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生态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2021-11-30 20:47陈俊秀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万物文明理念

陈俊秀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示。特别针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建议》在充分考虑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互融共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核心遵循。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积极的生态理念,体现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态智慧。正是这一智慧,指导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中繁衍生息、可持续发展。当前,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气候变化以及金融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生态文明精华,不仅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特色彰显。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庭、房屋或我们的环境,后来主要指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生存状态,主要被用来定义积极的、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事物。“文明”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因此,对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类在认识、利用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理念,构建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在内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核心要义就是将生态理念与道德准则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积极探索并科学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生态文明的核心遵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对自然环境具有绝对的依附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发展,不仅要考虑人类当前的生存、生产需要,也要考虑人类长远的发展预期,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容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也是人类寻求未来社会发展空间的一种科学考量,是人类不断反思自身发展模式并不断调适自身发展策略的应激反应,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寻求生态的平衡,寻求现有生态理念对人类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撑。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其要素是有限的,在资源环境要素的局囿下,如何谋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

生态文明的关键指向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研判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各领域发展重点从规模粗放向质量集约调整,包括我们“两型社会”的建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资源的科学匹配与环境的合理利用来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使我们的生态系统与人居质量在大保护的前提条件下还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生态文明的发展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类生活的幸福指数,其关键指向与最终获益者都是人类自身。

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方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早期的发展依然没有跳出这个旧式发展的窠臼,直到2005年我国政府提出“生态文明”这一全新概念,生态建设问题才引起多方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重的地位,成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提出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科学论断,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人与自然看成生命共同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可以说,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将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全方位建设,这是新时代的重要内涵与显著特征。

二、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有其独有的内在属性,即强调内在精神与环境文化的协调统一,由此形成了“中庸之‘中’、和谐之‘和’、包容之‘容’”[1]。“中”“和”“容”不仅是指导中国人政治、生活等的行为准则,也是协调中国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伦理准则,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也是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体系的典型表现。

(一)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儒家思想关注人的自身修养,认为人是万物之长。《尚书》提出了人是万物之灵、万物精华的观点;荀子也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等。可以说,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主张。孟子提出“仁者,爱人”,从人的视角出发,主张“仁”,构建儒家生态哲学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由此向外生发博爱万物的价值情怀,并逐渐衍化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我国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有论述天人关系,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概念,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命题,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赞天地之化育”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代表。《论语》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的“天”指的就是自然界,人与自然同根,四时更替,万物生长,自然界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从而产生万物。孟子提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的观点,即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通性,认为伦理、规律普遍存在于社会规范与自然界中,并且强调了对天时的遵从。另外,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等观点,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否定天的神性,认为人与自然各有职分又相互关联,人独立于自然,又要适应自然与合理利用自然。孔子曾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上》) 等等,都是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通性,用自然之美作为人生修养的基础和人格完善的目标,造就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佛教思想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1.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教思想的基础理论。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缘而生,相互依存的,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单独存在,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同时,系统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也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由此可见,佛教的“缘起论”倡导的就是一种“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整体观。大乘佛教也强调佛性是万物所固有的属性,佛教徒将自然看成是佛性的显现,佛性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等级的区别,因此佛家主张爱护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2.众生平等与慈悲关怀

宣扬“一切众生皆可佛”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最好代表。“一切众生皆可佛”就是主张自然万物皆有佛性,都可成佛。正如《华严经》的“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以及吉藏所言“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以是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2]。既如此,吉臧主张诸法平等,依正不二,即生存主体与生存环境两者密不可分,人们须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这是佛教所宣扬的平等观。

佛教对生命的关怀就是佛教所宣扬的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慈悲是佛道之本,佛教认为“一切诸佛法中, 慈悲为大。”( 《大智度论》 ) 慧能在《坛经》中提到,“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3],“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华严经》)等,都体现了佛教的慈悲情怀。包括佛教提出“戒杀生”“吃素”等一系列戒律来约束修行者的行为,规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平等的强调,体现出了重要的生态价值。

(三)道教思想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恩格斯曾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除了国外学者的警醒外,土生土长的道家学派也做出了人类对自然界行为的反思,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生态思想体系。

1.道生万物且平等

对于宇宙的起源,道家认为由“道”而来,“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起点。正如《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是天地产生前就已经存在的事物,是天地万物不断产生、发展、周而复始的运行根本。不仅如此,《老子》还具体阐述了“道”对天地万物演化的方式与途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其中,“一”指的是太极,“二”指的是太极的阴、阳,“三”指的是由阴阳交互感应而生成的“和”“万物”中包括人。《太平经》也提到了“助天生物”的观点,即天地孕育万物,作为万物中的人类,不应抱守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单一发展观,而应该遵循“道”,助“天”创建一个充满和谐与生机的生态系统。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万物“无贵无贱,齐物平等”,每一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与万物是平等的,既如此,人类可以利用万物,而不应任意残害天下之物,毕竟人仅仅只是万物之一,人对天、万物应心存敬畏,构建一种和谐友善的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

2.无为而治且道法自然

《老子》言:“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5]此即道家所宣扬的无为而治。这是“道”对人类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人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6]221庄子有时也称其为“自然无为”,“自然”也称“常然”。《道德经》也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7](十六章)庄子也指出: “天下有常然……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6]169老子和庄子等道家思想一再表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必须把握事物的“常”,也就是把握事物的根本,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生出事端,人才会有所作为,也就是说,人的“无为”并非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强硬地进行人为干预,回归事物的本性。更进一步说,“道法自然”“无为”之为就是不要包含“私为”“利己而为”“过度而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为”需在一定限度内进行。唯如此,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状态,并真正实现老子所设想的“天长地久”,即“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第七章)。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为我们呈现了一种良好的生态发展观。

3.知足知止,提倡节俭

道家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8]《老子》从过度欲望的反功能角度阐述了节俭的正功能。《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也是道家思想的精炼表达,人类应返璞归真,提倡生活节俭,摈弃奢侈的生活方式,节制自己的欲望。在道家看来,贪念与欲望会使人们疲于奔命,损坏健康,因此要“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否则“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道家认为人世间最大的灾害莫过于贪得无厌,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应该懂得适可而止,懂得节制,人类对于欲望的满足应该有所节制,如果放纵欲望,任意妄为,会使人“行妨”,使人“发狂”,会带给人巨大的危害。可以说,这种“知止”“知足”的理念不仅反映了道家修身养性的基本态度,也包含了生态资源应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积极意涵。

三、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的当代价值

我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生态环境的一种认识和反思,是对“人在情境”中的系统思考,当代生态危机足以引发人类的一种深刻反思。生态文明建设是谋求人类自我救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遵循。如前所述,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涵盖了诸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态平衡理念,“民胞物与、仁爱万物”的生态关联理念,“倡导节俭、少私寡欲”的生态代价理念,以及“天人相分、参天造天”的生态补偿理念等,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启示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营养基础。

理论借鉴。在以往的人类发展历程中,曾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指导思想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构建,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是传统生态理念核心包含的现代折射。在传统文化的主流体系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分歧,但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他们的思想主张是高度一致的。包括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理念,其实质是强调一个人的内心要时刻保持安定,要恪守本分,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超越自然法则对自己的干扰和禁锢,才能战胜逆境。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而不是挑战和破坏。所以,在当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中,要深入挖掘、遴选、并合理借鉴传统文化体系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凝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识,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把近期规划与长远布局,把局部调整与整体发展等统筹兼顾、协调考虑,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长期共存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支撑。

实践指导。因为我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母体是农耕文明,所以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指导意义主要集中于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农业生产指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生产生活都必须充分遵循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支撑的农业大国,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很多核心的生态主张,都是古人在历代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关于农时节气和四季运行规律的一种集体认识,涉及节气、温度、湿度、土壤等诸多农业生产要素,对我们今天农业生产的规划安排仍然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其二,资源利用警示。传统文化认为万事万物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都有其限度与边界,所以传统的生态理念强调“取之有度”“用而不匮”,反对“暴殄天物”,主张循环利用、轮耕休作,警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合理有度,以保证资源的循环再生,维护生态平衡。其三,生命健康教育。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于饮食禁忌与食品安全等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如节制饮食、不食奇禽异兽等,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指数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样本启示。我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价值主张不仅促生了传衍至今的一系列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还留下了很多生态保护样本工程,如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故宫的排水设计等,这些样本工程的生态设计理念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顺应与敬畏,主要借助自然的力量顺势而为进行规划建设,让人类的造物和谐地融入大自然之中,不仅省工省力,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化,对解决现代城市或水利工程的一些建设难点仍然具有积极的样本启示意义。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应在古代生态样本的启示下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投射更多元的领域。如,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构建自然保护区、养护森林草原、整治空气污染、推促节能减排等,在这些领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训仍可以为人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自然、改造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其目的是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处于一种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状态。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思想的巨大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几十年生态建设经验的总结,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革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均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建设目标,如此,深入挖掘、充分诠释并科学转化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生态智慧,促其在理论借鉴、实践指导及样本启示等方面实现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全方位投射,应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首要选择。

猜你喜欢
万物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漫说文明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