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华发教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撷萃*

2021-11-30 21:36胡晓杰阙华发
光明中医 2021年21期
关键词:热毒肾阳虚双下肢

胡晓杰 阙华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大、中动脉硬化引起内膜增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最终造成下肢慢性缺血改变的慢性周围血管性疾病。临床上,常伴有下肢间歇跛行、皮肤降温、疼痛,严重可发生溃疡,甚至患趾(指)变黑坏死脱落[1]。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目前西医治疗措施主要是抗凝、溶栓、药物球囊、支架植入术、血管成形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等,甚至截肢,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局限性和不良反应较大,血管再次闭塞的风险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脱疽”范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丹溪心法》提出:“有诸内形诸外”。本病表现在局部,但其发生与内在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阙教授认为治疗外科疾患,须着眼局部,立足于整体,求其本源,注重从内而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外在表现与脏腑内在病变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疗效[2]。阙华发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重视“虚”“痰”“瘀”“毒”致病机制,主张活血通络贯穿整个病程,强调益气温阳、化痰散结的重要性,重视养阴清热解毒以截断病机,扭转病势,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屡获良效。现将阙教授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医脱疽范畴,阙教授认为本病总的病位在脉、络、血,外科疾病致病因素虽多,但总的病机不外乎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隔[3],故阙教授治疗此病多从“虚”“痰”“瘀”“毒”角度制定诊疗方案。“虚”指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正气虚衰,促使“痰”“瘀”的形成,痰瘀互结反噬正气,故“久病必虚”“久病必瘀”[4]“痰瘀互结,阻伤正气”;“毒”指热邪之毒,痰湿久聚,郁结化热,热毒深入血分,耗液伤津,炼液为痰,阻塞脉络,形成瘀血,甚则热盛肉腐,热毒灼烁脉肉。《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因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阙教授主张“益气活血、温肾健脾”法贯穿整个诊疗过程,并依据不同时期,治疗有所侧重,同时根据“邪正盛衰”情况,辨证论治,以达到“祛瘀不伤正、扶正不助邪”之效。

2 分期论治

本病按进展特点分为未溃期和已溃期。

2.1 未溃期(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证)阙教授认为,本病发生多因年高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肾之气渐衰,是人体血管退化在下肢的表现。人体脏腑功能虚衰,脾肾不足,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健运,体内津液输布运行正常;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且脾为燥脏,喜燥恶湿,脾阳不足,致使水湿生成,水湿蕴结,郁久不化,聚湿生痰,故有“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痰湿久聚,阻滞脉管,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形成,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又加重血脉瘀阻。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阴阳,肾阳不足,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不能温煦,津液得不到推动,血液瘀滞脉管,水湿停聚体内,津液聚湿生痰,痰凝瘀阻脉络,血瘀形成;或脾肾不足,气血亏虚,使寒湿之邪乘虚入侵机体,凝滞脉络,痰凝互结,脉道闭阻;加之思虑过度,更伤心脾,运化失司,又膏粱厚味太过,痰浊内生。痰浊、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胶结,故而发病,临床上痰浊、瘀血相兼致病,互为因果[5]。故阙教授认为本病早期脾肾阳虚、痰凝血瘀为主要病机。

2.1.1 血瘀痰凝证痰凝血瘀为主者常表现为肤色苍白,患肢发凉,麻木刺痛,间歇性跛行,舌质淡,舌边有瘀斑或瘀紫,舌苔白腻,脉弦细,治宜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方选桃花四物汤加减。阙教授认为,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变化,并有其特殊性,在临床多表现复杂,临证处方应从整体出发,审证求机,审机论治,病证相参,分清邪正盛衰,主证和兼症的关系,遣方组药均有侧重。痰湿重者,加生半夏、茯苓、佩兰、薏苡仁、白芥子、僵蚕等;瘀血重者,加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泽兰、赤芍等[6]。

2.1.2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为主者,患者常为年老体弱者,表现为全身怕冷,患肢发凉,肌肉萎缩,神疲乏力,腰膝酸痛,阳痿,性欲减退,遗尿,舌质淡胖,舌苔白,脉沉细,治拟温肾健脾,和营活血,方选右归丸。若患者表现痰凝血瘀、脾肾阳虚症状各掺半,无主证、次证之分,可选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阳虚重者,可加桂枝、淫羊藿、肉桂、附片、鹿角片、鹿角胶等。

2.2 已溃期(热毒伤阴证)本病发展到后期,瘀久化热,炼津生痰,痰湿久聚,郁而化热,热邪炽盛成毒,热毒之邪深入血分,灼伤营血,复又营血瘀滞,经脉闭塞,气血不通,肢体肌肤失于温煦、濡养,故而发凉、怕冷。久之,热毒邪气因经脉闭塞不得外泄而郁结为肿痛[7],局部壅聚,热毒灼烁脉肉、筋骨,热盛肉腐,加之外染毒邪,甚则可见糜烂、破溃,严重者出现毒血症或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阙教授辨证此期为热毒伤阴证,患者常表现为患肢疼痛剧烈,入夜尤甚,抱膝而坐,彻夜难眠,肢体坏疽呈干性坏疽或伴脓出,破溃腐烂,气秽,伴有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或降,舌苔黄燥或苔剥,脉弦数或细数,治拟养阴清热解毒、和营活血通络,方选四妙勇安汤和顾步汤加减[5]。疼痛较甚者,可加乳香、没药行气止痛。

3 医案举例

患者丁某,女,62岁,退休人员。2019年9月9日就诊,主诉:双下肢麻木发凉4年,加重伴疼痛1年。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发凉,未予重视,1年前患者双下肢麻木发凉加重,并伴有疼痛,入夜尤甚,平素需依靠止痛药物(散利痛2粒)方能入睡,行走不利。2018年10月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行下肢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下肢麻木发凉疼痛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近日患者双下肢疼痛剧烈,止痛片止痛不佳,遂来阙教授门诊就诊。患者20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平素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尚可。刻诊:双下肢疼痛明显,口干,胃纳尚可,夜寐欠安,夜尿频,3~4次/夜,大便调。相关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患者双足趾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舌质淡暗,舌苔薄腻偏干,舌边有裂纹,脉弦。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病、2型糖尿病,阙教授辨证为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证,治拟温补脾肾、活血化痰。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白术9 g,茯苓12 g,当归9 g,赤芍15 g,丹参15 g,泽兰15 g,延胡索15 g,制乳香9 g,没药9 g,生蒲黄(包煎)9 g,葛根30 g,香附9 g,桂枝 6 g,白芍15 g,淫羊藿9 g,熟地黄15 g,升麻6 g,白芥子15 g,海藻 15 g,桑枝12 g,玄参30 g,金樱子30 g,肉桂30 g,炙甘草9 g。嘱患者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另服用脉血康3粒,每日3次,嘱患者注意下肢的保暖,按时服药。二诊(2019年9月16日):患者下肢疼痛消失,停服止痛片,时有头晕,视物旋转,余无不适。查患者舌质淡暗,舌苔薄腻润,舌边有齿痕,脉弦数。予前方加天麻6 g,钩藤9 g,去赤芍15 g,香附9 g。嘱服法同前。三诊(2019年9月23日):患者头晕消失,尿频,查患者舌质淡暗,舌苔薄黄腻润,舌边有齿痕,脉弦,予前方加蚕茧壳9 g,竹茹9 g。嘱服法同前。综上方随证加减共服用60余剂,后患者诉双下肢麻木、发凉、疼痛等症状全消,无其他不适。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脏腑功能衰退,脾肾不足,气虚无力运行血液,故血脉瘀阻,脾肾阳虚,加之寒湿之邪外袭,经脉无以温煦,津液瘀滞脉道,寒凝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且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脾肾不足,内不能生气血壮脏腑、补充肾脏精气,外不能充养四肢[8],故表现为患肢麻木发凉,伴有疼痛,入夜尤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9]。《素问·举痛论》曰:“痛而闭不通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患者初诊时下肢发凉疼痛难忍,故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基础上,予延胡索、乳香、没药等药物对症治疗,以达标本兼治之效。《本草纲目》中提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案则标本兼治。本案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痰瘀互结,治拟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散结通络,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佐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生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赤芍、丹参、泽兰、香附、生蒲黄活血化瘀,桂枝、淫羊藿、肉桂温肾助阳、益精填髓,白芥子、海藻软坚散结,桑枝清脉通络,为引经药,缓消痰瘀,熟地黄、玄参、白芍养阴生津,延胡索、乳香、没药止痛,金樱子固精缩尿,治疗小便频多,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下肢疼痛消失,伴有头晕,视物旋转,故前方减香附、赤芍,加佐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止眩。三诊时患者头晕消失,尿频,故予蚕茧壳配合金樱子止小便遗泄,予竹茹加强化痰散结之效。

4 小结

阙教授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痰瘀互结、热毒伤阴,重视“虚”“痰”“瘀”“毒”致病因素,治法主张活血通络贯穿整个病程,强调益气温阳、化痰散结,重视养阴清热解毒以截断病机,扭转病势,着眼于局部,立足整体,治病求本。阙教授治疗本病,改善肢体循环和微循环,缓解患肢疼痛症状具有良好疗效。

猜你喜欢
热毒肾阳虚双下肢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八味肾气丸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分析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强化产品设计前期的用户需求分析与研究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验案浅析
丁书文教授辨治老年高血压特色
热毒宁合阿齐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5例临床观察