实莫测,变化无穷,即所谓“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2}在孙子看来,优秀的将帅可以时刻根据战场情势灵活理解并运用“奇正”战法,表现为战术选择方面做到正面交锋与翼侧攻击相结合,兵力调遣方面实现正兵当敌与奇兵制胜相互补,作战指挥方面“常法”与“变法”有机安排得当,真正达到用兵如神的境界,为“造势”“任势”创造基础条件。

不难看出,“势”本身不是力量,却充满着力量:“势”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结合,是一种风气和一种环境。“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指的是善于作战的人,总是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所以,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任务中不能一味埋怨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差,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应该致力于塑造一个有利于自己教学和工作的环境,通过日积月累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同时带动身边的同事共同参与各类技能大师工作室、课题、基金项目、教学资源库的谋划打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共同进步;带领学生认真实训,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等比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胜不骄败不馁,比赛中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竞争对手,都能积蓄力量,沉稳应战,真正做到“奇正”结合,不可胜穷也——与学生一起努力,形成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4 “令之于文,齐之于武”的教育理念

军队是执行武装斗争任务的特殊组织,为了确保强大的战斗力,关键之一是搞好内部的治理,即所谓“以治为胜”。这个治军的基本原则,孙子认为就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武两手双管齐下,共同作用于治军实践。所谓“文”,是指精神教育,物质奖励;所谓“武”,则是军纪军法,重刑严罚。孙子指出,没有教化,一味讲求军纪军法,将士思想不统一,精神不振奋,就会被动消极对待上级命令,影响战斗力的发挥;但若不严明军纪,单纯宽厚溺爱,也会导致斗志涣散,各行其是。正如孙子在《行军篇》提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毫无疑问,孙子这一文武并重的治军原则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对待学生也同样应该做到既要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使其感恩师德,又要严格教学纪律,使其敬畏师威。正如孙子在《地形篇》中提到的不仅要有“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般的关爱,也要有处理“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的严厉,真正实现“爱”与“严”结合,奖惩适宜。高校要引导教师以师德师风为本,打造高超育人水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严谨治学、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爱国荣校的学术品格和优良学风。

5 结 语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指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主题,这对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关乎学生成长成才,关乎教育改革发展,关乎社会文明风尚,关乎国际长治久安。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直接影响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因此,高校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使广大教师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孙子兵法》中展现的将帅观与当前高校教师的教育环境类似,作战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敌人,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大学生群体,因此需要“道、天、地、将、法”作为自己的工作支撑。

“道”即师生同心,“天”即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地”即高校教育条件,“将”即高校教师素质,“法”即高校规章制度等。综合考量以上5个方面的情况,本文将《孙子兵法》中体现的将帅观内涵,科学运用到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工作之中,不仅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群体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将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凝心铸魂、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抓好落实。

猜你喜欢
将帅孙子兵法师德师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孙子兵法》组歌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军事科学院召开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朋友之间要讲信用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孙子列传
与众不同的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